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忠信以存心 敬慎以行己 平恕以待人


   日期:2011/4/10 7: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中庸》当中夫子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恭敬心是道,平等心是道,真诚慈悲心、清净心是道。所以守好这一颗真心,何处不是道场?比方我们早上吃饭盛粥,盛的时候这个粥滴下来,这个就浪费了。为什么会滴下来?可能我们心有点慌。为什么会慌?因为看到蔡老师,蔡老师太凶恶了,发抖,所以滴下来。总是有原因的。或者我们心没有定,不知道注意力在哪里,都有可能造成这个东西浪费掉。所以,每一个动作当中都是恭敬谨慎,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修道下手之处。

    《礼记.曲礼》开篇就说“毋不敬”,对人要敬,对事、对物都要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不能说对人恭敬,对物品不恭敬,这个就不平等心;一切时、一切处守好真心。所以我们“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待人”。我们心里常常都是存着忠信,这个忠是尽心尽力做好本分,尽心尽力为他人着想,这叫为人尽忠。其实我们修道当中最大的一个突破,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怎么放下?你愈想不放下,它就愈来。转个念头,从今天开始,念念为人着想,不要想自己,慢慢的这个自私自利就淡了。信,诚信,时时守住真诚的态度,答应别人的事情绝对不忘,甚至自己发的愿绝对不忘,用这样的心态来存心。

    敬慎以行己,一切时、一切处恭敬谨慎,对人、对事、对物。比方说我们今天打开经典,用敬慎的态度,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敬慎容不容易保持?比方说我们听师长讲课,一开始的时候听是聚精会神,觉得如贫得宝,太好了,太受益了。两年之后呢?听课的状态恭敬有没有保持?我们在修学上很强调精进,进是进步,提升,所以恭敬应该是愈来愈提升才对。但有可能两年之后,我们听师长讲课会打瞌睡,这个就提醒我们,我们没有敬慎的态度不断保持、不断提升。所以在修学当中,时时要勘验自我,我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修学的路上怕就怕什么?怕被自己给卖了都不知道,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状况,可能还觉得学得很好。比方我们的真诚心有没有提升?我们的慈悲心、为人设想的心有没有提升?我们的平等心有没有提升?我们谦卑的态度有没有提升?只要有一个心态退了,基本上就全退了。我有谦卑一点了,但是我不慈悲,有没有可能?一真一切真,一妄就一切都是虚妄。都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性有没有在精进提升当中。比方谦恭待人,可能我们负责的事多了,课讲多了,在对人讲话的时候态度不一样,有点傲气,有点官气,那就被污染了,清净心被傲慢污染了。时时得提醒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能染上这些习气。所以,“曲礼”开篇讲的,对我们提醒就很重要,从恭敬下手,毋不敬。哪怕是一张纸、一枝笔,甚至一滴水,都要有敬慎的态度,不要糟蹋。

    平恕以待人,跟人相处,平等心。《弟子规》说,“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都是平等的心,不能有高下去衡量别人。从财富、从地位、从修学这种高下见去看人,就带着一种傲气。恕是宽恕,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跟人相处。尤其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其实从一个人的人生的因缘来看,假如他现在的行为不好,他这一生可能就是不幸的人,他才会造成现在这种行为。你从整体去看他,你对他生不起气来。我们就是什么才会生气?执着,执着在他现在的行为,就生气了。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他年龄都多大了,连这个都不懂?一大堆妄念就出来了。假如冷静下来,他没有好的家庭、没有好的教育才会这样。他好不容易得人身,“人之初,性本善”,要好好珍惜,好好提升自己的灵性。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不会看任何人不顺眼,坚信,信任他有本善,进一步,尽我们的力量帮助他恢复本善,如此而已。

    人与人的缘分就是这么单纯,没有很复杂。你说我要帮他,他不接受。第一,我们心态、方法对不对?第二,他真不接受我,你可以找别人,他能接受的人,你去请他。第三,我跟其它的人他都不接受,那再等一会,是吧!要有耐心。等不是干等,不是发呆,等是什么?造缘。我提升得愈好,他看到了,慢慢的更有信心。所以,跟这个人缘分还没到,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不然我们在那里等,这些人跟我缘分还没到,等一下等一下,等到缘分成熟了,自己能力不够。所以,重中之重还在提升自己的境界,“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开自己的智慧,没有智慧,很多人跟你关系很好,到时候也帮不上忙。

    这段话是在《五种遗规》当中,对我们立身处世很好的提醒。敬也是福报,所谓福田心耕。福田大分三项,恩田、悲田、敬田。知恩报恩的人有福;慈悲为怀的人有福,他悲田;事事对人、对事、对物恭敬的人也有福。我们看一个人,人家交代事情给他做,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恭敬的态度。这样的人福气不断增长,包含他在团体、社会当中的信用不断提升,他怎么会没有机会、没有福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统文化       蔡礼旭老师)(五明学佛网:传统文化       蔡礼旭老师)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桂明教授:中国居士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洪修平教授: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特殊意义 

 道坚法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