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


   日期:2025/7/31 17: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

唐仲容老师讲

《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又问: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成佛,始倡于道生、慧能六祖,实践其说,建立顿悟成佛的一大法门,为后来禅宗代代相承不变的宗旨。佛是出类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佛的成就是伟大,为什么可由顿悟而成佛呢?这是因为一切众生有情本来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来藏”等异名同实的清净心体。清净心体,是顿悟成佛切实可靠的依据。《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这是说明顿悟成佛是以佛性为依据的。佛者觉也,智慧也,觉慧的性能是人人本来具有的,但为有情迷执,覆蔽不能显现。所以六祖就说:“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但以心迷,不能自觉。”《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亦如是说:“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为什么呢?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又说明无漏净智本自具有,人人能破执断障,即得顿起现行。其他经典又以“佛性”的异名“如来藏”说明顿悟成佛的道理。《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法相备足,如我无异……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这里不但说明了如来藏是一切众生之所本有,而且也说明了如来藏是成佛的切实依据,依之修学,即可顿成佛道。六祖说:“诸佛妙理,非关语言文字。”禅宗传佛心印,属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其义有二:一是突出顿悟法门,二是认为佛在人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维摩诘经》说:“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禅宗依据这些教义,大力倡导“即心即佛。”之说,并把这种理论体现在修持上,而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性成佛与顿悟成佛是同义词,达摩祖师从南天竺来中国,开阐禅法,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禅宗的苍石,也是顿悟成佛的根本大法。言下顿悟,随根性不同,悟境亦有差别。大悟者:即时见性成佛;小悟者:亦知道向心中求佛,以及入禅方便。言下悟者:无论其可悟的大小深浅如何,总是其心灵活动有着豁然开朗的景象,在认识过程上,有着由暗转明的飞跃,故俱是顿悟。顿悟成佛,是以佛性或本心为其切实依据。那么为什么还要依善知识开示,才能实悟呢?这是因为一法皆待因及缘而生,参禅开悟亦属缘生与佛性是其内因,还须借善知识开示为外缘,才能使菩提种性顿起现行,而有妙悟,这是禅宗重视参话头的原因。但是亦有开悟而不假善知识开示者,如释迦牟尼他坐在菩提树下,无师开示,而意大彻大悟,直登佛地。为什么说顿悟同时即能证得佛果呢?因为佛果所得诸法都是本有。如菩提即属现成,所以说“菩提本自性,烦恼即菩提。”又如涅槃,亦属现成。所以说:“涅槃不异世间,生死即涅槃。”那么法身、报身、化身,亦是众生身中所固有的,所以六祖对智通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四智亦不外是本心,妙用的差别,可以说:“四智本心明。”本来一切有情的自性,非凡非圣。迷则是凡,悟则是圣。一切诸法的自性,非染非净。迷则见染,悟则见净。有情若迷,其心自妄,妄心所现,皆是染法。有情若悟,其心是净。净心所现,皆是净法。但在未悟时,妄心包含着净心,可以说:“净心在妄中。”而染法中亦蕴藏着大量的净妙佛法,所以说:“烦恼身中有如来藏。”一旦开悟,妄心转为净心,如来宝藏就被打开,而本具有的净妙法性顿起现行,所有菩提、涅槃、三身、四智等亦同时具足。这种佛果法性均属现成本来具有,而不是始起新生,所以顿悟本性之时,即能受用其本具之净妙佛法而顿证佛果。因此六祖曾有偈云:“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顿悟,顿修,顿证的顿教,一切有为无为功德,皆属本有现成,只要大悟,便得亲身受用而证佛果。举例:如长途旅游,脚踏实地,跋山涉水,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慢慢地到达目的地。那么,依渐教修者,如乘车前往,日夜飞驰,较快的到达目的地。顿悟渐修如是,直升飞机。乘长风博太空,路途之遥远,不日即到目的地。这三修法都是学佛的正道,依之而行,都能成佛。不过天地人生寿命几何?黄龙禅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德云:“跨进真如不二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此语确实真实不假。学佛的人我们都渴望见道,证道,道究竟是什么?就是实证唯识性。方便善巧通达唯识相。通达唯识性就有根本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相,就有后得无分别智。根本、后得两种智慧同时运用,就是佛眼。也就是佛之知见,也就是佛的心境,也就是“佛道誓愿成。”见道就见了佛之知见。就见了佛的真正道。虽然没有圆满,但已经见了一部份。登初地时,第六识的一部份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的一部份转为平等性智,就得了无上菩提的一部份。四智虽然没有圆满的得到,但已得其中两者的一部份,到七地以后,八地以前才得圆满。见道位有一颂:“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意思就是说此时,对所缘的境界,“智都无所得。”不但境界空,智也空,心智俱空,“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心境俱空,空也空,一切法无所得,无所得亦无所得,这时候就住在唯识的境界中,就离了唯识相的执著,证得了唯识性,“离二取相故。”离开了能取所取,到此时离开了的只是“分别我法二执。”但是还没有破“俱生我法二执。”断了“分别烦恼所知二障。”还未断“俱生烦恼所知二障。”所以证了唯识性后,还须如实通达唯识相。顿悟一词就是迅速觉悟的意思。佛的含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因此,学佛首先要在求“觉”。而尤其迅速觉悟,觉悟是智慧之用,而智慧有闻、思、修的差别,在听闻正法中,能迅速通达人生宇宙唯一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能深知自觉觉他的总持法门,这就是闻慧中的顿悟。在思慧中,能迅速思维出人生宇宙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能深知自觉觉他的总持法门,就是思慧中的顿悟。在修慧中运用总持法门,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当下就实证人生宇宙唯一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这就是修慧中的顿悟。《中论》上讲:“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既然包括世出世间染净诸法都从因缘生,自无实体,刹那生灭,无有定法,哪有什么实法可得呢?既无实法可得,又有什么实我可得呢?如能随时随处用缘起性空去观察,自然会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顿入不二法门,而自得解脱。因此,顿悟一词不是一定指成就了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圆满的觉者。而是说抓住人生宇宙的实相,自然会以一贯万,一通百通,而迅速入道。《金刚经》上讲:“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心经》讲:“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量义经》讲:“一相无相,是名诸法的实相。”这也是叫我们抓一,抓速。“一相”:一就是少。一相:万法都只有一个相。一个什么相呢?一个没法分别言说的幻相,一个不真实的相,梦幻泡影的相。缘起性空的相,相有体无的相,这些都是为了使无量众生皆能用一相。“无相”:不是说没有幻相啊!幻相还是有的,无相就是我们心里没有分别执著,我们心里没有分别执著它从哪里来的呢?从因缘所生法上来的幻相,因为幻相就没法分别,幻相就是实相,幻相就是真如,幻相就是无为法。大家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佛说这些都是为了使无量众生皆能用顿悟的道理和方法修学。迅速达到顿悟成佛。《华严经》上讲“以少方便,速证菩提。”这些都是教我们抓一,抓速的顿教法门。为什么要教我们抓一呢?《无量义经》上讲:“宇宙间只有一法。”什么一法呢?《解深蜜经》上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是这个“一法。”悟一则千从,迷一则万惑,通于一而万事毕。抓一也就是抓顿,顿就是快,快就是速,就是这个道理。说千道万,一句话人生寿命几何,就是为了使众生迅速达到顿悟成佛的目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