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华漫话系列之一:广开方便之门


   日期:2011/9/13 20: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华漫话:广开方便之门

 

  《法华经》全称一般说是《大乘妙法莲华经》,但如果按经中说法,则是《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经》。“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思议,即第一最胜之法,微妙难测,不可思议,叫妙法。如《法华玄义序》说:“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经·方便品》也说:“我法妙难思。”《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能受持读诵《法华经》,破一切暗,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天台宗更以《法华经》立宗。全经主旨在会三乘归一乘,开权显实,给学人以深刻的启迪。本文侧重从“方便”的角度试谈对经文意趣的浅探。

  “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是《方便品》中世尊宣说的偈言。这启示我们,十方国土,无论是秽土,例如娑婆世界,还是净土,例如极乐世界,佛陀所说教法都只是一乘,即佛乘;无论是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还是说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实都只是佛乘的前方便。佛陀在《方便品》中直截了当说明:“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出现于世。”佛知见就是了知照见诸法实相的佛智慧。佛知见又可称为“真心”“妙明真心”“圆觉”“真如”“佛性”“如来藏”“涅槃妙心”“一真法界”等,名异实同。诸佛所以出兴于世,只为这一桩大事。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此有浅显的阐述:“原夫众生与佛,本性原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别。惟众生迷有浅深,根有大小。如来乃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实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觉岸。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渐、顿、半、满之教,随其种性,施以教化。”《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说要》)《大佛顶首楞严经》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殊途而同归。在“入佛知见”之前,一切施设均可视为“方便”。

  即使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标榜的禅宗,也还是有许多方便,例如“机锋转语”“呵佛骂祖”“棒喝”“话头”等。印光大师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对此有详细说明:“及至曹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语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举扬,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用愈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索。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以此语言,剿人情见,塞人解路。”但是“今人以机锋转语为宗,不求契语,唯学会透。是认指为月,不复知有真月矣。惜哉!”“指”者,“方便”也。

  而高唱“往生净土,不退成佛”的净土宗,其念佛,其往生,也还是一个“方便”,并非即此就是究竟。净宗行人考虑到“宗教法门,多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然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迷。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脱,是诚不易”(《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说要》),因此先转求往生净土,从而依靠彼土依正二报的殊胜增上缘,直登不退,速圆佛果。如《佛说阿弥陀经》的另一个译本,玄奘大师根据梵文本直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诸有情类闻斯妙音,诸恶烦恼悉皆消灭,无量善法渐次增长,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生彼土,得与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诸大士等同一集会,受用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常无退转,无量行愿念念增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闻法受记,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也提到:“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得往生安乐世间(注:即极乐世界),阿弥驼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往生净土是一个跳板,在极乐世界也还是要继续学修的。

  诸佛为度众生入于一乘佛法,广开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后世学人又该如何处理种种“方便”之间的关系呢?世尊在宣说《妙法莲华经》时,已早有开示。《嘱累品》中佛嘱累诸菩萨说:“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如来智慧”即前文中所说的“佛知见”,亦即《华严经》里“一切众生皆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世尊告言,如果有根熟器利、堪能“信如来智慧”的众生,就应该为之演说最上一乘实相之义,不能吝法,以小法教之。但是众生无边,必然还有许多根器尚不足以顿契实相,直下担当的众生,对这些众生是不是就舍弃不教呢?不是的,这时应该用佛陀教法中的其它法类来教化他们,来令他们获得相应的佛法利益和法喜。世尊说,你们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是“随学如来之法”,就是报佛恩。世尊“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殷勤嘱托。据此,后世学佛人处理各种法门、各个派别关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所深喜学修之某某法者,当为演说此某某法,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我们应该向经中诸菩萨学习——“时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已,皆大欢喜,遍满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如是三反”。

  观世音菩萨就是随学如来,为度众生广开方便之门的典范。《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世尊应无尽意菩萨之发问,广说观世音菩萨得名因缘,为众生说法之种种方便。印光大师有段文字可作归纳:“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冤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印光法师文钞·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云:“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种种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所行种种方便无非是为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如同印光大师说,“佛唯欲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然众生根机不一,心愿各别。或有众生求福求寿求财求子等,只要心诚求之,有求必应。此虽是世间法,然接引下根,渐种善根,故亦满愿。”而论佛之本意,“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就是要令众生皆同成佛。太虚大师在《法华经讲演录》中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意趣有揭示:“为救已发心持是经之众生,则有《陀罗尼品》。为救未发心持是经之众生,则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良以众生遭遇灾难,受诸苦恼,不易受持是经;若先有本品以为摄受,则可仗佛力,免苦难,终获得持是经,故此品实为求持是经者之增上缘也。”这可以说是观世音菩萨的普门方便。

  《普门品》中除宣说了普门方便,还展示了观世音菩萨施舍的另一个特别方便——称名方便(持名方便)。该品一开始,无尽意菩萨启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世尊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经文中一再宣说称名,如“称观世音菩萨名”、“持是观世音菩萨名”、“称其名故”。这就是称名方便,或说持名方便。

  称名方便是“胜异方便”(蕅益大师语)。禅教律各宗皆奉为日课的《佛说阿弥陀经》开示的就是持名方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如《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所获的福完全一样,且“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这正是名号功德的生动体现。《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又说:“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世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乃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称念名号,无论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无论是动中还是静中,均可进行,甚至如典籍记载,连八哥、鹦鹉等也能念。其圆顿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燃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称名方便可“自得心开”“入无生忍”“得三摩地”,不可谓不方便。《文殊般若经》中文殊菩萨教入“一行三昧”之法也是采用持名方便,“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无二。”《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载地藏菩萨为婆罗门女时,欲知亡母投生去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也是教以持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该经更有专门一品《称佛名号品》广宣称佛名号功德利益。因为称名方便的“胜异”,故尔观世音菩萨于普门方便中特开称名方便,以持名方便助成普门方便,再以普门方便摄受众生受持《法华经》,归于佛乘。或有善根极成熟,信心成就的众生亦可单刀直入,直接持称菩萨名号,证入诸法实相,得大涅槃。观世音菩萨之持名方便正所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因此《观世音普门品》中世尊告敕:“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

  一部《妙法莲华经》实在是“唯一真实”与“广大方便”关系的美妙揭示!它启迪着后世学人应该重视“方便”,广开“方便”,以方便上求下化,令众生最终归于诸佛之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法华漫话系列       方便)(五明学佛网:法华漫话系列       方便)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人天礼忏愿(学习六度波罗蜜的前方便) 

 傅味琴居士:要有智慧眼 才可与众生方便(观世音菩萨圣诞开 

 普献法师:成佛的条件 方便具足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方便品第二 

 杨云唐居士:异方便的需要 

 惟觉法师: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 

 惟觉法师:安住大乘心 善开方便门 

 惟觉法师:感应法门、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 

 净界法师:顺逆皆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