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旻法师:法华大意.第二集


   日期:2011/7/26 16: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 华 大 意

第二集

浙江天台山高明讲寺 -- 净旻法师 主讲

讲于2010510日(本集时长5944分钟) 根据讲座视频整理

莲花呢,清净无染,花中最大,没有花朵比莲花更大了。那么它是用来形容和表达本经的重要的内涵,三层内涵,《法华经》。

第一,莲花呢,它是花果同时的。最漂亮的这个花瓣,我们就叫它花;当中的这个莲蓬哪,里面结的莲籽呢,我们就叫它果。这个莲花在最小的花骨嘟的时候,如果你去把它掰开来看,其实它里面已经有一个嫩嫩的莲篷在里面了。因此这个花的特性很奇怪,它是花果同时的,内有果外包花,所以「莲」「花」两个字啊,大家不要搞错了啊,它的意思实际上是相近而不等同的。莲,是指它的莲蓬和果实叫莲;花,是指外围的花瓣。所以天台宗会讲,花开莲现、花落莲成。所以花和莲是两个概念,花瓣叫花,果实叫莲。那么莲花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特性,所以足以表达《法华经》的第一层思想,叫权实不二。什么叫权?权者,权宜之计也,权巧方便也,它不是真实之法。与真实相对应的,就叫权。那么这个权相对应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外表的花,这个花瓣是代表权。而这个内在的实,这个果实,这个真实的义理,我们就用这个莲蓬来表示,就是果。所以呢,花果同时代表的是《法华经》的第一层意思是「权实不二」

那么第二层,莲花呢是花开莲现,当它的花瓣长到一定程度,它张开的时候,里面的莲篷就明确地展示出来了,花开莲现。那么它要表达的,就叫「开权显实」。这个开,是除去的意思,所以现在有一句话:我要把你开除掉,你不好好听话,你犯错误了,要把你开除出去。这个开除,开与除啊,它有这样的等意。所以大家如果不理解这个「开」表何意,你可以仿佛用除去,这样去理解它,也算靠边了,有点到边了。那么这个开权显实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个,用权法来托,来烘托,烘托实法。

那么第三个层次,就是花落莲成。当花开的时候,这个莲虽然现了,但这个莲的果实还是稚嫩的。那我们从世间法上讲啊,这个莲篷里面的果实还是嫩的,什么时候这个果实真正可以受用了,我们说可以煮莲子汤了,可以把它采莲蓬可以煮莲子汤了?那必须是这个莲花的花瓣都落的时候,叫花落莲成。这个果实才可以享用了,可以收获了。那么这个表什么呢?表「废权立实」。把这个权法彻底地废掉了,完全地唯有一实之法,没有任何的权法在、附着在它的身上的。

所以这里头有多种辩证关系,一个是权实不二的,一个是开权来显实的,最后是废权来立实的。这三层《法华》的妙义,恰恰都能在「莲」和「花」的身上,莲花身上找到一个恰当的一个对应,所以我们要用白莲花来形容这个妙法。

那么「经」呢,圣贤立言谓之经。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历万古以常新,有天经地义之意。所以凡是能够、让人能够超凡入圣的门径,我们都把它称之为经典。所以儒家有四书五经、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等等。

那么《法华经》说法的处所在哪里呢?泛泛而言在灵鹫山中。但是,《华严经》有所谓的七处九会,《法华经》呢是两处三会,这个可能很多人不会注意到。它是在两个处所讲的,一个在灵鹫山的地面上讲的;一个是在多宝塔中的空中讲的,不但佛自己本人到了多宝佛塔中,跟多宝如来并坐、二佛并坐,而且让所有的灵山听众通通升到虚空之中,听闻妙法。所以呢,这个最前的、在这个山中讲的,我们把它称为灵山会;等升到这个,到了《见多宝塔品》,升到这个,嗯嗯,《如来神力品》,升到这个多宝佛塔当中了,我们就把它称为虚空品(会);那么到了《嘱累品》的时候,佛又离开了这个宝塔,重新回到灵鹫山的地面上,所有的听众也全部回到地面上,继续把这部经听完,这已经是第三会了,叫做什么呢?就是说,复灵山会,就是重、重新,复员军人的复,复灵山会。所以称为二处三会,讲了一部《法华经》。

那么《法华经》的全经的架构,一个结构。华严宗,他把它分为四个段落,把整部《法华经》分为四大段,用开、示、悟、入四个层次来分。从哪一品到哪一品是开,开佛知见;从哪一品到哪一品是这个悟,悟佛知见;开示悟入。比如说憨山大师的《法华经》注解,他就使用了这样一个分法。

那么我们天台宗,以智者大师为代表的,他的分法就与众不同。他首先要把《法华经》二十八品,拦腰切开来,前十四品叫迹门,足迹的迹,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迹门;后十四品呢叫本门。所以我们很多法师诵《法华》的时候有一首偈啊,「本迹开二门  法喻谈真秘」,这个,本迹开二门,讲的就是智者大师把《法华经》分成两大段落,前十四品迹门,后十四品叫本门。

那么,这个,智者大师还创造性地作了一个两重三分法。首先跟大家讲一下什么叫三分法?就是说,东晋有一个道安法师,他这个无师自通作了一个原创,一切经典他都可以把它划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我们都知道,一切经典都可以划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那么智者大师呢,自创体系,他有两重三分法,一种叫全经三分,就是将二十八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划分,常规划分,第一品《序品》是序分;然后从这个第二品方便品,到哪里是正宗分;后面的十几品统统归流通分,这是一种分法。那么第二种分法呢,叫两门三分,他不是把《法华经》分为迹门和本门了吗?那么他把迹门分一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把本门十四品,又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一个整体,来分一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种分法可以讲,是空前绝后,也只有智者大师这样的。我们把他称为东土小释迦,以他精湛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才能够对《法华经》作这样一个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我们后人啊,也只能叹为观止,这真是一个思想家。

那么,什么叫?前十四品叫迹门,什么叫迹?迹,就是一种非彻底的、带有权益性的表现形式。打个比方讲,就像我们在沙滩上留下的那一行足迹,不管它有多么的清晰,在你看来多么的真实,但它毕竟只是脚印而已,并不是脚的本身。脚印跟脚两个概念,有连贯,但是脚印非脚。那么在这里,这个足迹就代表着权的、权宜的、非彻底的;而这个脚呢,那就是本,才是根本,才是真实之物。因此这个巧 、计(迹),它是姑且这么说、姑且这么做,带有点临时的这种举措。

那么这个呢?是事物不折不扣的真实状态。《法华经》前半部的迹门哪,是说明众生的根性啊有大小之分,成佛涅槃哪也有时间可谈。但是后半部分,到了本门,就说明一切众生、一切佛法皆是一味。佛在无量劫前久成佛道,而并不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菩提树下,而才初成正觉,也从来不入涅槃,不生不灭,所以这些都是本门的真实。

那么迹门的核心思想,我们如果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叫「开三显一」,这个三是什么?就叫三乘,有这个缘觉乘、有声闻乘、有菩萨乘,这个叫三乘;显一,是什么?一佛乘。所以说也叫开三显一,也叫会三归一。

那么本门的核心思想,如果用四个字表达,就叫「开近显远」,就说,正式告诉你,几十年前,在菩提伽耶成佛的,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位,降魔成道的释迦牟尼佛,只是大权示现、果后行因,其实无量劫前早成正觉了,叫开近显远。非常遥远无量劫前,早已经是佛了,怎么是、才这几十年前才刚刚出家、修道、六年苦行、菩提树下睹明星见性?不是,这都是表演出来的。所以我们说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啊,是自编、自导、自演,和他的这一拨神圣团队共同演绎了一出教化众生的千古大戏,佛是当中的主角。很多东西,拨开之前,你把它认为是真实的,就像一个人表演得入目三分的时候,你就仿佛把这个演员和他所表演的角色已经合二为一了。呃,这个和坤真像个和坤耶,可能三百年前和坤就这个样子吧,其实是王刚入目三分的表演而已,王刚是王刚,和坤是和坤,根本就两个人。所以开近显远,也可以称为开迹显本。

那么整部《法华经》的核心思想,我们通常也用四个字来表达,那就是著名的「开权显实」四个字,这个在下面我们还会谈到。

那么按照这个顺序讲,《法华经》的开篇呢叫《序品》。唉哟,场面呢,非常的壮阔,可以说是圣贤毕至。当时释迦牟尼佛刚刚讲完《无量义经》,所以说讲完《无量义经》,释迦牟尼佛就入定,叫入无量义定。入定之后呢,释迦牟尼佛的眉间有一个白毫,眉间白毫照东方万八千佛土,喏,就放光,旋转的光,佛的光不是直照的,他的眉、眉是一个白毫,「白毫宛转五须弥」,宛转的,旋着就照东方,而且呢,把东方世界的诸佛菩萨、弟子修行、弟子证道,方方面面,就像一个宽银幕的展现一样。就时空啊,时空就完全就像太空馆一样的,现场就展示给大家看,在白毫光中哪历历分明,就像一个太空影院一样的,展示给所有听众看,这一幕呢称之为「放光现瑞」,现出祥瑞、放出光明、现出祥瑞,放光现瑞。

当时灵山会上的四众弟子啊,唉哟,看傻了、看楞了,这怎么回事啊?这场面这么壮阔,表示什么啊?不解其意,而心生疑惑。这个时候呢,我们的弥勒菩萨就出来了,他来担任一个这个发起众,他就来请问。因为佛在入定,不便打扰,所以他不敢直接问佛,而问了一位佛弟子当中的,我们佛经当中称为上首菩萨,现在讲就是一位资深的一位菩萨,最资深的、资格最老的,谁啊?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所以叫弥勒启问、文殊领答,文殊菩萨来答复他。啊,今天释迦如来放光现瑞,照东方国土,意欲何为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啊?哦,这个文殊菩萨说啊,以我过去所见的经验,我可以这个 负责任地说,佛马上要说无上圣典,《妙法莲华经》了,哦,从而拉开了序幕。

那么这里头还有一个插曲,《法华经》二十八品当中,一共有十一品的内容,涉及到对《法华经》的推许和赞叹,极言啊、奉持弘扬本经的胜妙功德,那这个、叹到了极致了。我们来念两个小小的片段,大家就可以知道,佛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二十八品当中十一品都在那里赞美推许《法华》。

嗯,两个片段大家可以看看,佛是怎么推许《法华》的?「佛告药王  又如来灭度之后  若有人闻《妙法莲华经》  乃至一偈一句  一念随喜者  我亦与授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说我灭度之后,哪怕我们任何一位众生,能够读到、看到、听到《法华经》当中的任何一个片段、一个偈颂、一段文句,能够生起一念的随喜、欢喜之心,我释迦牟尼佛都要给他摩顶授记了,要让他明了,你决定会成佛,啊,我要给你一个成佛的时间表。这个授记,就是有了成佛的时间表。你想想、一偈一句,已经佛要为你摩顶授记了。你想想、如果我们终身奉行、全力护持这部《法华经》,那么又将如何呢?

好,第二段,「多有在家出家  行菩萨道  若不能得见闻  读诵      供养是《法华经》者  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这句话讲得很厉害,他说天下那么多在家人出家人,都在学佛,都在行菩萨道,都在发菩萨心,如果你啥都做到了,就是一辈子没有见到《法华经》、没有听到《法华经》,也没有去读《法华经》、书写《法华经》或者供养《法华经》,任何一项你都没做到,那么我坦白地告诉你,你虽然号称是个菩萨行者,你虽然一生都在致力于修菩萨行,但是你的菩萨行修得不够完善,所以叫未善行菩萨道,不够完善。那么怎么样的人才叫善行菩萨道了呢?那么根据经意很明白地你一定要读诵、书写、供养、修持法华经,哪怕一句一偈,你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完满的菩萨行者。

好,那么就是这么一部无比神圣而又备受赞美的《法华经》,佛却跟舍利弗尊者有过一段啊三止三请的序曲。嗯、这么好的经么,那你快点讲啊,是不是啊?这个,时不再来啊,机会难得啊,这么好的经典马上要讲出来啊。不,释迦牟尼佛居然跟舍利弗尊者啊,一个请讲,一个拒绝讲,叫三止三请。佛拒绝三回,舍利弗尊者要求三回。那么佛为什么要拒绝呢?嘿,佛有一个理由的,他说「一切世间诸天及人」,听到这部《法华经》啊「皆当惊疑」,听到《法华经》的妙义呀,会怀疑、会吃惊,既然会怀疑、会吃惊,那我不如不讲,所以我不讲。呃,而你越是不讲我越要请你讲,呃,三止三请。

那么就在这么个请与止的过程当中,呃、这个会场的人很多啊,我刚才讲圣贤毕至啊、场面壮阔啊,结果有五千比丘比丘尼啊,退场了、不听了,你不讲了、不讲了,我还不听了,走了。你看看,这个好玩吧,所以这个五千啊,称为增上慢人,非常傲慢。所谓增上慢,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还没有得到,他说我得到了,没有证到,他说我早就证到了,就这么这样的人,他眼睛放在额头上的,叫增上慢人,在佛弟子当中呢有这么一批人。

我刚才讲过,释迦如来的一生,是自编、自演、自导的一场教化众生的千古大戏,所以在这里,有人演主角、有人演配角,有人演正面角色、有人演反面角色,包括提婆达多、包括我们的五千退席,都是为了促成如来演讲这部《法华经》,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场景、一个情节,所以这五千人就走了。结果释迦牟尼佛看着他们走,不加制止,换成我说很没面子,没有讲怎么走了,不予制止,默然听之,你们走吧。结果等这五千人一退呀,唉呀,佛说了,「我今此众  无复树叶」,啊,我这个大众啊就像一颗树,光剩下好树干了,这种叉枝烂叶都没有了。「纯有贞实  舍利弗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他们能够退席啊,未必不是件好事啊,就很佳啊、很好啊。「退亦佳矣」,今天能够退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好,「汝今善听  当为汝说」,你现在好好听,竖起耳朵听,我现在就开始给你讲《法华经》了,就等这五千人、这五千人快走吧,他们不堪受此大化,退了。那么,我们说,在讲这么神圣的一部法华经当中,佛不是急于要把他的这个无上的境界和盘托出,还要来这么一个插曲,要三止三请,表示什么呢?阿,一个,是表示啊无上妙法得之不易,有他殷请劝请,有这么个意思。阿,这个得来全不费功夫啊,你就往往不珍惜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说,这个结缘的书啊,也不能一分不收,不要钱不要钱的、他什么都要,最后不加珍惜,结果拿回家就往抽屉里一锁从来不看,为什么?白拿的嘛,不拿白不拿嘛。所以结缘既是好事,是法布施,同时一分钱不要也会有弊端,生起贪心,本来出钱请的,只要一本够了,因为一双眼睛看一本书,说是白送的,拿一摞去,拿个五本九本去送送人、送送人,其实没有送人,就永远搁在那里,束之高阁,束在那里,啊、这是题外话。所以、无上正法得之非易,要殷勤。第二要诱发,他这么三止三请,把大家的积极性、兴奋感都调动起来了,眼睛也瞪开了,耳朵也坚起来了,这下面将要表达的,将是什么样的一种场景啊,将是什么样的一种妙法啊,精神头都出来了,这也是诱发之意,所以要有这么一个插曲。

那么这个时候呢,佛就开门见山,道出了诸佛出世本怀。他怎么讲呢?「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啊,一切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诸佛世尊,就为了一件大事,才来到你这个世间,为了哪一件大事呢?他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使得清净故」,让众生开佛的见、得佛的清净,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好,这里大家记住有四个关键字,一个叫开佛知见、一个叫示佛知见、一个叫悟佛知见、一个叫入佛知见,就是【 】。

那么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方跟大家讲讲,什么叫开?什么叫示?什么叫悟?什么叫入?比如说,你是一个大家族的子弟,这个大家族里头有一个祖传的一个紫檀木的一个、一个一个箱子、一个大柜子,祖上传下来的,传了多少年也不知道,一直啊里三层外三层地锁在那里,钥匙呢在、在那个管家那里。呃、在这个家族当中长大的这个、这个这个少爷啊,一辈子不知道这个柜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呃、也不知道这个柜子将来是归谁的,花落谁家也不知道,柜子里装的些什么,到底值多少钱,好玩不好玩,一直是个迷。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呃、把你叫到柜子跟前,首先拿出钥匙,帮你把这个柜子打开,这是第一步,就是「开」,就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原来是闭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步骤,叫开,要把这个里三层外三层的这个锁都打开,像保险柜一样,把保险柜打开,这就叫开。那么接下来他就开始跟你讲了,阿、呃、上层摆了这些东西,中层摆了那些东西,下层在这里,呃、这里还有两个抽屉,抽屉里头装的什么也给你看看啊,呃、这种更加进入的导引,导引,就叫「示」。示完了之后呢,就告诉你,这个呢是唐伯虎的画,这个是颜顛卿的真迹,哦、这个和田玉,这是乾隆皇帝的墨宝,值多少钱,全国一共才几件,就开始讲它的价值、讲它的文化含量、讲它的来历,让你对这个东西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和、和、和这个认识,这里所谓的了解和认识,就是「悟」。最后讲完这一切之后,把钥匙给他说,你看傻了吧,你明白了吧,好,从现在开始,我给你办移交了,这一柜子东西都是你的,我今天转交给你了,你才是它的真正主人,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爱怎么、爱怎么这个这个、处置就怎么处置。你说这个人听了会不心花怒放吗?会不开心吗?啥都搞清楚了,通过开、示、悟、入这样四个段,啊,拥有了、得到了、明了了。呃、那么佛到人间,他要把高妙的佛法,把你众生自性的佛性宝藏,就要这样不厌其烦的、苦口婆心的、微妙善巧的,开给你、示给你、悟给你,最后帮你入进去、得到它。开示悟入。

那么《法华经》,我们说将近七万字,七卷二十八品,要读一遍不容易,要学一遍更不容易,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掌握它的脉络,刚才推荐了几本书。这里要讲《法华经》的中心脉络在哪里?我们唐代,天台宗有第九代祖师,天台九祖,叫荆溪尊者湛然大师,也来过天台山。湛然大师有一部名著,叫《法华文句记》,是专门这个解释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的,他在这个《法华文句记》当中,提出了所谓法华四要品。这今后我们就、就抓住这个脉络,这四要品就集中体现了法华的精髓。哪四要品呢?前十四品,叫迹门品当中,有两品最重要,《方便品》、《安乐行品》,这两品,是迹门的这个眼目,一对眼睛。那么在本门后面的十四品当中,是《如来寿量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本门的眼目。所以前两品加后两品,一共叫《法华》四要品,今后我们可以多读多诵多学,抓住这个精华。

那么,这个《方便品》是《法华》之教,法华的微妙教,都体现在《方便品》当中了。《安乐行品》呢,是《法华》之,法华所要宣扬的菩萨行、实践、修持,全部都体现在了《安乐行品》当中。那么《如来寿量品》是《法华》之,那是本,是根本,是本体啊,好,这是法华之体;《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呢,随类应化、寻声救苦、有求必应,讲的是什么呢?《法华》之,《法华经》的自在的应用,都体现在《普门品》当中。

四品大家如果觉得还是有点、有点篇幅有点多,那么精中之精、要中之要,就只有两品,就是,迹门的精华就是《方便品》,本门的精华就是《如来寿量品》。所以如果我们无暇研究法华经的这么多、二十六品,我们只研究两品,大家就抓住重点,研究《方便品》、研究《如来寿量品》,因为现在是快餐时代了,我们什么时候都喜欢快餐喽。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方便品》当中,它的重点思想讲什么?我在这里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这个解读。

第一段,有这么一段,「舍利弗当知」,这是佛对舍利弗说的。「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这句话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终极宣言,什么宣言?就是说,佛教之所以在人间,我之所以要来建立佛教,教化众生,我之所以要说《法华经》,归根到底一个字、呃两个字,就是「成佛」!所以,法华思想就是成佛思想,佛教就是成佛之教。

你说这个很重要吗?这样一句话很重要吗?非常重要!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这叫世界三大宗教,也是我们中国的三大宗教。那么在这三大宗教当中,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只有佛教才有的。基督教,叫你信上帝可以得救,可以升天堂,但从来没有告诉过你,信上帝最终可以成上帝,上了天堂你也是上帝了,不会有这回事,所以上帝永远是唯一的。那么伊斯兰教呢,也是这样,你要信奉安拉,信奉真主,你可以得救,可以上天堂,但是到了天堂之后,安拉是安拉,你是你,你不可能成为第二位真主。所以真主是唯一的、上帝是唯一的。唯有佛教,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成佛。所以《法华经》是成佛之经,它在《法华经》的《方便品》当中,就一定要告诉大家,我之所以要成佛,就是要立一个根本的誓愿,是「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要像我一样,最终都成佛。所以呢,我现在已经成佛了,所以我要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成佛之经

第二段,「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大家记住,这个也是非常重要,四句话。「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就是成佛法,教众生成佛的法,这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什么叫二?菩萨乘、声闻乘喽。什么叫三?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喽。这些二乘、三乘的种种的法,都是佛方便而说,这是佛教化众生的一种预热,是为实施权,我为了讲今天的真实之法,不得以施设的权巧之教。告诉你、学声闻法,告诉你、学缘觉法,声闻法以什么为根本,以四圣谛为根本。什么叫缘觉法门,叫大家学十二因缘法。什么叫菩萨法门,叫大家修六度法门。阿,所有讲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虽然都被认为是佛教的根本教义和重要法门,但是到了法华会上他告诉你,都是佛陀方便之教,都是为了今天宣讲《法华》成佛思想而提供的前期准备而已,都是为今天讲《法华》服务的。所以要开三显一,要会三归一,把这个三乘之道,方便权巧的开除出去,今天就立一实道。因此,「诸佛出于世  为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大家记住最后两句话,在佛的本怀当中,我终不愿意用小乘之法来济度众生,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大乘,是一佛乘

所以《法华经》有「法华七喻」,大家知道,有这个穷子喻、有化城喻、有药草喻、有火宅喻、有医子喻、有系珠喻,一共有七个喻。在这七个喻当中,其中有一个火宅喻,讲得很生动,讲有一个大富长者,家里头有一大帮孩子,非常疼爱,然后他们住在一个非常古老的、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头。这个老房子呢,结构很不合理,几百间房子就一个通道,现在肯定不符合消防规范喽,通不过的。它就这么比方讲,所以呢这么多人住在这个老宅子里头啊,先前都相安无事,过得很快乐,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安全。因为它只有一个通道,结果由于年久失修啊,不小心这个房子着火了,这个火一着啊,不得了。就剩下一个门了,更恐怖的是这些小孩啊都很幼稚,从来、出娘胎没见过着火,觉得很好玩哪,光辉灿烂的跟放焰火一样,在那看热闹,也不害怕,而且呢更不知道夺门而出,不知道从哪里逃到安全地带。这个时候他父亲着急了,父亲懂事啊,“快逃,快逃到门口去,从这个门往外逃,因为这房子马上要烧塌了嘛”。小孩子们嘻嘻哈哈不着急,也不逃。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说他爸爸一个个把他抱出去,来不及了,要靠他们两条腿自己跑啊,父亲一个人哪里抱得过来啊。没办法,急中生智编了一个谎言,这个谎言很美妙,怎么说呢?“孩子们啊,我有三件好玩具放在门口,有羊车、有鹿车、有牛车,好玩哪!谁跑出去都送给你们啊!”,作了这样一番鼓动。大家知道小孩子没在不喜欢玩具的,可能在印度的时候大老板就专门送羊车鹿车给孩子玩,我们现在小汽车、小飞机,都是小的,人家印度人大方,都是大的、都是真的。结果小孩子一听,高兴了,哎哟,争先恐后啊,都跑出去。没多长时间,就出离苦海、出离火宅、跑出去。跑出去之后啊、到了门口啊,啥都没有,他因为还来不及准备羊车鹿车牛车嘛,都是急中生智的嘛。最后怎么办,你说这父亲是不是骗子,他舍不舍得让他的孩子们失望?没有失望。他心里想,既然这些孩子们都平安地出来了,我要实现我的诺言,我要兑现,但是我的兑现已经不停留在羊车、鹿车、牛车这样低层次的玩具上了,我有钱,这些孩子都是我的亲生孩子,我要给他们最高级的玩具,什么玩具?大白牛车!那比三车高级多了。

所以,这个大富长者,就是我们的如来,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批调皮的孩子,就是在六道轮回打转转的无明众生啊。用常规的佛法教化我们,就是用了这个声闻乘佛法、缘觉乘佛法、菩萨乘佛法,就像是羊车、鹿车、牛车,把我们诱哄到出离、出离,先能够破迷开悟,先能够出离这个六道轮回,能够融入到三宝的这个慈航当中,生起出离心,进入解脱道。那么,最后要让你解脱的,已经不愿意用低级的三乘佛法让你解脱了,一定要把佛的出世本怀,最根本的无上大道,成佛的法门,和盘托出。所以就讲《法华经》,所以就给大白牛车。

第三段,「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呃,这句话在《法华经》当中,非常有名,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刚才我们讲到了,第一个层次,佛的最高宣言是什么?就是要让天下苍生皆成佛道;第二个层次告诉大家什么?以往说法告诉大家的任何法门,都是佛的权巧法门,今天在法华会上告诉大家,只有根本的法门才是一个真实的法门,那就是成佛的法门,是一佛乘。其他的都是权宜之计,我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告诉他们成佛。那么怎么成佛呢?成佛是好啊,我是很想成佛,成佛太难了!人家说,神仙都是凡夫做,只怕凡夫心不坚。做一个上八洞神仙,都要吃尽苦中苦,方成人上人哪。成佛这么容易吗?好,我们居然,佛在这里讲「若人散乱心」,还不是虔诚心,也不是恭敬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你想想,这成佛难道很、很难吗?所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是窍门有没有找到。

所以,这个唐朝的时候,三论宗的祖师,嘉祥吉藏大师,作过一部《法华经》的注解,叫《法华义疏》。他在里面讲,等将来弥勒菩萨降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弥勒菩萨简单,三会、讲三次,叫龙华三会。那么弥勒菩萨的龙华三会,第一会是度什么人?是度在释迦佛法当中受过五戒的人,只要我们在释迦佛的、我们现在这个,无论是正法、像法、末法,只要在这个娑婆世界,释迦佛法当中受过五戒的,无论你是持戒清净的、还是犯戒肮脏的、还是受了戒又破戒的,只要你受过五戒,初会得度,弥勒菩萨一定包、保证你在龙华初会的时候你得解脱。所以大家要发心受五戒,就冲着这个就要受五戒。第二,第二会度什么呢?度在释迦佛法当中受过三皈依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心啊,要皈依三宝,这是学佛初步。就像信基督必须要到教堂去受洗礼,那么我们学佛信佛,不要说我会打坐、我会念经、我会烧香,这个都是准佛教徒。这只能说是佛教爱好者,编外人士,没有登记注册,真正的登记注册,是从皈依三宝拜师父的那一天开始。那么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即便这一辈子没有往生、没有解脱、没有生西方,保证在弥勒菩萨出世,龙华三会当中的第二会得度。那么第三会度谁呢?第三会要度九十二亿人,这个九十二亿人都是些哪些人呢?是「一称南无佛」的人。就像过去我们看完《少林寺》,见了谁都善哉善哉、阿弥陀佛,半开玩笑地喊一声阿弥陀佛。若人散乱心,若人嘻闹心,都可以。开玩笑地念一句阿弥陀佛,最终哪怕你不信佛不学佛,到了龙华三会的最后一会,弥勒世尊也要把你度解脱了。因为如是因得如是果,这就是种微细善根,因此我们今天有缘,在我们的天台山的宝地,能够听闻无上《妙法莲华经》一句一偈呀,这就用不着等到龙华三会了,所以要恭喜大家。

那么接下来就是讲一下第二个重要的品《如来寿量品》,《如来寿量品》我们看一个重要经文,「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  皆谓  今释迦牵尼佛  出释氏宫  去伽耶城不远  坐于道场  得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  我实成佛已来  无量无边  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大家,你们在场的所有天人八部,一切出家人、在家人,都以为我是几十年前从迦毗罗卫国逃出去,先六年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成道,成道之后度五比丘,然后初转法轮,然后再教化众生,一直到今天讲法华经。你们大家以为我到人间,也不过今年七十来岁,佛是在七十二岁讲《法华经》,那么,以为我也就三四十年前才刚成的佛道。其实不是,我是无量阿僧祇劫以来久成佛道,然后倒驾慈航、果后行因、从本垂迹,叫天上的月亮,是体、是本,倒映在江河湖海之中的是迹、是权、是月影。所以呢,在这个时候他才告诉大家,我本来就已经是一位古佛了,不是今天才成的新佛啊!所以这就叫开近显远、开迹显本。因为当时啊,会场大众看见从地涌出无量菩萨,那么《法华经》讲得这么好,会上就有他方菩萨来发愿了,说释迦牟尼佛,你这个《法华经》这么殊胜微妙,我们大家一起都来护持《法华经》,帮你推广《法华经》。释迦牟尼佛怎么说,不用不用,我有很多很多人在帮我弘扬《法华》、帮我护持《法华》,你们看,这些从地涌出的无量菩萨,都是久经考验的,长期接受我的教化的人,他们都是弘扬《法华》的菩萨。那人家一看这些菩萨都是,说实在的都是多少年多少年的大菩萨摩诃萨,你释迦牟尼佛才成佛几十年,人家已经是无量劫来都已经是大菩萨了。那么《法华经》里头就出现了一个疑问,「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说一个二十岁的爹,儿子八十岁了,谁相信啊?是吧,父少而子老,老子很年轻,说儿子很年老,谁相信呢?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时候,他才把自己的真实的“本”显出来了。所以叫如来寿量品,如来的寿量,在这个时候,真正地开显,久远实成。

那么第二段,讲灵山、灵山这个净土,他说「神通力如是  于阿僧祇劫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也就是说,你们大家看到,我这个灵鹫山就这么一座山,我今天在,过几年,我在这个拘尸那国双林树下要入涅槃了,是吧,八王要分舍利了,就没有了,我就不在了。那么实际上,这个灵鹫山会毁掉吗?等将来这个劫、劫难来的时候,烧火的时候,会把我灵鹫山烧掉吗?我会离开灵鹫山吗?我会入涅槃离开大众吗?都不会的。

所以,我们智者大师,他到了河南光州大苏山,去亲近慧思大师的时候,慧思大师跟他说了一句话,唉呀「昔日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焉」。我当年哪,嘿嘿,二千多年前,我跟你一起,都在印度的灵山法会上啊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你今天,你我成为师徒关系,你又来看望我,我们又共同来弘扬《法华》了。那么,智者大师呢就在那里呢诵《法华经》,诵《法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当中有一句话,「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一句话的时候,忽然就入定了,智者大师在定中就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那么这一段记载,记载在这个智者大师别传,是章安灌顶大师记录的,呵,是智者大师亲口告诉他的弟子,由弟子记录在案。那么证明当年释迦如来在《法华经》中所讲的,我是「常在灵鹫山」、「常住此说法」,都是真实不虚的。虽然我们肉眼凡胎,就算你坐飞机到了印度去参观灵鹫山,你也见不到释迦牟尼佛。但是在智者大师的定境当中,释迦如来确实住在灵鹫山。因此我们人心当中都要有一个灵鹫山,我们要把释迦如来接到我们的心中。

那么,《妙法莲华经》的开篇,是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来解答弥勒菩萨的疑问开始的,而《法华经》的终篇又以普贤菩萨的劝发来作为终结。这象征着什么呢?大家贯穿前后来看,象征着法华经教导我们,要以文殊的广大智慧为修学的导引,要以普贤菩萨的无尽愿行作为实践的楷模。这样呢,解行合一,教观双美,才能够有所成就,才能够对得起我们这一辈子啊。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天我们要把这个改一个字:人身难得今已得,妙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那好,所以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也只能把《法华经》介绍到这个程度,希望有机会再看到大家,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    消我业障海

全家得安乐    身心皆康宁

所行合正道    所求常如意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六亲蒙福利    先亡获超升

三宝常住世    人间永和平

信解佛法藏    不舍菩萨行

临终无障碍    同生极乐国

 

智者文化

生命电视台监制

www.lifetv.tw

谢谢收看

 

【摘抄】

卍新纂续藏经第 31 No. 0609 法华经大意

No. 609-A 法华大意序

法华大意乃广陵大虚相师谈经结案之语也。其所谓大意者。述诸佛之本怀。显众生之妙性。会偏圆之一致。廓宗说之通途。盖以一大事因缘。愚小莫能顿契。诸法之实相。深妙难以言宣。故大觉初生。辄露真机于指顾。法华后唱。全彰妙体于白毫。眇目难窥。徽猷曷隐。然则启方便于九部。开实智于三乘者。特以知音辽旷。未遇当机耳。若夫潜通秘键。妙叶玄枢。则曲唱傍提。无非胜行。尘缘刹境。等一妙心。是故举手低头。均蒙印记。譬犹都会大城。随得一门而入。则八达皆通衢矣。惟师衣珠不昧。宝所亲登。既阐义以发金文。复征心而提如意。夺妙解于思惟之域。洞玄旨于威音以前。我执既忘。妙圆斯应。是则开塔户于举指。顿见古佛全身。观龙女之献珠。疾往无垢世界。河沙之界不隔。尘墨之劫匪遥。入无量义三昧。坐不思议道场。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斯言信不诬矣。

嘉靖丁巳岁孟冬天池沙门法聚谨序

 

No. 609-B 法华大意开经叙启

夫妙法莲华经者。十方诸佛之极证。一切菩萨之真行。六道含灵之所迷。众子不识之甚谤。然谤也迷也行也证也有四之不同。本也体也性也理也无四之不一。以四之皆一。故东方有圣人生。其道同。其体同。其言行行藏教化。乃至纤悉云为。无不同也。南北方。上下方。尽空有二界。有圣人生。其道同。其体同。其言行行藏教化。纤悉云为。无不同也。以四之不同。故古时有异端出。其言不一。其好恶不一。乃至忧患恐惧忿懥取舍。皆不一也。今时未来时。尽世代万变有异端出。其言不一。其好恶不一。乃至忧患恐惧忿懥取舍。皆不一也。以不一故。车不同轨。书不同文。乌得大道不生谤而甚疑。所以不难于先觉。难于后学也。以同一故。天常同覆。地常同载。未尝大道不同行而极明。所以不难于后学。难于先觉也。难于先觉。故先觉明道。克苦修行。如雪山六年。少林九载。皇皇如丧家之犬。汲汲如怀渴之鹿。或解人之惑而作论。或洗人之非而上书。或为道而戮身。或扶道而去首。或大辩而䇿有万言。或深隐而言无一发。甚至于奴之狗之草之芥之。为一言之不明也。极至于割之屠之囚之煮之。为半偈而可学也。呜呼。所以难于先觉者此。不难于后学。故后学有大圣人之经明如日。有大贤人之注朗若星。解惑有高僧至论。破疑有大土宏辩。指入道之径路。弦如也。开见性之大门。豁如也。肯信则直下成佛。皆居无垢世界。肯行则即俗超凡。皆证清净法身。况今夙承善力。际遇大明。车同轨而书同文。天同覆而地同载。异端息而大道明。谤毁消而圣教显。欲明斯明。日中观手掌。肯入即入。家里拜爷娘。何艰险之有。但不肯入。实容易而不难。但不肯信。今日肯信。今日入佛之界。吾曰不难于后学者此。相质实愚鲁。幸入诚明之室。学固浅狭。旱逢觉悟之师。既蒙尊众以推行。敢不罄怀而阐演。伏惟尊众。念吾佛大圣人欲正法久住之心。各各起难遭之想。盖百年如电影。万物人最灵。人而不明此道。百年后。虽欲人身。其可得乎。生生之理。乾坤固无止息之时。必得人身。恐造化不能专制。惟愿众悉一心回向。听说偈曰。妙法莲华七卷经。此心暂离便难明。爱憎取舍千分别。人我是非万不平。大海本非鱼障碍。长空元任鹤飞鸣。今朝良遇真如教。惟愿相携入大乘。

太虚自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法莲华经       净旻法师)(五明学佛网:妙法莲华经       净旻法师)  

 吕澄居士: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要 

 杨惠南教授:对《妙法莲华经玄义研究》的看法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六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四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三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二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境法师: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方广锠教授: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