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百法百句 人生百味


   日期:2011/9/22 10: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1] 学习佛法,学习唯识后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唯识就是告诉我们认识的方法,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的方法、过程、训练体系。

[1.2] 学佛法是要求真实,要通过认识自心更清楚地认识外境。

[1.3] 学佛、修行、修心,就是修改、修证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好坏又导致了我们的行为好坏,因为心是指导身语造作的。

[1.4] 唯识、学佛法就是培养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起心动念。

[1.5] 心有问题,不管听什么都会有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器过”,本身容器就有污垢。又如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要解决心的问题,使之真实、清净,并让它长期持续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

[1.6] 修行分为无相修(如禅宗)及依相修。唯识即是了解、辨析所缘境的状态、行相,让这个境界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对当下的心相把握得住。心相:内心的状态。把内心的状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是概念。“百法”即是对心态的分类、归纳、定义、界定。只有对这些状态了解清楚后,才能对症下药。把此时此刻的状态了解清楚,掌握对治方法,依靠内心的力量去修改。内心的力量即是行持的力量。信、解、行、证,听经、看经,都是“解”,行持才是“行”。

[1.7] 我们对佛菩萨、对经论要相信,相信他能带领我们究竟离苦得乐、出轮回、转凡成圣。如果不相信,就无法解、行。

[1.8] 人生命的本质、本体都是心念,念头转变了,生命的状态才会转变。修行就是把握、修行自己的念头,念头改变了,生命就会改变。

[1.9] 我们常常要说的话与内心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语言是其次的,心态才是最关键的;名相是次要的,内心的状态才是关键的。

[1.10] 佛法要靠熏习,熏习成种。天天熏习,法义才会显现。

[1.11] 不能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因为我们的偏好一定是随顺我们习气的,而修行一定是逆着习性的,这样才能对治我们的执着。百法明门论第一句就是“一切法无我”,佛法的根本教义即苦、空、无常、无我,只有通达了苦、空、无常、无我,才能证得涅槃。

[1.12] 如果我们听法不能善用其心,那我们的行为就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若能善用其心,讲闻相应,才会有真正的受用。

[2.1] 百法的智慧能帮助我们在修道、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没有障碍、畅通无阻。以这一百个法进入佛法堂奥,体会佛法是什么,能够开通广大佛法,内心不会有疑惑。

[2.2] 学唯识的目的就是破我执、法执。

[2.3] 宇宙万法都是无常的,小到人的心念,大到宇宙,都是无常。我们不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就很容易执着,执着于今天,执着于眼前,执着于因缘合和的假相。无常是无法执着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状态,一直在流失。我们执着的只是内心的观念,执着不要让它过去,不要让它流失,不要让它变化。实际外在不可能不变,只是心中观念不能变化。

[2.4] 学习了百法,对事物的分类就不一样了,用佛法、唯识的方法重新分类、界定,这样我们心中才会有佛法。

[2.5] 法本身是药,不仅仅了解法相,必须要掌握法的特性和运用原理才有用。

[2.6]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如同行尸走肉,胡思乱想。学佛的目的就是身心统一、安住当下。一般人没有这么细的辨析,而佛法不同。

[2.7] 很多人学法都贪图功德,这也是贪心的表现,为了来世更好,这些都是人天的福报。如果没有真正在佛法的本意上下功夫,功德是很小的。佛法的本意就是自利利他,大乘才有大功德,小乘只有小功德。只有体会到了空性的道理,功德才真正大!六度波罗蜜,度度都三轮体空。

[2.8] “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能诠之教;百法,所诠的事理;能缘之慧,所缘是百法,然后下面又分成能诠和所诠。那么论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门是所诠之意。

大乘百法明门,是大乘法;有一百个法;是明门:清楚、通达、透彻、明了的门径、路途。

这一百个法是通向大乘佛法的门径、路途。

[2.9] 能了解这一百个法,能在身心上产生作用,在戒定慧上能用得上功、对得上号,就算进入大乘。

[2.10] 我们学习,不仅需要理论,更重要的是与自己闻思相结合。法要与心相应,用心去领纳、接受、感悟,才是真正法的内涵。

[3.1] 世上所有一切东西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我们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观察缘起法的生灭。观察到缘起之后,不好的让他灭,好的让他增长,修行就是这么回事。对缘起做“加减乘除”。

[3.2] 我们有没有能力认识因缘对我们成就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外缘,没有外缘我们无法生存,外缘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宇宙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不断缘到自己,不断坚固内在的我执、法执。

[3.3] 功德的说法是鼓励初学者,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不是佛法的本义。没有经说念多少才能成,佛法是一个破我执、破法执的问题,是与法相应的问题,不是数量的问题,是质量的问题。

[3.4] 事物的差别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有了分别就会有局限,都是自己内心给自己设立了界限,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等等,因此就会造业。学习唯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来分别、认识,是从相上来学习的,中观是从性上来学习。

[3.5] 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识所缘、识所变,不是外在的东西。内心的认识是心法,外在的东西是色法。这两个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把外在的色法转变为相,才能认识。每个人变出来的相不同,因为业不同。一切都与心有关系,从内心变化开始改变外境,这与世间法是相反的。

[3.6] 地球、环境,一切都是共业所感,与一切人、与佛菩萨都有关系。都是共业的等流。我们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对古人的劳动就容易忽视,也就更容易忽视今人的劳动。要认识到现有这一切与古人、与现在的人有关,要让以后更好,我们该怎样去努力。

[3.7] 佛法是观心为上,不是坐在这里就是观心,要从生灭观察到不生不灭,从不生不灭观察到生灭。生灭,即是相;不生不灭,即是性。观心,是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有力量,而不是与外境断绝关系。

[3.8] 我、法都是一种概念,概念强,就发生执着;执着,就会发生障碍:人与人的障碍、人与物的障碍、物与物的障碍。不仅凡夫有执着,外道、二乘,甚至菩萨也有执着。只有佛才能达到无我,以一个“无”字来破(“我”)。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因为众生对它的执着,非佛说也。

[3.9] 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就是“无我”。我们都认为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学了一段时间却学不下去了,学得越久包袱越重,内心越没有力量,越迷茫。究其原因没有真正通达无我,没有了解生命是一种缘起法的假合现象,没有了解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没有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和可贵。

[3.10] 我们平常的状态是与“受”相应的。痛苦和快乐不在于外在事物本身是痛苦还是快乐,而在于内心的感受。佛法上的苦乐,不是从外在环境、行为上来判断的,是从内心来判断的,是根据圣贤的标准来判断的。种种标准都是法相、唯识。学习法相、唯识的目的,就是要对宇宙人生有系统、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模糊的认识。

[4.1] 外在的人事都是无常的、会变化的,人多了你觉得嘈杂,人少了觉得寂寞,都是观念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内在对自己的信仰,内在对佛法相应,已经越来越离谱,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响、妨碍了我们。如果我们出现问题,就是和烦恼相应的标志,而不是同佛法相应。如果同佛法相应,就不会有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4.2] 我们认为一个相好不好,都是我们的观念。相的和合与隔阂,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如果观过、比较、分别,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间法,与佛法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4.3] 百法不是告诉我们结果,而是告诉我们怎么观,怎么入,住,出,你怎么进入这种观察的状态,你怎么一直保持这种观察的状态,最后你怎么超越于这种观察的状态。如果掌握不了这种入、住、灭,一直在“住”想,就会产生种种的幻觉。

[4.4] 对任何一个法,从相上观察与从性上观察是不同的。先从行相上观察,再悟入诸法的真实性(空性)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一下从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进入断灭空的状态。百法是凡夫到圣者心路历程转变的一个过程的需要,从有为法、生灭法,转到无为法、不生不灭法。后面的六个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法。

[4.5] 如果我们有信心,内心一定清净,信的本意就是净心为信。内心清净的特点就是没有执着、没有高低、没有你我他种种的障碍、没有对立。

[4.6] 要做到很小的一个事情都很不容易,没有极大的愿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摆在生命的第一位,譬如吃饭,不吃饭不行。如果我们不是把佛法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认为不学法不行,那是很难把佛法学好的。如果我们经常变来变去,就说明我们内心对佛法最基本的信愿的前提还没有解决,信心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这样是不行的!信、解、行、证,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决,那我们学了很多的理论、很多的实践,它的意义就显示不出来了。

[4.7] 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整天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都是对无我不通达的一个表现,总之要追逐外在的成就,没有认识真正意义上内心的成就。内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种种的问题去掉。

[4.8] 学佛如果学错了、学偏了,对世间的相没有兴趣了,放弃了世间上的种种成就,不作为心中追求的目标了,但是佛法的相又没有树立起来,两头无所得,造成内心无所缘。

[4.9] 我们以自己虚妄分别的心态,去看、解释、认识种种外在的问题,就会越认识越错,越认识越远,这就是造成我们禅定智慧缺乏的根本原因。虚妄分别不是真分别,不是通过法类来分别,是通过种种世间的名利、是非、得失、计较来分别,这是很要不得很要不得的!

[4.10] 世俗社会的身份是要完成社会责任,佛门里的责任是要成佛。所有外在种种事相都是为了历事练心,在高位、地位,任何位置都能干,才是对的。在任何时候,做什么事我们都是一种欢喜心,做什么事自己的业都能够跟众人的业和合,大家相应,这才是对的。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今天他在后明天他在前,众缘和合。

[5.1]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法?“以众生性欲无量”,因为众生的根机、好乐心无量无边,所以就有无量无边的法。

[5.2] 造这个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达无我,也就是为了修行。从一个法相到一个法相,从一个法类到一个法类,来诠释其无我性。

[5.3] 何谓“集起”呢?即“集诸法种子”。我们种种现行的出现,都是有种子的;没有种子,就没有现行。我们能够看到种种相,都是跟我们内在的种子有关系。

[5.4] 大乘唯识宗认为:业集合起来变成种子,即“业种”,这样更好理解一些。

[5.5] 我们造了种种业,业过去了就变成种子;种子以后再感果,种子实际上也是因,起了现行也就是感果。

[5.6] 心是无形无相的,只能从作用上来说明心的意义,所以分为八识。八识各有心所,只有从现象、表现出来的作用上,才能说明它的意义。若不从相上说,就很难说

[5.7] 唯识、百法,是从心上来说明它的规律、说明无我。

无论何宗派,显教密教、性宗相宗、大乘小乘,如果我们没有心,这些宗派就与我们没有关系。修任何一个法门、法类,都与心有关系。只有我们心去缘它,我们心去学它,这些宗派对于我们来讲才是有意义的。

[5.8] 《百法明门论》,佛法,非常扼要,让我们一步步、一层层,逐渐认识自己的心,认识佛法要告诉我们的心态究竟是什么。

不是我们自己妄想“我们的心是怎么样,我们要用功”(就可以的),过几天用不下去,算了。这纯粹是一种妄想!妄想,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怎么能够持久?

[5.9] 要对我们的心进行非常深入、细微、系统、全面的剖析,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心有哪些好的方面,有哪些不足的方面,有哪些问题……这才是我们闻法、学习经论的主要目的。

我们听经、闻法,本身就是在修行,就是在用功,是真正意义上面的用功,而不是仅仅听一些道理。听了道理若不与心结合起来,绝对有问题,绝对只是一套理论。

[5.10] 什么叫等无间呢?就是前面的灭了,后面的生起,中间没有间隔。

[5.11] 任何一个法,归纳和演绎,世间法将之运用到物上,佛法将之运用到心上。

[5.12] 我们学习佛法,对世间的一切都不上心、不用心了,世间上面的名言、名相已经坏了,至少坏一半,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可有可无,学佛法不在乎这个东西了。但是,又不懂得佛法的名言体系,不知道佛法是如何安立的,以为否定了外在,内心就能得到肯定。但是,否定外在,并不等于正确的就能建立起来。必须通过佛法来建立,而不是凭自己的热情就能建立起来的。先要学习佛法,没学过绝对建立不起来。

[5.13] 佛说法,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完全、彻底、究竟解脱。如果心不能解脱,就是有束缚、不自在,被捆住了。佛法让我们觉悟:心的束缚把它去掉,心的局限让它突破,心的痴暗让它光明。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套方法,让我们突破内心的局限,照亮内心的光明,让我们的内心从死气沉沉到死灰复燃。

[5.14] 佛法是自我透视,能够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能掌握佛法,就能给很多人透视。好比医生掌握了仪器,就可以给很多人透视。

但如果不精通,就会出大问题,如(医生)用测心脏的仪器去测胃,就是乱用,折腾一番,没有病都被折腾得有病,至少是破财了。佛法亦如此,乱用法类(就会出问题)。学佛好比心理解剖,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

[5.15] 矛盾都是一种烦恼。怎么办呢?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呢?

矛、盾。左手持矛,右手持盾,左手之矛与右手之盾互相矛盾。如果你认为左手的矛具有发展性、进攻性,右手的盾具有保护性,(都可以作为自力或利他的武器),那就不矛盾了。如果你老认为矛就只能进攻别人,是利他,盾就只能保护自己,是自利,自利和利他就难以统一。老是觉得到底是自利还是利他,本身就是不会用矛、不会用盾的标志。

[5.16] 从无我观照,很多烦恼都没了。自他起烦恼,都可以观察为无我,“一切烦恼、问题很快都会过去,烦恼、问题都是不实在的”,内心就不会被烦恼境界、烦恼现行所转。否则,对方烦恼时,非常容易引发我们自己的种子,让我们自己的烦恼种子也起现行。对方起烦恼就如同起火一样,火烧到你的烦恼,你也起现行,火与火烧到一起,越来越厉害。所以需要学佛法,来观照无我,色法、心法,都用得上。

[5.17] 感觉,局限在事物范畴的;理性,是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佛法,超越事与理的对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为什么呢?就是超越的。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烦恼生起来,也就谈不上断不断的问题。

[5.18] 怎么来超越、怎么来转意?这就非常关键。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相信(我们)能成佛?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相信,其他都会有问题,其他所有的理论、方法都会有问题。

因为首先对我们终极的目标有怀疑,其他任何的步骤都会有怀疑。科学研究,他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够研究出来,有信心,就能研究出来。我们内心深处要真正意义上相信轮回、相信解脱、相信修行能够成佛。

其次,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第三,还要训练,之后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实现。

[5.19] 依师的目的,就是来训练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依师,没有依照外在善知识对我们训练,我们自己很难把自己训练起来。训练不了,人会有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很难学会,很难学好,很难自己掌握一套佛法的理路。

[5.20] 我们对一个道场、三宝、善知识有没有信心,归根究底是对佛法有没有信心;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是对自己所走的路以及自己信仰的终极目标有没有信心,这些都是一种连带关系。

[5.21] 此岸与彼岸,此地与他方,凡夫与成佛,不是时空的距离,是心态的距离。

以佛的心态,秽土就是净土。如果我们是烦恼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凡人、没有办法,如此作意,坚持这么作意,那永远就烦恼。

[5.22] 所谓业障,有障碍,让我们学不下去,把前面的路挡住。那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去忏悔,把前面的石头、障碍排除掉,否则要么走回头路,要么绕道而行。

[5.23] 我们学百法,就是让我们对内心潜在的问题,在种子位的时候就不要让他起现行。现行,让它断灭、转化、转意。

从种子位到现行位,从因至果,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我们要让哪些种子不起现行?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持续?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转意?

这都是我们修行要去培养的地方。

[6.1] 我们说了,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要通达无我,人无我、法无我。那么怎么样子来通达呢?这法非常的多,那就需要去归纳,把这宇宙万法归纳成一百个法;归纳成一百个概念。这是世亲菩萨的一种智慧,非常高的一种智慧。那么有了这些概念,有了这些名相,我们才有办法思考;我们才有办法破我执;我们才有办法来观照。那无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那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走路也好,等等,那都是可以用百法来分析的,可以用百法来观照。

[6.2]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都是因为,你自己把这不好的东西去连起来,连起来那么人就会有很多的问题,那么好的东西你不能联想,不好的东西你去联想。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不好的东西你就把它攻破,好的东西也能够把它攻破,攻破的话你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我有成就不执著;你失败了,那么你也不执著。所以它可以用这个来观照,所以它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用的一种方法。

[6.3] 用这种无我来观照宇宙万法,就知道说这万法的生起了,万法的存在、万法的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的,都是有因有缘的,都是无常的。

那么因为我们常常都是在缘着世间上面的这些名言安立,缘着世间上面的名言安立它背后都有一个世间上面的我跟法,世间我法。

[6.4] 《百法明门论》、唯识告诉我们要依于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要把我执去掉、要把法执去掉。

[6.5] 怎样把我执去掉?就是它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本来就没有一个生死的我,那既然没有一个生死的我,那么它就不存在说我自己会怎么样——我自己会好呀或者是我自己不会好。它就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这样做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破我们内在的一种执着,通过无我来破对自己的一种内在的执着。

[6.6] 只有真正从人无我上才能够缘到法无我,也就是说真要人空,法才能空。如果不能观察到我们五蕴身心是空的,我们自己所有的观念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那么这个法空、法无我是没办法通达的,通达不了。首先就是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一切境界、一切法,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这种分别、执着、用我们内在自己的我的这种观念去缘它,那么这个法也都变成一种执着。

[6.7] 我们一切的散乱、一切的问题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我们内心上的问题,内心上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障碍;外在都不是什么问题,问题都是我们内在的。就是要从内在方面来下手、来遣除。这样的话就需要对于我们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状态、内心的烦恼、内心的善法,了解得非常清楚,我们才有办法来决定今天、明天、今生、后生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所以我们如果对法相很了解的话,才有办法对人无我、法无我进行深入的观察。

[6.8] 无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既然说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因缘就是很重要。那么我们想要有什么,那么我们就要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想不要有什么,我们就要把什么样的因去掉,而且把什么样的缘去掉。它是很简单。这样才能达到。

[6.9] 无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既然说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因缘就是很重要。那么我们想要有什么,那么我们就要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想不要有什么,我们就要把什么样的因去掉,而且把什么样的缘去掉。它是很简单。这样才能达到。

[6.10] 我们学经、学论、听经、闻法,不是说语言文字的问题,就是说这个词是怎么定义的问题,也不是说我们这位法师他是怎么表达的、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讲课的法师他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想的就是说他是怎么思考的;他怎么思考,他怎么表达的。它这个是最关键。

[6.11] 我们人说话,他总是要有思维的。没有思维的话,你话讲不出。他为什么这么思维,它就有道理的。那这样的话慢慢慢慢我们心才能够相应。

[6.12] 我们常常讲皈依也好、依师也好,那么“皈”,我们常常讲是回归、回投,那么回归就是我们的心回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心的所依是什么,它这里边有“识依缘事”嘛——我们缘的是什么、我们缘的是什么事?我们心归何处?我们心真正依靠什么?那我们如果说对这些心相的问题不明白的话,这个人就很容易内心里边会有这种动荡,就象刚才说人家批评我们呢,那我们就很不高兴;人家夸奖我们的话,我们就很得意。肯定是这么一回事情。

[6.13] 学佛—佛就是觉悟。觉悟呢,就是不迷惑。不迷惑,就是我们通达法相才不迷惑。

[6.14] 我们念佛也好,我们参禅也好,我们持咒也好,目的都是要破迷,要断执,那我们断执着也好、破迷惑也好,他卡就卡在一个理上面不明,理上面不明造成行上面做,做不了,行门和理门,因为你不知道说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那么你这个事情就不会心甘情愿,就不会很踏实地去做,这样的话,他自然而然就会盲修瞎炼。

[6.15] 实际上面,“执着”他当体即空的。所谓当体即空—他是因缘所成的,他任何一个法,他有生、住、灭。你观察灭相的时候,他当体即空;你观察因缘和合的时候,他也是当体即空。当体即空,那我们本身的执着就破掉了。不是说你要拿另外一个东西去破他,那个是不对的;不是说你要再拿一个法来破烦恼,你这个法再去破那个法,那个是不对的。

[6.16] 我们修不起来,那就通过分析的方法,通过闻思的方法。首先要从理论上面承许他是这么一回事,然后从理论再到实践,从理论再到现实,从理论再找到我们的下手处。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办法真正意义上面用观照般若。

[6.17] 世间上面的学问也好,佛教的学问也好,深不可测,我们用一生都学不完,多得不得了。深也是非常地深,非常地广,所以我们只有广大的一种希求心,然后认认真真去学,才能够不断进步,才能够一天一天得到提升。

[6.18] 那我们学佛法,学唯识,他只是说要把这个基本的心相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人会有这些基本的心相,它的道理在哪里,它的原理在什么地方,然后告诉我们如何来把握,如何来通达。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心要住在究竟诸法的实相上,究竟诸法的实相,而不是我们安住在究竟诸法的外相上。住在诸法的外相上,那么我们永远没办法解脱

[6.19] 那修行也是一样,你听完了想不想去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听,听了一百次我们都没有一次想到去做,那我们就白学了,就白听了,那肯定是白听。那如果我们听完了,知道了,我们就能够去做,我们就能够懂得去行持,那他这个效果就不一样。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面说,我们学佛法、修观,才真正意义上来认识我们自己的心。

[6.20] 所以我们学《广论》也好、学《百法明门论》也好,实际在这方面都是一样,都是跟我们的心有关,都是要用心。生死轮回也是因为心的关系,还灭证到涅槃也是因为我们心的关系。那么世亲菩萨能够在这种部派思想非常发达的一个时代,造出这样一个论,简明扼要,让我们很好学,让我们很好懂,并且他讲得非常地形象——只要我们往下学就会知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