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佛家礼仪]借花献佛


   日期:2011/5/17 23: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家的供养,除了香之外,其次就属花了,两者全称“香花供养”。现代汉语中,“香花”成为一个名词,有人误以为“香花供养”就是拿“香的花”来供养佛菩萨。其实,在佛经中,“香”是“香”,“花”是“花”,“香花供养”是指两种供养形式。  

曼陀罗与莲花 

家认为,花是各种善行积累而形成的庄严佛果的象征,花即“精华”之意。佛典《大日经疏》有一段相当美妙的叙述:“花是从慈悲中生出来的,是净心的种子在大悲的胎藏中,经过万种善行开敷出庄严的佛菩提树,因此叫做花。”还有佛典说,在佛家六波罗蜜中,花对应于忍辱波罗蜜,因为花有柔软的品德,可以使人心缓和平静。《华严经探玄记》一书更详细阐明了花有十种意义: 

1.微妙义,代表佛陀行德离于粗恶之相

2.开敷义,表德行开敷荣茂,自性开觉之故。

3.端正义,表行持圆满,德相具足之故。

4.芬馥义,表妙德之香普熏,利益自他之故。

5.适悦义,表殊胜妙德,喜乐欢喜无厌足故。

6.巧成义,表所修众德之相善巧成就之故。

7.光净义,表断除诸障极清净之故。

8.庄饰义,表了悟因地庄严本性之故。

9.引果义,表出生之因,生起佛果之故。

10.不染义,表处世随顺众生,而不染如莲华故。 

花所具有的这些美好品德,使其在佛教修持中有了重要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佛家典籍中,“花”字常常写做“华”,二字通假。 

佛家经典中,常常描写到佛国世界散花如雨的祥瑞景象。比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到处充满五颜六色的莲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就是从这些莲花中生出来的,而且是“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美妙的曼陀罗花昼夜不停地从天而降。正因为如此,极乐世界才成为信众衷心向往的地方,愿意来世生到那里。佛说法时,也常常有“天雨宝华”的祥瑞,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大众各持无数香华、宝幢、幡盖供养”。 

曼陀罗花和莲花被佛家视为最珍贵的两种花。曼陀罗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上,高四五尺,花叶为卵形。夏天开花,紫白相间,有漏斗形的合瓣花冠,边缘四裂。《本草》记载:曼陀罗花,一名风茄儿,一名山茄子。曼陀罗花有微毒,医学上可用来止咳。按世俗眼光看,这种花并不名贵,但佛家却格外重视它,称此花为“适意”。曼陀罗花在印度被当做天界的花。所谓“天华名也,中国亦有之,其色似赤而黄,如青而紫,如绿而红”,“天华中妙者,名曼陀罗”。

较起来,莲花更为人们所熟悉,人们都知道它出污泥而不染,在一种高洁的品格,同时,美丽却不娇艳。或许正是这种品性,与佛家的宗旨相合,因而受到信众的格外青睐。宋代周敦颐作的《爱莲说》是人们熟悉的。其中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表明莲花在宋代以后成为中华民族喜爱的一种花,这与佛教影响很有关系。 

据《陀罗尼集经》载,所供养之花木有柳枝、柏叶、竹枝、杂花、果枝等。另于《苏悉地羯啰经》卷上供养花品举出“榓”与“常盘木”两种供养物。其中,榓因极似青莲花,而常盘木常年青绿,故两者常被当做供花使用。但是,臭花、刺树所生之花,苦辛味花、木槿花或无名之花等,则不得做花供。佛家还有“散花”的礼仪,指法会仪式中在佛前散花。置榓花与纸制的莲瓣于花笼中,一边咏诵经咒,一边行走(或绕佛),一边散花。如唐代高僧善导的《法事赞》及法照的《五会法事赞》等皆载有此礼仪。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供花       慈悲)(五明学佛网:供花       慈悲)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陈星桥居士: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 

 贤崇法师:慈悲与智慧的力量 

 如瑞法师:修行离不开慈悲智慧 

 荆三隆教授: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 

 如孝法师:慈悲的密意 

 仁焕法师:慈悲在做不在念 

 仁焕法师: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 

 仁焕法师:为什么要有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