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百法明门论》讲解 第六卷


   日期:2025/9/19 15: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六卷

  诸位看唯识简介,第二表。首先说明识是从性变出来的,所以这个性,我们底下讲它有内有外。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内外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学佛的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都有这个遍计所执,一说内外,马上把它分了,内是内,外是外;内不是外,外不是内,这个就麻烦了,就没法子入唯识之门,也没法子入大乘之门。所以大乘佛法,无论讲内外,讲中边统统都是一,都不是二。那么这个内外下面就分了,心意识这个就是内,境就是外。识是从性变现出来的,说是内外还是一体,内就是讲的见分,外就是讲的相分,见相一个自证分,这个后头会给诸位说明,底下有三段批注,它这个注一是在第一表里头,这个注就是注第一表所划的图,第一表里面这个注一,法性如是,旁边有个批注,这是当年李老师讲的时候,可以说里头差不多有一半是李老师讲的,我的旧笔记,另外一半是补充的,此是解释性之来湩,是法性如是,但是虽是解释性之来源,性没有来源,怎么能够解释呢?
  所以下面说“世说解性”,世说就是世间人如此说,在佛法里面讲都是戏论,因为众生有一个毛病,喜欢追根究竟,说阿赖耶识,识是从性变现的,性又从那来的呢?这个是喜欢追根究底,那么世间说呢?这是以中国说法,举出两个,一个是列子,一个是易经里面所讲的,实际上易经只是讲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个逻辑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是相通的,但是后来儒家把太极上又加个无极,实际上这个都是佛教的思想,宋儒都是学佛的,把佛教的理论,佛教的思想,附会在儒家的经里面,易经是儒家学说的基础,也就是学说的根本,可以说六经都是易经的脚注,易经里面所讲的,确确实实是说的宇宙的本体现象,拿我们今天来讲就是体相用三大,就说这个问题。所以无极是宋儒推之上曰纯善之性,曰无极,动呢?就叫做太极,这是宋儒说的,在以前没有这个说法,讲太极呢?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说法,这是举孔子为例。最初有这么一桩事情,大学谓之明德,所以这个明明,诸位想一想,明德不明了,才要再恢复明,如果已经明了,上头那个明就不必要了,所以明明德就是要修德,不要上面那个明字,单单讲明德,那是性德,因为性德本有;就好象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本觉本有,当然可以修得,不觉本无,当然可以离开,如果不觉本有,本有就离不开了,就断不掉了,因为它本无。诸位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拿这个原则,你可以推想到六道轮回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烦恼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不生不灭是本有,当然可以证德,我们才会相信,才会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这个注子诸位自己看看就可以明了了,我们研究,还是从第二表来说起,先看注三,第一个是说八识可以分为四个部份,前五识是一个部份,它有很多类似之处,所以前五识可以合起来成为一个部份,第六识是一部份,第七识是一部份,第八识是一部份,将来我们在读唯识,如果讲“八识四部”,它就是指的这些。其次说明名称的异同,这八个识都可以叫做心,所以我们常常称它做八心王,就是都可以称之为心,也可以称之为识,八个都叫识,这是它的名称可以相同。如果要是分别开来称,第入称之为心,第七称之为意,前六都叫做识,这是分别的称它,于是在宗门教下常常说离心意识,那么你就晓得离心意识是什么意思,就是第八、第七、前六都不用,这就是离心意识,这离心意识,诸位特别要记住,是对自己来说的,离心意识就是不用心意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不用心意识,是对自己说的,如果对别人也不用心意识,那就错误了,对自己不用心意识,真性现前,也就是清净心现前,可是对别人要用,就是要从自己清净心里面变起心意识为他受用,这个是佛菩萨,自受用里面没有心意识,他受用的要心意识,我们凡夫自受用的心意识,这个是苦不堪言,是自他俱用心意识,佛菩萨与我们不一样的,是舍识用根,就是舍心意识用六根根性,所以他得大自在。
  底下第三条说“名种之别”,别是讲区别,八识或者我们讲百法,就是五蕴,这个地方专门着重在八识上说的,八识就是五蕴,前五种就是受蕴,就是受,第六识就是想,第七识就是行,第八就是识,就是五蕴里面讲的受、想、行、识,如果要从百法里面来讲,那这个配法就不是这样的了,百法里面讲这个受是五★行心所里面的受心所,作意、触、受、想、思,是这个受心所,单独列的一蕴。想蕴呢?也是五★行里面的想心所,就是五十一个相应的心所里面有两个心所独立成为两蕴,其余的还有四十九个相应的心所,再加上二十四个不相应的心所,全部都是属于行蕴,识蕴就是八识,前五识,第六、第七、第八,都包括在识里头,色就是色法十一个,五根六尘,这就把整个百法里面,九十四种有为法统统包括尽了,五蕴就是百法,五蕴要是配八识来说,就是这个讲法,这是单单配八识来说的。后面这一条,我们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因为底下还要来讨论,就是八识的功用,前五是分别,这个分别,实际上是了别,分别就是了别,分就是分开来,譬如说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这个就是分开或者是分别了别,是这个意思,所以千万不要看到分别,前五识有分别心,那就错了。如果单单讲眼识,眼识就是了别,因为它前面讲了五识,五识各了别各的境界,又个不同,这个分是这个意思,就是它有五分,眼耳鼻舌身,它是分别,了别色声香味触,所以这个字要把它看清楚,它是分别了别,所以这个分别是了别的意思。
  第六识叫恒易转,换句话说,它是最不稳定。我们常常讲主意不定,主意不定就一事无成,所以我期望同学们,如果你希望要有成就,就要拿定主意。古今中外那些成就的人,无论在哪一方面,他要是有成就的话,他的主意是坚定的,他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就是连打仗都是如此。美国人在韩战、越战就是主意不定,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敌人要强大的多,可是结果打了败仗,原因在哪里?主意不定。所以他这些军事装备没办法保护自己,到最后还是吃了败仗,所以主意一定要定。
  第六意识极不稳定,所以叫心猿意马,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如果我们再要不拿定主意,你的光阴就浪费了,现在觉悟决定不晚,所以要把主意拿定,拿定就是学一样东西。我也是常常劝大家,在佛法里头要扎根,要有根底,没有根底,很难,太难、太难了;好象要建大楼,你的楼愈高,你这个地基打得愈深、愈坚固,你才能够建高楼,基础不稳固,那怎么行呢?那没有办法。奠定基础是要从待人接物、背诵经典上,认真的着手。想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在目前生活环境里面,要做相当程度的自我牺牲,就是要忍受苦难,要肯吃亏,要能够放得下。为什么呢?我们这个心定了,心清净了,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了,道业才能够生根,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名闻利养还能够动摇我们的心志,诸位想一想,你这个道业的根就扎不下去,为什么呢?心随名利转。这个事情是麻烦。
  所以以往莲池大师他一生之所以成就,他常常对人说,他是得力于遍融大师的教导。遍融大师教他什么?遍融大师在当年是佛门的泰斗,是当世的高僧大德,他为了要到他那里请教,去求法,三步一拜,到他的道场,你们想想看,这多么虔诚,那个时候他年轻,二十几岁出来参学的时候,到了道场之后,老和尚看到他来了,这么虔诚,也集了大众在讲堂去接见他,拜进了之后,跪在地下求法,老和尚说:“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了。”就给他说了这一句话,别人听了之后都笑笑:「我们以为老和尚有宝贵的开示,这么虔诚拜到这里,原来是老生常谈。」这话老和尚常常讲,常常讲怎么样?听的人耳边风,莲池大师听了很感动,所以他给别人讲:「你们不可以这样说。」他是真正体会到了,所有修行失败的人,都是被名闻利养害了,他这一句话,他听进去了,这个就是印祖所说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这一句话他真正觉悟了,晓得这一句话是对症下药,所以他一生远离名闻利养,他道业基础才能够奠定。
  名利人之所好,今日出家之人,也不能避免,不晓得这个对自己伤害之大,它将你整个道业、整个前途,统统给你摧毁了,有几个人晓得这个东西利害,如果我们把名闻利养从心地里面拔除,名闻利养跟我不相关,你的心自然清凉自在,清净心才是法器,清净心决定不受世间的干扰,什么魔王外道对你不发生作用,这样的人在这一生,道业必定有成就,所以莲池大师的成就,他一生常常说,得利于遍融法师这一句话点醒了他,他能成为一代祖师,一句话点醒了,而遍融大师这一句话常常说,没有几个人在这一句话里头觉悟过来,都把它听做老生常谈,不以为意,所以在当时没有第二个莲池大师。
  遍融大师对一切人并不保留,并不是说对莲池大师特别好,不是的!他虽然十分恭敬,对待他跟对待别人一律平等,没有偏差,为什么莲池大师得利益呢?他听了这句话,他开悟了,他明白了;别人听了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他不知道名闻利养对修行人所造成的伤害,他体会不到。所以出家人,真正是个学道的人,出家、在家都一样,你要想道业成就,首先要把我所有的统统把它断掉,这个是我所有;那个是我所我,你的道业就不要想成就了,为什么呢?有了个我所有,就是累赘,你的心就不能定,就是这第六意识恒易转,你主意就不定,要把它舍弃掉,不要害怕,我舍弃掉了,那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道业才能成,你什么都有了,你道业就不能成就,什么都没有了,佛、菩萨、护法神护持你;你什么都有了,护法神远离你,为什么呢?你自己有办法,用不着他,他来了,你也不会恭敬他,用不着他,因为你自己样样都有了。什么都没有,护法神就要照顾你,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我们对于一个学道的人也是如此,他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要照顾他,他要有了,他比我还多,我照顾他作什么呢?用不着照顾他。所以我们要把一切物舍尽。
  我们建立这个图书馆,建立这个道场,这大楼一直到今天还没有算完工,手续统统都完全了,我们组织一个财团法人,我绝不参加,财团法人别人去组织,你们去管理,道场呢?你们的,我一无所有,如果我要是在里头加个董事长,这个道场是我的,我也完蛋了,为什么呢?我对这个要操心,这个道场,有,与我无关;无,与我也无关,我什么都不操心。佛、菩萨护持,如果你要是有个心,那万一被人侵占了,把我们赶走了怎么办呢?不要等他赶,他一不高兴我就走了,我还要他赶?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佛、菩萨是处处地方都给你设了道场,多自在。所以我有这个图书馆,说老实话,这个图书馆的建立,我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呢?图书馆订的这些课程,我天天在此地讲,别的地方想请我去一下,我没有时间,你看从前我没有地方,哪个地方请我,我就到那个地方去,一年到头云游四海,处处作客,处处观光,多自在!现在我出去受限制,不自在,这是各有因缘,这个地方同修们有因缘,所以有这个道场的建立,这个道场不拒绝我在此地讲经,所以这些大经大论,我们可以长时间来讲解,来作研究讨论,这是有这个道场的好处。从前我们各地方去讲经,那都是看道场主人,他欢喜了,我们就讲,他不欢喜了,我们就离开了。小部经决定没问题,大部经很难讲得圆满。但是佛法之圆满,绝不是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完了叫圆满,这是我们世间人眼光看的圆满,佛法不如是。佛法是以开悟为圆满,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完了,你听了也没开悟,这不算圆满。莲池大师参访遍融和尚只是一天,只是听了几句话,他开悟了,他真正觉悟到名闻利养的害处,他能在一生当中都不沾染名闻利养,这个是圆满。六祖在忍和尚那个地方听《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彻大悟了,那是听经圆满,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讲圆满,是讲你有悟处,并不是说一部经一定要从头到尾讲完,不一定。譬如佛讲《华严经》七处九会,九次法会在七个处所,换了七个地方。所以我们要晓得圆满这个意思是什么。
  那么心不为世间这个环境所转,如果被佛法转了,那又是麻烦,凡夫的心被五欲六尘所转,可怜!学佛的人,心如果被佛法所转了,一样的可怜!学不成,你这个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你要亲近老师,你要有一个亲教师,亲教师就是和尚,这个在我们一般讲就叫师承,你要有个老师,老师就是负责任指导你的,你要是真正跟这个老师学,你决定成就。老师教学他就是负这个责任,决定成就,成就之大小,那是在你自己的努力,但是可以说决定性的成就。如果你要是不接受老师的指导,没有老师,没有师承,这里学一点,那个地方学一点,学成大杂烩,这是不会成就的,可以说是一无所成,充其量你那个成就叫世间成就,你在世间可以作个教授或者可以作个博士,在佛法里没有成就,佛法里面讲的成就,最低级的是保住人身,我这一生得佛法的利益,来生不堕三恶道,这是最低的成就。我刚才经诸位讲的,你要有一个亲教师,有一个和尚,他给你决定性的成就,是最起码你不堕三恶道,你来生的福报比这一生一定殊胜。你得人天福报,就是五乘佛法里头人天的成就,一定得到的。我们讲六祖大师会下成就的四十三个人,是甲等的成就:明心见性,乙等、丙等的那太多太多了,真是无法计算的。你不听老师的指导,那三途有份,那就是没有成就了;你在世间无论你是怎么样辉煌的名闻利养,你来生堕三恶道,这个不算成就。
  我们读《安士高传》,这大家都熟悉的,安士高那个同学,堕在恶道:畜生道,他是蛇身,他去作神,这个神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龙王,我们本身同胞讲的妈祖,妈祖是属于龙王,这个就是不算成就,没有结果,那我们要研究,他为什么没有结果呢?他没有离开名闻利养,虽然是明经好施,这在我们讲很难得了,三藏教通达,讲经头头是道,又喜欢布施,名闻利养他没有断尽,为什么没有断尽呢?他在分卫的时候,分卫就是托钵,斋主供养的饭菜不太好的话,他心里就不舒服:「我是一个修行人,我对众生有这么多的贡献,怎么这一钵饭还是这样的?」心里难过,这就是名闻利养没有放下,心地不清净,没有开悟。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得的享受,这个享受是业报:我今世的修行,来生的果报,我现前这个果报,是我过去的业报,怎么可以说我现在的修行,殊胜功德,过去世的业报还现前,那是过去业报没办法,你功力不够大,如果你这个功德果然殊胜的话,现世业报是可以转的,不是不能转的,可是转怎么样呢?转是一种殊胜的心才能转;如果,唉呀!怎么还是这样?这就转不了,这个念头怎么能转业呢?转业的念头是再苦境界还是欢欢喜喜,这是个转业的念,对于现在生活环境稍稍有一点不满,有一点厌恶,这个念头只有造业不能转业。诸位要晓得清净心转业,染污心造业,所以第六、第七识它造业,它不能转业。我跟大家讲的,是处处为大家好,诸位要想成就,你要把我讲的话牢牢记住。
  你看看《了凡四训》,了凡居士转业了,了凡居士对于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抱怨?有没有怨言?有没有像安士高同学那种心情?你们要留意到这一点,我们读古人的传记,要体会到这个道理,作为我们自己修学的借镜,他犯的什么过失?这个过失遭遇什么样的后果?我们读了以后,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个过失?如果我们也有这个过失,将来遭遇同样的后果。洞庭湖这个龙王,他很幸运,他的同学安士高得道了,所以到他要遭大难的时候,他就会救他一把。那么我们也造了这个业,将来要受这个果报,看看我们附近的同学有没有得道的呢?如果没有得道的,我们将来遭难,谁来救我们呢?他是沾了安士高大师的光。可是安士高大师度他,为他修福,也只是把他脱离了恶道,把他送到忉利天去享天福,毕竟不能出三界,所以这个果报不是究竟的,究竟的果报,最低限度要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的清净心,比袁了凡那还要殊胜得多。所以我们要不把世缘放下,这怎么行呢?
  在家的同修,我在此地要奉劝你们,你要觉悟,你今天的家业,你要冷静的去想一想,是你自己的吗?这个有所有权状,那个也有所有权状,一大堆,看到都是你自己的。我今天一个同学过去了,在开吊,我在这里讲经不能去,现在正在开吊,罗坚,这一死了,试问问这所有权状,你都能带去吗?你一样都带不去。烧成骨灰了,那是你的?你不觉悟吗?没有一样是你自己的!所以我们要觉悟。现前所有的,我常常给诸位说,我们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今天我们这个道场,我在这儿使用,我不要所有权,我这个用,用一天,这一天用得很自在,明天用不用?不知道,也许明天我死了,还用什么呢?这就不要用。你这个是心开意解,得大自在,心里头一点牵挂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净心是这样得来的。今天用得很自在,如果想到我明天还要用,你的心就不自在了;你要想这是我所有的,你更不相在了;你说为儿孙,给诸位说,儿孙自有儿孙福,真正为儿孙是怎么为法?为他培福,这个是真正聪明人为儿孙。
  前天有个同修来给我讲,他弟兄两个,他的弟弟很聪明,但是不喜欢念书,很会花钱,他来跟我研究,家里的人对他都很头痛。那么他是个学佛的,佛法里面讲得很清楚,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另外是报恩、报怨的。他说不像是报怨的,因为对他家里的人都很好,很像讨债的。我说既然是讨债的,那你就要还债,痛痛快快的还,他要钱的时候,随他花,还了了,债就完了;可是作父母的人,如果有智能,还债当中为他修福。他说那这个怎么还法呢?我就把我印的《大乘起信论》送他三本,我说这个就是方法,我印这个书,我是每年过生日为母亲回向,印一部书,这一千本书,三万五千块钱,你为你弟弟跟父母讲,譬如这部书,三万五千块钱,用他的名字,赠送给十方,这三万五千块就还他了,还他又给他培福了,他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是方法。更殊胜的功德利益呢?譬如说我们寒暑假办大专讲座,你出功德,我们办一次讲座大概是十万块钱,你拿十万块钱,用他作功德主,这十万块还他,办这十天的讲座,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已经还他十万了,这个还法,他既不拿去吃喝嫖赌去造罪业,还了他钱的时候,已经替他培福,这个还债法,将来这个人他心意会转,会变成社会上一个好人,会变成国家有用的人才,这是有智能的人,还债的还法。否则的话,他这个钱还是拿去吃喝嫖赌,拿去糟蹋,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你看他一年要花多少钱,他们家有钱,是个大财主,你把这些钱拿去替他作功德。
  那么我举例子,各大专院校,过去《大藏经》刚刚出来的时,那时候预约价钱很便宜,七千多块一部,我买了十几部,赠送给各学校的图书馆,像这种事情,都是还债,都可以还债,你们家里有的是钱,用这种方式来还债,如果你真正觉悟,你这个弟弟能救回来,将来跟你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给他培福,所以为儿女培福,应当要在这些地方作,要晓得这个是真正功德利益,特别是在佛门,正法,你要知道正法,在佛门里面修福,这个福报无量无边,这样父母一转变,变为他的大恩德主了,他自己不会做,你替他修福,替他培福。这是世间人他不懂,我给诸位说,我今天得自在,我的自在从那里得到呢?你们大家都看到的,我是十方供养一点一滴统统都布施出去,如果说我还有「我有」、「我所有」,那就坏了,我要是积有就不自在了,你目前有再大的财富,你都不自在。佛光山的星云法师,万佛寺的圣印法师见到我的时候,唉呀!还是你自在。我当然自在,他为什么不自在呢?一天到晚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为什么?他所有的太多了,有的愈多,操心愈多,愈不自在,你要想自在,统统放下,什么都没有就自在了。这个理,你们听了也认为不错,也点头,你就是放不下,换一句话说你还是不自在,统统舍尽了,你所得到的是一切圆圆满满的;你不肯舍,你所得到的就是那一点点,有限的一点点,而且还得不到,还会失舍,随时会失掉,所以第六识、第上识它的功用,你要搞清楚,你喜用它,修行证果,成佛作祖是它,你不会用它,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教你堕三涂、受轮回也是它,所谓是罪魁功首,造罪业它第一、一等,你要说修功德,它也是一等,这个就是指的第六意识,所以先要它稳定、专一就会成功,可是你自己一定要去找,它为什么不专一,要找这个原因,找到之后,把它消除,心自然就清净,就专一了。
  第七是“恒思量”,旁边注的“有定所”,它与第六意识不一样,第六意识是无有定所,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第七识有定所,定在那里呢?我执,虽有定所,不好、迷惑,所有烦恼的根源都从它生的,有了我了,当然就想我所有,如果你要是真破了,我都没有了,那来的我所有呢?到后面我们再细讨论。
  第八“含藏异熟”,我这个地方注的,含是包含,藏是收藏,异熟,就是因缘果时,它是会变的,变异成熟,怎么个变异成熟法,下面再讲。诸位再看注二,注二给我们解释八识的性质,首先说“不动唯性”,第一表里头用圆圈作个符号,作个代表,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是不动的,不动的真性里面具足无量的智能、无量的德能,佛与大菩萨就是住在不动这个本性,譬如经里常讲,八地菩萨证得了不动地,换句话说八地菩萨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个就是不动地,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萨,与如来的果位上实在没有什么两样,他所用的心,就是大圆镜智,心要是动了,有一念妄动,这就变成识了,前面第一表里面我们说过,它一动就变成识了,这个识我们叫它做阿赖耶识。
  “集起唯心”,这是说明阿赖耶识,集是集种,集合种子,无量无边的种子,统统收集在阿赖耶,阿赖耶像个大仓库一样,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种子统统都在阿赖耶识里头,这是集的意思;起就是起现行,起作用,这个唯心,这个心就是第八识,第八名心,诸位要晓得,集起两个意思是同时的,譬如我们讲现起,眼前的一切现象,这就是阿赖耶的起现行,这个现行是剎那剎那现起,所以这个现行它不是真的,经里面讲,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你就想想它这个现行是生灭的,生灭的现行是前后不相道的,个个是独立的,就好象我们看电影那个底片一样,张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眼睛看花了,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行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一面起现行,一面这个种子落在阿赖耶里去,所以阿赖耶现行与种子好象在那里循环,永远在循环,循环在这个上面了,就是现行;下面了就是种子,不断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就是阿赖耶的相。那阿赖耶多大呢?广大无边,一迷了真如本性,整个本性变成了阿赖耶;如果你一觉悟了,整个阿赖耶就是真如本性。这一段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谁识里可以算是根本法,我们要是不把它搞清楚,以后对于唯识就会发生很多的障碍。
  我们看注四这一段,在这一段里面,先说五俱起识,这个就是明了意识,五俱起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此地所列的三项,这三项里面,分别是第六识,是与第六俱起,就是分别识,染净是与第七俱起的,是末那识,意里头有染净,根本依就是八识,八识里面它有业相、转相、境界相,它里头包括三个,加上前面两个,一共是五种,无论哪一个识起作用,必定有这五种,所以叫它做五俱起识。
  旁边有个小批注释根本依。根本就是种子,我们今天所谓的印象、习气,譬如说我们见色、闻声,心里面落了印象,这个印象在唯识里面就叫做种子,种子今人称之为印象,种子的力量有强弱不同,有的力量很强,有的力量徇薄弱,这个意思我们也容易懂,好比印象有深有浅,如果特别氅意这个印象就会很深,如果没有注意,这个印象力量就显得很浅,力量强的先受报,力量弱的后受报,将来果报有先后的不相同,这个是我们要注意到的。
  五俱起识底下有个三,这个三是批注,“前五了别外境,”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是了别外面的境界,“五识分了五境”,这个五识就是前五识,眼识它只了别色尘,耳识只了别闻尘,各有各的对象,彼此不会混杂,可是第六识就不一样,第六是总了五境,它有这个能力,就是五尘境界落谢影子,它都能够缘得到,因此它的功能也特别大,这是简单的给诸位说明什么叫五俱起识,这个都是唯识里面很重要的法相名词,我们要记住,将来在唯识经论里头常常会看到。第二讲独头意识,独头就是指第六识,意有主宰的意思,这个后面有两条注子,第一个注子是后头所列的第二,这是讲它恒易转。小注里头第二是说性界,受恒易转,也就是前面讲的第六识恒易转,曾经简略的给诸位介绍过,即主意不定,主意不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不但是学佛,世间事情你要是拿不定主意,朝三暮四,无论是大事小事都不会有成就,哪些不定呢?你看这个地方举出了三类:
  第一个是讲性,性有善、有恶、有无记,不稳定,譬如说我们对人,一会儿一个念头,想想这个人不错,对他很好,是善心所;一会儿想想他有很多毛病,这叫恶心所。所以它的念头常常在转,因为念头常常在转,所以才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如果这个念头不转了,那好的永远是好,恶的永远是恶。就是因为这个念头转得很快,甚至于自己都控制不了,这个讲善恶之性。三性不稳定。
  第二个讲界,这个界特别是讲果报,我们在六道轮回不稳定,这个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总是在这里头轮回,而且我给诸位说,色界、无色界去的机会比较少,欲界里面的机会最多,所以总是超越不了欲界,这三界里面是欲界最苦,为什么脱离不了呢?就是五欲你断不掉,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佛给我们讲这叫地狱五条根,这五桩事情断不了,欲界就不能够超出,我们讲念佛求生净土,这五桩事情要是不能够摆脱,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成,为什么呢?就好象绳索一样,它把你牵在这个地方,像我们坐船,船的缆绳一样,它有五条缆绳,有一条牵住你,你这个船就不能开动,这是我们特别要记住的,如果不断五欲六尘,三界就出不去,这个是变化很大,生生世世都在这里转变,舍身受身极不稳定,果报不稳定,前面一条是造因不稳定,就是造业不稳定,恒易转,第二条是果报不稳定,也恒易转,第三条是享受不稳定,享受是苦乐忧喜舍,我们想想人生在世,苦多乐少,这个可以说是剎那剎那都在那里变化,这个是极不稳定。
  那么独头意识,注意看下面,它的功用第一个是动身业,意好象总司令一样,它是发号司令在那里指挥,我们身体一切的动作,都是它在那里支配,第二个是发语,一切的言语,也是意在操纵的,它在那儿作主,譬如我们说一句话,要问你这句话什么意思,意在那儿作主的,那独头意识它本身的活动就是意业,动身业就是身业:身的造作,发语业是言语的造作,由此可知,身语意三业的造作,是以意为主。那么我们可以说意清净了,身语都清净;意是染污的,纵然身之礼拜、语之赞佛,都不清净。譬如说我们心里头巴结佛,求佛保佑我升官发财,我对他礼敬、对他称赞,这个礼敬,称赞都不清净,为什么呢?你有企图,如果佛不保佑你升官发财,那么你对他就不礼敬,也没有称赞,所以诸位要晓得,意业不净礼敬、称赞都是不清净的,假如意业是清净的,打人、骂人都是清净的。曾经有同学来问我,《四十华严》里面甘露火王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你作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父母就是甘露火王,为什么呢?父母打你、骂你,是为了你好,为了爱护你,所以是清净的,不是染污的;别人作错了事情,你看他打不打他?骂不骂他?他才不理他,佛陀教诫他的学生,有的时候也有骂,有责备的时候,那是清净的,所以说意业清净了,身语都清净,意业不清净的时候,身语都不清净,最重要的就是意业,既然三业有造作了,有造作必定有果报,决定不会说造作之后没有果报,给诸位说没有这个事情。所以经论里头常常讲,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果报来的时候,众生害怕了,他在造作的时候,他不害怕,他忘掉了;果报现前的时候,他害怕了,这个时候害怕有没有用处?一点用都没有,菩萨对于这个事情了解得很清楚,所以果报来了他不怕,纵然堕地狱,他也不怕,为什么呢?知道这个是自作自受,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他能够逆来顺受,这是菩萨。他明白人,菩萨是怕造因,菩萨怕造业,他知道造业要受果报的。
  那么我再告诉诸位,小乘人害怕的是怕身语业,所以小乘戒戒在那里呢?身口七支,这个是小乘戒,大乘戒怎么样呢?大乘戒不禁身言,大乘戒戒在意地,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难。譬如讲杀生,小乘戒一定要把有情的生命杀死了,这才犯戒,起心动念不犯乘,那个人我恨他,我想杀他,但是我没有杀他,这个不犯戒,所以小乘戒跟世间法律是差不多的,你心里起念头,确实没有这个行为,不构成法律的刑责。可是大乘戒里面就不行,大乘戒里起心动念就犯戒了,这个是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大乘戒是戒在意业,不戒身语,因为意业清净,身语自然清净,所以身语就不必戒了,小乘戒在事,身语是事,不戒在心,大乘是论心不论事,这个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所以小乘戒多,好持,容易作得到,大乘菩萨戒虽然不多,不容易作到,因为它是在起心动念之处。在中国无论是出家在家,是大小乘戒同时修学的,这个跟从前印度以及现在的南洋小乘国家的佛教不一样。譬如泰国,他们只有小乘戒没有菩萨戒,在中国受戒的时候,譬如说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这个是小乘戒,菩萨是大乘戒,在家同修受戒的时候,你受三皈五戒,是小乘戒,你受菩萨戒是大乘戒,所以大小乘戒并行,这种修行方法确实是很殊胜的。
  底下是讲果报,果报你看“引满二业”,引业是讲的正报,满业是讲的依报,这就是依正两种果报。所以看旁边小注第四,实际上底下这个表,我已经列出来了,引业指五趣总报,满业指五趣身别报,诸位看表解,这个表解弯过来,你看这一边,引为总报业,指第八识,我们以人道来讲,我们到人道来投胎,这是前世,我们这个业力可以说相当的复杂,五戒的业力很强,先得果报,我们到人道来投胎,得到这个人身,这是总报,这是引报,引业,就是在六道轮回里面,牵引我们到那一道去投胎,这叫做引业,这个就是第六识,我们一般讲神识去投胎。
  底下讲异熟身酬引业,异熟身是相续相,这里面牵涉到有很深的道理,这个异熟等我们讲到阿赖耶识的时候,再给诸位说明,满业是别报业之前六识所得的体,譬如说我们到人道来投胎,大家在前世都作有五戒之业因,都得到人身,可是虽得到人身,我们面貌不相同,这就是满业,就是别报,我们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我们寿命长短不相同,这些跟我们身体正报不一样,这是属于满业,都得到人身这是引业,所以给诸位说,引业是无记性的,可以说是平等的,都得一个人身,在满业上讲不平等了,满业牵涉到过去善恶的业报,所以这个果报是相当复杂。再有我们生活的环境不相同,就是贫富贵贱不一样,这个是依报的环境不相同。所以前六识,异熟身它这个是间断的,前面八识是相续的,酬满业就是苦乐忧喜舍,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这个是讲果报,三业造作一定感受六道轮回的果报。六道轮回从那里来的?是自己制造的,苦乐种种的受,从那里来的,也是自己制造的,我们看别人享乐,不要去嫉妒,嫉妒造业;不要去障碍,障碍造的业更重,为什么呢?各人各人的果报,如果我们再造业,那我们来生得到的是更不如意,比这一生还要差。如果你要觉悟了,从此之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我们今生种种不如意,到来生会得大自在,为什么呢?今生修的善业多恶业少,来生必定是得自在。
  第二讲“诸识独最”,这个旁边我批注的是造业,第六意识在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里面,讲到造业它是第一,这个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有净业,它都是第一,造善业它是第一,造恶业它也是第一,我们学佛修净业它也是第一,譬如说我们念佛人目标是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诸位要知道,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第六意识心,都是意识心,当然我们的目标不仅如此,总想能证得理一心不乱,但是诸位要晓得理一心不乱是以事一心不乱为基础,再往上提升的,由此可知,在修行的最初这个阶段,我们用的确实是第六意识心,虽然我们今天常常强调舍识用根,可是毕竟我们还是舍不了,舍不了呢?你还是用的第六意识心,到第六意识心用到清净无染,自然就转成智能了,就是舍识用根,所以这个里头它有过程,它有程序的,不能够躐等的,到达转识成智了,世出世间一切真相,统统都明了了,正如唯识所说,后面一条说“轮回不停”。轮回就是第六意识的力量在推动的,换句话说轮回就是它制造的,如果不是它,哪里会有轮回呢?没有轮回这个相。法界缘起这个相,有;轮回的相没有。法界缘起的这个相,给诸说是实相,所以你要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过来的时候,你看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境界呢?是一真法界。你见到法界缘起,从法界缘起里面看,法界是平等一相,清净寂灭相,在一般的讲法,八地菩萨才亲证到,八地菩萨证得。如果把尺度放宽一点,我们也可以说圆教初住以上就已经入了这个境界,但是入的粗、浅,位次越往上,这个境界越细、越清楚,这都是一真法界。
  在净土里面说,实报土与常寂光净土,这个里头不但没有轮回,而且也没有十法界,缘起有没有?有缘起,那么我们也许最关心一件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有没有力量能证得呢?我相信每一个同修都关心这个问题,我可以告诉诸位,能不能证得,不要问别人,问你自己,换句话说,你自己肯不肯去求证,如果你自己肯,像经论里面说的,直下承当,你确实在一生当中,可以证得,为什么呢?因为用功这个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代替你,你要肯干,那你当然可以证得,一生决定可以成佛,我们再讲一切经里头,有两部经叫根本*轮,一部是《华严》,一部是《法华》,佛在这两部经里面,都摆出样子给我们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一生成佛,没等第二生。《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这都是讲一生。因此可知,这个一生是可以办得到。
  可是我在讲席里头跟诸位讲,我们要具足三个条件,这三个要是不具足,那么就没有指望了,三个要具足呢?这一生一定成就,这三个条件经上讲: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要具足这三个条件,我在讲席当中又补充了三条,实际上这三条善根福德因缘都有了,我怕诸位因为常常念经,善根福德因缘有口无心念过去了,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提醒诸位什么呢?第一个就是要通达理论,第二要晓得方法,第三要明了境界,这三桩事情都是善根福德所包含的,理论通达了没有怀疑,方法明了了,你可以修行,你自己有了办法,境界知道了,你的信心增长,决定不会退转,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我自己到那个阶级,自己知道,前面情况怎么样我晓得,后面的情况是怎么样我也晓得,我现在自己在那个地方,我也知道,信心充足,法喜充满。前面什么不知道,里头什么也不晓得,迷在里头,这个修行很苦,换句话说,好象自己走路一样,走在大路当中,不晓得自己在那里,这是很苦恼的事情,所以境界要晓得。
  那么理论、方法、境界我们可不可以都搞清楚呢?可以,这个大家放心,佛法讲的,你要是具足有这个因缘的话,确实可以,所以佛法是自古以来,都有师承的,就是当我们自己没有搞清楚的时候,这些条件不具足的时候,我们要依靠老师,要依靠一个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统统搞清楚了就可以离开老师,为什么呢?你可以独立了,可以不必再依靠老师。拿《华严经》作比喻,在没有搞清楚之前,善财童子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你看《华严经》这一段经文讲的本末二会,文殊菩萨是本会,在四十华严里面三卷经,头三卷这是本会,就是善财还没有具足这个条件,那他要跟老师,他要依靠老师,文殊菩萨就是它的老师,这个我们讲师承,他这些条件统统都具足了,不必再依靠老师了,这就出去参学:五十三参,那是自修、自悟、自证,不必再依靠老师。由此可知,开头,依靠老师非常重要,必须在老师会下成就这些条件,才可以独立。
  那么究竟要跟老师跟多久呢?这每个人不一定,我们看看中国这些古大德,有些人很短,有些人期限很长,所以跟老师的时间是不一定,而是以具足这些条件为圆满,你跟老师一天,一天当中你都具足了,那你就毕业了,你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具足,那么就十年毕业、二十毕业、三十年毕业,一生当中条件都不具足,一生都不能离开老师,这是古大德他们垂范的典型,这是我们的好榜样,那么亲近老师这里头确确实实也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这个我们浅而言之,所谓善根,就是你能够听得懂,这是善根,你能够明辨邪正是非,这是你的善根,你有这个能力,你对于老师能够尊重,在学习期间当中,你有恒心,你有耐心,这是你的福德,为什么呢?我不成就,我不离开老师一步,这是福报、福德,因缘是老师、同学、道场我们今天讲一切设备,同参道友,这是因缘,这些统统具足,不太容易,那也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并不是很简单的,你要是统统具足了,可以说成功就在望,指日可待。
  独头意识后头还有一个批注,就是这一张的最后,讲独头意识,这里头又分三种,我们都要搞清楚,第一种叫定中意识,这是与定相应的,譬如修四禅八定,这是世间禅定,修九次第定这是阿罗汉所得到的禅定,以念佛法门来说,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都是定中意识,这一种统统是讲修行人,也就是讲修行人之所用心,这个用心算是得法,即用第六意识心用得很如法。
  下面两种就是一般凡夫,独散意识,就是我们现前,独是简别他不是五俱,它独自起来的,这里头没有其它的跟它一起,散是散乱,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散乱心,意志不能集中、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一般人头脑糊里胡涂的,糊里胡涂的这个就是独散意识,如果是五俱起意识,头脑有条理、很清楚,独散意识这个人就是糊里胡涂、迷惑颠倒,就是这样的情形,这种情形也是我们常常能看见的,还有一种是梦中意识,你为什么会梦?作梦也是独头意识在起作用,所以梦里头你的神志决定没有清醒的时候那么清楚,原因在那个地方呢?因为清醒的时候是五俱起意识,所以头脑特别清楚,作梦的时候,它不是五俱起,它是独头意识,所以梦之境界就不太清楚。
  这底下注明的:『此即独散意识,因其形相内略异于五识,故别立此★』,这个就是梦中的独散的意识,统统都是属于独头意识起的作用。下面批注为什么叫它独头?“以皆不与五识俱起,”定中、独散,梦中它都不与前五识同时起作用,“虽已得自在者”,这个已得自在者就是定中意识,像阿罗汉,像我们得一心不乱的,这是已经得自在了,可是定中意识是得于五识俱起,就是得自在的人它可以,梦中的境界还是跟我们醒的时候,一样的清楚,那只有在定中才行,才可以做得到,普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所以此地单讲:“然今且取未得自在者言,”专门讲凡夫,得到定的人,已经得自在的人,它虽然是与前五识起作用,但是那个前五它不是与根尘起作用,单单是五识起作用,这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凡夫起作用是根尘识统统起作用,所以与定中意识起作用不相同。再看底下一条,第三段是末那。
  末那恒思,怎么叫恒呢?因为它恒思量,底下有二条二个注,“染有我,净无我”,为什么呢?末那是染净依,这个讲的是第七识,什么叫染有我呢?这个就是见惑,所谓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末那就染了,四大烦恼里面第一个就是我见,这是相当麻烦的,我们一般讲的我执,所以它是属于见惑,这个是相对的,因为有我,就有人,就有众生,就有寿者,从相对里头建立的,凡是相对的,就是染污意,底下举了例子,身我、法我、无我,我就是执着,执着这个染污意,这个染污意是什么呢?它的体性我们要搞清楚,就是阿赖耶识里面见分的一分,阿赖耶的见分广大无边,我们在广大无边的见分里面,执着一分,好象整个大海是阿赖耶的见分,只执着大海里头起一个水泡泡,把那个水泡泡执着认为是我,这叫我执,水泡泡有没有呢?实际上没有,你们看水泡泡从这个地方飘到那里去了吗?你们仔细去观察,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今天根身,执着这一分精神,我们的精神就是阿赖耶的见分,那么这个见分在那里呢?这个事实真相必须搞清楚,我再举一个例子,你们去想去,好象今天我们手上拿了一个无线电收音机,我们拨了中广的频道,在听音乐,我们把音乐、音声就比就阿赖耶的见分,这个收音机就比作我们的身体,你想想这个音声是在他的身体里面吗?我们一面走着一面听着,我们移动一步,这个地方的位置与这里改变了,你收音机在此地,电流在这个地方,收音机搬到这边来,是不是这个电流跑到这儿来了?不是的。这个电流还是在这里好好不动,我们不明的白这个真相,以为就在这个里头,走到那里它跟到那里,那有这个道理?这是绝大的误会,我们的身体就好象收音机一样,而我们阿赖耶的见分,就像电流一样,充遍了整个虚空,无论我们身体移到那个地方,都当处相应的,不是前面跟着来的,楞严里面给我们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几个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这种执着叫虚妄的执着,这一执着就变成染污了。
  这个地方有个批注,第一条:有我六识为善,乃成有漏,第七识有这个执着,前六识无论作什么善事,统统叫有漏善法,有漏善法诸位要记住,三界里面有善报,它有果报。世间人认为果报好,贪图果报,学佛的人晓得果报不好,不但那恶的果报不好,善的果报也不好,最好没有果报,所以说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真好。底下说明“我”有三类,一种是身我,我是身见,把这个身执着是我,二是法我,法我是执着有,一切万法都把它当做实在的,这是法我,第三是无我,无我是执着空,我没有了,实际上执着空,不是真正的无我,真正的无我在后面:净无我,这是无漏的,这个地方无我是指什么呢?譬如讲无想天,四空天里面的无我,都是属于染有我,它是不是真的无我呢?它还是有我,它执着一个无我,它还有个无我,有个无我,当然还是有我,有有我跟有无我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它没有真正作到无我,真正作到无我,这才是无漏,真正无我是转识成智以后,这才能作到真正的无我,表里面给我们列的,染这就是有我,净这是无我,所以在此地要着眼的就是染与净,如果是染净相对,那个净还是不净,还是属于染,必须要超越染净,才叫做净,所以无我也是如此,无我与有我相对的这个无我,还是有我,所以底下注的有身我、法我、无我,这个无我就是有无相对的,超越相对的才是真正的无成,所以下面染有我里面的无我,与净无我的无我,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但是染净两字,不太容易看出来,如果我们把染净看做相对的染净,那就错了,这一桩事情,我们留在起信论里头再详细的研究,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也就超越染净之净。
  染有我旁边的小注是见惑,相对的,讲到见惑这就是属于见思烦恼了,我们通常说之为见解上的错误,底下的小注,第一:末那执着有我,前六识虽然为善,善全是有漏的,因为它有我执,我执还很不容易破除,但是不破我执就没有办法出离三界,三界之内是有漏的,与有漏法相应,由此可知如果要想超越三界,必须破我执,我与我所这个观念要断尽,这才有能力超越三界。染有我里面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叫身我,身就是生身,执着我们现前的身心认为是我,这可以说是三界之内的凡夫,普遍的执着,纵然到无色界天了,无色界天在凡夫位里面,六道里头它算是最高了,比我们下两界的人,那要聪明得多,他不执着色身是我,可是它执着神识是我,所以他还是有我执,只是我执的对象不一样就是了。因此非想非非想天人,他还是逃不出三界,在这一点诸位要记住。欲界天人就有神通了,五通具足,能够自在的变化,在我们凡夫看起来,那真是羡慕之极,诸位要晓得那依然是凡夫!我们对于这个境界决定不可以迷恋,迷恋那就上他的当了,《楞严》后头有辨魔,《起信论》也有一段很长的文字未辨别。第二是法我,诸位一看就晓得,这个法我就是法执,身我是人我执,法我是法我执,无我就是空执,执着空、着空的,这统统都是属于有执着,这三种执着,通常凡夫有前面两种执着,就是我法二执,无想天与四空天它是执着空,换句话说都没有破执着,破了执着这就叫无漏了。你看小乘圣者,我们讲阿罗汉,阿罗汉断见思烦恼,破人我执,这就算是净无漏了,所以到阿罗汉才是真正的无我,不过虽然讲无我,它的程度还很浅,他只是无生我,法我它还有,在圆教来说,要到初住位的菩萨,这个时候已经破一分法执,证一分法身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我们,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就是远离我法二执,要向这个方向去迈进,才能够得到殊胜的成就,下面再给诸位介绍阿赖耶识。
  阿赖耶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在古时候翻作“无没”,意思就是说它永远存在,它不会失去的,翻这个意思也是很对的,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藏识,这是新译,藏里面就含着能藏、所藏、执藏。批注五:“藏为能、所、执三也。”所藏就是万法的种子,我们今天称为印象或者是习气,就是持的这些,第二个意思就是异熟,异是讲变异,熟是说成熟,这里头有三种,第一个是时,时是讲因果不同时,从因到果不是一时的,譬如一个植物像种瓜,瓜子是因,把瓜子种下去,总要三、四个月才成熟结瓜,所以从因到果不同时,先因后果,因果不同时,纵然讲莲花,佛法常以莲花表法,莲花很特别,就是它因果同时的,有花的时候,莲蓬里头就有莲子,可是诸位想想,还是不同时,为什么?虽然有花莲蓬里头有莲子,那莲子没有长成,没有熟,所以莲子从开始长,到它长成熟的时候,还是不同时,不过这个莲花是比较特别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看到它有花,莲蓬里就看到它有莲子,这是佛法常用莲花表法,表因果不二这个意思。
  阿赖耶里面确确实实无论是心法,或者是色法,为什么说解脱之道在此呢?就是它有这三个特性,于是我们求解脱的人就有了理论上的依据,有理论的依据,当然就是善巧的方法,此地这也许是省略,从因到果当中一定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有因也不能结果,所以佛法解脱之道,就在缘上,这个缘里面,小乘法着重在事相上,断恶修善,大乘法里面着重在心法上,我们今天所谓的心理建设、改变心理,大乘法在这个地方。在事相上修行,不能够圆满的把心转变过来,当然也有影响、也转变,转变的不究竟、不圆满,如果是究竟、圆满把这个心改正过来了,事上无有不善。而且这个善是属于无漏善法,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我们今天读《华严》特别偏重在《四十华严》,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要作佛,诸位晓得,从理论上讲,毫无问题,为什么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本有,那怎么不能作佛呢?如果说佛性没有,那我们今天讲,我们学佛要作佛,这个恐怕是有问题,佛性没有,佛性是本有,而且佛性从来就没有失去过,这还有什么问题呢?佛性从来没有失去过,在《起信论》里面称之为本觉,马呜菩萨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什么?妄心、妄想,不觉就是无明、妄想,可见得无明、妄想是本来无,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断掉,不要怕。这个烦恼断不掉,烦恼本来无,决定可以断掉。
  所以学佛,首先要建立这个信心,这比什么都重要。学佛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这信心建立,在菩萨果位上就是信位,十信位的菩萨,如果你要是没有这个信心,换句话说,你还在菩萨门外,你连十信都没有,什么叫初信,初信的条件就是相信佛性本有,相信无明,不觉本来空,他相信这个,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初信位的菩萨,相信我们自己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虽然没有证得,相信!这个叫信位菩萨,菩提心证得了,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你坚决相信自己有,向这个方向努力去修学,这就是信位菩萨。
  我们要修,诸位要晓得,我们发心要大,诸佛菩萨都是这样期望我们,都是这样勉励我们,十法界我们学谁呢?学佛学。菩萨那都不甘心,一定要学佛,这个是诸位要特别记住的,如果你那个心,只是在菩萨位上,换句话说,你将来最大的成就,就是菩萨,距离究竟的果地,那还有一段相当的路程,我们为什么不学佛呢?如果说你的悲心很重,内里头要学佛,外修菩萨行,这个可以,这是悲心重的一类众生,自己内里头决定要学佛,受法乎上,我们的目标是在最上层,我们在日用平常修菩萨行,舍己为人,菩萨行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个是悲心特别重。但是诸位又要晓得一桩事情,菩萨的慈悲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没有般若波罗密,你就不能修方便行,你们看看《华严经》里面十波罗密,光是以般若波罗密作基础,般若波罗密是根本智,由根本智再变出后得智,后得智是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如果你没有根本智,你就是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那就是俗话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不但你那个慈悲叫滥慈悲,对自己没有利益,而且害惨了众生,这是没智能,完全感情用事,还以为自己是大慈大悲,所以祖师提出来,告诉我们“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诸佛菩萨都大慈大悲,那诸佛菩萨还是祸害下流吗?人家有智能为基础,所以诸位修行必须着重在三学,三学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戒定慧,然后进一步才能够修慈悲方便,因为慈悲方便统统是从智能里面生的。
  好,那我们想取法乎最上,我们既然有这个因、有佛性,我们现在取佛的缘,佛的缘里头,第一个条件,是真慈平等,菩提心里面特别提出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位要晓得,感情用事就是假的,真心是从平等、清净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真的,所谓是永远不变的,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那我们想想,我们待人接物,我们的心平不平等?不平等,我们对人有亲有疏,换句话说,这个就是要觉悟,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要觉悟,我现在修的缘,不是佛的缘,不是学佛的缘,因为佛心是平等的。
  再给诸位说,平等就是直心,菩提心里面的直心,我们这个心,待一切人、待一切物不平等,这个在十法界的缘,佛这个缘就没有了,佛的缘没有了,虽然有佛的因,不会成佛、不会结果,当中没有缘,所以诸位真正要想成佛,这一生想成佛,一定要修真慈悲,要修平等心,在一切不平等里头去修平等,如果境界都平等了,那还修什么?那就成佛了,就是因为现在这个境界,摆在面前不平等,不平等里头你要去修平等,这就是佛的因加上佛的缘,后来一定结成佛的果,真慈平等心是成佛之缘,你看解脱之道不是操纵在自己吗?我在境界里头就是修平等心,修真正的慈悲心,那我在解脱道里头,是至高无上的解脱,我们修的这个。
  你看你修这个法门,有没有人能够障碍得了你?有没有人能破坏得了你?没有。障碍来了,破坏来了,你心是平等的,更显得你平等,更显得你慈悲,就成佛了,没有能破坏的。第二等的是菩萨,菩萨是什么心呢?六度普摄之心,一心一意以六度法普摄一切众生、摄化一切众生,这是菩萨的缘。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有菩萨的种子,你修六度万行,就是菩萨种子上加了缘了,那么你这一生一定作菩萨,一定成就菩萨。辟支佛的缘是修十二因缘,声闻之缘是修四谛、三十七道品,天人是修十善、四无量心,单修十善,欲界天,十善里面有四无量心,那就是色界与无色界,五戒这是人之缘,过去修的戒是因,现在我们继续再修五戒,是缘,来生必定不失人身。悭贪嫉妒,是饿鬼道的缘,你想想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有没有?有!有悭贪,也有嫉妒,我们现在如果在一切境界里头,悭贪嫉妒还要增长,好了,饿鬼道我们有因,现在又加上缘,那将来必定变饿鬼,那还有什么话说?瞋恚是地狱道,我们有瞋恚心,如果现在在一切境缘上,遇到不顺心的,瞋恚就起来了,这就是把地狱道的缘又加深。愚痴是对于邪正不能辨别,是非颠倒,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把它颠倒了,好人看作坏人,坏人看作好人;好事看作坏事,坏事看作好事,这是愚痴,愚痴是畜生的因缘。细说说不尽,这是我们从总纲领上,提醒诸位同修。
  所以说解脱道在此,完全看我们自己;十法界的升沉,都是在自己因果的转变。再给诸位说,与外面的境界不相干,外面境界是我们修行的场所,你修佛也是靠外头境界,修菩萨你也靠这个境界,境界是一样的,就看各人怎么修了,境界完全相同。古德常讲境缘没有好丑,好丑就是在你自己的心。所以十法界升沉,是你自心在境界上的转变,成佛、成菩萨、变饿鬼、变畜生统统都是你自己在变,与什么人、什么境界统统没有关系。诸位要能够觉悟到这一点,《大乘起信论》里面的始觉四位,你就算第一个始觉了:初信的始觉,你真正觉悟了,晓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与我们的修学,确实没有关系,修行成功与否,是在我们自己在境界里怎么样去用心,所以我劝诸位取法最高的,我们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诸位要是能常常用这个心,你在境界里训练,当然也不是一天、两天你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总得有个十年、八年,为什么呢?烦恼、习气太重了,至少也得十年、八年,在境界里,心真正平了,真正的清净了,对待一切人就如同自己一样,确实没有分别了,这样才能够渐渐入佛的境界,这样念佛,才能够有把握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作佛了,圆教初住以上: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是从因缘果上★★★★,而且在人身里头又能闻佛法,而且闻到如来正法,这个给诸位说,这是善根深厚之人,确确实实有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了。不要以为我们现在贪穷,我们在社会上也没有地住、也没有财富,实际上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那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要好得太多。
  今天在世界上,我们要是以佛法来讲类似转轮圣王的:美国总统,自由世界的领导人,他没有闻到佛法,他享的是人天福报,福报享尽了,还得三涂去轮转,换句话说,解脱之道他没有听到,解脱的机缘至少他这一生没有。那么我们在这一生如果能够超越三界了,美国总统那个地位怎么能跟我们相比?这个果报之差,那真是天壤之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相差太大、太大了,不能比!所以我们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是过去世有善根,但是今天我们所得到的人身,单就这个身体来说,身是无记性的,没有好丑,果报是这个身,如果你说这个身相貌好丑,身体健康状况不一样,那是属于满业,单单就身来讲这是引业、这是果报,果报是无记性,每个人都一样,今天科学家的分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原子、电子、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这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就是属于无记性。这是讲造业因的时候,有善有恶,你所得到的果是无记性,第三个意思就是变,变是讲过程,变化,前面说了从生到熟,从因至果剎那剎那在那里变化,这个变化在唯识里面讲,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所以把这个果报它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期限,所谓一定就是愿力与业力,一般凡夫是业力。
  再给诸位说明,世间人常讲,这个人出家修道命相都转变了,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也有点道理,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可是也并不是完全如是,那就是你出家得有道才行,如果没有道,还是受命运的摆布,还是受业力支配,如果你真正修道,你不出家也改变,由此可知,出家与不出家实在没有分别,分别在你有道没有道,分别在这个地方。真正有道之人,确实是能够随心所欲的,为什么呢?愿力住世,他不是业力,愿力住世这个里面也有因缘,愿力住世说明这个不是业力,业力就是佛法常常讲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是属于业力,如果你的恩怨债偿完了,这个业力就没有了,就报尽了,这一报尽又投胎转世作另一次的报偿,所以它不自在,不能随心所欲,是为业力所支配,乘愿再来的人则不一样,那么他有缘,他这个愿就是缘,与那些众生有缘,在佛法里面讲得度因缘,得度的因缘没有了,他就不住世了,为什么呢?他的愿就是在度众生,而众生不愿意跟他它,不想得度,那他住世没用,所以他就要走,这个是自在的,这种人你如果去求他,我要跟你学,为了一个人,他也要住世,所以他的来去是自由的。
  说到这个地方,过去我在台中的时候,民国五十三年,李老师那个时候是讲圆觉经,楞严讲完之后,讲圆觉,圆觉经讲圆满了,有些同修们跟我说老师七十多岁,快到八十岁了,怕他走,他要是走了,我们没有人领导了,没有善知识可以亲近了,有些同修找我商量怎么办?我说我们请老师讲经。诸位晓得,讲经有时限的,有期限的,如果讲一部小经,两年、三年就圆满了,圆满,可能就会走了,我说我们请他讲一部大经,讲什么经呢?讲《华严经》,大家都希望把《华严经》听圆满,《华严经》要是讲不圆满,他就不能走。所以你到台中去看,台中讲《华严经》,听经的人有三、四百人,讲堂坐得满满的,果然把他留住了,所以他在台中宣布,一定要把《华严经》讲圆满。他还有个愿,《华严经》讲圆满之后,最后讲一部《阿弥陀经》,台中同学听到这个事情,又跑来问我:「大概还要多久时间?」我就告诉他:「放心,至少要三十年。」从五十三年开始讲《华严》,讲到现在十八年了,才讲到第二回向,大概三分之一,后面还有三分之二,我算算至少要三十年,我说:「你们大家放心就是了,至少有三十年。」这就是愿力,我们大家求他,我们希望把这部经听圆满,这一部经不圆满的时候,那是有违背他的愿。
  由此可知,乘愿再来是可以在一生当中办得到的,我们自己发愿,愿的力量超过了你的业力,现前就是乘愿再来,所以佛法是要启请的,没有人请,佛菩萨善知到没有理由住世,因为他的业已经完了,没有业力,没有理由住世,释迦牟尼佛当年能不能多住世呢?能!可惜的是弟子的的疏忽,没有人请他老人家住世,没有请。弟子们没有请,魔王波旬来启请,怎么请法?请释迦牟尼佛入灭:「你老人家说法已经四十九年,够了,说了这么多了,不必再说了,你可以入般涅槃了。」魔王一来请,诸位要晓得,佛菩萨大慈大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一口答应了。弟子们以后晓得了,再来启请,那不行,先已答应人了,先答应他了,佛没有妄语、没有戏论,既然答应你了,那就得要做到。弟子的疏忽。这个示现,也就是告诉我们,诸佛菩萨、善知识再来的人住世,是有因缘的,有人请他就住世,没人请他不住世。有人真正来学,那一个人也得要教,也得帮助他成就;没有人来学,他方世界因缘多的很,不守在一个地方。这都是讲异熟、变异、解脱之道在此。
  第三个意思就是先来去后,这是指六道凡夫,投胎阿赖耶识先来,人舍报之后,人命终最后去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离开人身体了,这个人身体僵硬就冷了,阿赖耶识没有离开,这个人身体有温度,所以它是来先去后,投胎第一个它来,来投胎的是阿赖耶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