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达磨血脉


   日期:2008/11/1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盘。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提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见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无情物摄,无自由。若也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需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怪,即不名善知识,若不知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译:贪、嗔、痴三界混起同归于「一心」,三界乃指贪、嗔、痴三界都不离从心入从心出,所以归于一心。过去成就的佛与未来成就的佛,都是以「心」来传「心」不假一切言说,亦不须立文字来形容,毕竟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字能强加解释无上心灵之道。弟子问:若是不用文字语言来形容那要用什么东西来形容「心」呢?师答:你问我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心,我回答你的时候,那就是我的心;我若是没有这个心时,也没办法去回答你;你若是没有心时,就不会来问我,问我的那个当下,就是你的心;从历劫无始生灭以来,乃至一切时中的一切作为,都是你的「心」在运作,都是你内在清净的本心佛性所显露(觉悟的心)。所以当下清净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除此心外,无任何佛可得,离开此心之外,想要求道成道,追寻清净无为的寂静涅盘,根本是了不可得。
吾人内在的清净自性(本来面目),本来就具足,不须妄念造作的因果(心起动念即因,去追求即果)才能形成的。一切起心动念运作的法就是心的功能,所以自性(心)即是清净无为的寂静涅盘之心。如果硬说心外有佛可成、有道可求即堕入邪见。弟子问:那佛在哪里呢?师答:就像有人想要用手将虚空提起来一样,无量无边的虚空虽然有个名字,但却无形无状所以提不起来,也无法丢舍,若想用手去抓拿虚空,也是了不可得。因此离开此「心」之外,想要见到佛,根本就不可能。佛是从吾人心中觉醒开悟出来的觉醒之性,为什么要离开「本心」向心外去寻佛求佛呢?过去成就的佛与未来即将成就的佛,只谈到这个「本心」,因为心就是佛,佛就是从心中觉悟的,所以心外没有佛的存在,离开佛性也没有心的存在。如果说心外有佛,那佛在何处?心外既然没有佛的存在,又为什么有人会看到佛的形象,为什么会有人见到空幻中的佛身来开示呢?无知邪见之人互相传播迷惑狂乱的醉言醉语,全都是因为不能了解自己当下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所以才会被镜中的无情尘埃影像给迷惑了,也失去了自由。如果这样比喻还不相信的话,所有自认为心外有神,心外有佛的邪见之人,自己若要欺骗自己那是毫无益处的。佛是「心」中的自觉之性,所以佛无任何的过失和迷惑;而众生之所以会有颠倒妄想,就是因为无法觉知自心就是佛,若是了知自心即是佛性时,就不会浪费生命向心外去寻求诸佛了。佛不会去度佛,拿心去寻佛还是无法了解佛。所以向心外去寻佛、成佛之人都是一些不懂自心是佛的人(故外道邪见者,都是执着一切诸见的人)。
也不能将佛来礼佛,更不能将心来念佛。佛是觉悟的「本心」,所以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也不犯戒,佛更不造善恶,若是要成佛就必须见到吾人内在清净的本性即是佛性。若是尚未见性,那念佛、诵经、吃斋、持戒都将毫无益处(此乃强调念佛、诵经、吃斋、持戒的目的,就是要藉由一切有为法来证悟自心的佛性)。
念佛能得到因果善报;诵经能得到聪明;持戒能得到尊贵的天人道;布施能得到福报,但若想要去寻佛终究是了不可得。若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要恭敬、虔诚的去请教善知识,要想根本了生脱死,若是不能见性那就不能称名为善知识。若是未能明白此心即是佛、见性即是成佛时,纵使能说遍三藏十二部经还是会继续迷惑在贪嗔痴三界里,循环重复的尝受烦恼痛苦,没有任何解脱的机会。

◆ 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吗?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及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众生,令人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译:过去有位出家修行的比丘名善星,他能持诵三藏十二部经典,但还是堕入轮回循环的生死苦海,主要原因就是尚未见到自心即是佛性,自性即是佛心。善星比丘既然是如此遭遇,那现今世呢?很多人讲经说法三部或五部就自以为是已能体悟佛法,这是愚痴之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若是无法体悟自性即佛心时,纵使看遍三藏十二部经典,也都是一堆文言雅书,对修行的心性一点也没有任何的帮助,若要成佛就直接了当的觉悟见性,照见自心本来的佛性。
佛是自由自在清净无为的心镜(这是形容和比喻,不可被心镜的名相所迷惑),能照遍万物却不被万物所迷惑。若是不能洞悉见性,纵使每天忙忙碌碌向心外追求八万四千有为法,也终究是无法成佛。佛虽无任何法可以求得,但欲开悟还是要请教善知识,千万不可盲修瞎练让「自心」背道而驰,更不可以浪费青春和生命的迷惑在一切有为万法中,自己欺骗自己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在人生旅途中尝遍山珍海味,或拥有妻妾、子孙,有如恒河沙数一样的繁多,但是当肉体毁坏之际,临终双眼告别红尘时,还能拥有、还能看到这些吗?由此可知世间一切有为万法如同梦境、如同幻觉,恰似空花水月般,终究是带不走一丝一毫。求道之人若是不知参访善知识来协助引导自己的修行,白白浪费生命,诚属可惜。
然而佛性本自具足吾人之「心」,但若是缺乏善知识一棒惊醒梦中之人,那终究还是无法明心见性。能够不需经过善知识指导而能见性成佛者,万人之中稀有之人。若能凭借自己修持的因缘善果而体悟圣人的道理,那就不用寻访善知识来引导了,这即是形容初发心求道就能了知无上心灵之大法,此乃宿世修持的善果使然。若是未能体悟之人,就必须勤苦参学由善知识来协助指导,才能获得觉悟;若是无法体悟,就算不用参学佛性依旧存在「本心」之中。这和颠倒迷惑之人不同,因为迷惑之人无法分辨真伪,所以未曾经过应证就乱打妄语的说:心外之佛有所指示,这是严重的谤佛破法出佛身血(曲解佛法,假冒佛说的行为),像这些偏差邪见的说法,就是说遍了天下还是魔说,绝非佛陀所说;若指导老师是魔王则依附参学的弟子就是魔民,因为迷惑自心即佛的人,会任其心中的魔王(心魔)指挥,在不知不觉中堕落沉沦三界生死苦海还不自知;对尚未见到自心即佛性的人来说,若还妄称自己已经成佛,像这样无知幼稚一心向外追求成佛的邪见之人,是罪大恶果欺骗所有众生进入魔界的行为。
若是不能明心见性体悟即心即佛时,纵使说遍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教理都是魔说,终究是魔家眷属不是佛门弟子,既然是非黑白都分不清楚了,凭什么能到达了生脱死。若是能像心境般照遍万物却不为万物所迷惑,心如镜、镜如心,如如不动、清净无为,能照见此心即是佛心,若不能照见此清净无染的佛心即可称其为无知众生;佛由众生无知的心觉悟而成,若离开众生迷惑的心就别无佛可成,佛今在何处?就是在众生的心中,所以佛性即众生性,离开「心」外无佛可成,也无众生,离开佛外无「心」可得。弟子问:若是尚未明心见性,那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种福田,能否成佛呢?师答:不能成佛。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成佛,任何心外之法皆为有为法,皆有因果轮回报应,所以无法解脱生死,向心外求佛终究是无佛可成,故修学八万四千有为法,其目的就是要应证吾人内在本自清净无为的佛心,所以修持一切有为法万法都是应证自心佛性的方法和过程。

◆ 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者一心一能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者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译:成就佛道必须是不颠倒、不迷惑的清净本心;若是不能明心见性总是满口的因果轮回报应,这些都是外道妄念之法。明心见性的行者即是佛,佛不会心起妄念去寻佛、去求佛。佛是清净无为、如如不动的「本心」,不会生起一切善恶的分别念头所以没有业报,没有因果,没有任何心外之法可得,若言有心外成佛之法,那就是诽佛、谤佛之人凭什么能明心见性、成就佛果。只要心中还执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的念头时,都不能称作佛。佛无任何持戒与毁戒的作为,因为心性本如虚空,没有污垢也没有干净,更没有智慧的得到与失去。所以,若不去进修八万四千法就不会有应证的结果,没有造因自然就没有果报。故佛不持戒,佛也不修善法,佛也不造恶业,佛亦不精进、佛也不懈怠,佛是无知苦恼众生心田中觉悟的本心,不着一切相。若心外能见佛即表示有着相,终将不能见佛。佛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描述的,所以不可以曲解清净无为的佛心。若是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在任何时间、任何言行作为中,都将无法体悟自心本自具足佛性。若无法向自心去寻佛,那修持一切万法都将是错误的行为,都属于愚痴无知的造作。就像掉落虚空深不见底一般,颠倒昏沉像个喝醉的人一样,分不清一切黑白善恶。若是欲修持无为空性之法,也必须先能明心见性,然后才可息缘灭虑的参禅修法进入佛境,若是尚未明心见性就欲求成佛之道,终究了不可得。
就像有人喜欢到处攀缘,到处种因得果的造作恶业,还大言不惭的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是善恶业报一切皆空,那造作恶业也是空,也就是说人间世界没有善、也没有恶,也没有对和错了吗?如此邪见之人将永世堕入无间地狱受尽极苦,永远也没有机会再来过。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他不会有如此邪恶偏激的想法和见解。心虽然不思善念亦不思恶,不造因、所以也没有果可得;这是在诠释行持一切善法皆应抱持无为、无求、不分别、完全没有目地很自然显露出天真无邪清净佛心的一切善行。

◆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曰: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曰:不别。师曰: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运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惟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号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译:弟子问:既然在一切时中的身、口、意作为都是不离本心,当肉体毁坏没有任何作为时,又为什么不能见到本心呢?
师答:本心常在是你自己没看到罢了。弟子又问:既然本心常在也能看见,为什么会见不着呢?师答:你曾作梦吗?弟子说:曾作梦。师问:你作梦时,是不是自己本身在作梦?弟子回答:是自己在作梦。师又问:你自己一切时中的身、口、意作为与你有何差别?弟子说:没有差别。师回答:既然没有差别,那你的肉体作为就是你精神世界的法身,而这个法身就是你自己的本心。你的本心从历劫生死以来与现在毫无差别,所以未曾有过出生与灭亡,未曾有过增加和减少,没有污垢、也没有清净;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对、也没有错;没有男相、也没有女相;没有出家、也没有在家;没有老、也没有幼;没有圣人、也没有凡人;没有佛、也没有众生;没有修行求道、也没有因果业报;没有肉骨筋身、也没有色身相貌。就像无量无边虚空一样,无法提起也无法放下,任何山川石壁,也无法阻挡他,来去自如、任运自然神通幻化,不仅能超越肉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的五蕴迷障之山,也能渡过六道生死苦海的迷惑之河;一切业力无法束缚这个清净自性的法身,也就是自己的本心。这个本心不同于自身的肉团心,这个本心每个人都能看得见,在此光明遍照的六根、六尘、六识运作中,就像宽广的恒河沙一样的存在着,眼看就快要形容出本心为何物却又无法用言语说清,就好像木头人一样,只有自己能察觉受用的悟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为何会不能识别呢?佛说一切众生都是颠倒迷惑之人,因缘贪、嗔、痴纵容身、口、意造作诸恶缘,因此堕入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里,这一切一切的烦恼困厄只因为无法明心见性。众生若是不愚痴、不迷惑那为什么还会问这种无形、无相的本心呢?因为没有众生能洞悉这个真相,连自己内在本心的一切运作都无法去识别清楚,由此可知圣人说得没有错,颠倒昏沉的无知众生当然无法明白。所以明心见性的境界很难让无知众生洞悉,只有见性成佛的人才能体悟本心包融宇宙,宇宙在本心里面,其余六道生死众生等,皆无法清楚明白的去觉知。若是吾人的智慧悟性洞彻本心乃为一切宇宙森罗万象的大法身时,即能了知本心又名为「法性」,又名为「解脱」。一切成、住、坏、空的因果皆拘他不得,一切八万四千法也障碍不了他,所以清净的本心又称之为「大自在王如来」,又称之为「不可思议」,又称之为「圣体」,又称之为「长生不死无量寿」,亦称之为「大仙」,各种名称虽然随着时代背景而有所不同,但自性法身的真实之相却是相同的。
 

◆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往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知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知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布,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含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译:圣人的种种不同境界都离不开自心,心量﹙乃指心灵的力量﹚若能空洞如虚空般,其应用自然无穷无尽。就像眼睛所看到的物体、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香臭、舌头所分辨的味觉,乃至六根、六尘、六识的一切作为都是来自于「本心」。在二六时中或一切言行作为,都是自心所运作的结果。所以如来的色身﹙清净的自性法身﹚无量无边有如虚空般的广大,如来的智慧亦然;色身虽然无穷无尽,但还是不离自心。所以,清净的本心能趋向善行,也能明白一切好坏,乃至六根的作为和运用都是清净智慧的本心。故本心无形无相,智慧也是有如虚空般无穷无尽,所以才会说如来的色身无穷无尽,如来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但皆不离本心。
地、水、火、风四大色身,本来就是烦恼的根源,所以色身有成、住、坏、空,有生有灭;而法身虽遍一切处却又无从捉摸,如来的法身恒常不变,所以经云:迷妄的众生应该了解佛性本自具足。昔日的迦叶尊者只是悟得自性即是本心,本心即是自性,自性即是诸佛的本心。过去成就的诸佛与未来成就的诸佛,以佛引佛只传此「心」,除此「心」之外无佛可成。颠倒迷惑的众生不能明白自己的本心即是佛性,所以会向心外去追求成佛,每天忙忙碌碌的念佛拜佛,佛到底在何处?实在不应该有这种背道而驰的见解,吾人必须清楚知道除了自心之中有佛,在心外绝对没有第二尊佛可寻。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乃指起心动念都是妄念造作。又说:心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己的本心就是佛,不应该用佛来礼拜佛。若是有佛或菩萨容貌身形忽然在眼前出现,切莫去礼敬,毕竟我心本来就无形无相、空寂如虚空,若是去执取其虚幻的相貌即是魔众,全部都会掉落在邪道之中。若是幻觉从心中升起,可以不用去礼拜;去礼佛者不知礼佛为何物,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就不会在幻觉之中去礼佛,因为在礼拜幻从心起的佛时,会被心魔有机可乘来干扰,恐怕学佛之人不了解,所以会产生辩解。十方诸佛如来的本心和色身,都是无形无状,无有相貌,都是吾人内在精神世界﹙十方法界﹚的产物,切勿迷惑一定要注意这个观念。
若有玄奇百怪的感应境界,切记不可以采用和相信,也不要升起恐惧与执着,更不该心存迷惑。毕竟我心本来清净,哪来这些有形有相的尘染;乃至经常出现天龙、夜叉鬼、帝释、梵王等身相出现时,都不可以心生敬重,也勿须恐惧害怕,因为我心有如虚空般,清清朗朗、本来无一物的空寂,哪来一切有形有相的尘埃幻境呢!若「自心」生出一切相貌时,皆属妄念切勿着相。若是在内心生起见佛、见法,以及出现佛菩萨身形相貌而产生恭敬和尊重的心时,此即为自甘堕落在世俗众生的愚痴行列中;就好比进香团一样,尽是一些六道生死苦海的轮回团一样无知愚痴。若想提升灵根慧命,就不能执着一切心起动念之境,这样就能识得自性本心,别无其它明心见性之法。
故经云:凡所有心起动念之境相,皆为虚幻的妄念,都不是实在的。幻境没有固定的形相,所以诸法无常;只要不执取任何心中尘染镜影的相貌,这就是圣人般若空性的道理。所以经云:远离一切心起动念之相(境界),即能见到自性本心的诸佛清净之境。

◆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及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即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着,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摄。

译:弟子问:为什么不能礼拜十方诸佛菩萨?师回答:天魔波旬、阿修罗皆能展现神通,幻化为诸佛菩萨身形和相貌,更能做出各种不同神变之境,这些皆为外道(因为外道喜欢执着内心一切妄念之境)都不是诸佛之境。佛乃指自性本心的觉性,所以别拜错了有形有相的妄念佛。佛乃西方印度文字,东土称其为觉性。「觉」又称之为灵魂的悟性,举凡思绪流动、接物或扬眉、瞬目合眼或六根的一切运作,都是自心灵明之觉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这个字并非凡夫和圣人所能体悟。又说:明心见性称之为禅,若不能明心见性就不能称为禅了。假使说遍千经万论,若是不能明心见性,终究只是凡夫一个,不能称之为佛法。无上菩提心灵之道高深莫测,无法用语言来解说,所有经典文字的教理又凭什么能让人明心见性呢?若要明心见性,就算一字不识也能得到。见性即是佛,圣人之体乃指本心,本来就清净无有尘埃。所有世间言语的说法,都是圣人从心中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圣人的舌灿莲花名言绝句说得再好,也无法和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教义相比拟,凭什么就能谈论出真道。「道」不须修正、自然圆成,亦非声色微妙难见,就像如人在喝水,是冷是热只有自己知道无法对人说,只有见性的如来能了知,其余人天众等心境之人,都无法觉悟﹙曾经喝过的人才能体会﹚。世俗众生清净智慧的本心无法彰显,只因被颠倒无知蒙蔽,所以才会执着心随境转,不能了知自心本如虚空清朗空寂犹如镜面般,心随镜面所照的一切景象(心境)而转动妄执之相,就会被一切法所障碍。若当下心起动念的去执取,就会立即堕入心外求佛、心外求法背道而驰的作为中(乃指执着镜面中的景象)。若是了知诸法皆从心入从心出就不会去执着取尘影之相,「本心」若还会执着,那即代表自己尚处迷惑无知的状态。
若是能洞悉自心即佛性,那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教理,都是多此一举的闲文雅字,所有千经万论只是为了让本心能明白这个道理,所有的至理名言都是他人的体会和感受,实在无法去形容「道」为何物,「道」是无法用言语所能形容的,若是能说得出来也只不过是一堆闲言妄语加油添醋的东西罢了。
如果在夜间睡梦中,梦到楼阁宫殿、珍贵动物、峻耸林木、池塘凉亭这些梦境,不可在本心之中生起一念的喜乐,若是贪求好境,执着梦境,都将是轮回转世的凭借,切记!切记!临终之际,万念不起无求无为立即就能解除一切业障,若是疑惑之心稍稍动念,立刻就会被外境所缚而遭魔摄。

◆ 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着,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来身心,即不染习。若从圣入凡,示见种种杂类,自为众生,故圣人逆顺皆得自在,一切业拘它不得。圣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类业,被它圣人转,天堂地狱奈何它。凡夫神识昏昧,不同圣人,内外明彻。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后悔无相救处。贫穷困苦皆从妄想生,若了是心,递相劝勉,但无作而作,即入如来知见。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音。唯自知,不可相说。或静园林中行住作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自知。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译:法身(譬如镜面)本来清净不受外境所染,只因为执迷,无法觉知事实的真相,所以才会让外境迷惑,而沾染尘垢产生妄念罪报。故若有喜乐(着相)皆不能得大自在。当下若能转迷成悟觉察本心本来就像光洁的镜面,即能了知镜面是不会执取外境的。若从圣人的觉悟之心来观照镜面的景象(凡夫境)时,只会看到各种外境的形形色色之相貌,那就是众生无明的妄念心境。所以圣人看到镜面所照的景象,无论是逆境或是顺境皆不为所动,故常得轻安自在。所以镜面一切的因缘和合、镜花水月都无法动摇其清净的本心,故拘他不得。若是用圣人的悟性来观照三世无常的业缘,都应该如如不动心如镜、镜如心,久而久之自然就能成就大威德的智慧定力,所有各类心境的因果业力,都被明心见性的圣人从无知转为有知,连天堂、地狱之境亦奈他不得,因为心不起动念,不起善恶分别妄念所以天堂地狱无门可入。世俗凡夫的神识昏沉阴暗不同于圣人的内外光明,若有疑惑就立即无所作为,若有作为即堕入历劫流浪的生死苦海,后悔莫及。
若见贫穷困苦之相,须知皆从起心妄念中所生出,若是了知本心互相劝勉(心灵自我对话),只要无为、无相而行,即能进入自性清净如来的真理知见。初发求道之心的人临终神识总是闪烁不定,若是在昏沉迷梦中频频见到奇怪的景象时,勿须生出疑惑,这些都是从自心业力妄念所生起的幻相,绝对不是从心外进来的。梦中若见到无量光明超过日光时,所有的因果业报习性立即消失断灭;法界的本心若是见到如此殊乘的光明景象时,即是代表成道的征兆,但是只可自己知道就好,不可以向他人诉说,否则会掉入傲慢自大的魔性中。若是在安静的花园树林中行、住、坐、卧时,眼睛看到无量光明有大有小,切记!别告诉他人,自己也不可以执取,这正是自性所放射出的光明。若在深夜安静的黑暗中行、住、坐、卧时,眼睛看到无量光明与大白天一样,不要大惊小怪,这是自心快要明心见性之境。若是在夜梦中梦到星星和月亮格外分明的夜空,这代表自心的各种因果业缘即将熄灭,这种境界亦不能向他人诉说。作梦时,若是感觉昏沉恰似在阴暗中行走,这是自心烦恼业障深重,要有自知之明立即精进忏悔。若是能明心见性就不需要去读经念佛,否则学再多也无益处,只会让自己的神识从清醒状态中转入昏沉、颠倒罢了。
佛教是心教,只为强调修正心灵之道,若是能识得本来面目(清净的本心)就不须去见闻教义了。若是从世俗凡夫的心境要提升进入四圣道,就必须心不起动念,调养神识,能修持多久就修持多久。修行学佛之人如果纵容嗔恨、小心眼的情绪让本心黯淡阴沉与见性成佛的目标背道而驰、互相违背时,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任何益处。

◆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它不得。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息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前佛后佛,只言见性。诸行无常,若不见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难多闻中得第一,于佛无识只学多闻,二乘外道皆无识佛,识数修证,堕在因果中。是众生业报,不免生死,远背佛意,即是谤佛众生,杀却无罪过。经云:阐提人不生信心,杀欲无罪过。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见性,即不用取次谤它良善,自赚无益。善恶历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狱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眼堕黑暗地狱中;亦不觉不知,只缘业重故,所以不信。譬如无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纵向伊说亦不信,只缘盲故,凭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复如是。现今堕畜生杂类,诞在贫穷下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虽受是苦,直问着亦言我今快乐,不异天堂。故知一切众生,生处为乐,亦不觉不知。如斯恶人,只缘业障重故,所以不能发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问曰:白衣有妻子,YIN欲不除,凭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YIN欲。只为不见性;但得见性,YIN欲本来空寂,自尔断除,亦不乐着,纵有余习,不能为害。何以故性?本清净故。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污染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无饥无渴,无寒热,无病,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短长,无强弱,本来无有一物可得;只缘执有此色身,因即有饥渴寒热瘴病等相,若不执,即一任作。若于生死中得自在,转一切法,与圣人神通自在无碍,无处不安。若心有疑,决定透一苦乐切境界不过。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轮回生死。若见性,旃陀罗亦得成佛。

译:圣人在生(觉)死(迷)转换的过程中自在出没,若隐藏、若显现皆不执着,一切的因果业力皆拘不得他,圣人破迷显正去除心魔显现心佛,所有众生若能明心见性,那所有尚未熄灭的业习瞬间熄灭,神识也会显现清净不愚昧,只要当下洞悉天真自如的本心就可以明白。若是想求道、成道只要不执着一切万法心不起任何妄念的执取,则尚未熄灭的业习一样会消灭,自然清清朗朗、明明白白不需刻意的造作用功。外道因不懂「佛」的涵意,拚命用功向心外求佛,向心外求法,违背圣人的教示,终日忙碌念佛转经,忙昏了神识灵性因此堕入轮回生死。
佛是大闲人,何须去追名逐利,就算有名有利又有何用?若是对于尚未见性之人,纵使读经念佛、勇猛精进二六时中都在行道,都在长坐不卧,都在广学多闻还自以为是在学习佛法,这样的无知众生只是谤佛破法之人,过去成就的佛和未来即将成就的佛只谈见性(照见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不谈其它;生命本就无常,若不能见性还妄称自己已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道果,这样的人是个大罪人。
释尊十大弟子阿难尊者是所有弟子中多闻第一的人,他听过释尊每一场法会所开示的内容,但还是未能见性无法识佛,二乘外道皆不知佛为何物,一心只向心外求佛、成佛终究还是在妄念中追求妄念的目标,了不可得。众生的因果业报无法免除生死轮回的流程,如果背道而驰曲解佛意即是谤佛破法的无知众生,自断慧命。
经云:修行求道之人内心缺乏信心,执迷虚妄之境犹如死亡状态。若信心具足此人当下即是佛;若不能见性,也不用去计算此生做了多少善恶的作为了,对自己和他人都毫无益处。善恶之心历历在目因果分明,天堂和地狱只在眼前,愚痴之人不相信,就算立即堕入贪毒地狱中受苦受难也是毫无知觉,就是因为业障深重所以无法相信真理。就像失明之人不相信有光明,纵使向其再三解说他也是不信,只因为眼盲所以无法分辨什么是日光;愚痴之人也是一样,堕入畜生道(失去人性伦理、杀人强奸、放火抢劫,连畜生都不如的人)、饿鬼道(为追求食、色、名、利和欲望满足,而吃不饱、为不能知足而痛苦的人),或诞生在贫穷下贱(内心缺乏灵性真理的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虽然正在心田的劳笼地狱中受苦,但若问他时,他还会颠倒昏沉的回答:我活得很快乐,好像活在天堂,嘴硬心苦对自己又有何益处?
所以生死苦海众生以生处为乐,一样也是不知不觉,就像那邪恶之人只是因缘业障深重,所以不能生出自主的信心发心来皈依学佛。若是见到自心是佛,那就勿须生起分别之心,无论剃发示现出家身分出家或是在家白衣也都是佛。若是不能明心见性,剃除头发示现出家身分还是邪见外道。
弟子问:白衣(在家居士)有妻子未断除YIN欲,凭什么能成佛?师回答:只谈见性不谈到YIN欲,就是因为尚未见性所以要见性,YIN欲之心本来空寂,自我断除也不见其乐,纵使还有余习也不能为害。为什么呢?因为心性本来就清净,虽然身心皆处在五蕴的迷障中,但依旧污染不得,因为自性法身本来就没有任何分别的觉受,无饥渴、无寒热、无病痛、无恩爱、无眷属、无苦乐、无好恶、无长短、无强弱,本来就无一物可得,只是因为执着这个肉身,所以才有饥、渴、寒、热、瘴、病痛等相,若不去执取即能任运自然。若于生死中一切得自在,能转一切法却不为一切法所迷,即与圣人相同心无罣碍得大自在。若心有疑惑时,面对一切境界皆必须清净无为、无作无念(乃指不执着的去实践一切善行,面对外境不起妄念分别之想法),否则当下立即堕入生死轮回。若是能洞悟自心佛性,那杀生之业的人也能成佛。

◆ 问曰:旃陀罗杀生作业,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见性不言作业。纵作业不同,一切业拘不得。从无始旷大劫来,只为不见性,堕地狱中,所以作业轮回生死。从悟得本性,终不作业。若不见性,念佛免报不得,非论杀生命。若见性疑心顿除,杀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传递心印。吾今来此土,为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 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若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汝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别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无形相,无因果,无筋骨,犹如虚空,取不得。不同质疑,不同外道。此心除如来一人能会,其余众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离四大色身中,若离是心,即无能运动。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身是无性,因何运动。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动心动用。动是心动,动即其用。动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业脱。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译:弟子问:杀生之业的人如何成佛呢?师回答:一切法只谈有否见性(远离烦恼、迷惑)而不谈杀生之业,虽然杀生之业与众不同,但见性之人一切业报皆拘他不得。从无始生灭以来只有未能明心见性者,堕入娑婆地狱轮回生死,若能觉悟本心于一切境中不起动念,就不会有任何攀缘业报了。若是不能见性,纵使念佛也不能免除业报,与杀生行业无关。若是见性时,疑惑之心立即消除,就算杀猪行业所造成的业报,也奈何不了他,同样是归于寂静。
从西天二十七祖传法至今(达磨祖师为二十八祖),只是以心传心。我今从西来到东土,只传直指人心的顿教(当下开悟)法门即心是佛,不多言说持戒、精进的苦行。乃至入水火,当上剑轮,长坐不卧都属于外道有为法。若是能洞悉一切行、住、坐、卧的灵明觉性而远离一切妄念之相时,当下就能应证那十方诸佛的心了。而过去的佛与未来的佛,只说传心法要别无他法。若能体会这个心灵之道,就算一字不识的世俗凡夫也能成佛。若是无法识得一切心起动念的灵明觉性,纵使身体破散如微尘,若欲寻佛求佛亦了不可得。「佛」者亦名为「自性法身」也称之为「本心」,此心如虚空般无形无相、无因无果、无筋骨皮肉、就像虚空一样无法去提取,此皆不同于物质欲望的障碍,也不同于外道心外去求佛、心外去求法。如此觉悟的本心只有吾人内在清净的如来能体会,其余无知迷惑的众生皆无法明白。自性本心不离地、水、火、风四大色身中,若离开此「心」即无六根、六识、六尘的作为。色身无知就如同草木瓦砾,身若无心要如何来运作。若自心生出念头乃至说话或听闻或看见的一切觉受,这些都是心起动念的作为。
动即是心起动念,动是一种作用。在心起动念的作用之外没有「本心」,因为在「本心」之外,没有任何心起动念的作用存在。动念不是本心,因为本心是如如不动的。在心起动念中,本来就没有本心的存在,「本心」是如如不动、清净无为的。但是心起动念,却离不开本心的作用,本心也离不开尘影的作用。心的作用停止时,本心也离开了,本心没有了,作用也不存在了。动念即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即是指心起动念。动念不起,心就没有作用,心的作用其本体(本心)是如如不动有如虚空般的空寂。空寂清净的本心是没有一切心起动念的,动念和作用与本心同体,但本心是如如不动的,故名无动。
经云:一切言语的精辟诠释,与心起动念的生灭之相,以及所有的眼见、耳闻和觉受与思想,原本有如虚空般清净无为的空寂。甚至嗔恨、苦乐与痛痒都只是心的反应作用,与本心的关系,就像是个木头人般,要去追寻木头人般的痛痒觉受终究是了不可得。所以经云:心起动念,造作恶业,即得心起动念作用的苦报,善业即有善报。心起嗔心即堕入痛苦的心灵地狱,心起善念即生喜乐的心灵天堂。若能了知嗔喜只是本心之境的尘影与本心毫无关联时,不执着一切境相之人就能解脱颠倒妄想,到达清净无为的寂静涅盘。若是无法洞澈体悟自心佛性的存在,那纵使讲任何经典道理都会言不由衷,多说无益。在此略为剖析邪见与正见的叙述,但还不及佛陀心灵智慧之道的千万亿分之一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達 磨       血 脈 論)(五明学佛网:達 磨       血 脈 論)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