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有关皈依的涵义


   日期:2008/12/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关皈依的涵义,在经书中有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一个弱小的小孩子,若被狗或者其它动物追逐的时候,小孩子会感到恐怖,然后他就会呼唤妈妈的名字,并跑到妈妈跟前寻求庇护。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他对这些动物有畏惧感,他相信他的妈妈能够救他,所以他不去投靠别的地方,而是跑到妈妈跟前。
  皈依也是同样,我们感觉到轮回非常可怕,如何从轮回里逃脱呢?只有皈依三宝,才能有希望。其他世间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让我们得到解脱。即使其他宗教有一些神通、神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不承认无我。从两三千年之前的外道经典,到现在这些外道的经典里,始终找不到宣讲大空性的书籍,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之上,无论修行也好、行善也好,由于没有证悟空性,就只能被束缚在轮回当中。即使我们修学外道,也没有办法真正从轮回中跳出来。只有佛法才能让我们安全地到达彼岸,趋向涅槃。所以,如果我们对轮回感到怖畏,就只有皈依三宝。
  如果我们对三宝建立了这种信任感,就叫做信仰。这是皈依的基础。信仰必须要以智慧而信仰,而不能盲目地信仰。如何以智慧而信仰呢?首先,就要知道轮回的过患,这是我们在外加行中已经讲过的;第二,就是要知道断除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缘,既不是烧香也不是拜佛,而是通过智慧——所向披靡、不可摧毁的无我智慧才能够断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流转轮回的原因,本来就不是因为其它的某个原因,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一个愚蠢的念头—我执。现在要断除轮回,就必须培养正知正见,有了正知正见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佛教的无我智慧推翻多世累劫当中积累下来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观点。所以,只有佛法才能解决轮回的根源。这样理性地思维,就能对佛法建立这样的信任感,这叫做正信。
  建立无我智慧的方法,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所以大家应该会有一些初步的常识。就是无论从大乘的阿毗达摩(《俱舍论》),还是小乘的阿毗达摩入手,再到唯识、中观等等,然后就是密乘,这些系统的知识如果有机会都应当去学,学完以后才能彻底了解轮回、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只有在这些佛法,也就是刚才讲的俱舍、唯识、中观、密宗的经典里才能找到这些答案。其它世间的书籍虽然成千上万、浩如烟海,但即使你黾勉不倦、坐以待旦地攻读,令所有的书籍韦编三绝,都始终无法探询到这些答案。所以,学习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树立正知正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能依照佛所说的去做,就能断除轮回的根源。这种信任就叫做信心。
  信仰就是这样,其他的宗教讲信仰,佛教同样也讲信仰。但是我们的信仰首先不提倡盲目地信仰,而是让你去了解这些知识,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你自己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信心,这叫做理性的信心,这在皈依之前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不认为佛教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我们脱离轮回,你就不会去皈依它。只有当你坚定不移地相信,惟有佛法才有办法断除轮回的根源,其它世间的学问以及外道都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如果想解脱,你就会心甘情愿地皈依。
  要皈依,就应该知道“皈依”这两个字的究竟涵义。汉地的居士中有一种看法,众所周知,受皈依戒的时候会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凡是参加皈依法会的人都可以取一个法名,发一个皈依证,大家都认为自己有了这个证件以后,就是佛教徒了,从此以后就自称为皈依佛门的居士。
  但这是不一定的。为什么呢?因为皈依这两字真实的涵义不在于法会隆不隆重,给你取不取法名,也不在于发不发皈依证,而在于自己心坎深处的一种誓言和决心。有了这个誓言和决心,则无论有证件、无证件,有法名、无法名都无所谓,这才叫做皈依,从此以后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即使参加了皈依仪式,有了证件、取了法名也不算皈依。
  那是什么样的誓言和决心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和僧宝。佛宝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等三世十方诸佛的化身、报身以及法身。凡是佛都属于佛宝,都是我们的皈依处。
  第二就是法宝,无论是大乘的法,还是小乘的法,无论是显宗还是密宗,只要是佛所说的法,都叫做法宝。法宝可以分为两部分:证法和教法。证法是什么呢?证法就是戒、定、慧,也就是戒律、禅定和智慧。教法就是三藏的经典。教证二法当中包括了所有的佛法。
  第三就是僧众,大小乘的观点稍有不同,从大乘佛教的角度而言,僧宝就是就证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等等,哪怕仅仅是一位菩萨,都叫做僧宝。从小乘的观点来看,僧宝必须是四位比丘以上。无论是否证悟,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才叫做僧宝。
  作为学佛的人,对佛法不能有偏见及分别心。现在的居士当中有这样的情况:学密的人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认为显宗见解低劣,没有具体的修法等等;而学显宗的个别人,因为不能理解密宗里的一些比较深奥的法,就觉得这不是佛法,认为显宗才是正法。进而在大庭广众中去宣传,诽谤密宗,说密宗不是佛说的法。这些作法都不对,都应当杜绝。我们不能有门户之见,应不分大乘小乘、南传北传、藏传汉传,凡是佛法都要一视同仁。
  在许多国家,一个城市里设立了各个宗教的中心、寺院、教堂等等,各个宗教之间都能和睦相处,我们佛教徒内部就更不能有这样的争论,同样都是佛法,就绝对不能执着、分别。如果有了分别心,说那个法不好,这个法不好,肯定就犯了谤法罪。谤法罪比五无间罪过还严重。所以,绝对不能去毁谤任何一个教派。
  那是不是所有教派的法都要修呢?不一定。在所有的佛法当中,我们可以选一种法来进行修持,如果一个人想把八万四千法门都修完,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修,仅仅是阅读完八万四千法门的经典,穷其一生也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只能从中选择一种修法,能专心致志地修一种法,就等于修所有的法了。
  实际的修行和信仰不一样,要信仰所有的佛法,但具体修行的时候就只须修一个法门,这是非常重要的。
  僧众也是一样,无论南传、北传的也好,藏传、汉传的也好,凡是佛弟子,凡是修佛法的人,都是我们的道友。凡是四名以上,无论是藏传的四位比丘,还是汉传的四位比丘,凡是修佛法的圣者比丘,只要在四名以上,都是我们的皈依处。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我们的皈依处就是这三个:佛、法、僧。
  密宗还讲第四宝。第四宝是什么呢?就是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既是三宝的综合体,也可以当成第四宝,都不矛盾。
  我们在皈依的时候,比如说:我给你们传皈依戒,很多人往往会认为凡是受这个皈依戒的人都是皈依我,其实并非如此。皈依不是皈依一、两个具体的人,而是皈依所有的佛法僧。我只是帮助你们受这个皈依戒而已,所以不能搞错。
皈依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决心。
  皈依佛的时候,就要发誓:第一、我从今天起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间,释迦牟尼佛等佛为我的导师,导师是什么呢?就是引导的我们奔赴解脱的人。我们就要听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他给我们怎么指路,我们就怎么走;第二,就是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其它世间的鬼神,造物主,都不是我们的导师。必须有这两种决心才会有皈依的戒体。比如我们受居士戒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心里没有发誓不杀生,虽然受居士戒的时候,你也跟其他受戒的人坐在一起,却不能得到居士戒。因为你心里没有发誓,没有下决心从此以后不杀生。同理,皈依也是要从内心深处皈依以后,才算真正的皈依。
  皈依法的时候也要发誓:第一、我从今天起乃至成佛的之间,生生世世将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法,作为我的道,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修的法。必须下这样的决心;第二、除了佛法以外,不将其他宗教的法,作为我们的道。这两个决心有了以后,就有了皈依法的戒体。
  皈依僧众的时候同样也要下决心:第一、我从现在起乃至成佛之间,生生世世将学佛的僧众作为我的道友。为什么要将僧众作为道友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要走一段既漫长又危险的路,他就应该找一个有能力的朋友结伴而行,才能万无一失,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如果他形单影只一人独行,就可能会遇到一些事前意想不到,并且单枪匹马难以应对的灾难。同样,学佛的道路也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并且遥远漫长的。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需要同伴,那谁是我们的同伴呢?世间的同学、同事、战友、妻子、丈夫、姐妹、父母等等,虽然他们甚至有可能为了我们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但这些跟解脱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把他们当成道友,他们也不能给我们提供帮助,所以,我们的道友不是他们。只有学佛的僧众才是我们的道友。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让我们顺利地到达彼岸,所以是我们的道友及同伴。
  第二、就是除了这些僧众以外,修邪魔外道的法或者是不修法的人,他们虽然也同样是众生,比如家里的亲戚朋友等,虽然不是我们的敌人,但也不能将他们视为我们的道友,要发这样的决心。
  归纳起来,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各有两种决心,一共就有六种决心。具有这六种决心,才叫做皈依。
  修皈依的时候,要反反复复地锻炼、串习,让自己生起这样的决心。这个方法叫做皈依的修法。有了这样的决心,修法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没有受皈依之前,应当在自己的相续中培养这种决心,这叫做修五加行的皈依,当诚恳精勤地修了很长时间以后,决心就会出来,才去受皈依戒。那个时候需不需要皈依的仪式呢?还是需要。如果没有传戒的仪式,仅仅有一个决心,还谈不上是戒体。要将发誓要转变为戒律,还需要一个皈依的仪式。但是,没有这样的决心,即使有这个仪轨也没有用,有了这样的决心,再举行这样的仪式,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戒律——皈依戒。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