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延德法师:浅谈“命运”


   日期:2011/4/12 10: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古人的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生死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这种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力量,即命运是也。

   命运的观念,在古代源远流长,由夏经商历周,至春秋时,孔子弟子子夏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可见孔门弟子是信奉命运的。孔子进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宋国的桓魋有一次想谋害他,孔子声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总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富贵贫贱完全与高悬于天的命运有关,绝非尘世碌碌众生的力量所能改变,故孔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这种“命运”的思想,又在后来的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篇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意思是说,没有叫他做,他竟做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来了,这就是命。同时,他还举例说明:尧、舜的儿子都不肖,是因为舜禹为相的时间太长,所以,尧舜的儿子不有天下,禹的儿子启贤能,而益为相的时间又短,所以启能得到天下。以上这些都不是人力所为而自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从理来说,这属于天意,对人来说,这属于命运。 

  千载而下,即使到了科学、经济都已经十分昌明的今天,如果要进行一次民意测验,相信命运的肯定大有人在,那么,命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有没有呢?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人们常说的命运,实际上就是业因果报,因果报应,即“因果”。是佛教的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因也就是“业”,“业”就是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我们凡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自己承受的。概括说,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果。人生本是业果的相续,而“去后来先做主翁”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便是因果业报的主体,它把一个人前世所做的善恶业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造的善恶业带到后世去。阿赖耶识,意译藏识,它含藏诸法的种子,像个仓库。由业因到果报,由果报到业因,生死流转,轮回不息。人生的苦乐,世运的兴衰,都是业力招感,所以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意思是“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造作业因,也不会得相应的结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正如《涅槃经?矫陈品》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世间法如此,出世间法也是如此。印光大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都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正确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得到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逍遥自在,福寿双全。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电光火石那样的短促,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次第,今生的作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要等到后世感报。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前因后果,循环不断,丝毫不爽,经中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教所讲因果,虽然也承认命运的存在,承认生命发展有一定规律可循。然而,命运不是绝对的。一方面,命运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另一方面,由因感果的过程又取决于因缘的推动。佛法所说的因果,是众多条件的和合。因而,佛法的因果观绝不等同于宿命论。我们今生的生命状态固然和命运有关,和我们前生所带来的信息有关,但是,因还需要缘来成就。在由因感果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局。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行为及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前一生种下的因能否成熟。佛教相信惟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来改善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如果我们因为前生不修布施导致了今生的贫穷下贱,但只要我们通过行善,布施和供养来增长我们的福德资粮,就能在因地上改造我们的命运。再如果,我们因为前生杀生过多,导致了多病短命,但只要我们懂得慈悲放生,福田中就能不断增长而延寿,从而抵消短命的业报……这就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在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这就是“外缘”。外缘的影响是相对的,它既能使命运向好的方向迈进,也能使其朝相反的一面发展。若是我们因为前生积德行善带来了福报,但却不懂得好好珍惜,不懂得好好利用,反而仗势欺人,多行不义,今生造下的恶缘,一旦成熟,就会转福为祸。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命运,因此,佛法又将命运称为“运命”,也就是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来运载的,它的改变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所以,佛教从不主张人们去算命、占卜、求签,看相,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算也这样,不算也这样,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

    “因”,才能转变未来的“果”,转变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念,因为,“一切唯心造。”心既能造业,也能转业,“转变由心”是也。如果只是“知命”,“安命”,还是消极的,无益的,必须改造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未来,才是积极的,有益的。所谓“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以及“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都是说明这个道理,六祖惠能大师也曾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总之,“命运”是我们先前努力的结果,人人应致力于改变不利于自己已知的命运。我们完全有能力摆脱为“命”所“运”的尴尬局面,这是一条正确的做人处事之道,也是自利利他、有益于社会国家之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