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 谈国学


   日期:2011/8/25 10: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大德,诸位朋友们。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国学。中国历史悠久,我们一般常说五千年,而实际上,我认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决定超过五千年。五千年的说法是因为有文字,大家都知道,文字是黄帝时候发明的,黄帝以前没有文字。黄帝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再向上去追溯五百年前是神农,神农再上去又是五百年是伏羲,八卦相传是伏羲画的,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真正有文字,发明文字,是在黄帝的时代,这历史上有记载。我们知道古印度婆罗门,婆罗门教,它是宗教,就是现代的兴都教。我跟他们也常常有往来,特别是在新加坡那段时间。他们告诉我,他们传说,这个教创立到今天,至少有一万三千年的历史。所以我想,我们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会输过它,至少要超过一万年前,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

  中国文化的根源,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谁发明的?实在来说,这四项东西都是属於性德,老祖宗传下来的人性本善,以后把它用在《三字经》上,「人之初,性本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实在讲就是伦常、四维八德,这是善的具体,显示明白了。孔子那个时代社会动乱,像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差不多,我们今天是乱世,夫子那时候也是乱世。春秋战国差不多将近五百年,五百年的动乱,我们满清亡国之后,到现在一百年。夫子在那个乱世他非常惋惜,古圣先贤所传的道没有人学习了,非常担心,怕失传,叫斯文失传。所以他周游列国,既然诸侯都不能够用他,他老人家退而,这退就是退心了,不再求做官的这个念头,回到家乡去教学。与这些学生们,就是弟子,把古圣先贤的道讲清楚、讲明白。学生们记录下来,这有文字了,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於后世。所以,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这就是把古时候的典籍做了有系统的整理,流传给后世。

  所以中国的图书,你要说中国人不懂科学,那你就错了,你看这些典籍分类、编纂,它有程序。大分为经史子集,经史子集的由来早了,不是清朝搞《四库全书》才用它。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先秦时代已经就形成了,经史子集这个四门。所以,夫子整理的称为经学,六经,在中国图书目录里面,一定是摆在最前面的,显示出夫子治学的神圣的心态。他老人家的观念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两句话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实在是了不起。孔子说他没有创造、他没有发明;换句话说,他所学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给弟子的,以及传到后世的,是什么?全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的教诲。他只是把它整理、把它编辑,成为有系统的这些典籍,流传给后世。所以后人尊称他老人家为「大成至圣先师」。这个大成,他是集过去至少是两千年以前古圣先贤的大成,就像现在讲的会集一样,会集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祖宗留下来的这些教诲,夫子是信而好古,这个态度了不起。

  现代的人走西方的路子,从小就讲创造,要发明,夫子不是这个态度,中国几千年读书人做学问也没有这个态度。这个态度太傲慢了、太狂妄了,中国人从小就学谦虚、学恭敬。能不能超过古人?说老实话,是超不过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冷静去想一想,古时候人心是安静的,心是定的,现在人心是动的。佛法对这个特别有讲求,定他生智慧,动他生烦恼,烦恼跟智慧两个相比,那就差得太远了。愈是上古时候的人愈静,夫子处於动乱的时代,定的功夫远远不如前人。周朝末年衰了,这就变成春秋战国,我们能想像得到,那个时候的人已经逐渐心浮气躁了,但是肯定比现在好。为什么?当时这些诸子,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学说,著述成书流传到今天,现在人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跟他相比,这些诸子。由此可知,那个时候虽然在动乱,心还是静的、还是定的,非常可贵。前人的东西,后人真的写不出来。两千多年来,历代这些文人学者留下来的著述,不能跟经典相比,连先秦诸子都赶不上,我们怎么可以狂妄?怎么可以轻视古人?甚至於批判古人,这大错。

  孟子说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叫放心?放心就是今天是散乱心,如何把这个散乱心收起来,归到一,归到零,那就是禅定功夫,夫子这句话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禅定。我们净宗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收放心,把妄念收回来。佛家在礼节上常用合掌,合掌表什么?就是表摄心,都摄六根的意思,平常是散乱的,这心散乱,恭敬是把散乱的心收为一个,合而为一,这恭敬,一心。表法。散乱心於世出世间法都是障碍,为什么?它生烦恼,他有分别、他有执著,那就不能得定;放下分别执著,你心才定下来。定心生智慧,分别心不生智慧,执著心不生智慧,起心动念不会生智慧。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能体会到,古圣先贤他们的心清净,他们看到的东西看得透彻,了解有深度,说出来言简意赅,其味无穷。所以自古以来,在中国可以说是学术广博,经史子集传之千年万世而不朽。

  夫子那个时代,唯恐我们的文化断绝,毅然下定决心来拯救。拯救的方法就是讲学,现在讲办学校。私人办学,这在中国夫子是第一个,开私人办学之端,我们称为私塾,塾就是学校。他办成功了,能把古代的文化继承下来,传给后世。今天我们也碰到同样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中国人对它非常陌生,我们担心。由於科学发达,特别是印刷术,古时候这些典籍可以大量的去翻印,典籍不怕失传。我早年在台湾的时候,常常担心我们的《四库全书》会不会断绝了?到商务印书馆翻印《四库》,世界书局翻印《荟要》,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兴奋,这些东西不会失传了。虽然印的数量不多,《全书》只印了三百套,《荟要》印了二百套,能够分藏在世界各地,纵然有大灾难,总会有几套还存在,这是值得安慰的事情。

  今年满清亡国已经一百年,这两个书局告诉我,他们想印再版。我欢喜,我就向商务订了一百套《全书》,向世界书局订了二百套《荟要》,希望放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大学图书馆。目的是希望在大灾难当中,我们这两套书不至於销毁,总会留个几套,我们用的是这个心。可是我又想到,书要没有人去读,还是不能传下去的。这个书怎么读法?这么大的部头,从哪里读起?所以,我自己买第一套《四库荟要》的时候,心里在想,我每天要讲经,讲经必须要准备,要备课,这样大的分量的书,我哪里有时间去看?所以我就想到,如果能有人有时间翻翻这些书,把这些书籍里头对於现前社会能用得上的这些文字,把它节录下来,编成一册,这就方便太多了。那个时候我弟弟还在复旦教书,我就拜托他,请学校这些退休的教授,教文史的,我们也送他一点礼金,送他几万块钱人民币,请他来替我做这个工作。其实我这个想法,跟唐太宗编《群书治要》是同样一个念头。做了三年,缴卷了,我看了看不很理想,不能出版。所以就感觉到这个事情是不容易,这么多书籍,取舍要有学问、要有见识,还要了解当前这个世界状况,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一部书里头可能只有几句话对我们现前社会好处、有利益的。所以一直就没有继续再做。

  最近这几年我想到了唐太宗的《群书治要》,但是这个书我没有看过。我看过其中一部分,就是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治要》,这部书是《群书治要》后面的二十卷。《治要》总共五十卷,后面《诸子治要》这部分我看过,所以我知道有这部书。在讲经的时候偶尔也提到,没想到有好心的听众、同学他们分头替我去找,居然找到了两套,寄给我。我看到这个欢喜无量,这祖宗之德,怎么这个书还有!看看这个书,是八十年前商务印书馆印的,原本是日本人的本子。我问商务印书馆同仁,他们都不知道,不晓得有这桩事情。八十年以前的书,已经没有版权,我就交给世界书局,请它印一万套,这个书就不会失传了。

  我对《四库》这个想法跟唐太宗想法完全一样,能把这些书,每一种书精彩的地方节录几句,特别是现在生活上统统可以用得上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书就有用处了。接著没有多久,有个同学送了我一套《国学治要》,正是我天天所想的。这部书它的构想是从《群书治要》启发来的,民国初年的版子。我看它的序文,当时他有一批人,那都是现在讲的学者专家,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经史子集里面选择一些精华,编成这部书,这部书就是《四库》的精华本。所以它的书的名字叫《国学治要》,「治要」这两个字是从《群书治要》得来这个理念。但是《群书治要》的治是治国,是政治,《国学治要》的治是治学,是做学问的。我想了多年,没有办法如愿,忽然看到这个,正是我理想的,无量的欢喜。这部书已经很久了,有几本已经破损了,但是还好字还完整,字没有伤害到,这真是幸运。可能,这一本可能是个孤本,大概再也找不到。所以我也请世界书局印一万套,帮助有志於国学的年轻人,你要想读《四库全书》,这个就是《四库全书》的入门,《四库》入门的一把钥匙。

  现在这两部书都印出来了,书店里面可以买得到。我得到这两部书欢喜得,我说祖宗之德,中国传统的文化肯定有有志之士他们来继承,我们只把这些工具准备好,提供给大家。第一批是我们早年在安徽庐江汤池办的传统文化中心一批老师,有二十几位,我把这个书每个人送他们一套,希望他们能将这部书发心做注解,注音、注解,翻成白话文。因为这些书全都是原文,都是《四库》的原文,不翻成白话文,现在一般年轻的学子他有困难,我们尽量帮助他、方便他。他们也非常热心,这是什么?这就是夫子当年的事业。夫子集合一批学生,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写成文字,编集成书,流传给后世。我们现在典籍这么多,这样的完整,怎么样去读它?所以《国学治要》跟《群书治要》我都希望他们注音、注解,写成白话文。这是第一步工作,希望今年年底能完成。完成之后,我希望大家用心学习,详详细细讲一遍,我会抽时间来听。讲一遍之后,我们把它录像、录音,在网路、在卫星上播出,这么一来就便利於全世界。咱们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华侨,华侨没有不爱国的,华侨没有不留恋传统的。华侨子弟利用卫星电视、利用网际网路,都可以在家里自修,都可以学习。

  中国古代的做学问,先决的条件是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来学习,没有真诚、恭敬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常说,这是个出家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能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你就能得百分利益,没有诚敬心,学不到东西。我早年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学佛经,他就教给我。他怎么教?你想发心弘法利生,好事!但是弘法利生要智慧、要知识。智慧、知识从哪里来?你一定要读书。学佛,你要读《大藏经》,学中国传统,那你得去读《四库全书》,你想想看你能念得了吗?不学不行,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通达出世间法,契理,通达世间法,契机,契机契理才能承传释迦牟尼佛的经教。这么多你学不了,怎么办?古人有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用感应,叫感通,叫通,学有困难,用感应。用什么去感?用诚,真诚,诚上面加个至,真诚到极处你就能感通。佛法主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道理就在此地。不是叫你多学,是叫你开悟,是叫你把心定下来,定下来就能开智慧。智慧开了,你这个经就通了,障碍就没有了,一部经通了之后,是部部都通了。为什么?圣人的学问他不是从思考里头流出来的,这一点你一定要懂得。不是他思想里头想出来的,是什么?他悟出来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是悟出来的。你定功也成就了,你也开悟了,你看他那个东西就跟看自己的文章一样,一点困难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那么多经典,传到中国来,中国这些祖师大德的注疏都是开悟的。所以,你要悟了之后,你看佛的经典,你看祖师大德的注疏,没有一样你看不懂,通了。再回过头来看四书五经行不行?行,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所以说叫一经通一切经通。这部经你得通,通就是彻悟。真正通达没有障碍,这才叫成就。所以通就是悟,就是智慧,这个东西,这个东西要清净心,心不清净不行,要清净心、要平等心。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教学的宗旨,「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讲得这么清楚。今天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迷失了自性。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开悟。

  佛法到中国来了,中国人接受了,中国的儒跟道都讲求开悟,都讲求戒定慧,因戒得定。戒是规矩,守规矩,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时间久了你心就清净了,杂念就没有了。净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开悟了,是这么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中国传统,你看历代这些圣哲,现在不叫圣哲,现在叫专家学者,没有圣哲两个字好,都是从戒定慧去悟出来的。我们遵守这个原则,现在还行,我们同学当中有个榜样,东北刘素云居士,她用十年的时间,就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她告诉我她学习的方法,她是得到我过去在台湾景美讲的一次《无量寿经》的光碟,那个时候是用录音带,以后从录音带转变成光碟,她得到这么一套东西。她每天听一片,一片是一个小时,把这一片重复听十遍,就是每天听经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其实就是听一个小时的,重复十遍,这是长时薰修。这部经听完,从头再听,十年就听这一部,她的心是定的。我们一般的想法,大概像这种修学的话,中等根性的人,三、四年他就得定,他清净心现前,没有杂念了。不听经她就念阿弥陀佛,没有杂念。得清净心之后,有个三、四年,一定开悟。我们看到这么一个人,最好的例子。十年,没有人知道,我们也不认识。她成就了我们才听说有这么一个人,跟她联络,联络上了才知道这么回事情,是我们的最好榜样。

  中国古时候,无论是学国学、学儒、学道、学佛,全都是这个办法。这个办法也在《三字经》上讲的,《三字经》上讲「教之道,贵以专」,老师教你贵以专,你的学也是贵以专。你只要专心学一门,不能够同时学很多门,学很多门你就杂了,你就乱了,你的时间跟精力完全分散了。你所学到的东西,充其量是常识,不是智慧,你不能得定,也就是你心浮气躁没有办法降服。这变成什么?变成学术。现在这个世界,我在国外看过很多大学,跟学生交流过,跟教授们交流过,统统是知识的层面,没有智慧。但是在古时候,中国跟印度的教学是重视智慧,不重视知识。有智慧自然有知识,有知识你不一定有智慧。这个是东西方做学问的理念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效果不一样。我们明白之后,你就想一想,还是古人的方法好。

  孔老夫子信而好古,这句话是真理、是名言,这句话也能够流传万世,不会改变。你要想学中国古圣先贤的东西,你一定用这个方法。你要想学佛法、你要想学道,中国的儒释道,不用这个方法你得不到,你所学的是表皮、常识,得不到它的精髓。所以对於国学,我们如何去学习,古人讲的治学,用什么方法,这些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遵守。没有老师不要紧,孟子就没有老师,孟子私淑孔子,孔子已经不在世,他以孔子为老师,孔子的书在,依照书学就行了。在佛法里面也有这个例子,蕅益大师私淑莲池,莲池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读他的书,读成就了。所以,现前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古人就是老师,只要你锲而不舍,用真诚心一遍一遍去读,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为什么自见?通了,感通了,一千遍念下来,真诚心感通了。不需要人讲,自己就通了,智慧开了。这个方法西方人没有,西方人不懂。我们的好东西要记住,西方人比不上。今天时间到了,我就说到此地。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2011/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4-641-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国学)(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国学)  

 吴润江上师: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