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麦彭仁波切对初学者的教诲


   日期:2011/7/1 9: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麦彭仁波切对初学者的教诲

麦彭仁波切 造

慈诚罗珠 恭译

                    呜呼!

轮回诸事无实义,无常浮动如电戏,

何时死亡无定日,必死缩短长计议。

修持上师之教言,静处抉择心本性。

心如闪电似风云,思维一切众念染,

详加观察无基根,有如阳焰本性空,

空而现乎现而空,自心原状自然住,

若修稳固见心性。于师强信得加持,

积资净障生悟心,故当精勤而修持。

应个别初学者“需修行教诲”之请求,

麦彭巴撰此学处。愿吉祥!善哉!善哉!

麦彭仁波切对初学者的教诲

《麦彭仁波切对初学者的教悔》,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修法。它属于显宗修法,不需要密宗灌顶等要求,任何人只要有信心,都可以修。

那么,初学者与非初学者的界线是什么呢?所谓的初学者,就是像我们这样刚刚学佛,还没有什么修证的人。而非初学者,就是不依靠任何药物等外在力量,仅仅通过自己的修证,也能将普通人喝了立即会死掉的剧毒喝下,而没有一点影响的人。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自己肯定不是初学者,因为自己已经学佛两三年了。如前所述,只有具有化解毒性能力的人,才算是超越了初学者的行列,大家自行对照,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了。

本论可分为前行与正行两个方面:

一、前行

1、轮回无义

呜呼!

轮回诸事无实义,无常浮动如电戏,

麦彭仁波切告诉我们:严格地说,任何世间的名利等等,除了能为我们提供生存的能量以外,没有更多的意义。不但没有意义,而且还像闪电一样无常,像戏剧一样无实。

虽然古人也说“人生如戏”,其它人也道听途说地跟着照搬,但人生为何像是一场戏,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其实大家还是觉得戏和人生不一样——人生是很实在的,戏曲却是虚无缥缈的杜撰。

大家都了解,世俗人除了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等以外,没有其它的理想,所谓的崇高理想、伟大理想,也就是这些。因为外在的诱惑力相当大,单凭自己的能力,是很难抵挡的,所以,世间凡夫都在这些方面投入了珍贵的生命与时间。只要发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心里就不是滋味,然后就在互相攀比的心态中,拼命地牟取暴利、争权夺利等等。

但佛却认为,世间的名利等等都不值得那么投入,我们应该重新建立生存目标或人生目标。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提升、净化自己。

一些有钱、有势、有名的成功人士也私下告诉我们:他们在众人聚集的热闹场合受到别人追捧的时候,会有与众不同、高高在上的感觉,但真正回到家静下来以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虽然有一点身外之物,但身外之物随时都可能离开,那时自己也跟常人一模一样了。但即便如此,自己还是不能摆脱名利的诱惑。

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观念?这与我们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同事、家人、朋友给我们灌输的,都是这样的观念——要挣很多钱,发展自己的事业,让自己成为社会上的红人,别人羡慕、自己得意——因为身边的人都这样想,所以想转变也非常不容易。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但我们自身却没有升级,不但没有升级,还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比一年接近死亡。人体气脉明点的结构、能量,都一年不如一年。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身体,会时常遭到病魔、衰老与死亡的侵袭。一旦死亡,当我们的意识离开肉体以后,身体在几个小时内就会腐烂变质,最后我们的身体就会在地球上消失、毁灭。但通过密宗的一些修法,就可以把我们的身体转变为金刚身。

什么是金刚身呢?

金刚是不变化、不摧毁、不分离、不虚幻等等的意思。

对身体而言,金刚身是佛智的载体,就像我们的肉体是意识等等的载体一样。

从精神的角度而言,我们现在的精神非常不自由、不自在。外界的所有东西一直在扰乱它的平静,一旦遇到外境,内心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释迦牟尼佛发现,在凡夫的肉体和精神当中,可以提取佛的智慧,可以体验出佛的金刚身。通过修行,就能体验到佛陀永久不变的智慧。

世间凡夫之所以在轮回中流转,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会弃本趋末,追求外在的声光形色。

当然,虽然佛陀知道轮回毫无意义,但他也不会要求我们立即完全脱离外在物质生活,这是欲界众生不可能做到的。欲界众生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条件——饮食、氧气等等——才能生存。

佛的意思是说,外在的物质,只能作为生存的条件而不是生存的目标。

虽然每个人、每个团体都需要制定这一世的长远发展计划,但这些计划不但对我们没有真正的利益,而且还有可能是欺骗自己的一个游戏。欺骗的结果,就是剥夺了我们自己毕生的自由和时间。

2、寿命无常

何时死亡无定日,必死缩短长计议。

每个人必须得面临死亡,而何时何地死亡也不一定,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人的生命非常短暂,所以不要作过度长远的打算。

其实,死亡并不是所有的结束和终点,而是生命的转折点。生命当中有无数个阶段,死亡只是结束了其中的一段短短的旅途,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该怎样走呢?很多人就没有任何准备了,因为以前我们所有的想法和作法,都只是为了前面短短的旅途着想,其它长远的路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这可谓是真正的失败!

佛陀认为,真正的明智之举,是把下一世,再下一世的生命旅途,纳入自己的长远计划当中,至于现世的生活,就不要过度执着,要知足少欲地生活。

少欲知足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所有人通通都要到山洞里去,像米拉日巴那样吃粗粝的饮食,穿破旧的衣衫。只要不过分地浪费自己的精力、生命,能够在比较平稳的生活水平上简单、朴素地生存。既不用太穷苦,也不要太奢侈。不走极端,就是理想的生活。

首先,不过分奢侈浪费不仅对本人的修行解脱有帮助,对整个社会也是一种奉献。世人皆知,现在全球所谓的发展经济,大多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人的欲望、需求越多,能源的开发与消耗就越大。知足少欲可以避免开发过多的能源,从而减轻对大自然的破坏。

其次,不刻意节俭,强行去过太苦的生活,也可以避免在修行过程中产生烦恼。

佛陀规定,即使是出家人,只要心里没有贪欲心,不认为身外之物是了不起的东西,若能以前世的福报及种种因缘,不需要努力奋斗,自然而然就能享有五百间像五星级宾馆那样豪华的楼房,也可以随意享用,不是必须要住在破破烂烂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相对在家佛教徒来说,佛陀对出家人的要求已经是最严格的了,既然出家人都可以享受如此待遇,在家人过好一点的生活就更没有问题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华智仁波切去拜访一位上师时,在上师家里看到很多东西。

华智仁波切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在嘀咕:虽然上师是一个少欲知足的人,但他家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那位上师了知到华智仁波切的想法,便切中要害地说道:虽然你认为我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但实话告诉你,我对所有这些东西的执著,也没有你对你那个木碗的执著强烈。

很多人知道,华智仁波切有一个根本上师留给他的木碗,他非常执著这个碗。

话说回来,除了极少数前世积累了极大福报的人以外,一般的在家人并不具备不劳而获,无需勤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正常生存的条件,所以佛陀允许我们适当地投入,适当地努力。

但如果满脑子都是钱,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解决了,至于伦理道德、因果取舍、亲情良心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大错特错的价值观!

我学习佛学已经二十多年了,物理学、天文学、西方哲学方面的著作我也看过,并与有些物理学家进行过讨论、交流,最后我得出结论:只有释迦牟尼佛的理论,才是唯一的绝对真理。这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就自我吹嘘、自卖自夸,本来也没有任何人强迫我一定要跟着佛陀学。如果用尖锐的理论来推测,可以发现佛教见解、行为、修法等方面一系列的漏洞,我也不会盲目地相信、夸耀佛法。然而,在学佛以后,我不但没有找到佛教的瑕疵,而且还从中获得了真正的智慧,知道唯有佛法才是能全面地解释世界和人生的学说,所以才希望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事实的确如此,虽然其它学科,比如哲学、科学等等里面,也有很多真理,但谁也不能称之为绝对的终极真理,也不能对其全盘接受。科学家们自己也承认,科学一直都处于发展过程当中,目前还不是绝对的巅峰。

而释迦牟尼佛却已经抵达了人类智慧的巅峰,他以高瞻远瞩、卓尔不凡的视角洞彻了宇宙、轮回的本来面目,并总结、归纳出自己的经历,然后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告诉我们,一个凡夫怎样才能把自己提升到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聆听了佛陀的教诲后,沿着佛陀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也同样获得了佛的智慧,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谁也无可否认的。

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在整个世界东西方的文化中,都没有一个能够彻底升级自己的教育和方法。我认为,释迦牟尼佛的理念的确是跨世纪的思想。不仅目前如此,再过一百年左右,人类更会发觉到,佛陀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理想的标准生活方式。

虽然在整个生命当中,人类显得比较有智慧的,但迄今为止,却没有人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在精神升级以后,它又可以变成怎样的。科学家最多能知道一些物质方面的知识,能创造一些新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已。

有人认为:佛教是迷信、是教条。

判断任何一件事情,赞扬也好,诽谤也好,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证据。如果根本不去研究,不加思维,只是信口雌黄“这个是迷信”、“那个是迷信”,实际上他自己已经是迷信了。

世间人就是这样——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大家不觉得是迷信,而认为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能力;对自己一窍不通的东西,却不负责任地将其贬为迷信。这都是对佛法根本不作研究的门外汉的一派胡言!

有人认为:佛教很消极。

这也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徒在干什么的浅薄表现。佛教徒有度化一切众生的崇高目标,有乃至轮回未空永无止尽的长远规划。世俗人即使再积极,也只不过是追求一世的名利而已,不可能考虑所有生命的幸福,更不可能为众生的解脱而努力;世间人的目标再长远,也充其量超不过几十年的光阴,所以,佛教不仅不消极,而是非常地积极。

作为佛教徒,首先我们要建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来源,就是闻思。就像读书是为了以后生活、工作的需要一样,闻思的目的,也是为了修行,有闻、有思、才有修,闻、思、修不能分开。每一个学佛的人,都要懂得佛教的知识,这样才有资格修行。

二、

正行

1、见解

(1)寻找见解的最佳方法

第一、依靠上师诀窍

修持上师之教言,

麦彭仁波切接着告诉我们说,我们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过程中,不要有无限的计划。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完成无限的计划,故而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

什么是适当的事情呢?就是从现在起,要走上一条通往轮回出口的安全之路。要踏上这条路,首先要恭聆上师教言,然后反复思维,在掌握熟练之后,再到静处观修。

第二、依靠静处

静处抉择心本性。

所谓的静处,是指具备修行环境与条件的地方。从严格意义上说,最好的静处,就是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就像米拉日巴当年修行的环境那样的地方。如果暂时找不到,不太适应或没有条件去这样的环境,就要找相对安静,对修行没有太多人为与非人为阻碍的环境,在比较自然、安全的氛围中,去掌握、追究心灵或意识的秘密。

为什么要追究心的秘密呢?因为第一推动力不是上帝,不是万能神,而是我们的心。

心是万物的创造者、控制者和毁灭者。佛教徒没有必要去争论外界是唯心还是唯物,因为我们认为,万事万物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质,而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的源头不是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宗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外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东西,我们没有必要顽固地执著外境,把不存在的东西当作存在的,然后去分析这是物质还是精神。

在中观里,会让我们全方位地观察空性,哪怕是小小的一朵花,也要在上面进行思维观察,将粗大的物质细分,直至分解到最后的能量,并感觉到空性。其实这都是不需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观察房子是不是空性,车子是不是空性,宇宙、山河大地空不空,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心创造的。我们只需回头追究心,心的秘密一旦掌握好了,一切都解决了,这是大乘佛法的诀窍。

(2)何谓见解

心的状态有两个层面:

第一、心的现象

心如闪电似风云,思维一切众念染,

心的现象有如电、如风、如云三个比喻,经常思维一切外境,各种各样的杂念染污着我们的意识。

为什么像闪电呢?众所皆知,打雷闪电的时候,大地一下子被照得如同白昼,但这个时间非常短暂,一下就过去了。同样,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刹那变换的。比如说,当心里冒出一个我要升官发财的念头以后,如果不去观察,觉得它会持续很久,但如果在感觉到这个念头的当下,立即回头去看这个念头,既不打击它也不培养它,那样就会发现,每个念头都像闪电一样,突然间冒出来,转瞬间又消失无踪,任何念头都是刹那兴亡、自生自灭的。

噶举派的大手印里面也有这样的修法,就是观察自己在想什么。当产生另一个念头的时候,也同样去观察它。不放过任何一个念头,把每一个念头都记录下来。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证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不是证悟空性,而只是发现自然规律的现象而已,就像我们的眼睛能看到闪电几秒钟就消失了,也不能表示我们的眼睛证悟空性了一样。

为什么说心像风呢?虽然详细深究可以知道,风也有颜色和重量,但从简单而表面的视角而言,我们只能由身体的触受感觉到微风拂面或狂风刺骨,耳朵听见风声的呼啸,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肉眼却看不见清亮透明的风。同样,我们心里时时刻刻都有很多烦恼、智慧等等,但真正回头去看,究竟烦恼是什么样的东西,却是谁也办不到的。

为什么说心像云呢?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看见,云都是一朵一朵的。坐在飞机上,可以有身在云端的感觉;在比较高的山上,也能感觉到云朵从自己身边飘过。云可以形成山、河、大地、动物、建筑等各种各样的形状,但实际上云既不是山、不是河,也不是动物和建筑。

另外,在晴朗、明净的天空中,乌云会突然产生,一会儿满天都是乌云,然后马上打雷、下雨等等,过了一会儿,又一下子云开雾散,乌云全都消失了。云去哪里了?是不是去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了?不是。云就是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无缘无故地消失了。

还有很多比喻可以描述心的状态,但这三个比喻比较有代表性。

从小到大,我们从来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念头到底是什么样的。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都是怎么掌握先进技术,怎么改造外面的世界,怎么征服大自然等等,没有一个老师会叫我们回头看自己的念头,从而提升自己、认识自己。

尽管现代科技十分发达,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为全球任何一个经纬度上的城市定位,但我们能不能给自己定位呢?不行。不要说普通人,即使是科学家、哲学家也无能为力。

十九世纪或更早一点的时候,有些人以为可以给精神下定义了。有人说:用硬物击打大脑,会头脑眩晕、眼冒金星等等,所以意识就是大脑的产物,大脑的活动就是精神。还有一些人也许认为:当某些人恐惧或伤心时,心脏会发痛,所以精神是心脏的产物。

这些现象只能证明,精神与大脑、心脏有相当大的关系,但谁也不能就此断定,意识是大脑或心脏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连科学家当中的一部分人都不赞同以前的说法了。虽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为精神不是大脑的产物,目前的主流思想还没有改变,但包括在神经生物科学上得过诺贝尔奖的著名人士的观点,也与以往的观念大相径庭了。

在精神的问题上,有史以来的很多学者、专家、神学家都被迷惑了,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谁都拿不出一个能说服人的定义,所以很多人都说精神不存在。

那么精神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只有佛教能够回答。我们的心像风一样,是无形无色的,它既不在大脑里面,也不在心脏里面。

我认为,世上最伟大的神经科学家,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密宗已经将心的状态讲得非常清楚了。直到现在,密宗描述意识的很多内容,医学界也没有发现。但对修行人而言,它的确是存在的。我们暂时不需要了解那么多,我们目前的课程,就是要给精神一个定义。

大家不能考虑得太复杂了,而是要简单、纯朴一点,认真地看看心的状态是怎样的。

第二、心的本性。

详加观察无基根,有如阳焰本性空,

空而现乎现而空。

在根本不观察的时候,我们从来不知道心是什么样的东西。稍加观察以后,我们会找到意识像风、像云、像闪电等等的答案,但现在需要进一步详细观察,心的本性究竟是怎样的呢?

虽然就佛教理论而言,万事万物都是空性,心的本性也应该是空性。但我们首先不能轻易下定义,强迫自己必须按照释迦牟尼佛说的去想。

那该怎样思维呢?在这个时候,我们不管佛陀怎么说,就是要自己去看个清楚,真正地了解一下心是什么样的。

如果想从宏观的层面向普通人证明,包括宇宙当中的所有星球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心创造的,就很难令人信服,但在我们自己的小世界、小宇宙里面,自己开心不开心,与人关系融洽不融洽,都是跟心有密切关系的。意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幸福、痛苦、和谐、矛盾等等都是它的作用,它一直都躲藏在后台,操纵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今天,我们一定要看清楚这个幕后策划者的本来面目。

观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加行修法全部修完以后,修一遍上师瑜伽修法,最后观想上师融入自心;或者将上师、佛菩萨观想在自己前面,并祈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能证悟空性,找到心的本性。祈请之后,就让心静下来。

然后思维:所有事物都是在一秒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短暂时间中不断地生生灭灭。在舍去前面的状态,重新变成另一个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找到过去的状态吗?决不可能。不但是心,包括外面的建筑物等等,都只能留下一个过去的影像,以前的事物不可能重现。

有些人认为,爱因斯坦曾说过,物质到达超光速的时候,可以回到过去。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一个物质都是这样,过去的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它再也不会回来,即使我们可以看到返老还童、时光倒流的景象,但那也只是产生了一个新的类似于过去的东西,而不会是真正的重返过去。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最简单、最低层的解释。

然后,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叫做现在的东西。就当下的这一秒钟来说,也可以切割成无数个过去与未来的片段,但我们就是不可能找到一个现在。这就是“现在心不可得”。

那么,未来是不是像演员躲在幕布后面,帷幕一拉开,就出现在舞台上一样,躲在一个地方,等机缘成熟的时候冒出来呢?绝不是这样。既然是未来,就没有产生,所以也不可能存在,这叫“未来心不可得”。

精神的存在不需要空间,它哪里都可以生存,和空间没有太大的关系,但精神与时间却有一定的关系。当心里闪现出一秒钟的“我要去挣钱”的念头时,我们可以把这一秒钟分解。在元素周期表里面,第109号元素是“短命”的元素,它只会存在五千分之一秒,便马上分解了。我们可以把一秒的时间分成五千、五万、五十万或五百万分之一……,最后会发现,时间在一再分解之后,会变得不复存在。大家想想,这样分下去,最终精神真的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的意识又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呢?

在微观世界,物理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证据。以前很多人认为,科学发达了,佛法就会崩溃,但事实证明,我们不但不需要顾虑科学的发展,反而非常感谢推动科学进步的科学家们。如果没有爱因斯坦、波尔、普朗特、海森堡等物理学家们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科学证据来证明空性,即使佛法有一系列的全套理论,也没有以科学理论来说服现代人那么容易。如今,我们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佛教理论,任何人都没话可说。科学发达以后,给佛教带来了非常好的便利,至少我这样认为,也衷心地感谢这些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们。

我曾遇到过一个美国教授,是在某大学里教藏传佛教的,他说:他给学生讲唯识宗,学生听不明白的时候,他就问学生,你们知不知道海森堡的理论呢?当学生回答说知道以后,他就说,唯识宗所讲的,就是海森堡量子力学里讲的,这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并接受了。

我们当然不能把海森堡的量子物理和唯识宗划等号,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只有利用现代科学,才可以让现代人理解佛教,利用科学的力量,就能更好地弘扬佛法。无论科学也好,佛法也好,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学过物理或喜欢阅读西方科普读物的人知道,任何物质最终都可以分解成能量。能量已经与通常意义上的物质概念完全不一样了,它没有什么固体的质碍,既然如此,那我们的肉体又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呢?

虽然在西方哲学里有一个无限小的说法,但这也是一种数学上的错误观念。因为它是一个脱离了客观存在而无限膨胀的假设而已。我们以前讲过,比如,重量有一公斤、十公斤的差别,就是因为其中的原子或更小的粒子数量有差异。这就说明,粒子不可能无限分小。虽然我们的思维可以将物质与时间无限细分,但这只是不符合实际的一种假设而已。

既然空间和时间都不能容纳我们的肉体和意识,那么,整个宇宙当中还有什么让我们存在的一席之地呢?这样去思维的时候,就会深深地体会到,原来一切都像海市蜃楼一样,只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幻觉。

再比如,从远处用肉眼看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就是完整而清晰的,但如果用放大镜去看,就变成了无数个红、绿、白点等等,而不存在一个完整的图像,如果再分析,最后就是一些长长短短的波,也没有什么红色或黄色了,所以,荧光屏上的图案也是建立在错误幻觉的基础之上的。

想在人类活动的空间中,找到一个绝对的真相,结果会发现,越是靠近真相,越是连我们自己的定义也确定不下来。

大家好好想想,我们的精神基础是什么?它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说精神不存在,那我们的教育就没有存在价值了。比如说,如果精神真的是大脑的化学反应,那罪犯就不用关到**里去接受改造,而只需在大脑里换一个化学元素就万事大吉,就像有毛病而没有意识的汽车出问题时不必关在**里,而只需拿到修理厂更换零件一样。这就说明,人是有精神的,而汽车没有。如果精神存在,那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我们凡夫就是在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当中诞生、生存并死亡的,但我们现在不能这样糊涂下去了。

我们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智慧,宁可当穷人也不能当愚蠢的人。什么叫愚蠢的人?没有读书的人是愚蠢的人吗?读过书的不一定有智慧,读过书的人当中也有很多做蠢事的,现在很多高科技犯罪就是不可否认的实例。六祖慧能大师虽然不识字,但谁也不会怀疑他是不是智者。所谓的愚蠢,就是对自己没有一个定义,没有一个准确认识。

2、修行

(1)修行的具体方法

自心原状自然住。

如果前面的分析和观察比较深入和透彻,就能深深体会到——心的本性是空性,是什么也不存在的。

当深深体会到心本来是空性时,就不用去想其它的东西,而是在这个原始状态中很自然地静下来——什么也不想,一切都融入到虚空当中,身体也很自然地放松,一动不动。如果能对空性有比较好的体会,就可以说对空性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了。

如果观察了,但还是模模糊糊的,对空性没有明显的体会,就从头再观察,一次不行,两次、三次……反复地观察,直到生起空性感觉为止。

光是心静下来有没有用呢?没有用!有一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七、八十年前,色达出了一个非常伟大的大圆满上师,他的弟子们也非常伟大。在动乱年代,他的弟子也显得与众不同,表现出修行人不畏千锤百炼的高尚风范,可见他们的上师是多么的了不起。

当时有一个人经常修禅定,在修了很多年以后,当他吃东西、走路的时候,也会一不小心进入一个状态——就像电脑死机了一样,在这个状态下一动不动,甚至持续一、两天都没有问题,但却始终没有证悟空性的感受。

上师知道这个人修法出问题了,就天天派遣寺院的小喇嘛故意去逗他——拍他的头顶,大声地吼叫,就是不让他静下来,还找了四个人负责监督,保证这个人在三年内不打座,并要求修禅者在三年中念一亿遍观音心咒“嗡嘛呢叭美吽”。其间,上师还经常把这个人和其他人叫到身边陪自己下藏棋,以防止他进入禅定状态。

由此可以证明,仅仅是能静下来,也会变成证悟空性的阻碍。

证悟空性的智慧与心平静下来相结合,是最理想的修法。证悟空性的境界能持续很久,就是止观双运——寂止与胜观双运,这是非常好的境界。其中最关键的不是寂止,而是胜观——证悟空性。那个人就是缺少了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即使他的心非常平稳——很长时间没有任何念头——都没有用。

早期很多居士很爱说一些神神秘秘的经历——我昨天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啊,我修行时前面发了一个什么光啊,故而导致很多外界人士也认为佛教就是这些。

有一个光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你可以因此而解脱了吗?这和外道已经没有差别了!一些气功的书我也看过,里面就讲某某气功大师坐飞机来的时候,一团光围绕着飞机,一直飘到机场……如果我们也这么说,那佛教就变质、变味了。神通不能证明什么,可能只是一种幻觉,都没有什么用处。

藏地有过这样的故事:有几位修行人一起闭关修行,其中一个人莫明其妙地出现了一种神通,当他静座时,今天山下哪个人要来山上了,背了什么样的包,包里装了什么样的东西——酸奶、糌粑还是肉,都看得一清二楚,他也经常给上师汇报。

有一天,上师把他叫到身边,冷不丁地把自己的念珠挂到他的脖子上,两、三天以后,神通就没有了。

修行就要修正规的修法,最主要的,就是要证悟空性。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单单心静下来,是跟解脱没有关系的;反之,如果证悟了空性,但心却静不下来,证悟空性的境界就不能持续,一会儿就冒出一个其它的念头,证悟的境界就很容易被中断。

(2)修行的结果

若修稳固见心性。

居士的信心是比较好的,只是有些不够稳定,比较盲目。如果有了很好的信心,又修金刚萨垛忏悔了罪过,修曼茶罗等积累了资粮,在有点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下一点功夫,初步了解空性并不难。如果信心很强烈,就有可能突然顿悟。这样的证悟,已经和密宗的证悟非常接近。但要让它发展、成长,就要观待自己的见解与精进程度了。

个别修行人是这样的,没有证悟的时候,非常渴望,天天都想着怎样证悟,如果能证悟空性,那是多么幸福啊!所以都非常努力。一旦证悟以后,一下子都好像大功告成了一样,全都松懈下来,再也没有进步了。所以我想,让证悟的境界成长、进步、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以为,证悟了就是成佛了。其实,证悟离成佛还很远很远。只是在初步证悟以后,一般的烦恼可以自己解决,但这个智慧的能力毕竟很差,当遇到强力干涉、骚扰的时候,我们就无法自制了。证悟空性的智慧是需要培养、成长的,等它慢慢增强之后,一切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3、行为

积累证悟的两大因素:

(1)增强信心

于师强信得加持。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也说,在证悟以后,也要加强对上师的信心,经常修上师瑜珈。

密宗,特别是大圆满的证悟,不在于聪明不聪明等其它因素,而在于上师的加持。要得到上师的加持,就需要信心,没有信心是得不到加持的。

(2)积资净障

积资净障生悟心。

修上师瑜伽的同时,要修曼茶罗、放生等积累资粮,并修金刚萨垛忏悔罪障。那样没有证悟的一定会证悟;证悟了的人,境界也一定会越来越明显、清晰。

故当精勤而修持。

大家不要认为,大圆满有很多了不起的方法,自己不修也可以证悟、成佛,其实,如果对空性一点体会都没有,大圆满恐怕是没有希望了;反之,要是能有一些空性的体会,并励力让它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推测,大圆满的境界也终究会来临。因此,希望大家能精进修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麦彭仁波切       初学者)(五明学佛网:麦彭仁波切       初学者)  

 明证法师:明证法师给初学者的修学建议 

 宏印法师:初学者如何读“妙云集” 

 大安法师:对初学者来说,宜从计数念佛入手 

 初学者可以念百字大明咒吗 

 印光法师:初学者为什么只能缘想一佛,不能缘境过宽? 

 净土法门法师:初学者可看哪些有关之书籍 

 慈诚罗珠堪布:初学者如何尽快找到适合自己学修的法门? 

 麦彭仁波切: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 

 在众多的经典当中,初学者要从哪一部经典着手? 

 初学者可以念百字明咒吗? 

 推荐初学者读的佛教入门书籍 

 耀一法师:初学者应读的几部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