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面对情感


   日期:2011/8/4 1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人文思想的改变,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工作机会、职务..等各种机会都相对提高。女性地位抬头,甚至有些人超过男性,不再处于相对的弱势,也改变了男女之间的相处之道。加上现代人,压力、物欲、环境诱惑、感情快餐化、以及因为教育程度、知识的提升变的更自我,每个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主。大多数人都希望对方要完全的配合自己的一切计划,只要稍稍不如己意,就认为对方不再爱“我”,而疑神疑鬼、患得患失,因而争执不断,最后由情人而变成敌人。甚至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的身体、生命。这都是追求功利及太以“自我”我中心因而将自己的本心渐渐地忽视、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世界的结果。

所谓的情感,包含了父母与子女、兄妹姐弟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同事之间的袍泽之情……等一切,都是情爱的表现。而非狭隘的单单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佛教的修行上并不排斥感情,而是以“十二因缘”和“四圣谛”的学理来说明,人因为有执爱,所以有烦恼、所以有苦;因为没有认清之所以感到“苦”,是来自于对喜爱的“执取不舍”,所以在生死中轮回不休。是希望我们认清楚真相后,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智慧来转导感情,不要执取于感情。也就是将情感升华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爱的至真至善的感情。

常听人说:“要学佛就不要结婚”“若不出家、不断男女性爱,学佛不会有成就”。这些偏见造成很多原本有心学佛者因而退避三舍而不愿学佛,甚至排斥学佛。俗话说“饮食男女”,孔夫子也说:“食色性也”。要知,饮食是维系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即性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是人类繁衍种族所必需。须知佛教所讲的因果,并非单指外在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行、意念。佛教修行所强调的是要能面对世间各种善恶尘境(包含性欲)而“不起执着”,而不是断绝尘境、逃避不去面对尘境。如果为了怕面对而逃避,虽然身体未造业,但心念。想法呢?如果真的心不想、无欲,那何须逃避离群索居,何处不是净土呢?

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就是因为有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存在,各有其因缘法。重点是在于是否能各司其责、各尽本分,不渝己、不越轨,这就是惜缘、惜福。在家修行的学佛者,一般有父母、妻子、儿女,要赚钱养家活口;要做事,要面对客户、同事及各种复杂之人际问题,每天几乎都不离贪、嗔、痴的各种境界。甚至为了工作问题,不得不与他人上酒家应酬,去面对女色的诱惑。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显修行的重要。此时在面对这样环境的“熏习”,是否能保持不被染着,就看是否能心不执着了。要知“久入鲍肆而不闻其臭”,这就是“熏习”的可怕,如果缺乏正知、正见、没有定力,就算再怎样克制自己,“熏习”久了,也就随俗了。

世间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如果是正向、正面的情感,反而为一种鼓励、促使努力向上的一股强大力量。如果爱得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是个占有、自私、执着的情感,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由爱转为嗔恨而伤害彼此,甚至危害旁人。对于男女的爱情,应该是自己愿不愿意,而不是该不该有爱情婚姻的问题。

双方若已决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双方相互照顾互相鼓励,生老悲忧苦等一切果,就必须甘愿承受,遇事、遇逆境要共同承担、共同化解。使双方感情生活和谐。不要在此生生命结束时尚有遗憾而延续到来生。如果想要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找另一半时最好能找个志同道合,有慈悲心,能彼此互相体谅,能共同鼓励、共同成长、价值观相同的伴侣。二人相处时不要总想把别人转变得很符合自己的标准,这是错误、是自私的,也是争执的来源。若一天到晚发号施令,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对劲,嫌这嫌那,只会使另一半、及家人感到厌烦。要有一个温馨的家、美满的婚姻,不是改变别人,要先改变自己,自己变好了,家庭自然会变好。

六祖慧能说过“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可见不一定非得出家,才叫修行;在家一样能修行。我们看古往今来许多大居士、大菩萨,诸如:维摩诘、傅大士…等他们都是在家庭修行的。每个人的生活一定要有重心,对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确实尽到。面对现实、不执取也不逃避现实的人生,这样不论身处何处,处处是我们修行的道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情感       修行)(五明学佛网:情感       修行)  

 净界法师:修行胸量要大成就才可能大 

 净界法师:我告诉你一个修行的秘诀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怎样发心修行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章 修行无二 方便多门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 

 楞严悲华法师:傻瓜式修行十要 

 楞严悲华法师:瑜伽修行二十二要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行中身心出现的四种反应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静心就是修行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漫谈修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