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目的是什么?


   日期:2011/6/3 7: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摘编] 

 

学佛的目的就是作佛。自度度他。那么,不作佛行不行呢?佛说三界火宅,我们不成佛,就要在六道中轮回。不作佛,我们就会有烦恼、有忧虑、有生老病死、有三苦、有八苦,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关爱自己,想救渡自己出离苦海,就一定要学佛,学佛就要学作佛,让自己先离苦,才能帮助众生离苦,做到自度度他。

我们要学佛,就要明白“修行”几个字的含义。学佛就在生活与工作中学,修正我们的错误想法和行为! “行”是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就是“修行” ,把佛法当作镜子照自己,千万不能照别人!自己度自己!发现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是开悟。悟后起改,改正了错误就是“修行”。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在一棵树下,躺着一只狼。这时候,正好有只小松鼠跑过来。狼一下子扑过去,把小松鼠抓住了。它对小松鼠说:“在吃你以前,请你告诉我,你每天为什么这么快乐,蹦来蹦去的。而我的力量等各方面都比你大,但是我为什么每天愁眉不乐呢?”

小松鼠说:“你先放开我,我就可以告诉你。”

狼放开了小松鼠,小松鼠飞快地爬到树枝上,告诉狼说:“你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你每天心里都想着怎么样去害别人,怎么样能够捕捉到别人,把别人都吃了。我没有这些坏心眼,所以就过得非常地快乐啦!”

当然这只是世间的一个小寓言故事。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一个修行者,要真正的快乐自在,必须从我们的内心来获得。世间人可怜,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一条修行的路,不懂得怎样来修这颗心。我们虽然知道了修行的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要真正降伏这颗心,就像古人画的牧牛图一样,要降伏那头牛,而且骑着牛回家,实在需要一个过程。

因为我们有贪心,一、佛教我们修“布施”,布施就是舍,舍贪心;因为我们常常造恶业,二、佛教我们“持戒”,断恶向善;我们有嗔恚,三、佛教我们修“忍辱”,忍辱是对治嗔恚;四、修“精进”,对治自己的懈怠、懒惰;五、修“禅定”,对治自己的散乱;六、修“般若”,对治自己的愚痴。

佛教给我们这六条,你能够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你是行菩萨道。什么叫行菩萨道?换句话说,你过的是菩萨的生活,不是过凡人的生活。所以,佛法要落实才管用,如果不能落实,这佛法学了多少年,看了多少经典,一条也没用上,白学了!

学佛有三个字,缺一不可。就是‘闻思修’。闻是听闻,‘佛法难闻,今已闻。’能够听闻佛法,甚为不易。但是闻后,没有进一步思惟,也是枉然。现在三藏十二部到处都有,可是经藏不会开口宣说。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所以必得深入思惟与研究。再说净土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若要通达,必得深入经藏才能明白。由此可知,净土光研究还不行,必须实修。不能实行,就是废话。要知多闻不如多思,多思不如多行,三者缺一不可。

你学佛多年,还是执着名闻利养,还是执着自私自利,还是随顺烦恼,还是造作恶业,每天还是忧愁,还是苦闷,身、口、意得不到清净,这说明了什么?你学佛的功夫不得力,简直没有入门,连佛的门路都没有摸到!

有一位高僧说过,今日的佛教,不是没有人相信,也不是没有人研究,而是真正修持的人太少,真正有证悟的人太少。尽管有很多人将佛法的道理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但不付诸实行,不能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佛法说得再多、再好,于事无补。说一丈不如做一寸,好比一个人有很多钱,假如把它锁在箱子里不去使用,那么再多的钱也没有用,如同废纸一堆。钱只有在使用时才能发挥出金钱的价值和作用。

为什么有的人学佛多年,烦恼依旧;求法无量、痛苦如昨?毛病出在结合上。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二字,真正的含义是有二层意思,“学”是一层,“习”又是一层。习是指练习、实习、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为完整的学习。实践证明,我们的学佛,一分结合就有一分收获;一分结合就有一分进步。如果学习佛法不能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不能和自己的思想与言行相结合,那么,势必佛知还是佛知,我见还是我见,学等于白学。例如:佛教导我们要布施,而我们仍然自私、贪而不舍。这种“学管学,听管听、做管做”的学佛,怎么会有进步呢?学佛离开了结合,只能是“画饼充饥”、“观梅止渴”自欺欺人。

在生活中,应当说佛法是最务实的,一方面只有依赖它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解脱;另一方面,它能够真正的为我们实际生活与工作解除烦恼、消除障碍。可是自己做的又怎么样呢?学佛相当一段时间后,还是老毛病常犯:遇到别人的夸赞立即喜不自胜,遭到别人的中伤马上还以“颜色”。可见,想把佛法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与工作之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作为真正的佛子来说是不会畏惧这个难度的。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它。

金刚经里有这么两句经文:“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它告诉我们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就是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看实际,看实效、看实质。佛的这二句话意思是说,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有时却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诵经、打坐、布施、持戒全都是佛法,但是,如果你在念佛、拜佛、诵经、打坐时,心里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起贪嗔痴念头,当你在行布施时,抱着沽名钓誉的心理,这时,是佛法,也不是佛法。又如,上课的时候,老师把讲废话的学生叫起来,不准他坐下,对违反校规的学生给予处罚,看起来于佛法无关,事实上,老师是为了维护大多数学生的听课权利,也是为了教育犯错的学生,接受教训,不再重犯。这个时候的处罚,也都变成佛法了。所谓严师出高徒,就是此意。

有位高僧大德在解释佛法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此话讲得很透彻,很有道理。好就好在他把佛法和世间法圆融地结合起来了,把佛法的内涵提升到更深入、更全面、更现实的层次。笔者认为“法”谁讲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众生的利益,是否符合佛教的宗旨;要看你的思想行为是否真正体现出佛教的精神。有的人嘴上说嘴上学;有的人心里想心里学;而有的人虽然不声不响,实际比信还信,比学还学。现今社会上的很多做法虽然没有出现佛法这个名词,但用佛教的观点来看,是符合佛法的。比如雷锋,刘胡兰,没有人说他们信佛学佛,但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人品与佛菩萨是一致的,在佛教徒的心目中,他们是人间的佛菩萨。又如目前政府所开展的“希望工程”,“爱心活动”,“精神文明”,“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助人和度人。与佛教的宗旨也是一致的,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现代“佛法”。  

如果我们真是一个佛教徒的话,就应该积极地投入到这个事事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奉献的行列里来,献一份爱心,帮一个穷人、积一份善德,尽一份责任;如果我们真是一个佛教徒的话,就应该认真学习“现代佛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修行,使自己早日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上成佛。

可悲的是,我们有很多佛教徒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佛教,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佛法。他们想问题做事情不依正确与否为标准。我们学佛也好,做事也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结合求实效,不能偏见,不能执著。谁讲得正确,谁讲得符合佛理,不管是谁,我们应该都听,谁能发扬佛教精神,谁能依法奉行,无论是谁,我们都向他学,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正知正见”和“平等心” ,可是我们大多数修行人是依人不依法,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干什么。

我们有些人把烧香拜佛当成学佛的主要途径;有的人一天三课,把诵经念佛当成修持学佛的全部内容,他们将学佛与现实生活,将学佛与社会实践,将学与用,总是象油和水似的结合不起来。笔者认为,真正的学佛,真正的修持,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学佛只有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实实在在的利益。

很多学佛人的态度是“贪”各种法,就如神道教修行者一样,想要修得各种道法,用此“作法”助人(想赚钱或得名)或降服鬼神(以显示自己的威神力!)。

还有的人跑跑这个寺庙,跑跑那个道场,就是天天跟在“大师”身边或到处参加法会,所得到也只是很有限的一点点人天福报或一些佛缘而已,了脱生死的事还未入门呢。学佛人一定要能自觉到非好好学佛不可,自觉到三界如火宅,若不认真学佛很难了生脱死永出六道轮回。因此,迅速精进学佛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若能如此,则佛道不远矣。若非如此(很多人),则学佛成为其“杀时间”(消磨时间)之用,也许假日无处去也没事做就去学佛,一旦有“要事”或“乐事”(诸如赚钞票或享乐之事)则学佛摆一边,也有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刺激一下”就精进几天,过了则又麻木了,诸如此类,想要了生死就难如登天,要以佛法渡生那更不用说了。

要知道,时间快如火箭,转眼人就白了头,一旦无常到来,“顷刻一声锣鼓尽,不知何处是家乡”,黄泉路上昏昏暗暗,随业轮回,无有尽期。

为什么现在我们修得这么难?有时候精进,有时候懈怠,反反复复,断断续续的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出离心,看不破这个、放不下那个、还在留恋这个花花世界。

如果越修越自在、越学越清醒、越修越勤奋,这样才叫修行。现在都是越修越傻,真正的善知识你不爱听,今天听这个人说学这个好,明天听那个人说学那个也好,天天变花样。哪有那样学佛的?把自己搞的就像个傻瓜了,这样学佛能学成吗?

学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菩提心一发,所有一切罪障都消除了,所有一切冤亲债主都得福了。我们菩提心一发就成无上道,就入圆教初住的位置,用这个心念佛就决定得往生。菩提心一发,就出了十法界,菩提心周遍虚空法界,太大了,十法界圈子太小,把十法界挤破就出去了。

妄想分别执著是妄心,妄心是轮回心,用轮回心修什么样的法还是出不了轮回,如何把轮回心转成菩提心,决定不用妄想分别执著,你的心就是菩提心。积功累德多少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以真心去做,以真心积的小功小德,也能往生。用妄心去积功累德,不能往生,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小善小利、小功小德用真诚心去修行,凡圣同居土往生的人。只要常常读诵、思惟体会、落实在生活上,就是积功累德,就是深心、大悲心的落实。

只要有一个众生,你不喜欢他、讨厌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没有菩提心。

   念念想众生,念念想社会,菩提心就现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没了。

真正的修行人,干什么活都不会觉得累,积福消业吗!打扫卫生的时候是抹业障,擦烦恼。不干净是你的心,心不干净才是真不干净,你把不干净的心弄干净了,这就是修行。你看你现在,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自己搞得脏兮兮的,一百个人看见,一百个人伤心,哪有这样的学佛人?哪有这样的修行者?像傻子一样,胡里胡涂地学,什么时候能解脱,什么时候能成佛?所有的三界众生包括天人、天王和梵轮王都赞叹、恭敬、供养佛菩萨。我们不是在学佛吗?可是你连周围几个人的赞叹和恭敬都没有得到。 

你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和真理,知道一切法的真相和真理,知道生死的来源与去处。把这些道理弄明白,这叫学佛修行。“明心见性”说起来很神,实际上没有什么可神的。什么叫明心见性?实实在在地说,就是让你找到你自己。你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你自己,没有弄明白自己的心到底在哪里,总是这样胡里胡涂地过日子,难道这还不愚痴吗?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

还有一种人有腿没有眼睛。尽管他的腿很健康,一天能走很多路,由于他没有眼睛,不过是盲闯而已,毫无方向地在那里走。也许走来走去,仍在原地方,根本没有挪窝。这种人,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因为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在佛教里边,有眼睛没有腿,比喻有理论没有实践。这种人往往把佛法的道理讲得一套又一套,修行的理路也懂得一点,但就是不肯去做,或者想做又下不了决心。这种人虽然能说,但由于不能行,所以他永远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只能停留在替人数珍宝的阶段。

有腿没有眼睛,比喻对佛法的道理、修行的要领并不十分了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只知道跟着人从形式上去念经拜佛。这种人修行只不过是盲修瞎炼而已。盲修瞎炼是不能够到达目的地。因为他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修,修行的路途当中有哪些问题,他并不了解。

从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业,这些业习使我们只要遇到一点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分别、妄想和不平等的心,我们根本就不能做自己的主。所以,我们要在每一个境界到来的时候,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觉照能力,磨练自己。这就叫“历境验心”——在一切所缘的境界上来考验自己的心是不是平等,是不是光明自在,是不是能够解脱。在事修上,如果我们能够把“当面关”一一打得破,在一切所缘的境界上不起好丑是非之心,不起好恶之心,那就说明我们在事修上有了一定的工夫。

事修离不开理悟的指导,反过来,事修的积累又能增进我们的理悟,两者互相增进,到了最后,我们就能够从解悟跃进到证悟。证悟和解悟有什么不同呢?解悟等于是看地图,看旅游指南;证悟就是我们根据地图或旅游指南亲自去走了一番,对于所经历的境界,一切都了如指掌,不会再有迷惑。修行的要求和目的,就是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解行并重,由解入行,最后入证。平常我们总在说如何修、如何学,真正到了节骨眼上,却不能主宰自己,往往为当下的烦恼所转,这说明我们在事修上下的工夫还不够,还没有达到证悟。

只说不修,就等于到佛门中白走一遭,一无所得,那是很可惜的。好比一个人到了宝所,却不识宝,空手而归,那不是浪费时间吗?对出家人而言,只说不修不但是空手而归,而且还要袈裟下失却人身,那更是非常可惜、非常悲惨的事情!所以我一再要求,每个人一定要发起痛念生死的心。怎样才叫做“痛念”呢?就是“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生死这件大事没有弄明白,就好象死了父母一样悲哀!要发这样的痛念生死心是很不容易的。佛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你却说这三界还是挺好玩的!出离心发不起来,修行也就自然谈不上。只有真正地认识到人生的痛苦,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认识到生死烦恼时时刻刻在逼恼着我们,你才有可能真正地发起出离心,你才肯真正地用功修行。

每个人的面目不同,其因果也不同,每个人在往昔生生世世所欠下的债也不同。有些人欠债太多了,到这个世界上来,还也还不清,所谓「债台高筑」,也就是业障之台,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深,债上加债,纠缠不清。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往昔专门放高利贷,借钱给人,利上加利,贪得无餍,自己以为占了便宜,结果是自己吃了亏,业障一天比一天重,终于拔不出腿来了!

有的欠人做父亲的债,有的欠人做母亲的债,有的欠人做妻子的债,有的欠人做丈夫的债,有的欠人做儿子的债,有的欠人做女儿的债。所谓「父母的饥荒,伦常的账码」,种种的因缘,乃促成你我今生命运的安排。

可是一般人不明白一切都是前因后果,定业难逃,所以有时候还不认账,还想扛债不还,明明欠人的债,却不承认。因为不明道理怨天、怨地,所以酿成世界上种种麻烦的发生 -- 你有你的麻烦,我有我的麻烦,他有他的麻烦,各人有纠缠不清、善恶夹杂的因果。偶尔遇到佛教,听了佛理,便明白一点;可是今天明白了,明天又胡涂了;后天又想明白,大后天又胡涂了。于是变成智愚平等的局面,智能和愚痴平均,胡涂时便不想修道,明白时便想修道。可是修道的时候很少,胡涂的时候很多,因此所修的不及所丢的,智慧也一天不如一天,而愚痴却一天比一天增加,在无明驱使之下,便做出很多胡涂事。心里胡涂,进一步身上也胡涂了;心里有贪瞋痴,变做出了杀、盗、YIN,这些胡涂事。

所以有时家庭眷属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夫妇不和、兄弟不和、姊妹不和、兄妹不和,种种问题就发生了。发生了,自己还不甘心,总认为自己命太苦,反而觉得很受委曲。其实这都是前因后果的定律,以前种下的因,如今结果了,有什么好怨呢?所以「是故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首先要明白因果,不要再种胡涂因果,要种清净的因果,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要再把善恶混淆不清,是飞不明,若能黑白分明,真假了然,便有机会返本还原,回复到本有的性净明体、妙真如性。

一个修行人真的很忙,他顾不得别人对自己怎么样,毁谤呀、赞叹呀、或者外缘上制造障碍等等,他都无所谓。他主要是看护好自己的这颗心,不能让它有一念的偏离。当然如果有很好的外缘来帮助我们降伏这颗心,我们也应该好好地接受。降伏自心的过程,只有依靠自己去做,别人只能外缘上给予一些引导、开示。或者谈一谈他的体会。每个人的根性不同,你可以选择与自己相应的方法,来让心住在正念当中。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要训练能生惭愧心。也许我第一念错了,但第二念马上要能纠正过来,绝对不让它重缘思觉,继续错下去的。如果你不用上心,即使你在念佛修行,也根本没有在用功。因为你只是随着别人在念佛,你没有真正地把这句佛从口里念出来,从耳朵听进去,然后让心念在这句佛号中。不管外面的境界如何,不会影响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要这样的应用,虽然身在动中,但是我的心要保持正念,不能让它动。从早到晚,一定要让心住在正念当中,不要浪费每一个心念。念念不空过,念念成佛道。

诸位!修行是修什么?这个不好修,那个不好修,修一辈子只有徒增烦恼。有人说:“我业障很重。”你问问他,什么是业障?他也说不出来。罪业很重,什么是罪业,他也搞不清楚!《地藏经》上讲得清楚,“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罪业是什么?罪业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打妄想。由此可知,学佛人他学什么东西?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妄想去掉,心就定,心就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学佛到底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绝对不是我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部论,我也会写、我也会讲,那没有用处的,那些世间人都会!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去研究,他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

学佛是要搞戒定慧,佛学是搞世智辩聪,完全是两桩事情!学佛,成就的是功德;佛学,成就是造业,不但功德没有,说老实话,福德也没有。真正说老实话,那是造业!

这世间有许多人,佛法懂得不少,对于净土念佛法门不能接受,什么原因?“佛”说了,他前生是三恶道来的。这个法门是特别法门,他当然不能接受!他不但不能接受,他还随便批评,甚至毁谤弘扬这个法门的人。

有的修行人脾气大,无明贡高更加强烈,那就是在盲修瞎练。如你真正的修行,啊!太快乐了!清净的地方 感觉到寂静,污浊邋遢的地方一样感觉到快乐、清净。诸位!在这娑婆世界你想找清净吗?错打了妄想!想找清净,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真正清净;那里想找污染都找不到。这世界就是这样!大家觉悟喔!不要自己找苦吃了,所以读经是修定。读经有两种读法,两种目的。

第一种方法,求根本智,那种读法,恭恭敬敬,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得一个字没念错,一句没念错,字字分明,不去求解,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怀疑,这种读法就是修定、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我们修无知。读经想想这句什么意思,那一段怎么解释,就坏了,读经的目的破坏掉了。读经是修定,读一小时,修一小时定,修定的方法很多,净宗是用读经、念佛,密宗持咒,都是修根本智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是修定。

第二种方法,随文入观,已经得到根本智、得到定,才有这种能力,把经里佛所讲的理论、境界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体。那是高境界,心跟经融成一片,是真功夫。

信心不具足,还有怀疑,遇到境界还会动心,就要听经、读经。

读经的目的是在学道,应该怎样学?一部经,从一部经下手。如果没有得定,没开悟,绝对不看第二部经。自古以来祖祖相传,历代凡有成就的人,都是用这个方法。凡是失败的人都是自作聪明,不肯遵守老祖宗的旧规矩。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是修定,长时熏修是从定里开慧。

他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一样也放不下,他不是真修,真修的人不但世间一切放下,佛法也放下。选一部经,一门深入,从一部经成就戒定慧、成就清净心、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再求解,那个解是正解,不会曲解、错解。没有根本智,心不清净,看经不理解,听讲意思也错会了。关键是在用心。要如法的修学,要修真实的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就是智慧。

读经真正的作用,是用它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决定不是念这个经佛菩萨喜欢,念给他听。今天造恶业,回去念几遍经,佛菩萨就原谅你、消你的罪业了,那是自欺欺人。

真用功,不是你一天读多少部经,如果你的思想、言行,跟经上讲的完全不相应,一天读两百遍也枉然。

读经一定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部经要一次读完,分几段读效果就低,就差很多很多。读经时绝对不能有任何事情干扰。在家读经最好把电话拔掉,用清净心读才能收到效果。读经如果常常有干扰,常常间断,这种读经是帮助你熟悉,是练习阶段,没什么大作用。读经要求不夹杂、不间断,等于是跟打仗一样,这不是练习,一定要求得到真实的功德效果。

单靠念佛,靠修定,就好比需要十年才能明心见性。如果能听经、研教,可能三、五年就开悟了。因为念佛,贪嗔痴慢用佛号压了,压到饱和点压不住就爆发了。听经闻法这个智慧是什么?是你一面用定压,一面用智慧化解,把它化掉了,就没有了。

我们修法的目的只是为了脱生死或渡众生,若不想了生死或渡生则何用修法?要了生死或渡生,修行者最重要的在于能“自觉”,觉他 ,若不自觉、觉他,别人劝你了生死或渡生,那效果很有限,相信各位有此种经验。修行者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佛?我们要专修专念一句佛号往生西方

阿弥陀佛!

摘自  净土修行必读第三集

请求;师兄给传播一下; 净土修行必读第三集书内容: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就在生活与工作中:多数博文带有《佛教小故事》,让更多的师兄们能够看到此书.功德无量.阿弥陀佛!!。下载:网址: http://shouningsi.fjsy.net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目的)(五明学佛网:学佛       目的)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