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一法师:《不理》文摘5


   日期:2011/7/17 1: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理》文摘5

开发智慧烦恼断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障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烦恼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常常说,有智慧就没有烦恼。佛教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如何断除烦恼,如何转化烦恼乃至开发我们的智慧。因为智慧这个如意宝珠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本自具足的。

佛教中把烦恼归纳为“八风”,所谓“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风基本上把所有的烦恼都包括在内了。大家可能会难以理解,要说“讥、毁、衰、苦”这四个是烦恼好理解,怎么把“称、誉、利、乐”也说成是烦恼了呢?这个问题我们慢慢地来解释。

佛教有个说法叫“冤亲债主”,大家很容易明白,冤家是债主,而很难明白亲家也是债主,这都是二元对立的问题。我们遇到冤家都知道“冤家路窄”要避开,而不知道“亲家路窄”也要避开,故常被爱缠,缠得死死的。

大家都知道如何去面对冤家,知道要无悔、无怨地面对冤家,而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亲家,这个时候就忘记了也要用无悔、无怨去面对自己的亲家,结果纷纷在亲家面前缴械投降,在爱缠的旋涡里沉溺而亡。即使是学佛的人,也常常避免不了。亲家也路窄这回事,在大家的心目中往往是没有地位的。

八风也是一样,都是一对一对的。一般人都只知道“讥、毁、衰、苦”是烦恼,而不知道“称、誉、利、乐”也是烦恼。知道被“讥”是烦恼,知道被“毁”是烦恼,知道有“衰”是烦恼,知道有“苦”是烦恼,而把“利”看成是好的,把“乐”看成是好的,把“称”看成是好的,把“誉”看成是好的。

“讥、毁、衰、苦”大家一看就想避开,想着如何去断除或者转化,知道要用无悔、无怨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或者说承担这些由自己以前的过失而产生的后果。而看到“称、誉、利、乐”就不同了,不但不知这也和“讥、毁、衰、苦”一样,要去处理、转化,反而想牢牢地抓住,牢牢地当作宝贝抱住。我们正是因为无止限地追求这些宝贝,所以引发无尽的烦恼。而且不但自己把这个宝贝拿来享受,还分给大家,结果一起陷进烦恼的深渊。

我们看看八风中的“称、誉、利、乐”是如何引发烦恼的:“称、誉、利、乐”可以说大家都喜欢,每个人都想得到。所以,你要那个好的,别人也同样盯着那个地方,结果就发生矛盾了,觉得分配不公,觉得表扬不公,觉得赞誉不公,我吃亏了。处处都把我放在前面,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根本就不考虑他人,这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本所在。

我们学佛的人,经年禅修之后,应该说心地比较清静。但是在八风面前,很多人照样透不过这一关。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跟我的利益有关,跟我的面子有关,或者说跟我的寺院有关,跟我的师父有关,跟我的信仰有关,跟我的……有关。

“我”,因为有“我”在,烦恼的根本就在这个地方,他不会把“我”当成处理品。把“我”当成处理品,就是把“我”破掉了,如果把“我”处理掉了,就能证圣果了。或者说跟“法”有关,认为有一个真理非坚持不可,事物的发展一定要按照某种模式,离开了这种模式就无法接受。

烦恼不断,或者因为“我”,或者可以不要“我”,但是要坚持某种规律或者自认为的真理。我们就是放不下这些,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佛弟子还是俗人,我们不只执著于“我”,还执著于“法”。结果,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坚固的枷锁,牢牢地被自己喜欢的这个宝贝锁定在烦恼中。

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孤岛上,而是生活在人群当中、人际关系当中,每时每刻都有一个自他关系存在,一切的问题都在自他的关系当中表现出来,而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彼此都是我第一,首先考虑的是我。有的人可能能够舍去“我执”,但是“法执”一样坚固不舍,一定要坚持自己认为的真理或形式。

所以,处理烦恼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求自己。要怎样要求自己呢?你不要老用眼睛盯着别人,早上一上殿就用眼睛盯着别人,看今天来了多少人;出坡的时候用眼睛盯着别人,看看都有谁在卖力做事情;过堂的时候也用眼睛盯着别人,看今天怎么只有这几个人吃饭;坐香的时候,还是用眼睛盯着别人,看看谁来了、谁没来、谁坐得稳……

乃至看看得到“称、誉、利、乐”的人,觉得他们处处还不如自己,这些“称、誉、利、乐”应该归自己得到。所以,在《六祖坛经》的《无相颂》中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心生则种种法生,有了佛法,就会知道处理烦恼的方式。那就是当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用“断烦恼”或者“转烦恼”这两个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待事情都说处理,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这里就借用“处理”这个词。

“处理”这个词有一语双关的作用,一个是说你要怎么样解决烦恼,第二个意思是你把烦恼当成什么东西。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一个处理品,我们大家一定不会自找烦恼。但是,我们大家往往就没有把烦恼当成处理品,而是当成宝贝,总是牢牢抱着不放,觉得烦恼很好,所以烦恼很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是这样,把烦恼当成宝贝,一点一点地享受这个宝贝,而且还要分给别人。结果不但自己烦恼个没完,还连累着大家一起烦恼个没完。反过来,如果我们把烦恼当成处理品,不要去享受这个烦恼,而把它处理掉,那么烦恼就会被断除或者说被转化掉了。

如何才能把烦恼断除或者转化掉呢?这就要用百丈禅师说的“烦恼以忍辱为菩提”的办法。如果你明白了这个,就会知道烦恼不过是个处理品,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自然会认识到不应该保留这个处理品,而应该把自己本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用忍辱的方式把烦恼转化掉。

把烦恼当成宝贝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舍不得扔掉这些烦恼。大家不要觉得好笑,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并没有完全觉得烦恼就是处理品,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烦恼当成了宝贝,舍不得扔掉。这就是“我执”和“法执”在作怪,或者说“觉的能力”被迷惑了。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烦恼当成处理品,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烦恼障、所知障老早就断掉了,老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去找“我执”与“法执”的影子?关键就是我们死死地抱着烦恼不放,没有把烦恼当成处理品,而是把烦恼当成了宝贝。

大家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烦恼、看待烦恼,那么我们要断烦恼、转烦恼成菩提就会容易一点。所以说,我们往往是自己跟自己生烦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管是学佛的人还是没有学佛的人,大多如此,甚至学佛的人还多了一个学佛的烦恼。

有的人平常烦恼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的贪、嗔、痴相对少些,或者说他们在小的贪、嗔、痴面前不会心动。那么,如何去防止因贪、嗔、痴而产生的烦恼呢?我们通过种种修行,把不受贪、嗔、痴影响的能力或者叫免疫力提高,渐渐地,我们就不被一般的贪、嗔、痴左右;继续下去,我们就能对稍微大点的贪、嗔、痴有了免疫力……

当然,还有很多的贪、嗔、痴,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连自己也没有发觉。比如,我们往往喜欢观察别人的举动,用别人的举动来作衡量比较。

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反省自己,而不要把眼睛老盯着别人。在利益面前、名誉面前,在一切好事坏事、吃苦享乐等等面前,总要先检点自己,吃亏上当的事我自己去做,有好事让给别人,这就是在提高自己的素质。怎样对待“我执”,是一个素质问题。现在整个国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我们学佛的人更要不断地优化素质。优化素质实际上就是提高觉悟、增长智慧,就是在八风面前慢慢地做到如如不动。在八风面前如如不动了,我们的素质就算真正达到了优化的标准。

时时刻刻知道功德天与黑暗女的关系。知道带来好处的功德天与带来坏事的黑暗女是孪生兄妹,功德天出现的时候,黑暗女必然跟着就来了。不要想着只有功德天没有黑暗女的事情,不可能天下的好事全让自己一个人独享,更不可能天下的坏事都与自己无关。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慢慢地淡化“我执”,慢慢地在处理“我”。这样做在开始时是很勉强,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的素质就这样慢慢被优化提升了。这就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减少自心烦恼的妙药。

我们的烦恼很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觉悟。我们常常被自己狭隘的思维骗了,迷惑得很深很深。所以往往做出错误的判断,增加更多的烦恼,走进了死胡同,掉进烦恼的深渊而难以自拔。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觉悟。

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电磁波的百分之三,这像是深井里面的青蛙了;而我们的耳朵呢,能听见振动波中的百分之十;我们的身体……可见我们对外界的了解是如何地贫乏。在这样贫乏了解的前提下,我们想正确判断事物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按这样的数据来看,我们就是瞎子。

所以,一旦发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应想到是自己的智慧缺乏,想到是自己对事物缺少洞察力。应自念言“我们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我们笑的时候都是在大庭广众面前,而哭的时候往往是在角落”……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弱点以后,就可以少受点因为没有觉悟而带来的烦恼。

《六祖坛经》更绝,直接就不让我们去看这些,而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这样就直接杜绝了我们因为缺少觉悟而带来的烦恼,让我们与烦恼尽量少地接触,使自己修行的道路顺畅一些。

所以,当我们有了觉悟之后,我们就不会再去埋怨自己命运不好,并且不再关心命运好与不好;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过去无悔、现在无怨、将来无忧,并且如理如法地在日用中去做;就会明白行无为法的好处,并且用努力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做;就会明白要对自己看不惯、看不顺眼的事情进行包容……

这样良性循环下去,我们就会减少在不知不觉中做坏事的机率。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大彻大悟,心量眼界还没有完全放开,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到大彻大悟与心量眼界完全放开的好处。按照智慧的人生去生活,走上快乐学佛的人生道路,把烦恼抛在脑后。

这样才能慢慢地知道为什么做人要有“信仰、因果、良心、道德”,为什么做事要“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才能知道要如何去落实净慧老和尚提出的这个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以及做到这“二八”方针后,做人做事是如何的轻松自在与顺利,慢慢地向道靠拢,从而走上自利利他的菩萨之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