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把愤怒当作一个孩子


   日期:2011/5/26 1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愤怒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同时,愤怒也是软弱的,它就像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儿,它需要你的关心,这并不是说你要扶持它,而是说,你要关注它,引导它,削弱它所附带的恶的力量。

试想,一个婴儿正在大哭,那你会怎么办?让他更大声地哭吗?当然不是,你肯定想让他停止哭泣,可是,即便你抱有这样的愿望,你也不一定能够做到。你应该细心找出婴儿哭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寻找让他不哭的办法,如果他是饿了,就给他吃的;如果他冷了或热了,就给他加衣服或脱衣服;如果他想睡觉了,就哄他睡觉;如果他的尿布湿了,就给他换尿布;如果他想有人抱,就把他抱起来……总之,大多数时候,婴儿哭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那些原因很实际,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对待自己或他人的愤怒也一样,一定要先找到愤怒的原因,而不是任其肆意发展,从而引发不良的后果。

没有人愿意愤怒——这是一个好的愿望,然而,人们也会发现,愤怒是一个很难控制的孩子,有很多时候他是任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他没有丝毫的办法。人的身心对正念有着极为敏感的反应,所以,人们需要用正念来关照自己的愤怒。这听起来有些深奥,但其实并不深奥。如果你觉得无从下手,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那么你就需要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愤怒,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开,使自己变成另一个人,从而来倾听自己。人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化解愤怒并不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普通人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平息自己的怒气,关键要看,你是否能够认真地聚集正面的力量,是否能把这些力量用于关照和引导自己的愤怒。

用一颗善意的心去拥抱自己的愤怒吧!不要把愤怒当作一个仇敌,你要把它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既然它属于你,你就要对它负责,当它发作的时候,你有义务照管它,并最终把它转化为善的力量。

更贴切的比喻是,你的愤怒就是你的孩子。对一个孩子而言,最了解他的人是谁?当然是他的母亲。所以,最了解你的愤怒的人,当然是你。也因此,你的愤怒应该靠你自己去转化,就像一个孩子应该由他的母亲去照管一样。当你遭遇病痛的时候,最体贴你的人是你的母亲,她会温柔地照顾你,周到地满足你的需要,让你在病痛之中感受到温暖,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你的康复。那么,当你的愤怒发作的时候,你也应该很快地进入角色,以真切的慈悲和爱去靠近你的愤怒,找出你的愤怒中隐藏的问题。一个从小缺乏母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埋下一些心理隐患,而且,这些隐患一旦埋下,就很难消除。同样的道理,一种缺乏引导和关照的愤怒,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的结局可能会很糟——相信没有人愿意这样。就像母亲都应该尽量成为好母亲一样,对于你的愤怒,你也应该尽量成为好的照管者。这需要不断地训练自己,使自己最终能够彻底地了解自己的愤怒,以及这愤怒的发作规律。

如果你想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你首先需要做的是,靠近你的心灵,靠近你的愤怒。你要把好的力量灌注到你的愤怒中,以此来化解愤怒的力量。如果你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比如呼吸等生理活动,并促使自己微笑,那么,使心灵从怒气中解脱出来也并不是那么困难的。

痛苦源自内心

很多人觉得,自己并不喜欢生气,他人才是使自己生气的原因。这样想的人,很容易就会开始憎恨他人,埋怨他人,也会产生一种不好的想法——要让别人对自己的痛苦负责。

但,他人真的是造成自己生气的原因吗?你痛苦,是因为你的心里藏着愤怒。你可以和别人互换一下位置,当别人处于你的境况之下时,他们会和你一样的生气吗?很可能别人根本就不会生气,或者不会生那么大的气。这是为什么呢?你想过原因吗?为什么有的人总是那么冷静呢?每一个人的心里都隐藏着愤怒,但,懂得关照自己的愤怒的人,和那些不懂得关照自己的愤怒的人,在同样的使人不愉快的事情面前,会有不同的表现,前者的生气程度会比后者浅得多。

一般来说,一个从不讲修养的人,他心里隐藏的“恶”比“善”强大,所以,我们才要强调“修行”的重要性。而修行也不能只停留在表层,实际上,修行是一件艰难的事,是一件与人的内心活动息息相关的事。人们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正念力量,这样才能尽快得发现一个真理:人内在的愤怒是导致人生气的主要因素。只有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会把谴责的矛头对准自己,而不是别人;他也才会知道,他人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使自己生气的主要因素。

这样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种很深刻的洞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然而一旦你有了这样的洞察,你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回报——心灵的解脱。在你获得解脱之后,你会感到很舒畅,很多以前会让你大发脾气的事情,都不再会使你生气。这时候,你就应该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帮助更多需要解脱的人。

人们在面对自己的痛苦时,往往措手无策,他们所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痛苦转移到他人身上。也许你也会这么做,这并非不可理解,但我们并不赞成这种做法,因为它不是消除痛苦的最根本做法。我们要关心的是,怎样才能在原地把痛苦枪毙掉,而不是任由它继续产生不良作用。

我认识一对老年夫妇,他们只生了一个儿子,而这个孩子在二十岁时不幸得了绝症,百般医治无效死了。老夫妇悲痛欲绝!儿子火化后,老夫妇将骨灰保存在银瓶里,供在桌子上,每到初一、十五,都在桌上摆满各种瓜果和佳肴来祭奠,并且痛哭哀号,希望自己的儿子显灵。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了很久,而且,夫妇俩由于悲伤至极,甚至没有心思过正常的生活。亲戚朋友来看望他们,也必须说一些虚假的话,诸如“你们的孩子肯定会显灵的”,否则,夫妇俩就会很不高兴,不愿意和人说话。如果有人好心劝告他们,不要这样极端,人死是不能复生的,夫妇俩就会生气,会很不客气地把来客请走。老夫妇的极端情绪越演愈烈,后来已经发展到不能容忍别人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快乐了。

夫妇俩有一个侄子,年龄和他们的孩子差不多大,这个年轻人和自己的表兄曾经相处融洽,表兄的去世也使他很难过,但使他更难过的是看到表兄的父母执迷不悟,深深陷入不正确的悲伤情绪中。他很想开导一下夫妇俩。后来他去请教一个师父,把家里的情况说了一下,这位师父教了他一个办法,他打算试一试。

一天,他来到老夫妇家,一进门就表现得很悲伤,他说他心爱的狗死了,他的怀里确实抱着一只死狗。夫妇俩见状,又勾起了对儿子的思念,忍不住掉下眼泪来。年轻人把狗放在地上,从口袋里拿出一块肉,往死狗的嘴里塞,塞进去又掉出来,但他还是不停地塞。夫妇俩看到他这样做,就说:“孩子,你可真傻呀,狗已经死了,又怎么可能吃你喂给它的东西呢?”年轻人就立刻说:“那你们不也每天都给我表兄留着饭菜吗?”这时,夫妇俩突然醒悟了,回想过去的一年多时光,他们不知道让多少的亲戚和朋友难堪、难过,这实在是没有道理啊。

一个正常人,通常都会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是幸福而安康的,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安稳。所以,他也不会希望自己使身边的人受到伤害,尤其是不要受到自己的怒气的伤害。但事与愿违,由于人的情绪难以控制,虽然人们不希望伤害身边人,却总是会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做出一些伤害身边人的事情来,因为,快乐、愤怒——这些都不完全是某一个人自己的东西,很大程度上,这些情绪和状态都会进入他人的世界,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独自生活,他必定会与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如何适当地对待自己的痛苦,也就因此而变得重要了。

面对自己的愤怒而不知道怎么办的人,其实是很可怜的,因为他是无助而茫然的,并且会变得痛苦,不仅自己痛苦,也使自己身边的人痛苦,这又更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愤怒。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不能阻止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循环就会不断地持续下去,人的愤怒和痛苦也越积越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就糟透了。所以,一定要及时地指导愤怒的人,就算他的某些行为不合常理,并使你生气,你也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要处罚他,面对这么可怜的一个人,又何必再加剧他的痛苦呢?那还不如帮帮他,使他得救,也使他身边的人得救,在帮助他的过程中,你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如果陷入愤怒和痛苦的人,正好是你身边的亲人好友,那么,很可能不用别人教你,你都会主动去帮助他们。你与他们之间的爱促使你走近他们,同时也走近他们的愤怒,但你并不因此而烦躁,你是甘愿走近他们的,而且,你不会产生惩罚他们的念头,这是因为,你把他们的事情,当作了自己的事情,你已经成功地把“慈悲”运用于生活了。

想要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或是洞察事物的能力,你就需要坚持内心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洞察力,一个人才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也才能想得更高更远,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愤怒;洞察能力较强的人,往往在对待他人的时候,能够更加平和,因为他会对别人充满了体贴和关爱,不会为了一点争执就生气;他能够跳出狭隘的圈子,看到处理矛盾的关键所在,并及时行动,倾听自己的同时也倾听他人,这类人不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自己的愤怒,还能把他人的愤怒也转化掉。

你要像了解自己的愤怒一样,去了解他人的愤怒,在这之后,你才能对他人的痛苦有切实的体察。这会促使你打消你对他人的怒气,并产生想要帮助他人的欲望。

如果把人的心灵比喻成一座房屋,那么,每一个人最终都会回到自己的房屋里。假如,你因为怕麻烦而不清理自己的屋子,那么,也许,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你确实免去了一些麻烦,但最终当你回到自己的屋子时,屋里的脏乱会使你不舒服,甚至烦躁不堪。这只能怪你自己,如果你不想继续难受下去,你就必须立刻动手,给你的房子做一次大扫除。房子的格局你是清楚的,清洁工具你也是熟悉的,打扫这间屋子对你而言并不困难,只要你肯做,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就能够完成一次初步的大扫除。之所以说是初步的,原因在于,你还没有美化你的屋子——这需要更长的时间,也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而且,由于你已经很久不打扫,想要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你坚持定期打扫你的屋子,直到你完成每一个角落的清扫工作。随后就可以考虑美化房屋了。当你做完了这一切,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明亮了很多,不仅你自己从这种清扫中获得了愉快,你身边的人也同样会感到愉快,因为,你的行为会因为心灵的明亮而变得美好,变得友善。

怎样熄灭愤怒之火呢?佛陀给我们的教导是,调整自己的呼吸和行为,勇敢地面对自己或他人的愤怒,深入地认识愤怒的本质,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愤怒,还要认识他人的愤怒,看到自己受苦的同时,要看到他人也在受苦,明白自己需要帮助的同时,要明白他人也需要帮助。

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呢?在呼吸的时候,你应该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和空气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把你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呼吸,这会使你感觉到,你与身边的事物紧密联系,你和它们是分不开的。不管你在做什么,你都应该下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注”习惯,这是一种有用的修行,这种修行使你有可能转化自己的愤怒,进而转变自己的生活。

最根本的修行是内心的修行,你必须身体力行,把学习到的教导应用于实际生活。只有这样,你才能具备转化不良情绪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真正停止受苦,同时也帮助身边的人停止受苦,从而使自己和他人走向快乐。

有一个年轻人坚持吃素,但他的父亲根本不理解。他们产生了矛盾,家庭气氛一直很不和谐,年轻人想说服家人和自己一起吃素,但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是不可能的。

后来,年轻人从外面带来一卷录像带,他态度诚恳地邀请家人和自己看片子,并说别人告诉他这个片子很不错。他的家人坐下来和他一起看了,片子拍的是屠宰场宰牛的过程,画面很逼真,拍得也很好,但血腥的画面却震动了年轻人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亲,他们以前从未意识到,当人们大快朵颐的时候,很多生灵都在承受着不堪形容的屠戮。从这一天起,年轻人的家人不仅不再反对他吃素,而且还和他一起吃素。吃素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慈悲之心,但更重要的是,“素”字指的是清净、简单、朴质的意思,所以,“吃素”就是指人们应该吃清静、简单、朴质的食物。吃素者的心如果不清净,那么他吃的素就是白吃。

如果人们想说服身边的人和自己一起注重修养,光凭嘴说是没用的,一些具体而生动的方法更容易让人们认识到问题所在。

我们说,在转化愤怒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善恶的区别,那么这区别是什么呢?关于善恶的定义,有位大师认为,对他人有害的做法,最终也会对自己有害,总的来说就是,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害,这样的行为就属于“恶”;对他人有好处的做法,最终也会对自己有好处,总体来说对他人和自己都有好处,这样的行为就属于“善”。同时,做那些对他人有好处的事情,一定就是善举,这样的行为是明智的;而做那些对他人有害的事情,就肯定是恶的举动,这样做事的人,可以说是愚昧的。一个人行善还是行恶,取决于他的心,因为,心是善恶的根源。

把“善”和“恶”的区别弄清楚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不能以“个人利害”来评判善恶,因为“个人利害”的范畴很狭小,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往往看不到他人,也看不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也许你会说,这些和转化愤怒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的,当你要向别人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你就应该立即想到,你发泄出去的愤怒对别人是有害的,它会导致对方也陷入愤怒的情绪,既然你做了对别人有害的事情,就说明你是在行恶。想到了这一点,你就不再会蛮横地认为,你发怒是因为自己受到了伤害,正在承受痛苦。相反,你会认识到,你把自己的个人利害扩大化了,毫无道理地附加到了他人的身上,而他人是不应该因为你的个人利害而受到伤害的。

由于心是善恶之源,所以,只有当你的心能够正确地区分善和恶的时候,你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是明智的。也只有这个时候,你才能回到自己的内心,冷静地转化自己的愤怒,而不是把自己的愤怒外化。否则,你的行为不但不能平息自己的怒气,还有可能激化自己的怒气。

修养离不了善意的监督

上面提到,照镜子可以使一个人看见自己愤怒时的样子,从而意识到,自己应该改变自己丑陋的生气模样。同样,他人也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他人表情的变化可以告诉我们,我们的态度是否能够让别人接受。

很多时候,你身边的人并不会逐一察觉你的各种情绪,但他们会十分敏感地察觉你的怒气,甚至在你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察觉到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你千万不能认为,别人是在存心和你过不去,如果要追究起来,答案也很简单——他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站在你的对面,而你则无法站在你自己的对面。一旦有了怒气,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带给别人一种压迫感,压迫感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对于不舒服的感觉,人的感受是很灵敏的,所以,你身边的人会比你更早地察觉出你的怒气。

你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愤怒——这一点,你身边的人比你自己更清楚,正因为这样,你可以很好地借他人来敦促自己。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匹马,而你身边的人就是马鞭,你没有被鞭打,说明一切正常;你被鞭打,则说明有一种力量驱使着鞭子打你,这种力量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不满情绪”,而不满情绪是不会凭空产生的,既然这种情绪是针对你的,你就不得不想一想,自己是否对他人产生了压迫感,从而导致别人还击自己。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算是前进了一大步。接下来该怎么做呢?再简单不过了,让那鞭子停下来,但这绝不是说要把鞭子夺下,放到脚下踩碎——你见过哪匹马把打在自己身上的鞭子夺下并踩碎吗?肯定没有,马只会出于本能奔跑,只要鞭子不停,它就一直跑,而且越跑越快,那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在这里,我们真的应该效仿马的本能——向前跑,尽全力前进,直到驱使着鞭子的不满情绪消失为止。对于马来说,它的全部任务就是跑快,而对于我们来说,任务就是进步。被鞭子抽打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挖掘自己的自控力,从而使鞭子停下来——也就是说我们要消除他人对自己的不满情绪。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赔不是地笑道:“我立刻给您换一杯。”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跟前一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乳。小姐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

有人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自己不懂,你为什么不直说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气和来交朋友!”

每个人都点头笑了,对这餐馆增加了许多好感。往后的日子,他们每次见到这位服务小姐,都想起她“理直气和”的理论,也用他们的眼睛,证明这小姐的话有多么正确……他们常看到,那位曾经粗鲁的客人,和颜悦色,轻声细气地与服务小姐寒喧。

我们往往欣赏“理直气壮”,却往往忽视“理直气和”的绝妙之处。常言到:有理不在声高,更何况你是否有理呢?反过来,对于别人的无知、粗鲁,我们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好呢,还是“以柔克刚”好呢?别忘了:要用气和交朋友!

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么你可能就会无形中感觉到气愤,而生气又会给你带来什么呢?生气的背后是什么呢?

当我们自己成为那个敏感、易怒、无理、情绪失控的人的时候,我们也应意识到其原因很可能是我们曾经受伤,而伤口尚未愈合。若我们能了解自己心灵里面尚待医治或解决的问题,再对症下药,必能成为情绪稳定、别人喜欢接近的人。不快乐不是别人造成的,乃是自己心灵里面的问题。

生活中真实的情况是,朋友和敌人没有差别。可人们总认为,朋友是亲切和和蔼的,遇到自己的朋友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遇见敌人就完全不同了,敌人只会使人反感、痛恨。一般的人,肯定都无法忍受脾气恶劣的人,但你不该把别人的坏脾气当作坏脾气,而是当成一种训练工具,以便时时刻刻训练自己的忍耐力。所以,当你听到最不中听的话时,千万不要火冒三丈。你完全可以把别人的话看作一个切入点——发现自己和训练自己的切入点,而且,往往是最难听的话,对你而言是最有帮助的指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愤怒       关注)(五明学佛网:愤怒       关注)  

 请大家帮忙关注一下网站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如瑞法师:舍去我执 平息愤怒 

 明奘法师:心灵的处所--北京九朝会“关注城市”城市沙龙 

 吕建福教授:关注现实的佛学研究——评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愤怒 

 雪漠:愤怒与傲慢是自由的绊脚石 

 昭慧法师:人类沙文主义何时了?——《愤怒的兽笼》序 

 界文法师:愤怒与忍辱 第二讲 佛教常见修忍方法简介 

 界文法师:愤怒与忍辱 第一讲 认识愤怒 

 明贤法师:环境就是生命——佛教关注心灵的理念 

 寿康宝鉴YIN祸案十四,愤怒不已,我恨难消的属将 

 一行禅师:治愈愤怒这两个字是最好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