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鲁迅与佛教的因缘


   日期:2011/4/15 16: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鲁迅与佛教的因缘  

    写“鲁迅与佛教”这样的文章命题,在一些人看来,也许是南辕北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鲁迅不曾表明过信仰佛教,他也未曾声称是佛教信徒。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卓越的思想家。超过半个世纪,鲁迅在一般人心目中,即为风骨凛然、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化战士。因此,鲁迅与佛教扯不上关系。对鲁迅生平事迹有深入研究的学人,在论述鲁迅思想及其发展的著述中,为尊者讳,往往回避涉及鲁迅与佛教的因缘,以免损及鲁迅作为文化战士、卓越思想家的崇高地位与形象;而一般对鲁迅思想、生平事迹缺乏了解的人们,则无由获得鲁迅与佛教之间存在因缘关系的确实资料。

    鲁迅在“上下求索”,探索各种先进思想,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曾经接触佛教经典,并从佛理、佛学哲理中吸取营养的事实。

    以下是笔者根据一些零星资料,加以综合归纳,分作鲁迅与僧、与法、与佛的三个章节来尝试介绍鲁迅与佛教的因缘关系。

    鲁迅与僧人的因缘

    鲁迅是周家的长孙,极受重视,家人担心养育不大,还未足岁,即由父亲领着去拜他的第一位师父。他们前去的寺庙,是被誉为绍兴八大寺观的长庆寺,拜的师父为长庆寺的主持(当家和尚)龙祖法师。龙祖法师替鲁迅取法名为“长庚”,师父赠他银八卦一件,上刻“三宝弟子法号长庚”,鲁迅还有一件百家衣,即“衲衣”,非喜庆大事不给穿上,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用以避邪。鲁迅年幼时,遇到该寺做水陆道场,都会随家人到该寺去看热闹。

    鲁迅一直到他临死的那年,即1936年4月他还写下《我的第一位师父》的文章(收录在《且介亭杂文末编》),追忆去世已有40年的龙祖法师;鲁迅也推测龙祖法师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师兄弟大半做了一寺的住持,文章写道:“我们(指与他的师兄弟)的交情依然存在,却久已彼此不通消息。”文情并茂,真挚亲切,显示了鲁迅感情丰富的一面,感人至深。

    鲁迅也结识、结交不少是佛教徒的朋友,如许寿裳、许季上,日本人内山完造、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等人。其中与鲁迅交情最深的,当推许寿裳。

    鲁迅与佛教经典(法)的因缘

    相对而言,鲁迅与佛教经典的关系,就甚为密切,且终其一生,都与佛教经典保持善缘。

    根据鲁迅日记,他从日本留学归国,于1914年(即所谓的“民三”)在北京担任教育部官员时期,开始大量阅读佛教经典,努力研究佛学。这一年,他购买佛学书籍多达70、80种,占全年购书数量的二分之一,这些佛书有《释迦成道记》、《金刚般若经》、《发菩提心论》、《大乘起信论》、《瑜伽师地论》、《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传》、《高僧传》、《阅藏知津》等。他不但自己看佛书,研究佛学,还不断给绍兴老家寄去佛书。如4月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3册,6月寄《佛教初学课本》等,7月寄《起信论》等7本,同月又寄《续高僧传》等书。

    根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1914年以后,鲁迅除了自己买佛教书籍,研究佛学外,还与许寿裳订下协议,合购佛书,互通有无,这很可能是基于经济不甚宽裕的原因。

    鲁迅不但大量购买佛书,对出版佛书,也付出精神,作出贡献。1915年7月,鲁迅逐篇逐句仔细校对高丽本《百喻经》,并出资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出版(一百册),他在书后记下:“以日本翻刻高丽宝本己丑年本校一过,异字悉出于上。”书出版以后,鲁迅即以此书为母亲祝寿,鲁迅也用以送人,1916年5月日记,鲁迅曾记下:“送朱造五《百喻经》一册”。《百喻经》,又名《百句譬如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是佛教寓言作品,南朝齐时,由印度僧人求那毗地带到中国,并译成中文。鲁迅亲自校对,并出资刻印,可以想见他对此书极为重视,他这样评论该书:“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鲁迅也利用刻印《百喻经》剩余的款项,刻印《地藏十轮经》。

    1916年,鲁迅继续购买佛书,如《净土经论》、《妙法莲华经》等,也大量搜集、购买佛教碑帖,如寺碑、庙碑、塔铭等。据鲁迅日记,这一年他曾经用13个晚上的时间抄录《法显传》,全文多达1万2千900字。

    鲁迅与佛理(佛学)的因缘

    鲁迅曾经有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广泛阅读佛书,潜心研究佛学,以他的治学功力,对佛理必然会有许多领悟。鲁迅一生著述等身,留给后代的作品,卷帙浩繁,他虽然不曾在文章中弘扬佛理、佛法,但佛教给他的影响,却非常明显。

    鲁迅早期的作品散文诗集《野草》,许多文章常出现佛经中的典故、意象、用语、佛教词汇,像“伽蓝”,即梵语,指寺庙(见《好的故事》),“火宅”(见《死火》),“三界”,佛教所指天国、人间、地狱,“剑树”,即佛教传说的“剑树地狱”,“火聚”(见《失掉的好地狱》)、“无量”、“地狱鬼众”、“牛首阿旁”(见《华盖集·碰壁》),以及大欢喜、大悲悯、大痛楚、大光辉等佛经惯用词汇。

    鲁迅也曾用自己的法名“长庚”,给小说中人物命名,那就是在短篇小说《在酒楼上》,恐吓自己的侄女的无赖。鲁迅此举,很有自我揶揄、自我幽默的意味。

    然而,佛教对鲁迅的影响,还是在于思想方面的启示,以及向他灌输建立崇高人格的力量。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环境错综复杂,鲁迅必须面对来自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层层迫害、围攻挞伐,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的反击或驳诘文章,尽管辛辣尖刻、冷峻深沉,然而内心深处还是饱含悲悯的情怀;鲁迅从佛学中吸取的滋养,更重要的是佛教的思辨智慧,充满辩证的思考方式,助他透视事物的深层真相。有人认为,鲁迅晚年很容易便接受了唯物辩证法,与他早年深入钻研佛学,吸取了佛学和佛理中蕴涵的辩证思维,不无关系。也就因为具有清晰的辩证思维,鲁迅的论战文章,才能一字褒贬,精警深邃,鞭辟入里,产生发聋震聩的作用。

    佛教深刻的思辨哲理相信对鲁迅的生活,处理人生的种种问题,产生正面和积极的作用。许寿裳回忆鲁迅的文章,曾记述鲁迅向他这样剖白:“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我个人认为,释迦牟尼那种大哲的精神,对鲁迅思想的启发,崇高精神、伟大人格的建立和塑造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释迦牟尼普度众生的精神,佛家下地狱的勇气,正是一种典范。鲁迅爱护青年,他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矢志舍己救人,普度众生,也就是所谓的发挥菩萨精神,行菩萨道。曾有人指出,鲁迅的“无畏”、“通脱”,敢以一人的力量担当宇宙苦难的性格,正是佛家子弟的境界。鲁迅也说:“站在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这是鲁迅个人的宣言,何异不是“狮子吼”!所不同的是,释迦牟尼是宗教家,慈悲大爱,引导世人向善;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致力于催生新的文化,改革人性,力匡时弊,振邦兴国。

    鲁迅对中国古代的两位高僧,法显与玄奘,也极为推崇,他们生在不同的朝代,同样是为了求取真经,寻求真理,渡流沙、越葱岭,千里跋涉,千辛万苦,前后耗费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他们舍身求法、厘清疑惑的精神,鲁迅在他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便赞誉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从他们的身上,吸取营养,筑构自己伟大的人格力量,跻身于中国近代的伟人之林,“中国的脊梁”这样的丰碑,鲁迅也是当之无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鲁迅       佛教)(五明学佛网:鲁迅       佛教)  

 黄夏年教授:20世纪俄罗斯的佛教 

 黄夏年教授:20世纪美国的佛教 

 黄夏年教授:21世纪佛教研究的展望 

 黄夏年教授:二十一世纪佛教研究的断想 

 黄夏年教授: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 

 黄夏年教授:太虚大师的佛教组织观 

 黄夏年教授: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黄夏年教授: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黄夏年教授: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 

 黄夏年教授:佛教是反科学的吗: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黄夏年教授:泰国、印度、斯里兰卡20世纪的佛教研究 

 黄夏年教授:新世纪佛教发展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