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放下与放弃


   日期:2011/5/9 16: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总是追求错误的东西,引起烦恼与痛苦,实际上,痛苦和烦恼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创造而来的,但人们的爱好,就是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总觉得自己是个完美无缺之人, 所以人们的怨恨心永不离开自己,内心就永不得到安定与安详。人类最大的缺点就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息,追求的是外境,愿望从金钱、感情、权势、事业等之上能够找到真正的快乐与内心的安详。但人们每一次获得内心寻求的外境东西时,一时开心,但内心还是那样空虚,又开始寻求另外一个东西,这样一来,永不可得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安详。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但人们的爱好与追求就是完美无缺的人生,所以舍生忘死,忙忙碌碌的追求完美, 密密麻麻的人生过去了,到死亡的那天才惊醒过来,才觉得自己一生之中没有得到自己心中想要的东西,那时候悔恨与怨恨自己,但悔之晚矣。人们追求人生完美时,会遇到外境美好的东西,你的内心开始吸收外境的美好,从此以后,你不愿意放下外境的美好,所以失去内心追求人生的美好,因为,你的意识已经转移到外境之上,而不在你的人生之上。如果你想获得人生的美好,你必要放下外境美好的包袱,这就是“有失才有得”的道理。但人们总想得到内心的美好和外境的美好,这就是错误的观点,比如说,一个人同一个时间,能拿到房子外面的东西和房子内面的东西吗? 

    但现代大部分的人迷惑不解放弃和放下的区别,混乱一起,这样的结果不是良好,因为,区别不同的情况,获得的结果也不同。什么叫做放下?什么叫放弃呢? 放下就是自动控制与自愿下放宽,放弃是被动局面与被迫下抛弃的。比如,两个人竞争拿房子内外东西时,如果你去拿房子外面东西时,你放弃了房子里面的东西,这是被动下抛弃了里面的东西;你拿到房子外面的东西之后,你再去拿房子里面的东西,你已经放下了房子外面的东西,是自动下抛弃了外面的东西。大家都知道,辛饶弥沃和释迦牟尼抛弃皇位和皇宫,离家出家,山里修行的故事,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就是放下,是自愿下抛弃的,并不是被动下抛弃的,所以结果不会有牵挂与痛心,而有功德,他们内心非常快乐;现在有些人养好不了家人,不想负责,不愿意面对现实,或者环境被迫下出家,这种人是逃避的出家,所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放弃,是被动下抛弃的,而不是自愿抛弃的,结果还有牵挂而伤心,这样做法是恶,因为你的内心还存在痛苦和担忧。 

    从感情的角度来讲,看破轮回的痛苦,欲望的恶果,看见身体丑恶污秽,邪YIN是万恶之首,YIN心自然就不再生起,对于男女的感情没有心情,比如释迦牟尼放下明妃,这就是放下。过去有个欲望强大的将军,很喜欢大臣的女儿,总想取她为妻,所以几次登门提亲,但大臣没有答应,女儿也不愿意嫁给他,提亲的事情最终还是失败了,将军内心痛苦,总放不下大臣的女儿,为了避免忘记大臣女儿,取了个自己部下军人的女儿,将军虽然跟自己的妻子一起过生活,心里总是想大臣的女儿,内心牵挂她,这就是放弃,因为将军自己没有能力取大臣的女儿,在被动下抛弃了大臣的女儿,这是放弃。  

    现在许多人在爱憎好恶挣扎之中,不想面对现实生活,也不想承担责任,不想养好自己的儿女,也不想照顾家里的老人,抛弃了自己的父母,儿女,情人,家庭,工作,事业,自己一个人在安静的地方居住,他们认为自己修炼很高,已经修学到放下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放下,而是放弃,是逃避,内心还存在牵挂与贪婪。我曾经遇见过某寺院的一位主持,这位主持自己开一辆一百多万人民币的奔驰,出门住在五星宾馆,还有几套房子,生活荣华富贵。后来我才知道,他曾经有妻子,还有两个儿女,养活不了家人,自己的生存有困难,他就逃避而出家的,后来当上寺庙的主持人,到处广结善缘,才发财富裕的。 

    古语说:“有缘千里相聚,无缘当面不相识”,很有道理,后来我遇见那个主持人的妻子和儿女,母亲带两个儿女,离家出走,四处奔波,穷困的生活犹如乞丐,后来她们皈依我之后,才知道他们是那位主持人的妻子和儿女。我就劝告他们母子三人,去找某个寺院的主持人,他那么富裕,应该帮你们解决生活。她们的意思曾经找过他,但他说自己已经放下了人间的红尘,不管她们的死活,所以找也白找,对他已经失去了信心。我就不信世上还存在没有良心的僧人,后来我第三次遇见那位主持人时,我就劝他帮助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他们多么可怜,他就说:“我已经看破红尘了,不想管这些事情。”我就说:“你看破也罢,你发慈悲心,应该救救他们。”他就说:“你是活佛,你发慈悲心,救她们也可以的。”他这样一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内心对他失望,我才知道世上还存在没有良心的僧人。没有良心的僧人能否看破红尘吗?大家想一想,开奔驰车,住五星宾馆,买几套房子的僧人是否看破红尘之人呢?我就故意给他说:“你的妻子和儿女都皈依了我,她们是我的弟子,我一定会帮她们的,你没有这个良心的人,到时候你在法官阎王面前去说自己看破红尘吧?”我的本意是到死亡那天你跟阎罗王面前再讲自己看破红尘的意思。他一听到“法官”两个字,心里比较恐慌,转身就问我:“是否他们母子想要打官司?”我没有跟他解释,后来他的意思希望让我帮他们调和,最后说和了,大家都高兴了。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从他们的事情上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如果真正看破红尘,不要说见人间的法官,见到阎罗王也不畏。没有看破红尘的人,不要说见到阎罗王,见到人间的法官都心慌求生。嘴上说看破红尘的人,不一定是真看破,实践行动看破的人,不一定嘴边挂着看破两个字。 

    人人都说别人让你痛苦,很少人说自己的修养不够;人人都说放下外面的事物,很少人说放下内心的执着;人人都说家人给自己压力,很少人说自己给家人增添了麻烦。实际上,别人没有办法让你痛苦,也没有办法伤害你,只是你自己放不下自己,战胜不了自我,所以自己伤害自己的;外境的事物没有办法伤害我们的,也没有办法让我们升起烦恼的,只是你自己放不下它,执心着迷,恋爱它,所以我们内心的我执伤害我们的。家里的人也没有给你压力,是你自己的责任给自己压力的。实际上,压力是个心态,我们为养家而不断地发展,追求名誉、金钱、权势都是心态。心态不平衡的话,连做饭也是个压力,比如说,过去有两个师徒一起过生活,师父每天讲法诵经,从不做饭,总是让徒弟做饭,吃饭的时候,师父就拿起碗就先吃饭,从来不谢徒弟,徒弟心里想,我诚心给师父做饭吃,一心伺候他,他连一点感谢都没有。总想我给师父做饭多辛苦,所以心里不舒服,也不快乐,做饭对他来说是个压力。有一天师徒俩远行神地,路上徒弟就说:“师父,我每天给你做饭,伺候你,你连感谢都没有,这种心态应该叫什么呢?”师父当然听明白,装着听不明白,就说:“我只吃了你的剩饭,是多了一个碗,没有别的事。”他们远行的路上下雪,又冷又饿,到了中午,准备做饭的时候,师父说:“今天我不想吃饭,你自己拢点饭吃吧!”师父坐在石岩上打坐。徒弟心里想,师父他不吃饭就不吃呗,我自己干吗要饿呢?徒弟开始准备做饭,徒弟在雪地里为了生火而寻找柴火来回跑了两次,留下两种不同的脚印,然后为了水,来回跑了两次,又留下两种脚印,为了托锅的三个石头来回跑了六次,又留下六种脚印,这样一来,雪地里留下很多脚印。徒弟做完饭后叫师父吃饭,回头一看,发现满地雪里留下很多脚印,徒弟就问师父:“师父,谁来了。”师父回话:“没有人来啊!”徒弟手指脚印,就说:“这么多的脚印谁留下来的呢?”,师父哈哈大笑:“是你为自己做一顿饭而留下来的脚印啊!”徒弟恍然大悟,师父说的“我只吃了你的剩饭,是多了一个碗。”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我们自己所作所为不一定是为家人,而是为自己。但我们内心的修养不够,心里总是要求很高,也不平衡,所以压力很大。如果内心平衡,压力变为动力,你的心胸开阔,前途无量,内心快乐。如果内心不平衡,压力变为严重,你的心胸狭窄,你的前途狭道,内心黑暗。 

    我们的人生完美其实就是要生活得幸福与快乐,完美的生活,不一定有爱情,不一定有权势,不一定有地位,不一定有辉煌,不一定有钱财。完美的人生就是身体健康,内心快乐,生命自由,灵性明亮。真正完美的人生却一定要有放下的智慧,让心灵释荷,真正的放下并不是被动放弃的卑鄙,让心灵伤寒。放下对旧日恋情的回忆,放下害人害已的权利,放下曾经的辉煌,放下对金银财宝的贪心。卸下心上所有不让我们自由的伤寒等的包袱,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放下,不是放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看破       放下)(五明学佛网:看破       放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惟觉法师: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净界法师:临命终时能否过关 放下因缘观照现前 

 梦参法师:放下的气度--秤锤法师出家的启示 

 慧门禅师:放下 看破 自在 

 慧门禅师:慧门禅师谈“放下” 

 明一法师:放下就如此痛快 

 梦参法师:看破放下 日常生活与佛法结合 

 王骧陆居士:简捷放下法门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放下 精进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放下贪著 

 如瑞法师:从内心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