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娑婆与极乐苦乐比较


   日期:2011/4/18 12: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下面要为我们细说两个世界苦乐不相同的处所,“娑婆苦乐杂”,娑婆世界有苦有乐,在我们人间苦多乐少。“其实苦是苦苦”,这是就克实而论,苦苦下面这个苦是名词,上面这个苦是动词。“逼身心故”,我们身心都受到很重很大的压力,那怎么不苦?这个逼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压力,我们精神上所负担的这个压力,生活上所负担的压力,生活压力是身,精神压力是心,所以感到非常之苦。“乐是坏苦”,虽然有的时候也有乐的时候,乐的时间不久,一下就过去了,过去的时候就坏了,所以它还是苦。“非苦非乐是行苦”,非苦非乐我们讲的舍受。舍受是什么?是行苦。“性迁流故”,迁流就是它不能常保。

  我们先说这几个名词,都是佛门里头常常见到的。经中常说“三苦”、“八苦”,这个地方是讲的三苦,其实三苦就包括八苦,这个苦苦里面就有八种。八大类前面四个是“生、老、病、死”,在我们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不能够避免的。生苦这我们都忘掉了,人很健忘,佛在经上说得非常透彻。从坐胎就苦,这是讲神识,我们中国人讲灵魂,佛法里面讲神识。来投胎,在母亲肚子里面十个月,这十个月佛形容他的感受,就像在地狱里头受那个苦难一样。母亲喝一杯凉水,他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狱,喝一杯热水,感受就像在八热地狱一样。他不是没有感觉,太痛苦了,所以出生之后,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我们也看到世间,往往看到小朋友非常聪明活泼,害一场大病之后可能就变成白痴,这一场病苦把自己聪明智慧都丧失了,何况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所以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也就变成无知,这是生苦。这一出生,佛经上形容出生时就像在夹山地狱,一出世的时候接触外面这个境界,那个感受叫风刀地狱。所以一生出来就哭,为什么会哭?痛苦才会哭,才会大声的叫,你看到哪个小孩生下来哈哈大笑,很喜欢的样子,有没有看见过?这个真苦!这是我们仔细观察小孩出生,能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说的,这是生苦。

  生了之后,就一天一天的衰老生病,老病,这个苦我们能够感受得到。自己也慢慢老了,自己也生过病,所以病苦、老苦比较容易感觉到。死苦,这还没死过,不知道死苦到底是怎么样苦?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的神识,灵魂脱离这个身体,那个痛苦,佛形容它叫“生龟脱壳”,活的乌龟把牠的壳剥下来,那个痛苦就像那样的。所以死之苦超过最严重的病苦,这是个大难关,任何人没有办法避免的。可是诸位要知道,真正学佛人,学佛有真功夫的人,这个生老病死,这个生过去了,不说了,老、病、死都没有,他不生病,他虽然老,他老而不衰,体力跟年轻人一样,他没有老苦;死的时候他很自在,晓得哪一天走,他又不生病,如入禅定。不学佛,没有功夫的人,这个老病死是非要受不可的。真正有功夫的人,这三种苦我们在这个世间可以完全避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讲福报,真有福!

  第五种是“求不得苦”。这世间人欲望太多,求不得就感到苦了。第六种是“怨憎会”。冤家对头不想遇到,偏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想遇到,偏偏碰到,这都是属于怨憎会。第七个是“爱别离苦”。喜欢的人偏偏不能够常聚在一起,喜欢的物也常常不能够在面前,这是爱别离。这三种是身外的,生老病死四种是身内的,内外都苦。第八种是“五阴炽盛”。这八种苦,刚才讲的七种苦是苦果,是果报,我们眼前所受的。五阴炽盛这是因,这是苦因。五阴是“色受想行识”,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生理与心理。生理跟心理的作用,以及我们生理造作前面七种苦的因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时时起贪瞋痴慢,身体不知道保养,消耗自己的精力、体力,这是带来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五阴炽盛,炽盛是形容词,他这个造作非常兴旺,时时刻刻不停,身心的造作,感来前面七种苦果。苦果里头包括这八大类,所以我们称八苦,八苦就是此地讲的苦苦。“逼身心故”,给我们身心带来很大的压力。

  “乐是坏苦,不久住故”,我们这个世间决定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乐,实在讲就像我们现在讲的麻醉一样,暂时把苦忘掉,可是那个时间很短暂,过去之后,这个苦又现前了,所以说乐极生悲,这是实话。佛讲苦是真的,乐是假的,为什么?苦不会变成乐,乐会变成苦。不变是真的,会变是假的。譬如我们吃好吃的东西、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吃东西很乐,如果叫你继续不断的再一碗一碗,吃一碗很乐,再吃一碗还可以,连续吃个二十碗、三十碗你就苦了,乐就变成苦。跳舞很乐,连续不断跳七天七夜,受不了,要叫救命。乐过头就会变成苦,苦不会变成乐。肚子饿了很苦,饿上七天更苦,不会变成乐。所以苦是真的,乐是假的,这一定要认识清楚。“乐是坏苦”,它不是真实的。

  “非苦非乐”是不错,是很好,这境界是好境界,它不能够保持,迁流不息。我们俗话常讲青春不驻,这就是属于行苦。我们一个人的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剎那剎那在衰老,这叫“行苦”。其实说穿了,这说真话,真话不好听,但是它是真实的,绝不骗人的,人可以说从生下来落地那一天就勇猛精进,一分一秒都不耽误一直往坟墓里头走,谁肯停一停?这是真话,这是实在的事实,这就是此地讲行苦的意思。纵然你能够在这“非苦非乐”的境界,岁月不饶人,你的寿命一天一天这样流过去了。所以苦有这三大类。

  ‘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彼土永离三苦”,说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种苦完全没有。“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因为我们这个世间说苦,苦的对面是乐,乐的对面是苦,是相对的。西方世界既然没有苦,当然乐也就没有了。苦乐是相对的,唯有苦乐都没有才叫极乐,那才叫真乐。假如有乐的话,乐是坏苦,乐不是真的,乐是坏苦。西方极乐世界很不可思议,“议”是议论,是说不出来,“思”是思惟想象,不但说不出来,那个境界的好,殊胜,不但我们说不出来,我们连思惟想象都达不到。这个世界的状况,佛在这个经上说了,这个经上说得不多,《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说得比较详细,说得最详细的,实在讲在《华严经》,《华严经》那个境界实在讲,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要跟华藏世界来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读《华严经》可以能体会到西方世界的殊胜庄严。

  过去慈云大师,他是清朝乾隆时间的人,慈云灌顶法师著作非常丰富,留下来的大概有四、五十种,这个法师很难得,著作等身。他将娑婆跟极乐世界苦乐做一个比较,讲修行的难易,他说了十种。第一、用苦乐来较量。他说:我们这个世界纵然得人身,很难遇到佛,遇不到佛是苦,西方世界往生到那个地方去,花开见佛,见佛是乐,亲近佛是乐。第二、我们这个世界很难听到佛法,不闻法是苦,西方世界六尘说法。换句话说,你想听哪一个法门,想学哪一个法门,都能够称心如意,都不难,佛菩萨亲授。第三、在我们这个世间恶友牵缠苦,我们想修行,我们想念佛,有许多人障碍我们,有许多事障碍我们,我们不能称心满愿的来修学,到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但没有人障碍你,每一个人都鼓励你,都帮助你,这个乐。所以两个世界比较,真的,我们这个地方修行,实在说除念佛求生净土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是障碍重重,一生当中非常难成就。这个法门障碍比较少一点,一句佛号我可以念出声,我也可以在心里默念,跟家人大众相处,他们讨厌我学佛,我就在心里念,我口不念出来,不要惹人麻烦,不要伤一家的和气,自己可以潜修,一样能成就,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一往分别”,一往就是大略的意思,我们讲大概。这是说明西方世界四土苦乐的状况,大致上经论里面所说的都是凡圣同居土,因为说凡圣同居土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到这个地方。“同居土五浊轻”,这是两个世界的比较,我们这个世界五浊就重,他那边就轻。为什么还要说五浊?因为我们是带业往生,见思烦恼没有断,带过去的。克实而论,确实有五浊这个现象,不过比起我们这边的环境,那实在是相差悬殊太大了。这个“轻”字,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它,轻的程度实在讲,是我们这个世间、欲界天、色界天乃至于无色界天都不能够跟它相比。

  “无分段八苦”,分段,段是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从大的地方分,我们这一生是一个阶段,来生来世又是一个阶段,这就是讲六道轮回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这是大的;如果细分的话,可以说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是一个阶段,这都是事实。这里面有八种苦,前面跟诸位提到过。这八种苦可以说是六道里面众生没有一个能够免除的,即使天上也不例外。内,这讲有生老病死。天上的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们福报大,天人身是化生,这个身的形态有四种:胎、卵、湿、化。胎生最苦,人是属于胎生;卵生就是蛋生的,比胎生这个苦要减少一些;湿生就更少;化生,这个苦就没有多大的感触。天人福报大是化生,他们通常也没有病苦,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界天人,他临终前七天才感觉到身体有一些不舒服。换句话说,平常他也不生病,他也不老,没有衰老的相,也没有病苦的相,这福报很大,但是临终七天之前他就现衰相。换句话说,他的老病就是在那个时候,时间不长,很短,但是他所感触的痛苦,我们也没有办法想象。就好像大富贵人家遭一点委屈那就不得了,在贫穷人家看起来算不了什么。天人在这个时候感觉到非常痛苦,死了以后还是要随业流转,六道轮回确确实实有,一点都不假。

  人生在世间,前面跟诸位提到过,“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最可贵的就是人道容易觉悟。从这方面来观察,古今不一样,古人确实比现在人容易觉悟,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古时候环境比较单纯,五欲六尘的享受很有限,所以心地比较清,心清容易觉悟。现在人物质享受超过古人百倍、千倍,心思混浊,被这些欲望迷得太深,所以很不容易觉悟。我们从一个非常浅显的例子能观察得出来,古人对于善恶的报应相信,起心动念他都很小心,很谨慎。现在人因为科学昌明,认为这些东西是迷信,大家都不相信了。这桩事情决定不是说“我信就有,不信就没有”,不是这个说法的。你信,它有,它存在,你不信它,它还是存在,正是俗话所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到的时候,你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因果报应、六道轮回、鬼神之事,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他们也都有分段的八苦,只是八苦轻重差别不一样。虽然天人轻,天人跟西方极乐世界人一比,那他还是严重太多了。为什么?西方世界这分段八苦没有了。在我们这个世间,分段生死要是没有的话,那就证阿罗汉果,就超越三界。在这个地方修行要相当的功夫,要断见思烦恼。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便宜就占大了,为什么?他不需要断烦恼,只要把烦恼控制住,这个佛法讲伏烦恼,伏住,我们现在说控制住,它不起作用。这样的条件就能往生,这个比断是容易太多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所得的利益等于阿罗汉,这是讲在断烦恼这一方面等于阿罗汉。如果讲其它的智慧、德能、享受,阿罗汉是怎么比也比不上,几几乎乎同居土的享受跟等觉菩萨相差不多。这是无苦,无有众苦,“但受不病不老”。

  “但受诸乐”,哪些乐?“自在游行”。到什地方去游行?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旅游是很多人喜欢的,也是大家非常羡慕的,但是我们的旅游不能超越这个地球,不能到外层空间去旅游。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旅游的范围就太大太大了,所谓是尽虚空遍法界,想到什么地方就到达那里。他们的飞行工具太殊胜,经上讲的莲花,莲花就是他的飞行工具。他乘着莲花,想到哪一个国土就到哪一个国土,想到哪一个星球就到哪一个星球,这是我们讲横面的。竖的,想到过去世也行,想到未来世也行。我们旅游要跟他相比,那是天壤之别。这是自在游行的乐。

  “天食天衣”,这是举出衣食。我们这个世间不能够缺少的,大家辛辛苦苦为什么?都为衣食去忙碌。西方极乐世界对于物质生活一点也不愁,为什么?一切供应随念而至,心里面想什么,你所想的就在面前。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实在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需要饮食,为什么还说有天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无量劫来,每天都需要饮食,饮食成了习惯,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不要了,有的时候还会想起来“好久没吃饭”,还会动这个念头,这个念头一动,饭食自然就摆在面前,一摆在面前,这才晓得现在不需要了。这个念头没有了,这些餐具、饭菜也统统都消失了,所以不必要你去收拾,也不要你去洗碗碟,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一种习惯,会有这个现象,在极乐世界时间长了,这个习惯渐渐就淡薄,以后就没有了,初去的人有这个现象。

  “诸善聚会”,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古德有说,我们这个人间最可怕的是什么?你们每个人想一想看,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最可怕的是什么?古德告诉我们:社会上最可怕的是同行。同行因为有利害冲突,不择手段诬蔑陷害,比虎狼还可怕,所谓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人与人在一起没有利害冲突,就不必提防了,绝对不至于有相害的事情发生,没有利害冲突。西方世界确实没有利害冲突,衣食住行彼此都不妨碍,彼此都同样的丰足,大家在那个地方真正是一心修道,帮助诸佛如来接引众生,我们所说的弘法利生,所以那边都是上善之人,这一点我们也要清楚、要明白。那一边人既然是上善之人聚会一处,我们自己的心行要不善,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因为跟那边的人志趣不相同。所以是人以类聚,我们跟他不同类,这就入不了他们这个团体。一定要自己和他们志趣相投、志同道合,自然就相应。这是平素我们要觉悟的,这个地方的世缘要放下,一心向道。

  ‘方便体观巧,无沈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四土里面所说的苦,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苦都没有了,都不受。四土里面所说的乐,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统统都有分。“方便土”这是已经断了见思烦恼,念佛的功夫深,得到事一心不乱。“体空”,是聪明智慧更高,不但他闻法,在日常生活当中他领悟的力量很强,知道万法皆空,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这是高度的智慧。不是在极乐世界,像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小乘人到这个境界,我们通常讲他“入偏真涅盘”。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讲真相,佛将事实真相教我们从三个方面去观察,三方面是“体、相、用”。如果我们明了,懂得会用,你这一生就会很幸福,就很快乐。体是空的,决定不可得,你得不到的。相是有的,是可以受用的。你在受用,你不要执着,你认为你有所得那你就错了,你就会生烦恼,就会有痛苦。你要晓得,相有,可以用它,用要用中。我们中国儒家讲“中庸”,中国古圣先贤,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我们中国人会用中。佛法里面也是用中,佛法讲“中道”,儒家讲“中庸”,所以要懂得用中。不偏有,也不偏空,两个都不偏就是中,所以你用的时候要用中。佛给我们讲,我们凡夫不懂,凡夫用有,他不懂用中,他用有,一切都是有,执物样样都有,所以就有很多很多的苦恼、烦恼。二乘人、小乘人他知道,有是假的,体是真的,叫真空,他用空,他不用有。用空,他不起作用,换句话说,他永远在定中,这个地方叫“沉空滞寂”。他入定,在定中他不起作用,他这个并不圆满。菩萨懂得用中,空有两边都用,两边都不执着,这叫中道,所以他有“游戏神通等乐”。菩萨非常活泼,不像小乘那么呆板。凡夫愚痴,小乘呆板,菩萨活泼,菩萨用中。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用中有两种,这个“实报土”是用中,用中有两种,这两种是比较上苦乐。前面所说的次第三观、一心三观,“次第三观”就有隔别不融之苦,因为它的境界是有次第、有等差。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它一个层次一个层次,这当中有界限就是有隔别,不能圆融,在大乘菩萨里面显示出这个苦处。“一心三观”的人,这个现象就没有了,随便拈一法,他都知道即空、即假、即中。体是空的;相是假,有是假有,空是真空;用是中,所以随拈一法,空假中三谛圆融,没有隔别不圆融之苦。因此,他那个境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菩萨在这个世间跟我们大众处在一起,所谓是和光同尘,跟我们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但是真正讲的受用可以说完全不同。我们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有苦乐忧喜的感受,菩萨没有,菩萨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那叫做乐。所以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还是苦,乐止苦就来了,所以乐是坏苦。苦乐两边都没有了,这叫真正的乐。所以他实实在在是入不思议无障碍的境界,没有障碍了。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寂光究竟等”,这是四土里面最高的,是如来果地的境界。“法身渗漏”、“真常流注”,这些字样是形容词,不是真的。真的这个法身真如,这里头还能出毛病吗?这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如本性上面的这个烦恼,还没有去得干净。佛法的修学,诸位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白,佛法里面讲真妄,真是本有,妄是本无。你的烦恼、你的妄想,本来没有,我们今天烦恼很多,痛苦很多,妄想很多,这些东西的根源,佛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华严经》上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这是一句话把我们六道凡夫的病根说出来,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执着。佛法的修学,就是把妄想执着除掉而已,没有别的。“但除其妄,莫求其真”,你可不要求真,求真是什么?求真的那个念头就是妄想。妄去掉了,真就现前了。这个真就是真心本性,真如本性就现前了,所以只是除妄而已。

  执着,就发展成为我执,现在一切凡夫都认为身体是我,佛告诉我们这身体不是我,你执着这个身体是我,大错特错,这叫我执。破了我执,就证阿罗汉,就出了三界。换句话说,你要有“我”这个念头在,三界就出不了,决定在轮回。轮回从哪里来的?我执造成的。如果有法执在,就不能见性,禅宗讲明心见性,就见不了性。法执破了就见性,我执破了就出三界,就脱离轮回。所以诸位想一想,佛法大小乘法门很多,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帮助你出三界,都可以帮助你修行证果,这是理论上讲是平等的,事实上你自己去想一想看,你还有没有“我”?如果有我,那你修行的功夫不到家,三界出不了,要“我”没有了,三界才出去了。诸位想想,刚才我们讲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从哪来的?都从“我”来的。如果我没有了,生老病死就没有地方落脚,所以一切苦都没有了;一切苦都是从有我而来的,它的根是执着。法执演变成所知障,我执变成烦恼障,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我来的,这个要知道。佛法自始至终破二种执着而已,我执破了,小乘就毕业,证得阿罗汉;法执要是破尽,就成佛了。

  寂光菩萨,我执当然没有了,方便土的菩萨我执就没有了,凡圣同居土有我执,方便土以上就没有了。虽然我执没有了,法执没有破干净,只破了一部分,或者是一大部分,还有一小部分的法执没有破干净,这就叫做“法身渗漏”。好像我们这个杯子一样,这里头有裂痕,里面装的水渗出来了,漏出来了,比喻这个意思,它还有一点破损。这是比喻,并不是法身真正出毛病,法身不会出毛病的。“真常流注”,真常就是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到“寂光究竟”,实在讲是法执断尽,完全没有了,真如本性圆满的显示出来,所以他的受用是“称性圆满究竟乐”。这个地方我们也要晓得,实报土的菩萨,实报土就是理一心不乱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得称性之乐;但称性他没有圆满,他没有究竟。圆初住菩萨跟佛统统都称性,一个圆满,一个不圆满,一个究竟,一个不究竟,但是都是称性。这是四种净土里面,苦乐做一个简单的报告。下面这一段可以说是结论,也是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念佛       净土法门)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开示集要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