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真正想要修行的同修必看—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


   日期:2011/5/22 8: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正想要修行的同修必看——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不可生嗔恚心。」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这一定要记住。我们修行修什么?第一个就是要把嗔恨心消除。嗔恨不用学的,无始以来俱生烦恼。婴儿几个月大的,你仔细观察,他都有嗔恨心;两个小孩抢糖果,他在争,他嗔恨心就显露出来的,谁教他的?没人教,不要教的,俱生烦恼。因为有了这个东西,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没成就。没有成就,被什么障碍?被嗔恨心障碍了。当然障碍的原因非常多,但是嗔恨心的力量最大,它总是带头的一个。因此我们像治病对治,先对付它。用什么方法对付它?修慈悲心、修忍辱。慈悲、忍辱要能够真正得力,那就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慈悲,没有智慧的忍辱,对付不了嗔恚,那是勉强在那里忍。那个忍就是世间人常讲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忍耐为什么有限度?没有般若波罗蜜,他就有限度。如果有般若波罗蜜,那个问题就解决,那个忍化解了;把嗔恚化成慈悲,化解了。所以我们晓得,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对着它下手。

「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恚心。」这是要记住的。我们被人骗、被人欺负、被人陷害,怎么办?最好念阿弥陀佛,把这个事情放下就没事了。如果有一念不平之心,有一念报复之心,你就又被嗔恚障碍住。有些人讲:这不行,不能忍受。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忍受什么?有般若波罗蜜,没有一样不能忍受;没有般若波罗蜜,真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耐有限度,佛看到就说可怜悯者。其实人家来坑你、来陷害你、来侮辱你,你要果然若无其事,那就恭喜你,什么地方恭喜?灾消了,消业障,你的业障就真的消掉了;你有一念不平要报复,你业障不但消不掉,又增加了。所以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受到人家欺负,他对欺负的人很感激,替我消灾,我业障被他消掉。

不但不嗔恨他,还对他特别恭敬,还多送点礼物去供养他。为什么?

报恩。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作法不一样,所以千万要记住,这个句句都是真实语。无论在世法、在佛法,刚才讲我们这一生过得很快乐、过得很幸福,我们的事业很顺利、很成功,我们的修道,道业真的能够得力,将来决定能够往生不退成佛,这几句话就非常非常重要。

「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故嗔心一起,菩提种子,便完全消灭。」

「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学佛人是首先就要把得失这个念头丢掉、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世间人所求的,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不求,不求也会得到。为什么?总不外乎一个业缘。过去生中,你造的有业因。你修的有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的是恶因,那一定有恶报。缘遇到了,它自然现前。善的果报现前,若无其事,也不会很欢喜;恶的逆缘现前,也若无其事,也没有烦恼。在善恶境界里面,都能够保持清净心,如如不动,那就好。

所以说不必认真,不必去计较。「此而不知,尚何觉悟之有。」这一点浅显的道理要是不晓得,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做到的话,这个人是迷而不觉,他没觉悟,他在佛法里面没有得受用,没得到好处。

「故嗔心一起,菩提种子,便完全消灭。」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火烧功德林」。功德是什么?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功德就是清净心。如果拿佛法法相名词来讲,功德就是定慧。心里一发脾气,定慧马上没有了,所以火烧功德林。由此可知,你们要想想你修的多少功德,你学佛这么多年,你有多少功德,你要冷静想想,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没发脾气,你的功德就那么多;如果你今天早晨发了一场脾气,过去几十年修的都烧掉了,不算了,没有了。如果学佛学了一辈子,到临命终时一发脾气,完了,这一次什么功德都没有了,这很可怕,这都是事实。所以佛劝我们积功累德,积功累德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你功德才能够累积起来。积功累德很难很难,不是我表面上不发脾气,心里面有一点不高兴,那都不行。心里面有稍许不高兴,功德没有了,这功德难,非常非常难修。「我做了很多好事」,好事是福德,福德在,福德不会被嗔恚障碍,你天天发脾气,你修的福报还是在。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修罗的福报很大;阿修罗怎么修成的?都是在佛门里面修福。像我们现在一些人一样,天天在修福,福报修得很大,脾气很大,傲慢心很大,样样不愿意输给别人;连烧香我都要烧头一支香,不甘落人之后。出功德,你出一万,我出一万五,我一定要比你高,好象比赛一样,这样的人将来他得的果报,阿修罗王。他就搞这个去了,享大福报,这人天大福报;功德没有,福德就很大。福德不能超越三界,功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所以修福德容易,佛门里面好修福;功德是非常不容易,心里面稍微有一点不高兴的话,功德都没有了。

六祖惠能大师教人,如何能保全功德,不离般若波罗蜜,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的功德就保全了。譬如持戒,我们出家人来讲「持戒精严」,持戒非常严格,这很好!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心里面就不舒服,这个人不持戒,这个人破戒,心里面就有一点瞧不起他,动这一念心,你持戒是福德,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一天到晚看到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也不是,你还能得定吗?你心还能清净吗?虽然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因戒生定,他因戒不能得定。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看到别人不持戒、破戒,他生烦恼。他那个戒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是持戒没有功德,只有福德。他持的戒清净,来生生人天福报,身相端正,相貌长得好是戒清净,是得福报,他得福报。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功德,戒律成就功德,自己持戒不管别人持不持戒,别人持不持戒与我不相干;不但不管别人持不持戒,而且要把别人都当作佛菩萨看待。普贤行愿里面讲的「礼敬诸佛」,他为什么不要持戒?人家身心清净,已经达到圆满了;我是凡夫,我心不清净要学戒律。人家心已经清净,他是佛、他是菩萨、他是示现的,像济公活佛一样,他示现的。我们不能跟他比,我们把他当佛菩萨看待,自己的功德成就了,自己的功德保全了。

这些道理、这些事相、方法,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我们也读到也听说,但是就是做不到;一遇到现行,心里面烦恼又生起来了。

这就叫做业障,这就叫没智慧,离开般若了。所以一念嗔心起,菩提种子,菩提是觉悟,觉悟的种子没有了,又迷了。

「佛言,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魔所摄持。普贤菩萨说,菩萨之过失,莫甚于嗔心者,以前所积功德,虽多如森林,嗔火若生,一齐烧尽。可不惧哉。」

这一段全是《华严》的教义,《华严经》上的。「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做一切善事,但是没有菩提心;「菩提」是觉悟,觉悟是离相。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他生心、他布施,这是作善;但是他住相,他没有离相。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他是有所住,他没有做无所住;他而行布施,有所住心而行布施,就是此地讲的没有菩提心修一切善。为什么说「魔所摄持」?魔是讲的折磨,你虽然得善果、得福报,你享福还要受许许多多的折磨,这就是魔所摄持。佛所说的魔实在讲是折磨的意思。古时候的经典,魔下面是个石头、是个石子,折磨的磨,不是鬼,是那个字。

把折磨的磨,改成魔鬼的魔,魔鬼这个魔字是梁武帝造的,中国古字里面没有。梁武帝觉得折磨太苦,就像遇到鬼一样,所以把石头去掉,换个鬼字。要晓得这个字的来源,要知道它的本义,本义是折磨,折磨是烦恼折磨。

我们今天享福的人、有大福报的人,他心里面有忧虑、有牵挂,有许许多多的烦恼,这是享福里面有折磨,被魔所摄。福报愈大,忧虑牵挂愈多,受的折磨愈多,魔所摄故。如果他有菩提心,他享福不会受折磨,他能够随缘,他有再大的福报,他没有挂在心上,他也不会去想,「我这个财产将来要给哪个人继承?」他没有这个妄想,他心里面就舒服了,没有牵挂了。如果说没有智慧的人,儿女多了,我将来给这个好、还是给那个好,哪个人成器,将来能守得住,这不叫打妄想!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这就是没有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的人,决定不干这个事情。

所以他可以享受,他决定没有副作用,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再多的福报也是若无其事。所以他没有患得患失,没有这个意念,这就是菩提,这就是般若。

「普贤菩萨说,菩萨之过失,莫甚于嗔心者。」跟前面讲的意思一样。前面是讲嗔恨是修行人最大的忌讳,普贤菩萨在此地也说,《行愿品》里面的。「以前所积功德」,这就是火烧功德林,就是这一句经文里的意思。所累积的功德,「虽多如森林」,这是讲他勤修,积功累德,勤修福业、福善。「嗔火若生」,这一发脾气,嗔恚心起来了,「一齐烧尽」,统统烧完了,这个意思刚才说过。「可不惧哉」!

这是最恐怖的事情,最为畏惧之事。这是让我们了解事实真相,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修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要真正得力,一定要修般若波罗蜜,没有般若波罗蜜,忍辱的功夫就很难得力;要想功夫得力,不能离开般若。

「生嗔恨,由有四相。般若正智,药其着相之痴,贪嗔无由,可除也。」

这是说明忍辱为什么这样难,难的原因是因为众生着相。相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境界相,佛在此地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量无边的诸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超过这四大类,这四大类统统都包括了;也就是经上常讲的人我执、法我执,这两种执着跟四相,两种执着是能执,四种相是所执,意思都可以相通。着相的病太深太重了,无量劫来就是因为着相,才有六道生死轮回;离相,这生死轮回就没有了,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了。前面跟诸位说过,因为有执着,这才发生六道轮回;因为有分别,才有四圣法界。四圣、六凡怎么来的?分别、执着而来的。所以离开执着,六道就没有了;离开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六道、十法界没有了,显露出来的就叫做一真法界;诸佛菩萨他们活动的空间,他们居住的处所就叫做一真法界。一是真的,十、六都是假的,在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般若正智」,般若智慧就是对治四着相的病,着相的病要用什么方法来医治它?药就是医治的意思,就是般若正智,是医疗着相的毛病。着相是愚痴,般若是治病的,对治这个毛病的。「贪嗔无由」,贪嗔都是从着相来的,着相是从愚痴来的;如果把着相的痴治好了,那贪嗔就没有了,贪嗔就没有依靠了。所以能够断除的,不是不能断除,断除一定要靠般若波罗蜜,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贪嗔痴没有办法断根,一定要有般若正智。

所以《金刚经》不能不讲,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强调,《金刚般若》不能不讲,因为唐宋以后,我们佛门许多大德都不愿意讲《金刚经》,都怕讲《金刚经》。原因是什么?怕一般人听到《金刚经》产生了误解。《金刚经》讲空,一切都空,怕堕在恶取空;你错会了意思,佛说什么都是空的,那什么都是空的,因果也是空的,那造作恶业也是空,拼命造恶业,杀人、放火后面都是空的,那就无恶不作,那就完全错了;是很容易被人产生误会,所以许多大德避免讲《金刚般若》。江味农居士说,《金刚般若》可以治我们贪嗔痴的病根;不讲就没法子治病。这个药确实有副作用,因此必须要讲清楚、讲明白,讲清楚、讲明白真的是不容易。一般讲《金刚经》,讲一个星期、讲半个月,甚至于讲一个月,很难讲得清楚,真不容易!

这一部《金刚经》要细细讲一遍,至少得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够真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才真得受用。所以这个东西是要讲,要讲就要讲清楚、就要讲明白,不可以含糊笼统。

从前有位富有的寡妇,在社交圈内以乐善好施闻名,她有一个忠实又勤劳的女仆。一天,女仆心血来潮,想探究她主人的慈悲善举,是否发自内心的真诚,或只是上流社会富有外表下的伪装而已。  

    连续两天,女仆近中午才起床,女主人盛怒,对女仆施虐鞭笞,以致伤痕累累。这事传遍邻里街坊,富有的寡妇不但声誉大跌,而且失去了一名忠仆。

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周围的人良善可亲,我们也可以温顺有礼,如果周围的人邪恶异常,我们很快也会变得张牙舞爪。”愤怒是丑陋的,而且是一种具破坏性的情绪,蛰伏在人心,伺机操纵人的生活。因此,无法克制的怒气,往往成为伤害身心至深的本源。然而,愤怒如同其他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俗语说:“一个愤怒的人只会破口大骂,却看不见任何东西”。有人说,愤怒的人恢复理智时,会把怒气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如同银行的存款可以生息,贮存在心中的怒气,他日会累积成痛苦的根源。

愤怒加上情绪的煽动,会燃烧得更为炽热,尤其是情绪的背后还有欲望作祟。在盛怒的当下,人会失去理智,变成伤人伤己的危险动物。

愤怒会使人赔上自己的声誉、工作、朋友及所爱的人,以及心灵的宁静、健康,甚至失去自我。

释尊曾经谈及愤怒的破坏力。当一个人生气时,会有七件事情降临在他身上。

一、虽然刻意装扮,依然丑陋不堪。

二、虽然睡在柔软舒适的床上,依然疼痛缠身。

三、误把善意作恶意,错把坏人当好人,做事鲁莽不听劝告,导致痛苦与伤害。

四、失去辛苦赚来的钱,甚至误触法网。

五、失去勤勉工作得来的声望。

六、亲友形同陌路,不再同你为伍。

七、死后将转世投胎到畜生道,因为一个任怒气驾驭自己的人,身心及言语皆表现得不健全,而造成令人惋惜的结果。  

这七种亲痛仇快的不幸,就是愤怒带给人的后果。

  控制怒气的良方,便是把不生气的理由放在心上,籍著意志力,把心志专注在有益身心的事上,以消除负面的情绪。  有些人像是刻在石上的字,易怒而且怒气可以历久弥新。有些人则像在沙里的字,易怒但怒气很快就消弭于无形。有些人则如写在水中的字,不留任何已成过往的想法。但最完美的人是如写在风中的字,让侮辱和逆耳的批评与意识擦身而过,他们的心中永远都是纯净而安宁,呈现出光可鉴人的一面。

愤怒时,必须警觉自己的怒气,冷眼观察我们的愤怒,当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不要接近导致愤怒的事物。生气时,应该训练自己去观察、分析自己的感觉,藉由不断的自我分析,将使人更有自信控制看顾自己,不至于做出愚不可及、毫无理智的事情。释尊的箴言是:

所谓好,是在行为上有所约束;

所谓好,是在言谈中有所节制;

所谓好,是在心中保持分寸;

所谓好,是在任何时事上皆动静得宜。

人品至高者会在各方面克己自励,因而能够从悲苦中解脱。

克制怒气的方法因人而异,其中一个颇具效果的方法便是“时间延宕法”。汤玛士•杰佛逊给这个方法下了结论:“生气时,在开口前数十下;如果异常愤怒,那就数到一百吧!”

有个口诀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妨每天在心里对自己多念几次:

  我可以克制自己的怒气,

  我可以缓和自己的暴躁,

  我可以常保冷静和谐之心,

  我可以如磐石般屹立不摇,

  我对自己有信心并充满希望。

重复这些话,可以增强信心,换取心灵上的平静,纵或面对冷酷无情的人,也可以牢记释尊所言:“倘若有人愚昧地伤害我,我会还以无限的爱;愈是恶意的待我,愈是要以谦和的态度相待;我会因而得到善果,而他却落得恶名昭彰。

    有只野猪下定决心想当森林之王,于是它从休息的粪堆中站起来,跑到狮子的地盘上,想与森林之王挑战。当然,狮子只是嗅嗅这只臭气冲天的动物,不理会便迳自走开了,甚至没有费力咧嘴吼它一声。

  这则故事在阐释:当智者受到愚者的挑战时,有德者不会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

    回想我们所恨之人的一些优点,对于拙劣的人格弱点,视而不见,并且想想他的善良本质及曾做过的好事,如此,怒气便可能和缓下来,心中更会充满慈爱。牢记因果报应,今曰种的因,明曰结成果,万物皆然。明了这个法则,便不容易对他人动怒,相反的,还可培养慈悲为怀的心,而他人则必须面对自己劣行所种下的恶果。对于错怪伤害自己的人,我们的思虑不要被仇恨的蒙蔽,怀恨对自己比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即使活在仇恨的环境中,也要努力经营一个充满欢乐与爱的生活。(达摩难陀)

中国最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里说,最上乘的谋略,是不必打仗就能让敌军投降。

  事实上,高明的武术家,通常是不跟敌人比拳头、比工夫,而是在受攻击时,能毫不费力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智取,使的双方都不会因此而伤亡。

  佛教经典中常提到忍辱行。所谓忍辱行就是慈悲与智慧,是积极进取的,绝非束手就缚,消极的等待着被攻击。

佛教的忍辱就像是〈孙子兵法〉中说的,处理问题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善用智慧来处理,以慈悲来化解。阿弥陀佛!

摘自  学 佛 明 灯 集《下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嗔恨)(五明学佛网:修行       嗔恨)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