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平等的慈悲有力量


   日期:2011/6/28 22: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平等的慈悲有力量

达真堪布

    我们现在虽然也明白了一些佛理,但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这些真理、真正的佛法,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它是要用心体会的。我们现在用语言讲,就像是用手指指月亮一样,只是说个大概。真正的佛理是不可喻、不可言的。

    闻慧、思慧、修慧三种智慧都不一样,真正的智慧是修慧,是用心体会。我们现在明白的还不够透彻,所以要反复听闻、反复思维、反复修持,最后才能成就。现在有时我们也明明知道“不能这样”,也控制,但是控制不了。控制不是好方法,修到一定程度,就不用控制了,自然而然就好了。

    我们现在经常讲四外加行和五内加行,这些加行是通向大圆满的唯一之路,你把这些道理真正弄明白了以后,只念一句佛号,也能成就。我们现在是嘴上念“阿弥陀佛”,但是心里没有念阿弥陀佛,心里装的都是世间的琐事;嘴上说“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依然留恋这个世界,贪图世间;说是要发慈悲心,但是心里一点都不慈悲。

    我们现在具有的慈悲,只是一个同情心而已,不是真正的慈悲。佛讲的慈悲是平等的,“四无量心”其中的一个是舍无量心。首先要修舍无量心,然后再去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最后才能真正修成慈悲心。

    舍是什么?是要舍掉两个念头:一个是对亲朋好友的贪恋,另一个是对怨敌仇人的嗔恨。没有亲人,也没有仇人,一切平等。这些对我们来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有的众生,包括蚂蚁、蟑螂这些小含生,都是我们宿世的父母、儿女。你能不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儿女一样对待这些众生?不可能!我们现在很难做到这些,因为没有看破,没有明白道理,没有深信轮回。

    佛讲,无始劫以来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所有的众生都不止一次地轮流做过我们的父母和儿女。我们现世的父母和儿女,只是暂时地做我们的父母和儿女。若是你深信轮回了,就会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和儿女,与前世的父母和儿女没有区别。就像自己前几年生的儿女,和今年生的儿女没有区别,只是一个时间的差别而已。

    仇人也是一样。“他是我的仇人,因为他欺骗过我,伤害过我,所以我怨他、恨他。”那么,你最喜爱的这个众生也是你的仇人啊!“他怎么是我的仇人呢?他是我的儿子啊!”他虽然现在是你的儿子,但是前世是你的仇人,也不止一次地伤害过你,欺骗过你。

    这样一看,原来没有永恒的仇人,也没有永恒的亲人,都是平等的,这叫四无量心。要修四无量心,就要先修平等心。现在我们为什么修不出来呢?就是没有深信轮回!佛讲的六道轮回、三世因果,都是必须要相信的。若是你没有明白这些道理,总是那么分别、执着,即便你念佛念得再多,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因为你内心里的正知正见不够,念佛就不管用。

    现在好多人都在学佛修行,但是一点儿都不稳定。刚开始很有兴趣,很积极,但是过了一两年,顶多三年,就开始没有兴趣了,开始退步了。这就是因为没有基础,没有按次第修行。若是你按次第修行,刚开始不一定有什么感应或境界。但这不是问题。佛讲过,真正的学佛人是初一到十五的月亮,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很圆满,但是越修越圆满,到十五的时候,就是一片光明,一切都是圆满的;世间上有成就的人,就像是十五到三十的月亮,开始很明亮,但是会越来越黑暗,到最后是一片黑暗,什么都没有了。

    先修四外加行,把出离心修出来,这样你就不会再贪图、留恋了。出离是心要出离,不是身要出离;超越是心要超越,不是身要超越。不要当这些财富的奴隶。

    我们可以了缘、了债,可以做事情,这不会耽误你的工作,也不会耽误你的生活。你真正学佛以后,那时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会不一样;你真正学佛以后,那时的工作和现在的工作也会不一样。虽然形式上看是一样的,但是内心不一样,本质不一样。

    现在我们没有出离心,所以生活、工作很累,很辛苦,很多时候连生活、工作中的一些事情都处理不好;而佛法是一种活法,我们现在选择佛法,决定修行,就是要换一种活法。怎么换呢?就是不要原来那样痛苦的生活和工作,而要学佛后快乐的生活和工作。这样的话,既轻松自在,又不耽误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还会更好地处理生活、工作中的事情,这样生活会更美满,工作会更顺利。无论是生活的时候,还是工作的时候;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真正学佛的人,就会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所以先把出离心修出来,再去修菩提心。发大心,发大愿,多为对方着想,为他人着想,去帮助众生。你帮助的人越多,帮助你的人就越多。心胸狭隘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我们现在虽然也做一些利他的事,在家里也会帮助他人,但是我们都是有私心,有要求的,不要这样。  

    我们讲四无量心,讲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有人会有疑惑:“那我就不用孝顺父母,照顾儿女了吗?”不是的。

    以前你也关心他们,照顾他们,但是你却感化不了他们,一肚子的委屈:“我对他们这么好,他们怎么还反过来这样对我啊?”你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还是没有明白道理。因为:第一、这是你前世欠下的;第二、这是你发心没有到位。如果你发心到位了,就不会这样了。你现在照顾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我”的孩子、“我”的朋友,都是由“我”来带动的。如果把“我”去掉了,就没有这些了。因为你没有为了“他”,所以就感化不了“他”,所以就了不了缘。

    那怎么办呢?就是要换位思考,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他”是与我最有缘分、最需要我的众生。这种发心与前一种发心不一样。为“他”,这才是真正的奉献,才是真正的爱“他”,才是真正的为“他”付出。众生和众生不一样,今生今世我们就是这样的缘分。今世的父母、儿女是离自己最近,跟自己最亲,最需要自己关心照顾的众生,所以我们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这样才能了缘、了债,否则的话,了不了缘,还不了债,而且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还是互相欠,互相还。这都是颠倒的,这不是真爱,是假爱。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要发菩提心。

    要这样发菩提心:把家人都当成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当成最需要自己的众生,然后为他们付出,那才是真爱,才是真正的付出和奉献,这样才能了缘、了债。人心是肉长的,你这样做,不可能不感化他们。连物质都能被感化,人能不被感化吗?那个时候你的所作所为,力量就不一样了。我们不是经常讲“加持”吗?这个时候你就有加持了,因为你的言行举止里有一种力量。为什么说世间的千言万语不如开悟者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原因。你现在关心他们,和以前关心他们不一样了,现在你能感化他们,感动他们,能了缘、了债。虽然以前你也关心他们,为他们付出,但是发心不一样: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污染的。

    修出离心、发菩提心多重要啊!这里我只是讲了一部分,若是全面地讲,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的每一个言行举止中都包含了发菩提心,都需要这样的正见、善念来带动,来启发,来牵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悲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慈悲       达真堪布)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