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为什么往生净土一定要发菩提心?


   日期:2011/5/4 14: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劝发菩提心文》

念佛而不发大菩提心,不与弥陀本愿相应,终不往生。虽发菩提心,不专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缘,而后期生净土,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彻悟大师文集》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已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是则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

《学佛通途》

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续编•卷下•净土指要•P592)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增广•卷一•复陈慧超居士书•P198)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P148)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可不负此生矣。 (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P726)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增广•卷二•致包师贤居士书•P349)

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未能力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一•P829)

凡夫修行,当发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则力能为者,勉而为之。不能为者,必令此心常存。则固与大乘之愿心,不相背也。(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P1151)

菩萨之心,犹如太虚,无不包括。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见,妄生测度。以彼已证法忍,了无人我之可得。唯欲摄受一切众生,入于如来大觉法海。若有计校,便属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云布施头目膸脑,则诚然。(增广•卷一•复黄智海居士书•P230)

                                                           

弘一法师

《净土法门大意》(一九三二年于十一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说。若就竖说,所经之时间,非一日数日数月数年。乃经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年代,尽于未来,决不厌倦。因我愿于三恶道中,以身为抵押品,赎出一切恶道众生。众生之罪未尽,我决不离恶道,誓愿代其受苦。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我应生十分大欢喜心,以一身承当此利生之事业也。已上讲应发大菩提心竟。

至于作慈善事业,乃是人类所应为者。专修念佛之人,往往废弃世缘,懒作慈善事业,实有未可。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就以上所说第一劝大家应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将谓净土法门是小乘、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

复劝常读行愿品,可以助发增长大菩提心。若发心者,自无此讥评。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因既为佛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种种之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积极的。不起误会。

李炳南老居士

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

索达吉堪布

《净土教言讲记》

不管是学密宗也好,学显宗也好,净土法门都是大家公认的,而要弘扬、学习净土法门,最好不要离开这四种因。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对照《无量寿经》还是《阿弥陀经》,假如离开了这四种因,往生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念“阿弥陀佛”,但私底下问他们:你具不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你发了菩提心没有?没有菩提心的话,你到极乐世界是为了避苦求乐、逃避现实,还是去干什么?你为什么要往生?……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经常无言以对。

其实,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发菩提心;为了往生,一定要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比如说供佛、磕头、转塔等,同时还要忏悔自相续中的罪障,否则的话,念佛法门虽然殊胜,但相续中有很多障碍也很难往生;还要经常观想极乐世界的刹土庄严,没有这样观想的话,想要往生的心也不可能发得起来;最后,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将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念《普贤行愿品》也好、念佛号也好,全部回向给众生,发愿往生,这个非常重要。

对于“往生是否需要菩提心”这一问题,各位法师的讲法也不太相同,比如说净土法门法师也强调发菩提心,但他老人家认为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清净心,一心专注念阿弥陀佛,这就是菩提心;台湾的法藏法师说我们现在不可能发菩提心,主要就是好好念佛、诚心诚意地念佛,念佛往生以后,有菩提心的人品位最高,是上品上生,但如果没有的话,到了极乐世界可以发菩提心,然后逐渐逐渐地上去。这些说法在佛经里有没有教证我不太清楚,可能是有的,也可能是前辈高僧大德的传承言教。但不管怎么样,我是这样想的:现在大家在娑婆世界的时候,首先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然后在念佛、修净土法门时,应该想“我一定要度化众生,这是我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下的誓言”。

所以我们修任何一个法呢,必须要具足菩提心的前提下进行。如果你菩提心不具足的话,不管学禅宗也好,念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也好,然后修大圆满大手印什么什么密宗也好,那么这些呢都通通的不称为是大乘佛法。没有具足大乘佛法的话,那我们相续当中能不能获得这些功德,大家也可以自己问自己,也应该清楚的。所以我们所谓的大乘佛法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于菩提心。所以我想大家应该一方面为了利益众生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是相当重要的。

昌臻老法师

《发菩提心的重要和怎样实践菩提愿心》

(在四川乐至报国寺第八期净宗弘法人才培训班的讲话稿)

什么叫菩提心?和发菩提心的重大意义。

菩提(梵文译音),就是觉悟。菩提心,即自觉觉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上求佛道,是启迪智慧,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要发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气,度生的弘愿,无穷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业障,不怕任何挫折。这是往生净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证。

菩提心是我们法身慧命的种子,是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我们学佛一定要发菩提心,才能扩大心量,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往生净土,成佛度众生。

同样修念佛法门,由于愿心不同,结果不一样。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别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认为会耽搁自己念佛。这和弥陀愿心怎么能相应呢?我们天天学四十八愿,每条都是度众生往生净土,让众生都成佛。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以真诚的心求生极乐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因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这当然是无上菩提心。明白了求生净土的目的之后,不求往生净土的人,不是愚痴,便是狂妄。这是李炳南老居士讲的,很有道理。

净空老法师

佛在《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往生的先决条件是“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我讲得很清楚,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就是菩提心。现在有很多人,他只抓住“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他一生精进努力,还是不能往生!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用真诚心对人,不可以虚伪对人,这样一来,有很多人说:“我用真诚心对人,别人用虚伪的心对我,那我不是吃亏吗?”不要紧,在这个世间吃一点小亏,将来到极乐世界占大便宜;现在小亏不肯吃,将来极乐世界没分!

所以,别人用染污的心对我,我用清净心对他;别人用贡高我慢对我,我用平等心对他;别人对我自私自利,我对他大慈大悲。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用菩提心把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统统磨掉,我们念佛一向专念,才决定得生。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重要,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只有“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还是不能得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特别是念佛堂的同学,不能不提高警觉,要常常提醒自己:单单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五) 

问:下面这是华藏卫视观众的提问。第一个,现在我想念经文十二章里阿弥陀佛的十三种名号,我念“阿弥陀佛”念不出来,但念“无量寿佛”就可以。念阿弥陀佛又念无量寿佛算不算夹杂?如不如法?可否以此方式往生西方?

答:往生西方,你还要认真从经教里头去学习。否则的话你不懂这些道理,理论搞不清楚,方法也不明了,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就是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说你佛号念的多。你心地不诚,你看看《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往生正因”里面都说得很清楚。总的纲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总的。你有没有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我们这个对联上写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菩提心。你要自己想想看,我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起心动念是不是这个心?如果是这个心,那你的发心真了。一向专念,向是方向,一门深入,你这一句弥陀念到底,行,你决定可以往生。如果你没有真诚心,对人虚情假意,心地还有染污,心里面有贪瞋痴慢,就是染污,就不清净。待人接物还有高下,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你心不平等,你没有智慧,你没有慈悲,那你念佛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人一定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你看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统统都有这一句,下辈往生,就是凡圣同居土往生的,也要发菩提心。所以我们最重要,处事待人接物真诚,没有一点虚妄,别人欺骗我可以,我不能骗人。别人欺骗我怎么可以?因为他不想往生,他还要搞六道轮回,我不想搞六道轮回了。所以我不能再用虚伪的心,我要用真心,我要求生极乐世界,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最重要的是真诚,只要有真诚,后面大概都会有,都会具足。所以往生净土,经不能不读。现在不但是你要读,而且要听讲,读如果不能够理解也没用处。你要能真正念懂了,我们念佛往生有理论的依据,有正确的方法,效果就非常显着,才能成就。

求愿往生,就是无上菩提心。净宗法门是大乘法门,而且是大乘特别的法门。许多老太婆念佛往生,站着走、坐着走的,她们从来没有听过经,问她们佛教意思,一句也不懂,她们居然能够站着往生、坐着往生,临终瑞相那么好。哦,原来蕅益大师这句话说对了,一心专求西方,那就是人家发的无上菩提心。

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一个人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去观察,他对于众生有怜悯心,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也不执著,但你问他,他也说不出来,但他通通做到了,这就是古人说的暗合道妙。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只要做到真诚、至诚就感通。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经,念上半年、一年,人家就能预知时至,不生病,坐着往生,站着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诚,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能从真实心中做,没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对于下品人依然可以往生应该怎么看呢?

印光祖师在《文钞》中说:“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通过以上教证所说,可以了知发愿往生彼国已含摄菩提心。如此可知只要具备“信、愿、行”决定能往生,因“信、愿、行”中已含摄菩提心,下品下生者,虽然佛陀没有说菩提心,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能够确定此时不需要菩提心。因为没有说并不等于说不需要。

也许有人怀疑说:这种下根恶人,怎么可能发菩提心?但是要我们要注意到,并非所有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了。这种“下根”之人是佛陀授记能够往生者,难道不比那些不能往生者更上根吗。

如果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那么是不是说众生全部都必须往生净土呢?也不是。因此这些能往生者必定有超胜于不能往生者之处,这里的下根其实是上上根人,只是现对于往生者来说为下根而已,否则就有上根者无法往生而下根这反倒往生了的过失。如果我们仅仅解释为:“虽然下根,但此人有信愿”,可是如此恶人为何能生起最难得之“信”呢?既然如此难得之“信”能生,我们也无法断定他们就不能生菩提心。因为二者都是需要往昔值遇过大乘佛法并积累了广大资粮。

我们注意前面有一句:“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那一句为说妙法,说妙法的时候自然包含了菩提心,否则只要说“教令念佛”就可以了,何必还提“说妙法”呢,这不就有重复的过失吗。

佛陀说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能生者您不要说人家“下根”,必定是往昔积累过广大福德者。而如何积累福德呢?要知道福德依赖于心,没有菩提心是不可能积累广大随解脱分福德的。因此往生者往昔必定发过菩提心。即使中途菩提心受到了毁坏,中间造作了无数恶业,但此生临命终时,因佛威力也能够引发往昔的串习,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再发菩提心。

而至于莲花开后所发的菩提心,正如金刚永持师兄所言,理解为“胜义菩提心”更为合适,因为花开见佛已经登地,如果说登地以后才发世俗菩提心,大乘并没有这种途径。

佛陀和诸传承上师在许多地方都明确说了“往生需要菩提心”,而没有一个地方明确说“往生不需要菩提心”的,所有所谓的往生不需要菩提心的“教证”都是说“你看,这种人往生了,他怎么可能有菩提心”这类型的理由,可是我们根本无法断定他没有菩提心。因此以这种理由不充分的教证来将佛陀说的“三辈往生都需要菩提心”以及大量“没有菩提心非大乘法”等教证全部打为“不了义”,是完全不够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往生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往生       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0~3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