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处理感情?


   日期:2008/10/1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如何看待感情和处理感情?

答:佛教所说的“情”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亲情、人情、友情、爱情,以及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快乐,欢喜、孤独、忧愁、寂寞,所有这些都属于情的范畴。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容许和肯定的。
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智慧)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同事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
那么,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的呢?
佛教认为爱情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
有情众生为什么会在三界六道里没完没了地流转?
就是因为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干出很多不该干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情爱并非专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举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忠臣爱国之情等,都是情爱的表现,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情感。
佛门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连救母;陈尊宿编织蒲鞋孝养母亲;无著菩萨感化胞弟世亲,广传大乘;裴休送子出家,并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励其子以求道为贵等,皆是化私爱为大爱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爱净化的高度显扬。因此,人类的情爱,除了儿女私情,更有舍弃个人贪欲的无限慈悲。
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情感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情感处理得当,则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爱如冬阳,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爱得不当,譬如爱的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爱得不正常、不应该,则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因爱生恨,导致身败名裂,丧生灭顶。因此,佛教认为染污、占有、自私、执着的情感,是学佛者的障道因缘。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我们必须慎思!
感情处理不当,固然能障碍道业,但是“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如果能将爱升华为慈悲,则“慈息贪欲,悲止瞋恚”。
因此,佛教主张:“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亦即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婚姻       了幻)(五明学佛网:婚姻       了幻)  

 陈兵教授:佛教的情爱观及婚姻伦理 

 王骧陆居士:菩提法用 婚姻之礼 

 曾琦云居士:在爱情中实现涅盘——与现代禅一起讨论佛教爱情 

 仁焕法师:婚姻的定位 

 魏德东教授:佛教的婚姻观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三 居士修行可成就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二 居士面对YIN业态 

 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婚姻两性观 一 

 蔡礼旭老师:经营婚姻的关键 

 昭慧法师:从普世价值观察女性婚姻观——重读《佛说玉耶女经 

 昭慧法师:TONGJ除罪化与婚姻稳定性——一个非道德性角 

 婚姻不幸者大多是因为邪YIN业障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