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一法师:《不理》文摘1


   日期:2011/6/28 1: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理》文摘1

不理——究竟的应对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所以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对抗。比如我们在吵架的时候,总是大呼小叫的;比如我们在打架的时候,总是拳脚相加的;比如我们在被冤枉的时候,总是呼天喊地的;比如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比如……

不管是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大多是习惯于去改变外界的环境。总是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大,可以改变别人的观点,改善自己的处境;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来对抗自己所处的困境,甚至是改变自己的困境;总是……

我们的心向外追逐惯了,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来适应自己。可是对抗往往以失望与沮丧告终。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不会为你改变。即使这个世界偶尔被你征服,将来也会形成更加强大的力量来颠覆你。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要从自己的身上去找问题,要想办法改变自己,要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世间的和谐之道。我们在这样强大的自然面前,我们在复杂的问题面前,我们在不易改变的环境面前,我们的对抗力量是非常藐小的。我们往往解决一个问题,接着就发现十个百个的问题在后面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往往就是这样落入问题的海洋里面,不得自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如何去面对人生呢?在这样的境遇中,要如何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呢?在这样的人生面前,要如何去觉悟自己?让自己再也不要落入问题的海洋,让自己再也不要被外界的力量所牵引,让自己再也不要落入举步维艰的地步,让自己再也不要陷入生死的困境,让自己再也不要……

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最大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觉得自己悲哀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寻找圣人,我们寻找宗教,我们寻找救世主,因为这个问题,我们寻找解决方案。

佛教有自己的一套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因为佛陀早已觉悟世间的真实,也早已看到我们向外追逐的习性。他叫我们停止向外追逐,所谓歇即菩提;他叫我们要向自己的内心挖掘,所谓精进努力地去觉悟自己,然后再去奉献自己。

祖师们根据佛陀的言教,根据在觉悟自己的过程中实际要面临的各种问题,更是提出了种种对治的办法。祖师禅是一个非常直接而且有效的办法,这个办法能够让我们最快地觉悟自己,然后去奉献自己。

禅修作为佛教的修行手段,能够让我们很快地觉悟自我。即使是刚入门的人也能够从禅修的入手处——“它有千般伎俩,我有一法不理”中得到提醒。禅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不理,对于种种路途风光,应无所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是我们的妄想在作怪。

然而这个妄想也正是我们的自性或者叫佛性。永嘉大师说:“无名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我们禅修中的种种问题,实际上与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是一样的,永远不会有完的时候,也是和生活的问题一样是处理了一个接着就会来十个百个的。所以,不理,就成为了我们对付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体会到。比如有个小孩特别顽皮,一直在折腾你,你越是叫他不要折腾,他会折腾得越来劲。甚至你用武力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会想方设法,或者是将来继续折腾你。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再地不理他,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地他也就失去了折腾你的兴趣,从而彻底不再折腾你了。

人生问题和烦恼就像这个顽皮的小孩子一样,折腾你没个完。你越是教训他,你越是征服他,你越是纠正他,他越来劲。你就是不理他,他便会自生自灭。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处理我们的问题也如此,一切法都是生灭法,烦恼也会消逝,痛苦也会消逝,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不理——极致的对抗”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

我们讲了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不理。或者说,不理,是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一切问题的极致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从禅修中体会出来的,既使是在粗浅的禅修中,我们都能够体会到这样的办法。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办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样管用。

灵默禅师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倾山覆海晏然静,地动安眠岂采伊。”这句话正是禅修过程中最有力的武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或者是问题牵着鼻子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我们自己的主人。

“它有千般伎俩,我有一法不理”是近代来果老和尚告诉我们的做功夫要点。我们的问题多多,这是因为我们的妄想是不会停止的。如果我们的妄想停止了,那么我们的佛性也就不存在了,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这样纷杂的问题,我们只有服用“不理”这一方了。

来果老和尚还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我们面对这么多的妄想,就好比一个人与千军万马打仗,这仗我们要是有所作为地去对抗就输定了。如何在千军万马面前得胜呢?用“不理”这一办法去应对,这是指导我们禅修的一个非常究竟的方法,我这几年用功也正是靠这一方法。

我出家这几年打坐做功夫遇到非常多的问题,这一路的禅修走过全是靠“不理”来对付的。生活中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同样是用“不理”这一方法。我也常常把这一“不理”之法介绍给大家。其实这一方法在百丈禅师的“丛林二十法则”里面也有讲过,所谓“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非是生活最常见的问题。

“不理”的法门在佛陀自身也常常使用。比如在《杂阿含经》里面就有写到:佛陀问最好的驯马师如何驯马?驯马师说,柔软、刚强、柔软刚强,实在不行就杀了它。在他反问佛陀是如何做最好的调御丈夫时,佛陀回答说,柔软、刚强、柔软刚强,实在不行就不理它。(这段公案的原文附后)

可见“不理”这一法不是自己瞎说,而是自古有之。在柔软、刚强、柔软刚强或者说是软硬兼施都没有效果的时候,“不理”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了。这一“不理”之法不但是在生活中可以使用,在禅修中也是唯一的对付出现各种境界的办法,是一个极致的应对办法,也可以说是一个究竟的应对办法。

当然佛教不光是“不理”这么简单,“不理”只是我们用功时的一个手段。对于要开发我们的智慧来说,该理的时候还要去理,妄想与佛性不二,烦恼与智慧同源,妄想就是我们的佛性,是我们的智慧之源,也是我们的烦恼之源。如果我们对于某个妄想能够把握的话,这个妄想就会成为我们的智慧。反之,失去控制的妄想就成为我们的烦恼了。

以“不理”的窍门用功,并非万事不去理会,其中有能而不为之道,有不用而用之妙。否则我们就成为一块木头,成为死水一潭,成为没有智慧的木石。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妄想的特性,要知道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去“不理”,在该不理的时候如何去“不理”,在该理的时候又如何去理会。

附:《杂阿含经》(九○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调马聚落主来诣佛所,恭敬问讯,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调马聚落主:“调伏马者,有几种法?”聚落主答言:“瞿昙,有三种法。何等为三?谓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佛告聚落主:“若以三种法,马犹不调,当如之何?”聚落主言:“便当杀之。”聚落主白佛言:“瞿昙,无上调御丈夫者,当以几种法调御丈夫?”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法调御丈夫。何等为三?一者柔软,二者刚强,三者柔软刚强。”聚落主白佛:“瞿昙,若三种调御丈夫犹不调者,当如之何?”佛言:“聚落主,三事调伏犹不调者,便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我法有所屈辱。”调马聚落主白佛言:“瞿昙法中,杀生者不净。瞿昙法中不应杀。而今说言,不调伏者,亦当杀之。”佛告聚落主:“如汝所言,如来法中,杀生者不净。如来不应有杀。聚落主,然我以三种法调御丈夫,彼不调者,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聚落主,若如来调御丈夫,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岂非杀耶?”调马聚落主白佛言:“瞿昙,若调御丈夫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真为杀也。是故我从今日,舍诸恶业,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佛告聚落主:“此真实要。”佛说此经已,调马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坐起,作礼而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