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星云法师:佛教的主观与客观


   日期:2011/7/23 15: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第四篇 一念三千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壹· 前言

    佛陀将宇宙万有的事物,归纳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质现象与精神活动。但是众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别,所以对于心法不能了解的人,佛陀为他说五蕴──色、受、想、行、识;对色法认识不清楚的人,则为他说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对色、心二法都不明白的人,则为他说十八界──生理方面的六根、物理方面的六尘与心理方面的六识。

    所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在说明宇宙万有的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

    贰· 六根

    六根又作六情,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种感觉器官或是认识能力。

    眼、耳、鼻、舌、身等前五根,是物质上存在的色法,属生理的感觉器官,又分为内根与外根。

    外根指生理器官,是我们视觉上看得见的眼、耳、鼻、舌、身,以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它们能执取外境而生识,只有扶助作用,所以称为扶尘根;而这五根虚浮不实,所以又叫浮尘根。佛经上形容外根的形状是“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菜,鼻如双爪垂,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颡,意如幽室见,因名浮尘根。”

    内根,相当于生理学上的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身的触觉等感觉器官的神经纤维,以及中枢神经的神经细胞,有发识取境的功能,胜于外根,所以称为胜义根,是清净四大所成,所以又称净色根。

    根含有自在、光显、增上的意思。所谓“自在”,是指根的本身有引发识的自在功能;“光显”是根对境有见性、光明性,能见色闻声等;“增上”是根能发识,能帮助识生了别作用。不过根与境接触时,必须内外根共同发生作用,才会产生识。例如眼的外根的瞳孔、水晶体、视网膜与内根的视神经共同发生作用,而产生眼识,能看见物质的形体、颜色,再由第六意识辨别此物质的形相、颜色。

  《俱舍论》说五根对于四件事有各别增上的作用:

    1.于庄严身有增上作用:有情的生命体,必须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具足,才说得上相貌庄严,这就是所谓的“五官端正,方登人品”。

    2.于导养身有增上作用:五根对于生命的引导养护,具有增上的功用。如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听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各个根识能分别色声气味的好坏,就能导引身体趋好避恶。

    3.于生识等有增上作用:有情的见闻觉知属于识的作用,而发生五识及其相应的心所,则是五根的作用。如眼对色时生眼识,耳对声时生耳识,鼻对香时生鼻识,舌对味时生舌识,身对触时生身识,如果没有五根,识就无法产生,所以根对于识有增上的作用。

    4.于不共事有增上作用:眼根只能认识色,不能了别声音;耳根只能了别声音,不能认识色;鼻根只能嗅出气味,不能尝出甜苦的味道;像这样每一根各有所用,不相混淆,对于本根的相应有增胜的作用。

    参· 六尘

    六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所面对的六种对境,也是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境界如同尘埃,会染污我们的情识,所以又称六尘。而此六尘能使人迷妄,使善衰灭,劫持执著一切善法,所以又称六妄、六衰、六贼。

    色尘是眼根所看见的对象,有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等十二种显色,和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形色。

    声尘是耳根所听到的外境,是由生物身体和物质所发出的,有悦耳的声音,如感人的梵呗、美妙的歌声、管弦的乐音、欢喜的拍手声等;有逆耳的声音,如哭声、诅咒声、骂詈声、或恶言相对,以及刺耳的噪音等。

    香尘是鼻根所嗅的外境,有旃檀香的好香、葱韭的恶香、适中的香及强烈的香等四种。

    味尘是舌根所尝的外境,有苦、酸、咸、辛、甘、淡等一切饮食美味。

    触尘是身根所接触的外境,有坚、湿、软、动四大,及滑、涩、重、轻、冷、暖及男女肉体接触等。

    法尘是意根所对、意识所缘的外境,广泛包含宇宙万有的事物。

    肆· 六识

    六识,是依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能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

    六识是以了别六境为体性和行相。如眼识依于眼根以了别色境,耳识依于耳根以了别声境,鼻识依于鼻根以了别香境,舌识依于舌根以了别味境,身识依于身根以了别触境,意识依于意根以了别法尘。

    六识是通善、恶、无记三性,因此我们的六识在观察思考这个世界时,有爱、憎、中庸的不同心理作用。六识中以意识为中心,它强而有力,作善作恶全是意识给予主导的作用。

    一、九缘生识

    六识生起时,各自具备必需的缘:

    1.明缘:明,是光明。有光明才能显示诸色相;眼根在黑暗中看不见,不能生识,因此明是眼识的缘。

    2.空缘:空,是空间距离。有空间才能显示诸色相;根与境之间要有空间距离才能生识,空是眼识与耳识的缘。

    3.根缘: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眼识是依眼根而能见,耳识依耳根而能闻,鼻识依鼻根而能嗅,舌识依舌根而能尝,身识依身根而能觉,如果没有五根,则五识无所依,所以五根是五识的缘。

    4.境缘:境,指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虽然具备见闻嗅尝觉等五识,但是如果没有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尘境相对,五识也无法产生,所以境是五识的缘。

    5.作意缘:作意是觉察的意思。如眼对色时,便能觉察,引领趣境,使第六识生起分别善恶的念头。耳、鼻、舌、身面对外境时,也是如此。所以行使一切识境,都是由于作意,作意可说是眼等六识的缘。

    6.根本依缘:根本指第八阿赖耶识,它是诸识的根本。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依第八阿赖耶识相分才能生,第八识相分则托眼等六识才能起,所以根本依为六识及第八识的缘。

    7.染净依缘:染净依即第七末那识,一切染净诸法都是依第七识而转。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如果生起烦恼惑业,此烦恼染法就会转归于第八识而成有漏;如果六识修清净业,这清净法也是转归于第八识而成无漏,所以称为染净依。另外,第七识也是依第八识才能转,第八识则依第七识而随缘,它们互相依存、转递,因此染净依是眼等八识的缘。

    8.分别依缘:分别指第六识,此识能分别善恶、有漏无漏、色心诸法。眼等五根虽然能取境,但都须依第六识才能分别,可知五根境的好恶,是由第六识的分别而来。

    9.种子缘:种子指眼等八识的种子。眼识依眼根种子而能见色,耳识依耳根种子而能闻声,鼻识依鼻根种子而能嗅香,舌识依舌根种子而能尝味,身识依身根种子而能觉触,意识依意识种子而能分别。可见种子是眼根等诸识的缘。

    眼识生起,要具备前面所说的九缘;耳识生起时,除第一明缘外,要具备其余八缘;鼻、舌、身三识除第二空缘、第一明缘外,要具备其余七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等无间缘”是八识都须具有的。

    鼻、舌、身三根必须与外境和合才能生识,例如将东西放在舌头上,才能分辨出酸、甜、苦等味道;身体要接触到外境,才能知道坚、软、湿等情境,这叫做“合中取境”。而眼、耳根必须与外境有空间距离才能生识,如果将物品放在眼睛上面,就不能产生眼识而认识外境,这叫做“离中取境”。

    前五识的作用,比较单纯而明显,是以五根为所依,以五境为所缘,它们有相同的五件事:同依一色根、同缘一色境、共缘现在境、皆只有现量、皆有间断。

    前五识所属的相应心所,有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的贪、嗔、痴三,总共三十四个。

    前五识要转识成智,必须第八阿赖耶识先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才能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成办自他所作事业等智。

    二、第六识的产生

    平常举心动念都是意识的活动力,第六意识是依止根本识而恒常现起的,有时候由于某种特殊状况、环境或力量,意识也会不现起。这种特殊情况有五种:

    1.无想天:生到色界第四禅天的无想天众生,由于修习无想定力,其心心所灭,前六识都不会起活动。

    2.无想定:外道修无想定,灭前六心心所,特别灭想心所,因此前六识都不起活动。

    3.灭尽定:修此定的人,知道受想二心所是一切贪著分别的起源,和一切纷争的根本,所以他们灭除受想而修定,使六识心所灭而不生起。灭尽定是九次第定中最高的定,圣者修习,藉定力压制而使第六意识寂静不起。

    4.睡眠:睡眠时,如果无梦就是无意识的活动。作梦,佛学上称为独头意识的活动。

    5.闷绝:不省人事的心理状态,或因受过分刺激,或因极高的热病、酒醉、被他损害等,都可能神经闷绝,不起意识作用。

    除了上面五种,我们的意识是恒常现起的,它是遍缘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而生起思惟、了别的作用。此作用有五俱与不俱二种。

    五俱意识是与前五识并生俱起的意识,能明了所缘的境,所以又称“明了意识”,这五俱是:

    1.意识与眼识同时生起,叫做“眼俱意识”。如眼根和色尘相触,产生意识而了知色尘的形相。

    2.意识与耳识同时生起,叫“耳俱意识”。如耳根与声尘,产生意识而能辨别声音。

    3.意识与鼻识同时生起,叫“鼻俱意识”。如鼻根与香尘接触,产生意识而明白气味。

    4.意识与舌识同时生起,叫“舌俱意识”。如舌根与味尘接触,产生意识而分别味道。

    5.意识与身识同时生起,叫“身俱意识”。如身根与触尘接触,产生意识而认识滑涩。

    所谓五俱,并不是五识和意识同时并起,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五俱不定,要看俱缘、不俱缘来决定。

    不俱意识,又称独头意识,它不与前五识俱起,是孤独散起的意识,分梦中、定中、散位、狂乱四种:

    1.梦中独头意识:是睡梦中朦胧现起的意识作用。

    2.定中独头意识:是禅定中与色界、无色界等一切定心俱起的意识。

    3.散位独头意识:指脱离前五识而单独现起的意识。如追忆过去、预卜未来,或种种想像、思虑等。

    4.狂乱独头意识:类似精神病患者,常独言独语,别人不知所云,事实上他的意识是缘著他自己的境界在活动。

    第六意识的作用,有几个特点:

    1.能思,能了别外境的对象。

    2.能了别色法。

    3.不仅能了别现在的事理,还能了别过去、未来的事理。

    4.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作相续不断的了别。

    5.能造作业果。

    前五识只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如眼识只能缘色,耳识只能缘声,不能代替别种识发生作用。而第六意识则能与前五识的每一识同时俱起,发生了别作用。譬如眼见色只能了知是色,至于是红色或绿色,则有赖意识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共同发生作用时,还要有五心与前五识的外境互相作用,才能完全了别:

    1.率尔心:眼识初对外境时,那一刹那率然任运而起心,尚无善恶的分别。

    2.寻求心:生起率尔心之后,为了了知外境,便推寻求觅而生起分别见解的心。

    3.决定心:了知外境之后,再加以印证了解,以便审察决定善恶。

    4.染净心:对外境生起好恶等情感之后,于顺境会生乐受而住于善境;于违境会生苦受而住于恶境;于非顺非违的中庸境,则住于舍受。不过这种染净心只是一念而已。

    5.等流心:对善恶之法分别染净之后,再各随其类而相续不已,也就是对善法作持续净想,对恶法作持续染想,如此念念相续,前后无异。

    另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色法心法、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有比知、推测的作用。

    三、第六识的相应心所

    我们认识观察这个现象世界,全都是第六识的作用。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有多有少,唯有第六识具备一切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全部和第六识相应。五十一心所是:

     1.遍行心所五:触、作意、受、想、思。

     2.别境心所五:欲、胜解、念、定、慧。

     3.善心所十一: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烦恼心所六:贪、嗔、痴、慢、疑、恶见──此为根本烦恼。

     5.随烦恼心所二十:

    (1)小随烦恼十种: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

    (2)中随烦恼二种:无惭及无愧。

    (3)大随烦恼八种: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6.不定心所四:悔、眠、寻、伺。

    第六意识是八识中最猛利、最敏捷的,具有自由自在的能力。第六识是攀缘六尘外境的妄心,终日昏昏昧昧,随尘触境,起惑造业,永无休止,人生多少罪业,都是由它而来。

    当第六识进入欢喜地的阶段时,分别我执(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是依自己的分别力而生者。)已能伏住不起,不过俱生我执(于五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还眠伏在阿赖耶识里,要到第七远行地之后,俱生我执的现行与种子才会完全断绝,这时第六意识便由有漏,转成无漏的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能摄观自心,善观诸法的自相共相;能引生无量功德及观有情心行差别而说法;也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无遗失,所以能圆满明净,普照三千世界,说一切法,断一切疑,度一切众生皆得利乐。

    五蕴、十二处(入)、十八界关系列表如下:

(图略)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种心事的内容

    壹· 五位百法的意义

    所谓五位百法,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即: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

    二十四种不相应,六种无为成百法。

  “五位百法”是法相宗对于万有诸法的分类,法相宗主张客观的物象是由主观的心识变现而成,因此以“唯识转变”的次第来排列五位的顺序:

    1.心法:在一切有为法中,“心”具有主动、主宰的支配力,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具有能分别的作用,是虑知的根本,所以心法又称心王,有最尊、最胜的意思,因此排在首位。

    2.心所法:是随著心法而起,为心王所拥有,并且和心王相应不离,如臣子附属于君王一样,所以排在心王后面,列为第二位。

    3.色法:心王、心所是能变,色法是所变。色法自己不能变现,要藉心王、心所才能显现五根六尘的影像,因此色法排列第三。

    4.心不相应行法:是在心王、心所、色法的作用上,成立的假法,所以排列第四。

    5.无为法:前面四种有为法灭尽不再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法,便是无为法,所以无为法排列第五。

    五位百法的表解如下:

    [img]./up/20117/20117111634050.gif[/img]

    贰· 五位百法的内容

    一、心王

    心王是精神作用的主体,取境自在,并且具有成就万法的能力,在百法中最为殊胜,所以称为“王”。心王,又名心法,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一般人称为“八识心王”。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眼识:是依于眼根,而缘取色境的心识。

    第二、耳识:是依于耳根,而缘取声境的心识。

    第三、鼻识:是依于鼻根,而缘取香境的心识。

    第四、舌识:是依于舌根,而缘取味境的心识。

    第五、身识:是依于身根,而缘取触境的心识。

    前五识只是各别缘取各自的境界,产生单纯的感觉作用,本身并没有认识、分别对境的功用,而必须与第六意识共同俱起,才能了别境界,所以,前五识又称为“各别境识”。

    第六、意识: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以一切诸法为所缘的心识。意识可分为与前五识并生的“五俱意识”及单独产生的“独头意识”两种。其他识仅能缘现在法,只有第六意识能遍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所以,意识又称为一切境识,在八识中最为猛利敏捷,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此意识所作。

    第七、末那识:是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实我、实法的心识。又此识是我执的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轮回生死;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的真理。因此,末那识又名染净识。

    第八、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的根本,能含藏变现万有的种子,又名藏识、种子识。是诸识中作用最强的,所以又称为识主。

    二、心所

    心所又作心数、心所有法,是从属于心王,与心王相应的种种复杂的精神作用。

    心王与心所的差异,在于缘取外境的方式不同,心王只缘取对境的总相;心所则兼缘对境的总相与别相。例如当我们面对一束花的时候,心王只缘取花的概观;心所则不但缘取花的概观,而且能缘是红、是白、是多、是寡等细相。

    心王与心所之间,有四种相应关系:

    1.所依平等:心王与心所依于相同的根。

    2.所缘平等:心王与心所缘取相同的境。

    3.时平等:心王与心所同时作用。

    4.事平等:心王与心所作用时,是一个心王与同一种类的心所起作用,并非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心王或心所。

    五位百法中与前五识心王相应的有三十四个心所: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及贪、嗔、痴。

    与第六识心王相应的有五十一个心所: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心所四。

    与第七识心王相应的有十八个心所:大随烦恼八、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中的慧、根本烦恼的贪、痴、见、慢四法。

    与第八识心王相应的有五个心所:遍行心所五。

    心所法五十一种,可分为六类,通常称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即: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一)遍行心所五

    遍行位,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的心理活动,又分为五种:作意、触、受、想、思。因为这五种心理活动具有普遍性,遍于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所以叫做“遍行”。

    1.作意:引起念头,领导心去注意外境。含有警觉、灵敏的作用。

    2.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的心所法。

    3.受:由触所产生领纳外境的感受,有苦受、忧受、乐受、喜受、舍受等五受。

    4.想:在心中浮现境相,产生概念的心理作用。

    5.思:是对境审虑,而引起心与心所造成身、口、意业的精神作用。它能命令心去作筹划、谋略、思考、衡量等行为,而造作善业、恶业、无记业。

   (二)别境心所五

    别境,指由特定境界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因为活动范围并不遍于一切心,一切时,只遍于一切性、一切地,所以称为“别境”,是作善作恶的心,包含有:欲、胜解、念、定、慧等五种心所。

    1.欲:是对于喜欢的对境产生欲求的精神作用。有善、恶、无记三性。

    2.胜解:对于所缘的对境生起印可的精神作用。

    3.念:对所缘的事明白记忆,而不会忘失的精神作用。

    4.定:制心一处,全神贯注于所观的境界而起的精神作用。

    5.慧:推理、判断事理的精神作用。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三)善法十一

    善,伴随善心而起的心理作用,能在现世与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包含有: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心所。

    1.信:对于某一对象,全然崇敬、钦慕,毫无疑惑,而使心理获得清净的精神作用。

    2.精进:努力修行,积善去恶的精神作用。

    3.惭:自省所造罪恶而感到羞耻的心理作用。

    4.愧:自己有了过咎,面对他人时觉得羞愧。

    5.无贪:对所有境界没有爱染。

    6.无嗔:遭逢不顺己意的境界时,心中不生嗔恨烦恼。

    7.无痴:明白事理的精神作用。

    8.轻安:身心轻快安适,对所缘的境界优游祥和的精神作用。轻安主要是在禅定中获得,能使修习持续进行。

    9.不放逸:防范恶事,专注善法的精神作用。

    10.行舍:是远离昏沉、掉举,住于寂静,而能不浮不沈,保持平等正直的精神作用。

    11.不害:不损恼他人的心理作用。

   (四)烦恼六

    烦恼,使有情身心产生恼乱、染污的精神作用。分为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是诸烦恼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根本烦恼”。

    1.贪:对于顺境,产生染污爱著的心理,是痛苦的来源。

    2.嗔:对于逆境,生起憎恚,而使身心热恼,不得安稳。

    3.痴:愚痴无知,不明事理的心理。

    4.慢:和他人比较高低、胜劣、好恶,而生起轻蔑他人的自恃心理。

    5.疑:对于佛教真理犹豫而无法决定的精神作用。

    6.不正见:违背佛教真理的见解。

   (五)随烦恼二十

    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心所。概括为三类:

    1.小随烦恼,即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种烦恼,是各别生起的染污精神作用。

    2.中随烦恼,即无惭、无愧,是伴随一切不善心并起的精神作用。

    3.大随烦恼,即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是遍及一切染污心的精神作用。

   (1)忿:对不顺己的境界,因为气怒而发生暴恶的行为。

   (2)恨:对于忿怒的事不能忘怀而结怨于心。

   (3)覆:隐藏己过,不发露忏悔的行为或精神作用。

   (4)恼:起嗔恨心,追想过去或现在不悦的境界,而产生懊恼烦闷的心理。

   (5)诳:为获得利养,而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矫饰德行的心理。

   (6)谄:心曲不真而假装顺从他人的心理。

   (7)憍:对自己的长处产生傲慢自大的心理。

   (8)害:怀有损害他人的心理。

   (9)嫉:对他人的长处生起不悦的心理。

   (10)悭:吝于财物与教法,不愿施舍的心理。

   (11)无惭:对于诸事功德善事不钦慕崇敬,对于贤人师长轻慢不服,或对于自己的过错不知羞耻的心理。

   (12)无愧:不怖畏现在、未来的恶报,或不顾世法而恣意行恶。

   (13)不信:内心不清净,对于真理不能信仰爱乐。

   (14)懈怠:懒惰不精进。

   (15)放逸:放纵身心而不精勤修习诸善。

   (16)昏沉:使身心萎靡颓丧、昏昧、沈郁,而丧失积极进取活动的精神作用。

   (17)掉举:令心浮动不安的精神作用。

   (18)失念:不能明白记忆所缘境及诸善法的精神作用。

   (19)不正知:误解所观境界的精神作用。

   (20)散乱:心对于所缘的境界流荡散乱,无法专注的精神作用。

   (六)不定四

    不定,不像其他五种心所具有决定性,既不遍于一切心或染心,也没有善或恶的决定性,由于它相应的界地不定,所以称不定地法。有悔、眠、寻、伺等四种。

    1.悔:追悔已作或未作的事。例如:做了坏事而后悔,是善;但是做好事而后悔,则属恶,因此没有决定性。

    2.眠:身心昏昧沉重的精神作用。适当的睡眠可恢复精力,属善;然而耽嗜睡眠,是一种懒惰,属恶,所以没有决定性。

    3.寻:对事理粗略的思考作用。

    4.伺:能细心伺察思惟诸法的精神作用。

    寻、伺二法可以推度事理,但是如果持续过久,会使身心疲劳,正念旁落,所以是善是恶没有一定。

    三、色法

    色法,是有形体,占有一定空间,而且会变坏的物质现象。包含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法。

    五根,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官及其机能。根有出生、胜用、增上等意义。眼等五根除了能缘取对境以外,还能引生心内五识的认识作用,功能殊胜,所以称为“根”。五境,是指五根所缘取的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客观对境,它们也是五识所缘的五种境界。因为五境使人起烦恼,污染心性有如尘埃,所以又名五尘;又因为五境往往被我们的执著妄心误认为净妙的境界,所以也称为五妙欲境。法则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

    现将十一种色法分别说明如下:

    1.眼根:摄取色境,为眼识所依。

    2.耳根:摄取声境,为耳识所依。

    3.鼻根:摄取香境,为鼻识所依。

    4.舌根:摄取味境,为舌识所依。

    5.身根:摄取触境,为身识所依。

    6.色境:是眼根所依,眼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显色、形色、表色三种。显色是表示物质色彩差别的青、黄、赤、白等颜色,以及影、光、明、暗、云、烟、尘、雾、空、显色等色法。形色是表示物质形状差别的长、短、方、圆、粗、细、正、歪、高、低等色法。表色是表示业用差别的取、舍、伸、屈、行、住、坐、卧等动作的色法。

    7.声境:是耳根所依,耳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等多种声。

    8.香境:是鼻根所摄取,鼻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好香、恶香、平等香、不等香等色法。

    9.味境:是舌根所摄取,舌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苦、酸、辛、甘、咸、淡等六味。

    10.触境:是身根所摄取,身识所缘的境界。共有十一种触,即地、水、火、风四大种,及滑、涩、重、轻、冷、饥、渴。其中四大种为能造的触,后七种为所造的触。

    11.法处所摄的色: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可分为极略色、极回色、受所引色、定所引色和遍计所起色五种。极略色,是土石等有形的物质分析至极小者;极回色,是青黄等显色物质分析至极小者;受所引色,又称为无表色,是因为受戒而引发于心中的色法;定所引色,是八地以上的菩萨由于定力所变现的色声等五境;遍计所起色,是幻觉所生起的虚妄色法。

    四、心不相应行法

    心不相应行法,是一种非物质、非心的法,这是在色、心、心所等法的作用上假立的名称,所以离开色、心、心所,就无法作用,包含三种意义:

    1.不是能缘,所以不与心、心所相应。

    2.没有质碍,所以不与色法相应。

    3.有生灭,所以不与无为法相应。

    心不相应行法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共分为二十四种:

    1.得:造作成就的意思。这是假名于有情身中,成就色心等法的成就作用。

    2.命根:由于过去业力,而受生世间。由出生到死亡,在这一期身命中,具有维持体温与心识,及住世长短的功能,将它假名为“命根”。

    3.众同分:众多有情具有同类的性质,或使有情众生能得同等类似果报的因,这是在同类相似的作用上假立名称。

    4.异生性:异生,就是凡夫的异名,因为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位,又凡夫起变异,而起惑造恶,所以凡夫又叫异生。所以异生性就是假名,在众生身中,有使众生成为凡夫的性能,也就是见惑的烦恼种子。

    5.无想定:在禅定中心想不起,好像冰鱼、蛰虫一般,但不能完全断惑,证入圣果,是凡夫与外道所修的有漏定。

    6.灭尽定:灭尽心、心所而住于无心位的禅定,是佛和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的境界,与无想定合称二定,都是在心、心所不转的分位上假立的名称。

    7.无想报:修无想定,死后升生无想天的果报,在五百大劫中,心和心所完全寂灭,而呈无意识的状态。

    8.名身:名,指表诠自性的名目、名字等;身,有积聚的意思。积集二名以上的,就称为“名身”。如“香”一字是名,“香环”二字就是名身。

    9.句身:句,是用来诠释事物的义理。集合二个句子以上,构成一个完整思想的,就称为“句身”。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句,表达完整的思想,称为“句身”。

    10.文身:文,指字母或拼音符号。如i、u、a、b、c、d、A、ㄅ、ㄆ、ㄇ、ㄈ……等,其自体没有意义,是“名”与“句”所依的单音。二“文”以上,称为“文身”。由“文”的连续使用,才构成诠释事物的“名”;连结“名”而有表达完整意义的“句”。文、名、句三者都是在音声上假立的名称。

    11.生:有为法先无今有的作用。

    12.住:有为法安住的作用。

    13.老:有为法衰坏的作用。

    14.无常:有为法灭亡的作用,又称为灭。

    15.流转:指有情生死相续不断,在三界六道中展转轮回,或指有为法刹那生灭,相续不断。

    16.定异:定,指决定;异,指差别。定异是指一切事物的善恶因果各有差别,不相混乱。

    17.相应:诸法的因果间,有和合不离的关系。

    18.势速:有为法的生灭变异迅速。

    19.次第:一切有为法的生灭流转有前后顺序,不是同时俱起的。

    20.时:有为诸法相续迁流,而产生三世时间的差别。

    21.方:指方位、空间。色法与色法相对,而在空间上产生分位关系,共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十方。

    22.数:表示诸法存在的数量。

    23.和合:指有为诸法的生起,是众多因缘和合集会的作用。

    24.不和合:指有为诸法因缘不和合,所以互相乖离,各有分际,这是指法的分离性。

    五、无为法

    无为法,是离开因缘造作的法,指法性真如而言,是有为法所依的理体。法性真如本来是离言绝虑的理体,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强名作“无为法”,其中含有四种意义:

    1.不生不灭:非因缘所生,所以没有生灭。

    2.绝得绝失:无为法又称法身、真如、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没有得失。

    3.非彼非此:没有你我自他的分别,是佛佛道同。

    4.无去无来: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迁流、刹那生灭的变化,是常住不变,万古恒存的,所以没有去来。

    无为法共有六种:

    1.虚空无为:谓真如远离各种烦恼障碍,犹如虚空一般,所以称为虚空无为。

    2.择灭无为:是由智慧的简择力断灭烦恼后,所显现的真如。

    3.非择灭无为:指不须待智慧简择断灭烦恼,而本来自性清净的真如。

    4.不动无为:指在第四禅天,灭除苦、乐二受所显现的真如。

    5.想受灭无为:是在无想天,灭除六识心想与苦、乐二受,所显现的真如。

    6.真如无为:指离开我法二执,而显现的真实如常的法性理体。

    前五项无为是用来诠释法性真如的相,第六项无为是用来诠释法性真如的体。

    参· 结语

    万法的区分有主观与客观二种,另外又可分为有为法、无为法等。这是由于闻法者的根机不同,或基于观察的角度不一,因此有蕴、处、界三科,以及五位百法的差别。虽然如此,这些分类的法,都是指宇宙的一切万有诸法,所以约略约广,只是方法上的差异,其所分析的宇宙万法是相通的。如百法,除了六种无为法外,其余九十四法可以归纳入五蕴中:

    色蕴,是百法中的十一种色法。

    受蕴,是遍行心所中的受法。

    想蕴,是遍行心所中的想法。

    行蕴,除了受想二法的其余四十九种心所有法及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共七十三法。

    识蕴,即八识心王。

    百法之中,心法及心所有法计有五十九种,约占百法的五分之三,可见心识活动的复杂性。又百法中的九十四种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假法,凡夫由于迷惑妄想,却将它们执以为实我、实法,因而就有了主客、自他的分别,于是起惑造业,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我们修证的目的,就是要将虚妄的心识,转为如实的智慧,以泯除二执,达到真如无为的境界。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壹· 转识成智的目的

    唯识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万法唯识”所变现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也就是说将人生命中染污的成分转化成清净的成分,这是唯识学的一种实践,称为“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是修行证果的必经过程。

    人,生存在这流转的世间,不断地轮回,不断地受苦恼所困扰,要从这些烦恼中解脱出来,便要修行,将第八识的恶种子转化成善的种子;因为恶的种子会生出恶的行为,善的种子会生出善的行为,所以转恶的种子为善的种子就是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

    识如何转呢?是向内转抑或向外转呢?举例如下:

    有两人同时服务于公家机构,一位个性温和柔顺,一位性情急躁暴戾;当两人同时受到民众的无理取闹时,前者能平心静气地应付并解决问题,后者则因不能忍受,嗔心一起,使得情况恶化,问题反而不能解决。如果说无理取闹一定会使情况恶化,问题难解,那么前后者应该都会有同样的后果产生,但事实不然,有智慧的人可以化暴戾为祥和,而逞一时之勇的凡夫却将小事酿成大事。

    由此可知,吾人日常生活环境的苦乐染净等,是操之在我,而非别人,也就是以各人的心境创造各人的世界。所以地藏菩萨虽处地狱,却能庄严国土;维摩居士虽示有妻子,却常修梵行,虽处居家而能不著三界。

    有的人日子过得很快乐,有的人过得很痛苦;如果环境是心外实有,那么生活在同样环境之下的每一个人,应该有著相同的感受。事实上,外在的世界如果离开这一颗能知觉的心、能分辨的识,并无实在意义。因为有心识才有世间,心识若无,也感受不到世间的存在。所以唯识家说:“绝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此即所谓:“随福见异,垢净唯心;业自差殊,实无粗细。”所以“转识成智”的目的就是将凡夫的迷执烦恼根源──妄情妄识,转化成清净无垢的圆满智慧;化苦为乐,体证唯心净土,心净则国土净的法乐,从自我的偏执,走向通达的生命观。

    贰· 转识成智的思想渊源

    关于“转识成智”的思想渊源,在《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唯识三十颂》和《成唯识论》等唯识论著中皆有记载,略述如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说:“般涅槃时已得转依,诸净行者转舍一切染污法种子所依于一切善无记法种子,转令缘阙,转得内缘自在。”

  《俱舍论》卷四说:“谓诸圣者见修道力,令所依身转变异本。”卷十五说:“四、从见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见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五、从修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修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

  《唯识三十颂》第二十九颂说:“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以上所引内容,都是以“转依”来表达“转识成智”。“转”,是转舍、转得的意思;“依”,是所依的意思。所依指的是第八识。此识藏有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二粗重),也藏有无漏智的菩提种子。欲修佛道,必须把第八识中“烦恼障种子”和“所知障的种子”舍弃了,方能亲证得二种转依果──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也就是无漏的菩提真智,达到所谓的“转依”──转识成智。

    以下引《成唯识论》和《八识规矩颂》述“转识成智”的次第。

  《成唯识论》卷十说:“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八识规矩颂》以第三颂说明前五识的转智: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以第六颂说明第六识的转智: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以第九颂说明第七识的转智: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以第十二颂说明第八识的转智: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以下就上述所引的《八识规矩颂》和《成唯识论》说明转识成智的过程。

    参· 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了别识,必须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才能产生认识作用。

    前五识所缘的境皆属相分,在未转识时,对一切现象,随波逐妄,执幻境为真实,以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永无休歇。要想出离轮回,必须从转识成智入门。

  《八识规矩颂》第三颂说: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变相”是变有相为无相,转有念为无念;“观空”是观我空、法空;“唯后得”是指后得智而言,此智是证得根本智后,对境再起分别,如明镜鉴物,来去无踪影,不受外物污染,若莲花之不染淤泥一样,又名后分别智。

    前五识因为触境亲缘相分的关系,在变相观空之后,不能和第六识一样,直缘无相的真如境界,所以在佛果转识成智时,不属根本智,而是属于后得智。

    前五识由有漏转为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是在第八识初转为大圆镜智时,此刻第八识必须遣相尽净,证得无相,在成佛刹那间,其相应心品方能转为大圆镜智,在那个时候,前五识也跟著转为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是成就世间的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或技能,用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因其了知世事无自性,所以不起执著,入“观空舍执,执尽真现”的境地。当第八识转为清净的那一刹那,前五识也转为成所作智。此时有漏变为无漏,六道轮回之苦永息,同时又能显现三类化身──现千丈的胜应身、现丈六的劣应身、以及随类化身(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化身,示现种种变化,以救度众生)来圆满自觉觉他的大愿。

    肆· 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第六意识的作用,是遍缘“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生起“思惟”、“了别”的作用。

    前五识的认识对象是具体的,有时空性的;而第六意识的认识对象是概念、理论或往事,属抽象且无时空性,其作用较复杂。它可为善,可为恶,亦可为无记,三性都有,在现量、比量、非量三量中,也是三者皆备。与五十一个心所法相应而发生作用,视所缘的境,起心动意,而成业种。如何将这个会造业的意识转成清净的妙观察智?过程次第如下:

    在唯识学的修行过程中,要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证得佛果等四十一阶位。这四十一阶位,是由资粮、加行、通达而“见道”,入十地位,就是修道的阶位。十地中的初地,名欢喜地,第六意识在进入欢喜地“入心”(通达位的异称)的阶段,“分别我执”虽然已经伏住不起作用,但“俱生我执”还是眠伏在第八识里面,一直要到第七地“远行地”之后,俱生我执的现行与种子才完全断绝。这是因为七地以前,虽以得到根本智而能证入无漏的境地,但有漏的习气种子仍须地地渐除,至第七地断除修惑之后,才能进入纯无漏的“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功用殊胜,善能观察万有诸法的差别,善能运用无碍辩才,自在说法,善能觉悟一切有情,利乐一切众生。诸佛菩萨所以能够化导有情,可以说完全是藉助于这个智慧的效用。

    妙观察智的业用有三大特点:

    1.圆:到第八不动地后,第六意识转成纯一清净的无漏妙观察智,其体具足一切功德,成为最圆满的智慧。

    2.明:八地后的妙观察智,其体最为光辉灿烂,能明照一切。

    3.净:八地后的妙观察智,其体最为无漏清净,任何一个染法都不能与之相应。

    因此,无漏的妙观察智就如同中秋夜晚的月亮,体圆明净,远离尘垢,照耀大地,格外分明。

    妙观察智是以什么作为观察的对象呢?依《成唯识论》的说法,其观察对象有三:

    1.观察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诸法各有自相,如地以坚为自相,水以湿为自相,火以热为自相,风以动为自相;但是诸法也有共相,如说无常性,世间没有一法不是生灭无常的。妙观察智对于这些自相共相,认识得清清楚楚。

    2.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妙观察智可以统摄观察一切无量的总持、一切无量的定门、一切无量的功德法财。

    3.于大众会中现无边作用,说法断疑,使有情获益:妙观察智统摄如上一切,得四无碍解及诸神通,不但具有无量慧辩,也具有无边威力,所以能在大众中现起无边的作用,示教利喜。

    妙观察智能摄观自心,引生无量功德,观有情心行差别说法,都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无遗漏,所以能圆满明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说一切法,断一切疑,度一切众生皆得利乐。因此,《八识规矩颂》第六颂说: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伍·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第七识是介于意识与第八识之间的一种心识,它的机能是认识以至执取第八识里的种子为自我。种子一方面是无量数的,另一方面它刹那生灭,毫无间隙,不断地在变化,第七识却将种子执为常住不变的自我。人之所以有自我的意识,觉察到自我的存在,就是由第七识所生出来的一种迷执,包含人生最根本的四大烦恼──我见、我慢、我痴、我爱。第七识恒常的审察思量著第八识,执著一个自私自利的我相,才使有情众生迷惑颠倒。

    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前六识也会转为清净。因为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染污,前六识虽行善,亦属“有漏”,所以必须此识清净,成为“无漏”,前六识才能成为无漏。《八识规矩颂》第九颂说:

    极喜初心平等地,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七识转识成智的次序,分别自初地──欢喜地(修二空观,断分别起二执,阻碍俱生二执的现行)、八地──不动地(无相观相续不断,俱生我执已灭)、佛果──第十地(常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俱生法执,直到此地金刚道,即菩萨修行到达将要成佛时,先起金刚心,由于观智明利坚强,能断所知烦恼二障种习,坚固无上,犹如金刚,法空智果现前,方能达到顿断俱生二执种子,成为纯净的无漏),第七识就转为清净的平等性智。证入平等性智后,由于自他平等观念的孕育,始能产生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境。

    据《成唯识论》所说,平等性智的妙用有二:

    1.观诸自他有情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圣者菩萨修生空观,断除我执,彻底观照自他平等,一切众生无有差别,因而与大慈大悲恒共相应,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以平等心拔济之,而后心安。

    2.观照一切诸法平等、无住涅槃之所建立:圣者菩萨修法空观智,了达一切诸法如幻如化,根本没有染净胜劣的差别,证知诸法皆悉平等。又观一切染法如幻如化,了知无有任何可怖畏与厌患的,因此虽是常住生死世间,但不为世间生死所染,而成就种种的净法功德;观一切净法如幻如化,体认无有任何可贪爱与染著的,因此虽是常住于寂灭涅槃,但不为涅槃寂灭所限而依然度化各类有情。这就是为有大智故,不住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涅槃,其利乐众生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所以说无住涅槃。平等性智因观自他平等而有此境。

  《佛地经》说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

    1.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2.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3.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4.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5.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6.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7.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8.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9.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10.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第七识虽在因中转成平等性智,但要到佛果位始得究竟圆满。

    陆·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第八阿赖耶识是宇宙人生的本源,以其能含藏一切色心诸法种子,变现有漏无漏一切诸法,无始以来,恒常现起,以第七识为所依,以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所以说第八识是决定众生生命的整个内涵本质,它不会随著身体的消失而消失,它会一直传续下去,转移到一个新的生命躯体中,展开新的活动,不会停息。所以,它是吾人生死流转的根本。

    第八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到达正觉的时候,方得真正的转智;转识所成的智慧,名大圆镜智。

    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大圆镜智有如下几点殊胜功德:

    1.第八识在因中唯缘现量的境界,虽然没有计度分别,自性分别仍然有,可是到最高的佛果位,一切我、我所执皆已断尽,证得无分别的平等法性,不在诸法及人我上有所分别,不再为分别相所动摇。

    2.第八识在因中所缘的根身、器界及内在的种子,广大而无际,固然不是常识的心量所能体会,而能缘心的行相幽微精细,更不是常识的心量所能测知。到了佛果位上,大圆镜智无缘而缘的境界及其行相,不但是凡愚不能了知,就是圣者菩萨也难窥其底蕴,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觉了。

    3.第八识在因中缘根身、器界、种子的三类性境,都能缘其所缘。到了佛果位上,自然成就了不忘一切所知境相,同时得到一切种智,对于过、现、未三世的一切事,了解的清清楚楚,不为客观境界所愚。

    4.第八识在因中虽含藏染净种子,但是到了佛果位上,由于一切垢染都已拂除,一切有漏种子皆已消灭,若性若相都成为纯净的,唯为果上的纯善净德种之所依持。

    5.如来得此大圆镜智,由于能持纯净圆德种子,于是佛果位上的自受用身、自受用土、诸根色等,还有前三智的心品,都是从这圆镜上变现;又于其中,变现他受用身、他受用土、变化身、变化土,现无边功德,利乐有情。

    6.佛果位上的圆满智慧──大圆镜智,普遍能摄持无尽功德,又能遍现身土智影,无忘无失一切智智,犹如大圆镜的能现众色像。

    转识成智主要是在第八识中进行,因为第八识储藏了一切生命的质素,所以若要转变,就要在此根源中用工夫,使得那些染污的种子转化为清净的种子。《八识规矩颂》第十二颂说: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现十方尘刹中。

    这是说明第八识到了八地时才舍藏识之名,只存属于善恶业果位的异熟识和相续执持位的一切种识。到了十地金刚喻定现前时,清净的第八识俱起,也就是大圆镜智现起,此智将无漏种子变现为佛果妙境,其变现犹如圆镜映现万物,所以称为大圆镜。得到此智时,能同时了解事物的普遍性相与特殊性相,完全不起执著。由识转成的智不会起执著,因为智就是以缘起性空的性格来看世间事,识是执著,智则空。由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它是成就世间事务的智慧,范围广泛。第六识的妙观察智是观察世间种种的特殊性格。平等性智是观照事物的共同性格──缘起性空,而大圆镜智是将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总合起来,及时把握这最高最圆满清净的智慧。

    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光明。依唯识论著所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地探讨深入,用心学习,必能转凡夫为圣人,转烦恼为菩提了。

    第四篇 一念三千

    壹· 前言

    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相互依存,而非绝对的对立。佛教之所以强调心识的活动, ,是因为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站在主体(人)的实践面,主张藉著净化自己的心灵,来达到圆满幸福的人生。

    在佛教教理中,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教我们由念念妄心的当下,观察诸法的真相,从而体悟心内与心外的世界互具互融的中道实相。

    贰· 一念三千的意义

    一念三千中的“一念”,也称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科学家说: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东西。其实,我们的心在一念之间,可以上下古今,中外奔驰,神游太虚,无远弗届,比光速还要来得快。《仁王般若经》卷上记载:“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说:“二十念名为一瞬,二十瞬名为一弹指。”凡此,都说明心念的速度之快,无与伦比。

  “三千”,是十界、十如是、三世间相乘出来的法数,是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称谓。

  “一念三千”,指我们的一念具足了世间的一切迷悟诸法。换句话说,我们方寸之间的主观世界就是宇宙客观万有的缩影。

    参· 一念三千的内容

    一、十界互具

    佛教将凡圣的境界由下而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等十类,因为各有因果,界畔分明,所以称为“十界”。虽然如此,这十界不是相隔的,而是有著互具的关系。以心念为例,恼害仇恨的心生起就是地狱;嗔恨斗争的心生起就是饿鬼;愚痴无明的心生起就是畜生;嫉妒憍慢的心生起就是修罗;持戒修善的心生起就是人道;欢喜快乐的心生起就是天堂;利他无我的心生起就是菩萨;平等包容的心生起就是佛。因此,我们的心中本来就有十界,遇缘触事,就生起现象诸法。

    再以现实的人间生活而言,战场上的相互杀戮,菜市场里的磨刀豁豁,剖腹割肉,正是地狱的示现;天灾人祸时的饥民遍野,是饿鬼的象征;五欲炽盛、以暴凌弱的社会,是畜生道的翻版;苦乐参半的生活是人间的现象;尔虞我诈,自相残害,是修罗的世界;快乐享受的时光,无异置身天堂;闻法学道的日子,是声闻的境界;在自悟自觉中自得其乐,是缘觉的一方天地;互助互谅是菩萨世界的特征;清净善美的净土是佛陀的世界。因此,十界是本来就具有的,不独在人世间如此,在其余九道也是如此。所以,地狱的众生如果显现本自具有的佛性,就可以逐渐上升,而成正觉;即使是五逆重罪的一阐提,在本性中还是具有善良的一面,一旦随缘发善,一样可以圆满佛果;反之,已经证悟的佛陀,也本具九界众生心,在诸世间随缘示现,教化有情。

    因为一界具足十界,一界与其他九界间,只有隐显的差别,而没有绝对的相隔,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十界互具”。十界既然互具,法界全体总共有百界。

    二、十如是

  “如”,梵语tatha,指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是”,是真实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语出《法华经· 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诸法实相存在的十种必要条件。其解释有通解、别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1.相:指外在可见的形相。例如:显示在外的善恶行为。

    2.性:指内在不可见的本性。诸法本性各不相同,例如:竹中有火性,因此遇缘就能产生火;众生本自具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3.体:指十法界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以色、心为实体。

    4.力:指诸法潜在的功能力用。例如:砖、泥可以作为砌墙的材料;水含有动能,可以用来发电。

    5.作:指依功能力用而起的作业,也就是显在的势力。例如: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花朵插在案头,产生赏心悦目的作用。

    6.因:指能产生十法界果的直接原因。

    7.缘:指助因感果的间接条件。

    8.果:指由同类因所产生的同类果,善因感善果,恶因生恶果。

    9.报:指由异熟因所招感的未来果报。

    10.本末究竟等:指从开始的“相”到最后的“报”,都是因缘所成,究其致极,法性毕竟空寂,实相平等一如,所以称为“本末究竟等”。

    就别解而言,“十如是”可以通于十界:

    1.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四恶趣共通的“十如是”:

   (1)四恶趣的众生常处于不如意处,恶相、苦相就是他们的“如是相”。

   (2)四恶趣的众生常具恶习,犹如生成,难以改变,这是他们的“如是性”。

   (3)四恶趣的众生色心粗恶,很难调伏摧折,这是他们的“如是体”。

   (4)地狱众生常受刀山油锅之苦,饿鬼众生常受吞铜食铁之苦;畜生常受弱肉强食、索车挽重之苦;修罗众生常受战斗争胜之苦。凡此都是他们的“如是力”。

   (5)四恶趣的众生身、口、意常造恶业,这就是他们的“如是作”。

   (6)四恶趣的众生所造作的有漏恶业是他们遭受恶报的“如是因”。

   (7)四恶趣的众生以爱、欲等烦恼为助缘,增长有漏恶业的形成,这就是他们的“如是缘”。

   (8)四恶趣的众生因为恶业招感,视种种苦逼为乐境,而生起爱染,这就是他们的“如是果”。

   (9)四恶趣的众生既堕恶道,便有种种苦境现前,这是他们的“如是报”。

   (10)四恶趣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就是他们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2.人、天善趣所共通的“十如是”:

(1)与四恶趣相比,人天善趣所显现的相较为清净高胜,这就是人天的“如是相”。

(2)与四恶趣相比,人天善趣所作的行为多属善法,这就是人天的“如是性”。

(3)与四恶趣相比,人天善趣所具的色、心,堪称安乐稳当,这就是人天的“如是体”。

(4)人天善趣能护持五戒十善,这就是人天的“如是力”。

(5)人天善趣因为具有护持五戒十善的特质,所以能藉以止恶修善,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作”。

(6)人天善趣因为能行五戒十善,为日后招感善果的因素,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因”。

(7)人天善趣以善法欲作为助缘,增长善业的形成,这就是“如是缘”。

(8)人天善趣因为种下持戒行善的好因,所以能值遇善境,得以任运善心,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果”。

(9)人天善趣因为善业所感,自能享受到人天的快乐,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报”。

(10)人天善趣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3.声闻、缘觉二乘所共通的“十如是”:

(1)二乘远离生死,证得涅槃,这是二乘的“如是相”。

(2)二乘解脱烦恼的系缚,成就无漏之性,这是二乘的“如是性”。

(3)二乘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这是二乘的“如是体”。

(4)二乘能断烦恼,堪为出离三界的道器,这是二乘的“如是力”。

(5)二乘为达涅槃而精进勤修三十七道品,这是二乘的“如是作”。

(6)二乘因为能作无漏的慧行,所以能在日后证得圣果,这是二乘的“如是因”。

(7)二乘以种种善行为缘,作为增长道业的助缘,这是二乘的“如是缘”。

(8)二乘以善因善缘故,修得圣果位,这就是二乘的“如是果”。

(9)二乘以善因善缘故,远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招感三界外的变易生死,这是二乘的“如是报”。

(10)二乘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二乘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4.菩萨及佛界共通的“十如是”:

(1)诸佛菩萨所具有的菩提能开显佛性,是诸佛菩萨的“如是相”。

(2)诸佛菩萨具有向内观照、了了分明的智慧,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性”。

(3)诸佛菩萨的理体本自具足,不假修行,就是诸佛菩萨的“如是体”。

(4)诸佛菩萨具有无量的四弘誓愿,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力”。

(5)诸佛菩萨以六度万行来化度众生,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作”。

(6)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智慧庄严,是日后成就佛果的业因,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因”。

(7)诸佛菩萨以福德庄严来增长道业,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缘”。

(8)诸佛菩萨以殊胜的业因与助缘而证得菩提的果,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果”。

(9)诸佛菩萨证入究竟解脱,达到圆满涅槃的境界,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报”。

(10)诸佛菩萨的性、相,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三、百界千如

    因为十界互具而成百界,每一界又都具有“十如是”,展转相因,百界应有千如是,这就是所谓的“百界千如”。

    四、三世间

    世,有迁流的意思,指时间上三世的差别;间,是间隔的意思,指空间上存在的差别。“三世间”一语出自《大智度论》卷七十〈释问相品〉,是就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别,将世间分为五阴世间、国土世间和众生世间三种。

    1.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法,能形成十界有漏、无漏等的差别。据《摩诃止观》卷五记载:十法界虽然通称为阴入界,但是一一法界各有不同,例如:三恶趣是有漏的恶五阴,三善道是有漏的善五阴,二乘是无漏五阴,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的五阴,佛是非有漏非无漏的五阴。因为十种的五阴各自不同,所以称为五阴世间。

    2.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有情世间,是指因五阴和合的众生,依正报而呈现种种不同的差别,也就是指从佛到地狱的十界有情。据《摩诃止观》卷五记载:众生世间在十界中各有差别,如四恶趣是罪苦众生,人天是受乐众生,二乘是无漏众生,菩萨是慈悲众生,佛是常住无漏众生。因为有这种种众生的差别,所以称为众生世间。

    3.国土世间:又作器世间、住处世间,是指众生所依的国土住处,因依报而住于种种不同的国土。例如:地狱住于赤铁,畜生住于地、水、空,修罗住于海畔海底,人住于地面,天人住于天上,二乘住于方便土,菩萨或住于地面、或住于天上、或住于方便土、或住于实报庄严土,佛住于常寂光土。依报的国土也有种种差别,所以称为国土众生。

    五、一念三千

    每一界都有三种不同的世间,所以乘上百界千如,就产生三千世间的法数,涵摄了全体法界的森罗万象。这三千诸法中,我们随举一法,都具足三千世间诸法,一旦遇事触缘,起动造作,自然产生千差万别的现象。同样地,我们凡夫当下的一念中,自然也具有三千世间诸法。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三千”。

    肆· 主观的一念与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之间的关系

  《摩诃止观》卷五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心是一切法,法是一切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绝深,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这段话不但说明了主观的一念心与客观的三千法是同体相生的,也阐释了森罗万象的当体即是实相的意义。

    我们以镜与像为例,镜面能映现诸相,不是镜在先,也不是诸相在后,而是同时存在,相互依存的。镜面在映照诸相时,就显出镜面来。同样地,如果以镜面为实相,万有为诸相,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离开万有,别无实相可言;离开实相,也不能展现万有。若以镜面为主观的心念,以诸相为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则所谓的实相,就是指在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存在的同时,我们心识活动的过程,也正随著展开三千世间诸法。

    既然三千诸法随拈一法皆是能具能造,为什么只是凸显心法呢?这是因为观心比观法要容易得多,而且, 具有积极主动的意义。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智者大师说道:“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

    “去丈就尺”,是为了利于实践,因此在所有法中,只取心法;“去尺就寸”,是为了便于修观,因此在心法中,只取凡夫介尔一念的妄心。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实际上是相即相入,平等不二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