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学佛要做“觉有情”


   日期:2011/6/20 1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什么觉有情这三个字,在这里特意加引号呢?因为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菩萨觉有情,是特指要做那种追求觉悟、同时又重情重义的学佛人,故此才有学佛要做“觉有情”,这个说法儿。

  但也许有人要问,难道菩萨觉有情,还不够你做的,一定要加上重情重义吗?我这么回答:“如果你我凡夫真是要做成个菩萨觉有情,那也就对了,不需要额外加什么,也不应该加。但一边做不成菩萨,一边又薄情寡义,甚至无情无义,看着好象很崇理,其实对别的人,对别人的事冷若冰霜,那还真要做个重情重义的‘觉有情’了,否则恐怕想成就菩萨觉有情,万难成立。”

  比如说,朋友有难伸手求助,自己有能力则帮助所需,无所需则出人力,甚至人力也出不来,起码得帮个阵角,助助气势,因他/她有难嘛。

  有的人,把朋友当成生活一部分。但是这个部分,不光是用来喝茶聊天的,也是一起肝胆相照的。有的人,嫌自己朋友少,可能是因为自己不会为人处事,让朋友离开了自己;或者就是个孤家寡人的命,也有这个可能。但是,付出多少收获多少,这是自然法则。这个法则,没因为一个人的命运如何,于是就对这个人有格外的亲近,或者疏远。反而那种对命运的消极感叹,倒容易让这个人远离其他人,做一个“独行侠”。

  一个人有没有朋友,有多少朋友,朋友中有几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纵然有往昔因缘的左右,但说到今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当下自己愿望的推动。其实这个道理在佛经里多有流露。

  比如《普贤行愿品》里的这偈:“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们身为凡夫谁没有往昔造的恶业?人人都有,否则今生也不会有修行或者生活上的种种障碍。在承认了往昔业随身的情况下,要发愿忏悔,一直忏悔到清净,并且尽可能地减少无数新造恶心的形成。这一今生眼前的发愿,就决定了往昔恶业终将清净,新造恶业必然减少,最终一切业由恶转善,由善转净。

  一个人从没有朋友到有朋友,从普通朋友到知己,不也是这样承认往昔因缘,然后再加上有此愿力,最终逐步实现的吗?

  但是为什么在说学佛要做“觉有情”的时候,从怎么结交朋友开始谈起呢?

  本来朋友对自己来说,就是介于父母家人和陌生人之间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不象自己父母家人有那种无法脱离的血缘关系,又不象面对陌生人那样,你大富大贵只是引发我一个羡慕,你家破人亡也不过让我感叹一番而以。而朋友虽然有薄厚之分,但他/她的喜怒哀乐能影响我一起和他/她喜怒哀乐,甚至能改变我的生活事业,反之亦然。

  对于父母家人,可以牺牲自己;对于朋友,可以付出很多,越是好朋友,可以为他/她付出的越多,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对于一个陌生人的苦乐呢,是否也曾为其揪过一次心,松过一口气。父母、朋友、陌生人,这三者对我们来说,永远是有差距的,但对学佛的我们而言,真的要让这个差距永远地保持下去吗?
 
  普通人对好朋友,可以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学佛人,不但可以与好朋友同呼吸共命运,更得要求自己,做到为更多生命的苦乐,揪一次心,松一口气。长此下去,学佛人的朋友不但是多的,而且是真的;对学佛人来说,陌生人也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学佛人的心念,将和越来越多生命的福祉连在一起!这样才可能在将来,成为佛经里那些愿做众生不请之友的、无量无边菩萨觉有情中的一员。也可能在将来,明白一点儿文殊菩萨,为什么宁可接受众生和他结的是恶缘,也要因此让其解脱。

  对学佛人而言,最终每一个陌生人都是我们的朋友,每一个朋友都必将成为我们的父母有情。与其说学佛人用真情和真义去交朋友,不如说学佛人通过这样的交朋友,与更多过往的父母有情,结下更深的佛缘,乃至共同解脱的大事因缘。

  但是一个学佛人,如果面对这些鲜活的生命和热血躯体之间的情义互动,想到的总是自己如何一尘不染,如何脱离得更快,那么即使你对佛法教理掌握得再好,你也不是这里提倡的、大家学佛时要做的、重情重义的“觉有情”,更不是佛经里要求我们都要发心去做的、菩萨觉有情,你将来可能成为的,未必仅是一块满腹经伦的大石头,但很可能是一个想去利益众生,但众生对你无动于衷的觉者。那我想,当这位发心去利益众生的觉者往来于众生之间的时候,他仍然会万般孤寂,常叹空有悲心吧!

  人都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在这里,不妨这么说,菩萨畏无情,凡夫畏牺牲。如果我们是在今生来世,始终追求解脱自己和一切如母有情的学佛人的话,那么我们要等到无量生世之后,去做那个万般孤寂,常叹空有悲心却被众生视若无物的觉者呢,还是从现在开始,发心做一个有情有义的“觉有情”?

  如果是我,一定选择从现在就开始做一个这样的、重情重义的“觉有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觉有情)(五明学佛网:学佛       觉有情)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