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的发心


   日期:2011/6/3 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的发心[摘编]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

如果我们一切的修行,无论诵经、拜佛、参禅、打坐、念佛、持咒,若是不能汇入不生不灭的本性,那么都还是生灭的对立法。由于无始以来无明的作用,导致众生对外境,总是存在着能所的观念,产生主客二元的对立。除非是究竟了悟,体证绝待的法界、清净的法身。否则,如果能所仍不能断除,一再的透过无明的妄想分别,经由色心二法的主客对立,用生灭的意识心来修行,它仍然会产生妄想执著,六根、六尘、六识虚妄和合,变现了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以及沉沦其中的六道有情。

《华严经》云:“初发心便成正觉。”初发心菩萨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净,但要更进一步发恒常心,保持初心不退,才能圆满菩提。

学佛就是要发菩提心,成佛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一个佛弟子的根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引导、帮助众生成佛。《法华经》上讲:“佛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即使证得声闻、缘觉果位,自利利他仍不圆满,他的智慧慈悲威神力、报身报土等功德根本不能与佛相比。所以大智舍利弗才会在法华会上后悔,重新发心,走成佛的路。

只有发起菩提心,才能成为一个大乘行者,才能成办佛果。大小乘的区分就在发心,而不在法的高低大小。即使是初发心的菩萨,还没具足其他的功德,但已经是佛子,超出了二乘,就象王子虽小,也比王公百官尊贵。有个小沙弥与阿罗汉师父的公案:小沙弥承事师父,两人同行,这时小沙弥生起一念“不学小乘,要成佛”的心,神通自在的阿罗汉立刻觉知,马上恭敬地请小沙弥在前面走,并自己背包。仅仅是一念心的功德就有这样大。具有菩提心的人所作的任何善业,即使是念一声佛,或者施给鸟兽一口食物,都是在种成佛的因,功德犹如虚空无量无边。

发心是善法的源头,能生发一切善法。《正摄法经》讲:“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发起菩提心,就象打开了心性的宝藏,内心会光明清净,慈悲博大;信心坚定,勇猛进取,荷负起济世利人的使命;众生也敬仰亲近,感受到喜悦宁静,愿意接受引导、感化。如果心发不起来,遇事就会不愿承担,因循推脱乃至逃避,做一做就疲乏了,生病了;慢慢地生命就没了动力,枯萎堕落。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与求学一样,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事,魔所摄持,故无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头六臂之谓,凡是被烦恼障碍所摄即谓之魔。例如对于某人特别喜欢,勤加慈爱,但无菩提心,待来生可能同他变成眷属;如有菩提心,对于某人只有慈悲而无情爱,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俨然实现,但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如心中不清净,即是为自己找麻烦。

菩提心包括三心:(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2)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经云:“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应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众生有苦难,去救度他,不过救其一时之急,是善心与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轮回,了生死,才算是发大悲心。

若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以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加被的。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学佛必须是大乘法器。牺牲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受苦受难也情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但此心还是发得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达到之一日。如果处处为自己打算,连二乘人都不如。

学佛必须发大心,万万不可有依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皈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予什么。

行菩萨道的人应常常发愿无有间断,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常发大愿,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发大愿即不会懈怠,愿为行之先导,所以大愿必须常常发。

菩萨是表法门的,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合四大菩萨之大愿即是佛之大愿,所以学佛无论那一种愿都要,否则不能圆满。

开智慧必须要发大慈大悲心,悲心一发,智慧即开了,也是消业障最有效的办法。在理上讲,众生都是佛,因众生皆有佛性,性体相同;既属相同,见众生受苦即等于自己受苦。须知整个法界就是自己一个人,没有相当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体悟到此中的义趣。但是无论何人均会作梦,梦中山河大地、人物虚空全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一旦醒悟,在梦中随便拈一法无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们现在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大梦,真如本性迷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现之物。常作如是观,即能生起同体大悲心。

你要是念念祝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你自己一定健康快乐;你要是祝愿他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菩萨的大法与事业一定会传给你。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弥陀本愿相合。修净土法门正为满此大愿,若仅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满愿。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为佛菩萨不灵,乃灰心放弃学佛之愿。—— 此实最可怜悯之人。要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了生死是世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况其他!果能发大心,与佛菩萨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加被,有愿必成。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个地方,有界限、有范围,等于一个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展,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我们常游六道是业力,假如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们就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佛的大涅槃谓之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现在起就是乘愿而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成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要做到专修专念一句佛号往生西方。

阿弥陀佛!

摘自  净土修行必读第三集

请求;师兄给传播一下; 净土修行必读第三集书内容: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就在生活与工作中:多数博文带有《佛教小故事》,让更多的师兄们能够看到此书.功德无量.阿弥陀佛!!。下载:网址: http://shouningsi.fjsy.net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发心)(五明学佛网:学佛       发心)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如何证明你是一个初发心菩萨?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