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漫谈僧食


   日期:2025/10/22 23: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谈僧食 

济群法师

    经上说:一切有情皆依念住。食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戒律中有明确的规定,如《四分律》的比丘戒相中,关于或旁及食的戒条,达四十五条之多,同《书》第三分的《药犍度法》,及道宣律师所撰的《四分律行事钞·四药受净篇》、《四分律羯磨疏·衣药受净篇》等,也是专门讨论食的问题。本文将根据这些资料,对佛教的饮食制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飨读者。
              一、食的特殊名称
  在日常生活中,食是指饮食,药是指治病用的药物。食与药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各异,泾渭分明,谁也不会混淆使用,佛教里则不然,在戒律中不但把药叫做药,饮食也叫药,彻底地说:一切食物通称为药。原因是:我们头痛、眼肿、肚子胀等种种痛苦,称之为病,治疗此病苦的是药;同样的,肚了饿最为难受,是饥病,饮食能治疗此,当然也可以称为药了。所以,戒律中把众生的病分为二种:一是饥渴的故病,一是四大增损的新病,对治这两种不同的疾病,相应的有四种药:即时药、非时药、七日药、尽形寿药。
  称食为药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食为五欲之一,欲,希求义。即在众生的本能中,对饮食有强烈的希求。所以在《孟子》中说:食色,性也。西方哲学心理学家如马斯洛等,也把饮食列为人的基本要求。正因如此,我们面对饮食自然会产生贪著。戒律中称食为药,是要我们把饮食当做药物观想,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样,食时就不会贪多贪好了。
             二、时食与非时食
  时食即是时药,非时食即非时药,时食与非时食是从时间上的区分。按戒律规定:每天从早晨明相出现(律中以伸手屋外能够辨别手纹为准),到中午的日影正中,在这阶段中,允许比丘进食,所进之食,就叫食时。再从每天的日影过中,直到第二天早晨的明相出现,这一段时间里,不允许比丘进食,然特殊原因,佛陀又同意比丘们饮果浆等,于非时中进食,叫做非时食。
  时食有两大类:即正食与不正食。正食就是主食,律中列有五种:《四分律》是面、饭、干饭、鱼、肉;《有部毗奈耶》是面、饼、麦豆饼、饭、肉。面是用米麦等磨成粉后炒熟的干粮。饭、干饭、饼都是汉地常用的食粮。麦豆饼可能是面粉和豆合在一起做成。鱼肉,我们现在的社会里作为副食品,在当时的印度,却放在主食中。不正食就是副食,《四分律》说有根食、茎食、叶食、果食、油食、胡麻食、石密食、蒸食。我想这些东西不外乎瓜果蔬菜之类,与主食一起食用的副食品。
  非时食:指水果汁之类,又称非时浆,是世尊为患渴病比丘开许的。如《删补羯磨》中说:有渴病因缘,许受非时浆,谓果浆等,澄色如水,以水谛净,受之。喝非时浆,要因为渴病,同时把水果捣碎,榨成果汁,滤去浊滓,澄清如水,再用水滴净,才能饮用。
  时与非时是以日中为标准,比丘在时食的时间里,正食只许一餐,正食之前可以吃粥等非正食,粥的浓度,以刚出锅时,草画粥面不见余痕为准。正食时离座或舍去威仪后,便不能再吃了,除非作了余食法,才可以再食,但必须仍在午前,日中之后,除了饮水,或因特殊因缘食果浆等,不得一物进口,否则便是口口波逸提。
  佛制比丘不非时食,这与印度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印度的出家僧侣,不论信仰什么宗教,无一不是托钵乞食的,他们大多数也都实行不非时食,佛陀绝不希望有人对佛教产生反感,所以在迦留陀夷尊者夜晚乞食引起居士讥嫌后,就制定了不非时食戒。
  非时不能进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十法界有情中,早晨是天人进食,日中是佛陀进食,下午是傍生进食,夜晚是饿鬼进食。比丘学佛自然要效法佛陀,所以在头陀苦行中,便是规定日中一食,但这是精进法门,不是所有比丘都能做到的,在小乘中三果圣人,多住色界净居天,这样比丘效法天食,也是可以的。如果与饿鬼、傍生同时进食,那就未免不对了,尤其是夜晚,饿鬼听了饮食碗钵之声,咽中火起,饥饿难忍,从慈悲心出发,夜晚也是不应该进食的。
               三、七日药及尽形寿
  七日药及尽形寿药是根据拥有药物时间的长短而命名的。佛陀一向提倡少欲知足,经常赞叹迦叶尊者行头陀苦行,终身坚持日中一食,比丘们听了佛陀的赞叹之后,也发心遵行一食法,但有些比丘体质衰弱,营养不良,产生种种疾病,佛陀发现后,允许比丘们服七日药。
  七日药,是指具有营养的补品,一次拥有它,必须在七日限内服完。如《四分律》所说的酥、油、生酥、蜜、石蜜。酥,由奶加工提炼而成,与今日奶油相近;油,《律摄》说种种菜油,与现在食用的豆油、花生油等相似;生酥,从酪中提炼出的,也是一种半流汁体。蜜是蜂蜜;石蜜是指冰糖等结晶体的糖类。佛陀还允许病比丘服五种脂:即熊脂、鱼脂、驴脂、猪脂、失守摩罗脂,这些东西营养丰富,可以强壮身本,并在时非时中,都可以食用。
  佛陀允许比丘食用酥等之后,法缘好的比丘,如毕陵伽婆蹉尊者,居士们多以五种食物供养,受用不完,装满大盆小盆,大钵小钵,到处摆得都是,搞得僧房之中臭秽不堪,引起居士的讥嫌。佛陀知道后,才以七日为限定,比丘接受的酥等,应在七日内吃完,如果吃不完,当提前分给大家,到第七日早晨明相出时,还有剩余,就要依舍堕罪作忏了。
  七日药原为病者开设的,佛陀后来又有开缘,许可五种人食七日药,即行路人、断食人、病人、守护人、营作人。就是说,除了病人之外,凡是体力劳动,缺乏营养的人,都是可以食用的。不过这五种人中,病人之外的四种人,在非时中受用是不太合适的。
  尽形寿药相当现在所说的中草药。如《善见》指一切树木及草根茎叶,为食不任者。尽形的含义,依《四分律行事钞》释,有尽药形、尽报形及尽病形三义。是说比丘拥有这些药,可以直到身体恢复健康了,才舍去,这类药大多苦涩难吃,无故谁也不会想吃,更谈不上贪著,所以比丘可以尽形拥有。
               四、素食的依据
  素食为我国佛教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大乘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可近百年来,大概是人们视野开阔的关系,对素食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佛非吃素不可,否则不成其为信徒;有人则恰恰相反,以为学佛不必吃素,并举蒙、藏、锡兰、泰国等地区僧侣为证,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呢?的确有必要讨论一番。
  素食在人们心目中,大体与蔬食(吃菜)及不肉食相近,然依佛制戒律及整个佛教界情形来看,佛教徒并非绝对的蔬食主义者,因为蔬食中的蒜薤是不食的;也不是绝对的反对肉食者,在小乘戒律中允许吃之净肉。至于平常所说的不食荤,荤是荤辛,指葱蒜薤韮等臭味极重的东西。
  依小乘戒律,佛世僧尼是允许吃肉的,如《四分律》所说四种药的时药中,就有鱼肉二种,《四分戒本》九十波逸提的第十条,是对鱼肉的规定,也说明了可以吃肉。这是因为当时的僧尼们过着乞食生活,只能随施主家所有的,乞到什么就吃什么,那里还能随你选择呢?但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就是对于施主供养的肉食,假如看到他是为自已而杀的;或听说是为自已而杀的;乃至怀疑特为供养自已才杀的,本着不杀生的慈悲精神出发,都不能的接受。因为这样的肉食,众生由我而死,本可以避免而不知避免,是违犯不杀生戒的。所以佛法的遮禁肉食,并不因为它是肉,而是因为杀生,在不是为你而杀的情况下,那种三净肉在小乘戒律中是不禁止的。
  中国乃北传佛教,流传的大多是大乘经论,弘扬大乘思想,在大乘经典中,明朗的宣说,佛弟子不能吃肉。如《楞伽经》说:
  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略有十种:一者、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二者、狐狗人马、屠者杂卖故;三者、不净乞分所生长故;四者、众生闻悉生怖故;五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者、凡愚所习,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七者、令咒术不成就故。八者、以食肉见形起识,以染味著故;九者、诸天所弃,多恶梦,虎狼闻香故;十者、食种种肉,遂啖人肉故。
  不能吃肉的原因很多,这里面单举十种。《涅槃经》也说:
  从今日后不许弟子食肉,观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有命者怨,故不令食。
  此外还有《梵网菩萨戒经》、《楞严经》、《央掘摩罗经》等都反对食肉,因为菩萨道是以慈悲为本,吃肉是不慈悲的表现,又有种种过失,所以不能吃。
  从小乘戒律的允许吃三净肉,到大乘经律的坚决反对吃肉,与僧团的演变很有关系。比丘们起初过着乞食生活,随着佛教的弘扬,得到了国王和信徒们布施来的广大土地和大批粮食,僧团由原来的一无所有转为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僧团的土地由净人耕作,伙食由净人办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可以不吃肉。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隆盛的时代,是禁止吃肉的。
  中国提倡僧尼实行素食始于梁武帝,在《广弘明集》卷二十六载有梁武所撰的《断酒肉文》,帝见当时有些僧尼吃肉喝酒,以为同大乘经文相违背,想到人主有匡扶佛教的责任,才号召僧尼必须断绝酒肉,否则将以国法、僧法处治。佛教的乞食制度,在我国末曾实行,中国寺院自古以来大都拥有庙产,或过着自耕自煮的生活,这为不吃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果有人想吃肉,就必须自杀、自卖、或自煮,试问怎能不犯戒呢?不要说大乘经律,声闻戒律也是不会许可的。
  有些人为了自已吃肉的需要,而引证泰国、缅甸等僧众的肉食为例,提出了中国僧尼也不妨吃肉,这是不究实情,顺从私欲的妄说。众所周知,泰国等流行的是小乘佛教,实行乞食制度,我们自然不能与之相比。又如蒙、藏地区的佛教徒,也是肉食的,因为蒙、藏是畜牧区,主要的食品离不了牛羊,在这种环境下,不吃肉是不太方便的。汉地根本不存在这些情况,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要吃肉。
               五、荤辛为何要禁止
  荤辛,是气味剧烈之蔬菜的统称,通常说五辛或五荤。关于五辛的名称,经律中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就多数言,叫做葱、蒜、韮、薤、兴渠。这五种菜具有强烈的刺激能力,吃了之后,又能发出极其难闻的气味,会影响僧团的和谐,所以为戒律所禁止。
  五辛,在小乘律中只提到蒜,像《四分律》比丘尼戒单堕第七十条中说:
  若比丘尼啖蒜者波逸提。比丘突吉罗,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不犯者,或有如是病,以饼里裹蒜食,若余药所不治,唯须服蒜差,听服,若涂疮不犯。
  有病因缘,非食蒜不能治愈,戒律才开许,吃了蒜后,为了不影响大家,律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如《僧祗律》中说:
  (蒜)服己,七日不得卧僧床褥,上僧厕,入僧浴室、温室、讲室、食屋、受僧次请,乃至说法布萨,一切不得住;不应绕塔,若塔在露地者,得下风遥礼,至八日澡浴,浣衣,熏已得入众。
  在一个团体里,如果大家都食蒜,不会有什么特殊感觉,倘若只有一、二个人吃,那种由食蒜后发出的臭气,其他人绝对无法忍受。所以,吃一次蒜要与大众生活隔离七天,等他身上臭味散尽了,沐浴更衣后,才能回到大众中生活。
  禁食五辛是大乘经律中提出的。如《梵网经》中说: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荅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此中大蒜,又称胡葱,史传张骞出使大宛,从胡地取回;慈葱,就是葱,由茎叶慈柔得称。兰葱,有说是小蒜,有说是韮菜。茗葱,一名山葱,生长于山泽中,有说就是薤。兴渠,据传汉地没有。
  五辛既不同酒,能使人神智不清;也不同肉,吃了有违慈悲本怀。菩萨戒中为什么要禁止食用呢?《楞严经》说: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食,熟食发媱,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一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舔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本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媱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食用五辛生媱增恚,善神远离,魔王引诱,生毁禁戒,死堕地狱。《楞伽经》也说:
  一切肉与葱,及诸韮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从觉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酒肉葱韮蒜,悉为障圣道,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这将吃葱蒜的过失,与饮酒吃肉相提并论,原因是它们都能增长爱欲,障碍圣道,所以不能食用。
               六、烟酒有何危害
  佛教的戒律有性戒与遮戒之分,酒是属于遮戒,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遮戒,因为不论是在家五戒、八戒;还是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乃至菩萨戒,无一不戒酒。酒是遮戒,说明了饮酒本身并非罪恶,为什么一切戒都禁止呢?因为饮了酒,能使人犯戒,所以凡是佛子,都应该戒酒。
  酒能引起犯戒,在小乘律论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说有一位受了五戒的优婆塞,平常持戒很认真,有次从远处回来,口渴的不得了,误喝了一碗酒不免醺醺然的微醉,正在此时,见到邻居的一只鸡跑进屋来,就把它杀了佐膳;过了一会儿,邻女来寻鸡,他说根本没有看见;不惟如此,看到邻女长了几分姿色,还将她强奸了。为一饮酒,五戒尽失,所以酒成为重要戒相,是有它实际理由的。
  酒在比丘戒中为九十单堕之一,这条戒缘起于娑伽陀尊者,借宿辨发梵志家,降伏毒龙,引起拘睒弥城主的归信,观礼世尊,要供养尊者,六群比丘为索黑酒,尊者渴了,醉倒途中,佛陀才制定了这条戒。戒文是:
  若比丘,饮酒者波逸提......比丘尼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突吉罗,是为犯;不犯者,若有如是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一切无犯。
  酒是一切酒,《大智度论》归纳有三处,即谷酒、果酒、药草酒,这一切能令人醉,心动放逸,都是不能饮用;除非为了治病,非酒无以恢复健康,才能饮用。
  饮酒除了能导致犯戒,还有很多过失,佛陀在制酒戒时,就略举了十种。律文曰:
  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何等为十:一者颜色少,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嗔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怖,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酒的过失很多这里仅仅略举了十种,另外在《大智度论》中说有三十六失。未了又引经偈说:
  酒失觉知相,身色浊而恶,智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失念增嗔心,失欢毁宗族。如是虽名饮,实为饮死毒。不应嗔而嗔,不应笑而笑,不应哭而哭,不应打而打,不应语而语,与狂人无异,夺诸善功德,知愧者不饮。
  佛教是一种智慧的宗教,八正道以正见为首,修行的整个过程,时时都要依赖智慧的朗照,而酒却能迷失人的智慧,所以酒的过失的确是很严重的。
  菩萨戒对酒有着更严格的规定。如《梵网经》轻垢戒的第二条说: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一切众生饮酒。
  酒有无量过失,所以不得自饮及教人饮。同《书》十重戒第五条又说: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自饮酒犯轻垢罪,贩卖酒则犯波罗夷罪。原因是菩萨所作所为都应该使众生开智慧,而酤酒则使众生生颠倒心,所以罪过特重。
  菩萨告诉我们不得饮酒,更不能贩卖酒。但作为慈悲为本的菩萨道,在为度生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开饮的,比如经中说载未利夫人,为救厨师一命,劝请波斯匿王饮酒,不但无罪,反生功德。
  在世俗生活中,与酒一样受人重视的还有烟,通常人们都把烟酒合在一起说。饮酒在戒律中严格禁止,这是众所周知的,对于吸烟,一般都以为戒律中没有提到,所以在出家人中,有吸烟的也有不吸烟,不吸烟的尽管对吸烟的看不顺眼,但也找不到指责的理由,只得各行其是了。
  吸烟的确没有喝酒食肉的过失那样严重,但在戒律中也还是有说到的。如《四分律》四十三卷中就记载:
  尔时有比丘患风,医教用烟,佛言听用烟。
  从这一段律文看来,如果有患风和医教用烟的两个前提,佛陀还是允许抽烟的,否则就不能吸。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似乎早已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抽烟喝酒是世俗人的事,出家人是远离烟酒的。所以,一旦见到某个僧尼抽烟,人们就会讥嫌。出于维护僧团的荣誉,应该不抽烟才对。况且烟中所含尼古丁,能使人身体受到不良影响,导致肺癌,何苦呢?
                七、食时应有的警觉
  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要想解脱,首先必须远离贪著。在日常生活中,最能令我们贪著的无过于美好的饮食。因此,佛制比丘食时当起厌治和观想。如何厌治呢?《大集经》中说:
  云何修习食不乐想?若有比丘执持钵时,如血涂髑髅,烂臭可恶,虫所住处;若于食时,应观是食,如死尸虫;若见面时,如末骨想;得饭浆时,作粪汁想;得诸饼时,作人皮想;所执锡杖,作人骨想;得乳酪时,作浓血汗想;若得菜茹,作发毛想;得种种浆,作血想;是名于食生不乐想。
  这是用智慧转变现前的受用境界以制伏自已的狂情、贪著,而达到不可乐,远离的解脱效果。
  观想,就是著名的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是思惟食物的形成过程和施主付出的代价。如《大智度论》说:
  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春磨洮沙炊煮乃成,用功甚多。计一钵之食,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须臾变恶,我若贪念,当堕地狱,啖烧铁丸。从地狱出,作诸畜生,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除,故于食中,应生厌想。
  考察一粒米乃至一碗饭,从农民播种,到煮成熟饭,需要付了多少汗水。
  二、自忖已身德行:这是关于接受供养的条件。《五分律》说:
  若不为解脱出家者,不得受请。若坐禅、诵经、检校僧事,并为解脱出家者,听受僧次。
  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解脱生死;出家之后不坐禅、诵经,不办僧事,都没有资格接受供养;《善见律》说:
  比丘受用施物有四种:一者盗用,若比丘破戒受施,名为盗用。二者负债用,受施之时,必须作念,不作得罪,负人信施。三者亲友用,谓七学人受供。四者主用,即阿罗汉。
  前二种是凡夫僧,后二种是贤圣僧,凡夫僧受供当作观想,勿生贪心,否则称为负债用,负债是要偿还的。
  三、防心难过:是说比丘食时应该避免的过失。《明了论疏》说:
  律中说出家人受食,先须观想,后方得餤,凡食有三种:上食起贪,尘离四过:一、喜业过,贪著香味,身心安乐,纵情取适故。二、离食醉过:食竟身心力强,不计于他故。三、离求颜色过,食毕乐光胜常,不须此心。四、离求庄严身过,食者乐得充满肥圆故。下食便生嫌嗔,多堕饿鬼,永不见食。中膳不分心眼,便起痴舍,死堕畜生中。
  于好食起贪,坏食起嗔,死后要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增一阿含经》说:
  多食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眠;四、身重不堪修业;五、多患食不消化。故佛言:食知节量。因说偈云:多食致病苦,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
  贪著美食,结果就会多食。多食不但能引起现色身的痛苦,还会影响修道。
  四、正事良药;食饭当如服药,为除饥渴故病而受食,不应分别饮食好恶。律中用二事譬喻:一、如用油膏车,但是取其滑而易转,不问油味好与不好。二、古人有夫妻携带儿子,经过险峻的道路,途中饥饿迫急,便吃儿子的肉,夫妻祗取支持生命不死,岂顾贪求滋味呢?比丘受食也当如此观想。
  五、为成道业:在道业没有成就之前,还需要这个身体,色身的相续,必假饮食。所以吃饭是为修行成道。《持世经》说:
  若不除我倒,此是外道,不听受人一杯之水。
  倘若不为修道,只是满足色身需要,即使受人供养一杯水也不行,何况其它东西呢?
  写到这里,本篇文字准备结束了。需要说明的是,戒律中关于饮食的规定还有很多,如受持、作净、食时威仪等,如果一一都写出,未免显得琐碎,也不适合于一般读者,所以本文只就介绍这些。错误之处也可能难免,只得敬请大德们指正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