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佛法让人生更美好2


   日期:2011/4/21 10: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

    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和愿力心。菩提心,即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上求佛道,是启迪智慧,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

    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要发菩提心,才能战胜业力。渡生的弘愿,无穷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业障,不怕任何挫折。这是往生净土,成佛渡生的重要保证。 ­   

    菩提心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种子,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发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历劫修行的功德。 ­  印光大师说:“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发了菩提心,好象机器接通电源一样,力量更大、更迅速。对于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  

    在社会上,要成就一番事业,也需要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外乎为个人利益或集团的利益。如果你仅仅为个人利益出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事业是要利益众生,一切都从自私自利出发,别人不会支持;为某一个集团的利益,其他集团不支持,更不可能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 ­

    对学佛的人来说,愿力就是动力。修净土法门,发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学习《无量寿经》里“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十二个字,就是“净土法门正行的纲领”。净土法门的总纲领是信、愿、行。发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愿在内,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是真行。实际上这十二个字,就把净土法门的总纲领完全包括在内。 ­

    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诸佛菩萨都是靠愿力成就。地藏菩萨称为“大愿王”,示现为婆罗门女,救母出地狱,扩大愿心,渡一切众生,成为等觉菩萨,给我们提供一个愿力成就的好榜样。 ­

  现代台湾创办“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以一平凡的比丘尼,干出极不平凡的、影响全世界的慈悲济世的大事业。当初人们怀疑她靠什么背景?有什么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业,我依佛的教导!相信“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这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名言。因为这个愿力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的拥护、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还有什么事业不能成就呢? ­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扩大心量,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往生净土,成佛渡众生。 ­

   发菩提心是要渡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实践,用佛法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实践菩提愿心的过程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够不断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为自己的往生积累资粮。 ­    首先,我们应明确净土是二力法门,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又要靠自己的信、愿、行! ­

  藕益大师说得很明白“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说明能不能往生净土,完全取决于有无真信、切愿! ­

  印光大师说:“念佛之法,首重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念佛没达到一心不乱)也可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的心至诚恳切,便和弥陀愿力感应道交,就能蒙佛愿力接引。印光大师以大江大海来做比喻:大江大海虽不可能平静无波,只要没有狂风巨浪,天空的月影还是能显现出来。

 ­ 同样修念佛法门,由于愿心不同,结果不一样。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别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认为会耽搁自己念佛。这和弥陀愿心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天天学四十八愿,每条都是渡众生往生净土,让众生都成佛。

  所以,弘一法师说:“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说:“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这就很清楚,不发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能往生,因为往生要靠弥陀愿力接引。 ­

  我们学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时劝人觉悟,叫做法布施,能够获得智慧的果报。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最大的法布施,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比的。 ­

 印光大师说:“自未得渡,先渡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是所以自害也。”

 ­   净土法门法师说:“渡,就是帮助,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慈悲,这个是佛法。我们真的这样修法,这一生决定能上品往生。” ­

    我们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发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自己的亲属、朋友再扩大到众生。其实渡众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都是众生嘛!   ­

    一句阿弥陀佛,哪个不会念?偏偏不容易念。极乐世界,那个不愿生,可是少有人往生。这主要由于念佛的人不懂菩提心,不知离相念佛(就是实相念佛)。

    念佛必须持戒,不持戒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净业的守则。《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心中没有愿力就是犯戒,不信因果,没有正见,处处攀缘,瞧不起众生,见世间过,心外求法,不知内心觉悟就是犯,没有做到摄心为戒。只有戒行清净,身心才会清净,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德行、愿力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必具资粮。

 

    学佛的根本重在落实

    大乘佛法以圆成佛果为其目的,以法性空慧为方便,以愿力相续证无上菩提。要达到成佛的果位,必须发大誓愿,行菩萨道,广行六度万行,证悟甚深不二法门,中道实相义,诸法尽证无余,始成佛道。    

    修行要亲自实践,亲自与诸法义谛相应。若不实践三藏圣典,身心懈怠,沉迷五欲六尘,口但说空,行在有中,此人欲证成佛道,遥遥无期,终无是处。 ­

    口口声声喊要成佛,而身心所为皆不与佛法相应,业力所牵引,身不由己,无法控制,心地奔驰于世间染污之欲。此人愚昧,如说食数宝,终不可得,佛门谓之痴人说梦话。 ­

    有少数人懂得一点佛法,因而自满自得,就不想再向前迈进。又有些人学点佛法之后,内心生大我慢,贡高凌人,藐视同道,甚至狂妄着魔,而不得自知,自谓我是某古佛某菩萨降世,我是祖师转世,某真人投生,内心毫无惭愧之念,更不懂得羞耻!因而,自导自演自唱,不休不止,甚可怜悯!十方诸佛对此辈之人亦无奈,诸菩萨亦摇头,祖师皆叹气! ­

    众生造业自缚,挡也挡不住,劝也劝不听,说也说不动,渡也渡不了。众生没有正知正见,再加上自己业障深重,习气不断流露,心做不了主,坚固的我执意识,顽抗到底,业障到底是业障,如钢钉钉在墙壁,始终拔不起来。这么一来,最后岂不是自己倒霉吗?吃亏的会是谁呢?轮回生死的又是谁呢?凡夫受尽无量苦难是那么好玩的吗? ­    众生聪明反被聪明误。中外古今,有无数的聪明人,这些小聪明的人,哪个能够证成菩提的?全部被聪明所耽误了,耽误了他的青春,耽误了他的前途,耽误了他一生,耽误他的法身慧命,耽误他了脱生死的机缘,破坏了他的正知正见,因而堕落进无明的窠臼里。 ­

    聪明与智慧是截然不同的,有何不同?分别如下:聪明是无明的反射,聪明会误事,聪明无法证见真相,聪明是分别外在人我是非的祸根,聪明是轮回生死的猴精,聪明是一切苦难的枢纽,聪明是私欲占有的枭雄,聪明是破坏正见的关键。

 

    悟性是学佛的根本

    师父的弟子问其成功原因,师曰:“吃饭、睡觉”。弟子思索多日不解其意,又问师傅:“吃饭、睡觉怎么可以成功?”答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弟子这才省悟。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干什么都必须一心一意,制心一处,无事不成.

     有一个大居士向师父求教时,自己先谈了一番高论。师父一边静听,一边倒茶。茶杯满了,师父仍往里倒,直到茶水溢漫到茶几上,这位大居士急了,说:杯都满了,怎么还往里倒呢?师父呵呵笑道:是么?满了就倒不进去了?这位大居士当下便悟.学有所增,道有所损,去掉分别,妄想,执著,所知障,才能见到自性.    

    有一位居士在山上不避风雨地打坐,师父便在他旁边哗哗地磨砖。打坐的居士被噪得烦躁不安,问师:“磨砖做什么?师说:“磨砖做镜。”居士又问:“磨砖能做镜吗?”师问:“磨砖不能做镜,枯坐便能成佛吗?”打坐的居士一听,悟了,打起包裹下山,云游天下,请教明师去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成果。一个不明佛理的人,不深信因果,没有恭敬心,没有孝心,没有忏悔心,没有感恩心,没有报恩心,没有愿力心,有求的心,攀缘的心,自私自利的心去山上打坐,也不能明心见性.要在生活中借境炼心,将凡心转成菩提心,时时让菩提心起作用.心能转境在打坐才能见到自性
.

    一些禅道颇深的人都极欣赏这句禅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既参禅后,见山还是山,可悟禅之后,见山又是山。”做任何事情重在过程,有落实三福,六度,十大愿王普贤行的过程,才会有理想的结果。


  禅道禅智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禅道可悟,禅道需悟,各人各有其悟。对于禅道,有心悟得之,就在每个人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悟到得到。

     怎样理解出家的真实义

     出家是佛教用语,出家就是剃除须发为僧尼,遁入空门修八正道,做佛陀教育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出烦恼之家,出生死之家,出欲望、出贪嗔痴之家,出邪知邪见之家,出自私自利之家,出迷惑的家而入觉悟的大家;舍我见、他见、身见的家而入佛知见的大家;完善人格,觉悟人生,统领大众,利益有情众生。真正的出家是出六道轮回之家,这才是出家的真实义所在。 ­

    在凡尘当中,往往有许多人一遇到一点什么挫折或打击,就会说“我要出家。”或者说“我想出家。”之类的话,其实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理解出家的真正涵义。好多人都错误地把寺院当作避难所,把出家当作解脱,以为进了寺院就能清净解脱,其实心净则处处净,心安则处处安!知见不正心怎能净?德行不够心怎能安?心中不明佛理,就是出家心里也不能清净,出家也出不了六道,那只是身出家而心未出家。有场无道瞎胡闹,忙来忙去忙六道,不明佛理误众生,造啥业来受啥报。出家是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是发自内心的崇高信仰;出家是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出家,真正地帮助众生破除迷信,离苦得乐,了解佛陀的永恒真理,从心灵的黑暗走向光明,而不是躲挫折避烦恼,贪图个人的享受而出家。 

    出家是一种世出世间的大孝思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举动,并非世上人想象的那样,出家人冷若冰霜,对人无情无意。也有人会误解出家僧尼,说出家了就与六亲眷属断绝了关系,断了父子母子的感情,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思想。佛法不离世间法,是在世间中觉悟,用觉悟的心去生活,学的佛法如果和生活脱钩脱节,那就是佛呆子。佛法的戒律是离不开人情道理的,佛陀所说的断是叫你断掉“执著”,叫你不要执意情感的妄念,不是叫你断掉父母不管,不是叫你断掉一切,而是把私情升华到大慈大悲的情,大家要明白和理解佛陀讲的真实义!如果断掉一切,那就是断灭法了,法都没有了那还出什么家学什么佛啊?修行也就没有用了,再修这个做什么呢?修这个是无情,修这个就像枯木一样毫无意义。佛陀教我们要恭敬一切众生,感恩一切众生,慈眼视众生,对父母的感恩不能忘记。佛陀他老人家成佛之后,还又回去孝养父亲,孝养姨母。父王生病了,又对他开示佛法,父王死去后又亲身去为他扶棺。看看佛陀这种做法,能说不孝吗?再看看虚云老和尚,为了报答父母的恩德,曾从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风雨无阻历时三年,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已经亡故的父母,你能说出家人不孝吗? ­

    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会误解佛教不重视孝道。其实佛教最重视孝道了,怎么重视孝道呢?假使不孝父母的人,人道都做不好,怎能修佛道呢?佛陀要出家人慈悲为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己利彼普渡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就连小小的昆虫蚂蚁都关爱,你说难道不关爱自己的父母吗?所以出家僧尼是孝敬父母的。  ­

    出家是为了更多的众生,为了完成更大的成就,也是伟大的事业,并非世人所说的出家。离了家,就不照顾父母了。并不是为了贪图自己的享受,吃着十方供养,自由随便,看看经书,做做笔记,就以为出家修行了。普贤行是检验修行的标准,要把自己露出的智慧真正地去服务众生,让众生真实受益,从迷惑中走向觉悟的光明。身穿僧服证明不了就有修行,表面在深山修行,内在却贪生怕死,贪吃贪睡,也算不上真出家。父母把你抚养这么大,还送你出家,结果却连一点感情都没有,这哪是如法啊?做个最基本的人也知道孝敬父母啊,羊还有跪乳之恩呢,何况顶天立地、人天师表的出家人!出家了照常要尽心照顾父母,孝养父母,怎样照顾呢?就是用佛法来照顾,用修行来照顾,用贡献来照顾,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的功德都回向给父母、给众生,俗话说:“一人学佛,全家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

    每一个出家僧尼,出家的因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果报也不一样。有的为了躲债,有的为了混饭,有的为了名闻利养,有的不孝养父母而被赶出家门,有的为了骗取钱财,有的为了追求神通等等而出家,这样的发心出家,怎能让众生受益?!真正的出家要经过家人同意,师父在给弟子剃度之前,还要家访,必须征得家人的同意。另外佛教要求出家及受戒时,戒师会问你,父母有没有人照顾?假使只有你一个儿女,父母没有人照顾,你就不能去出家,父母没有人照顾怎么行呢?就是说父母有人照顾,家庭又没有负债,这样你才合乎出家的条件,才准许出家,这在出家戒律里都有很清楚的记载。  ­

    因此出家是为利益众生、成就佛道而出家的,才是真正的出家人。不是逃避现实、躲避灾难而出家的,更不是离家出走,抛弃父母不管的。出家是有情并非无情,道是无情胜有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法       人生)(五明学佛网:佛法       人生)  

 黄夏年教授:佛教是反科学的吗: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法的悲智精神与人间佛教 

 赖永海教授: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 

 赖永海教授:太虚大师与人生佛教 

 赖永海教授:佛史略览与佛法概观 

 方立天教授:四十余载的佛学人生及学术生涯 

 洪修平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中国佛学研究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 

 从“闻、思、修”趣入佛法(二) 

 从“闻、思、修”趣入佛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