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延德法师:生死原来也平常


   日期:2011/9/29 9: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类从远古洪荒时代起,便开始了对自身必死之命运的思考它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类思索的永恒性问题。哲学,被柏拉图定义为“学会死的学问”,叔本华也说:“死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人生的有限性在生死问题上最突出的表现出来。可以说,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思考,都同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息息相关。人正是由于意识到他终有一死,从而在死亡还没有降临到他头上时,就会思考人为何活的问题,死亡意识越强,对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追问也就愈迫切。原因很简单:既然人终有一死,死亡时对于人来说不可避免,那么,我们每个人为什么还会执着于生,生的意义与目的究竟何在呢?这是从死亡问题所引发出来的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的学派当中,儒家对生死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是回避死亡问题。庄子则是直面生死,最能反映庄子对生死的看法的是“鼓盆而歌”的寓言,据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开始的时候他很伤心,但后来却拿来盆子当鼓来庆贺,旁人不解。于是庄子说了这么一番话:“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这段话说明:亲人死后,人很悲痛,这是一种纯粹出乎人的自然天性的感情。但庄子认为,死亡到底是什么呢?它不过是“气”之聚散而已,因此一旦认识这一点死亡并不恐惧,它反倒成了人的一种解脱之道,所以庄子要求人们从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直面人的生死。

  佛经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八种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苦之中以死苦为最,佛经将死的痛苦比喻为“活牛剥皮,生龟脱壳,螃蟹落汤”,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在一般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好生恶死是人之常情,甚至“蝼蚁尚且偷生”。但在悟道者眼中,生死一种假相,梦幻泡影。所以,佛教的修行者们不灭除生死,也不惧怕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在生死中超越生死。这些修习佛道的人,不离生死又超越生死。他们依照佛教严密的教理,再加上自己内心的契证。在直面生死的时候,比常人多了份洒脱和自在。他们游戏生死,临终翕然脱去,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事迹斑斑可考,在这里我略举一二,来证明此言不虚。

  一、唐朝时五台山邓隐峰禅师,参学于马祖,石头二位禅门巨匠的门下,得到了悟处。他每年冬天到南岳衡山,夏天则到五台山避署,如同大雁一样南来北往优游自在。一次,他在回五台山的途中,恰逢两军对战,遍地肢份首碎,腹破肠穿,惨不忍睹。禅师于是脚踏锡杖,自两军阵前飞过。两队人马正在鏖战,忽见一个出家人飞过,纷纷放下手下兵刃,驻立观看。后来,竟化干戈为玉帛。偃鼓息兵。因为禅师显露了神通,必须入灭。于是当他回到五台山同僧人们闲暇聊天时,问大家:“诸方大德们入灭时,有坐着的,有躺着的,我都见过。有站着圆寂的吗?”旁人答言有。他又问:“那么有倒立着圆寂的吗?”众人皆答未曾得闻。隐峰禅师就倒立着圆寂了,奇怪的是,衣服还是顺着身体的。大家商议欲将禅师躯体抬往化身窑火化,但重若千斤,数人也无法挪动半分毫。于是远近的人都来瞻仰,纷纷稍奇,叹未曾有。隐峰禅师有个妹妹也在五台山出家为尼,当时也在,来到近前说:“你在时作事不被人理解,死了也要不循常理。”说完,就推了一掌,隐峰禅师轰然就倒下来了,大家很轻松的就抬去火化了,得舍利无数。

  二、汾阳善昭禅师,参首山省念禅师得大悟,住持汾州太子院,终日坐一榻,是不出户者达三十年之久。龙德府尹李侯是禅师故交,敦请善昭禅师住持承天寺,便者来请了三次,善昭禅师都不答应,使者受到了惩罚。便者再一次来到了禅师处,说:“这一次务必请禅师和我一起去,不然,我性命休矣!”禅师就说:“好啊,我们吃了饭就出来。”于是禅师沐浴更衣,设斋饭。席间对大家说:“老僧要去了,谁可以陪我去?”一僧站起来说:“我可以去。”禅师问:“你一天能走多少里?”答曰:“五十里。”禅师说:“你去不得。”又一僧站起来说:“我日行七十里。”禅师说:“你也跟不上我。”这时,侍者站起来说:“我可以跟你去,你到哪里我就到哪里。”禅师说:“你可以去。”又回头看了使者一眼,说:“我先行一步了!”说完,放下筷子就圆寂了,侍者也于禅师身边站着圆寂了。

  三、洞的良价禅师,游方见南泉禅师,领悟到了无上妙旨。后来住持江西高安洞山,将要圆寂的时候,有僧人问他:“您身体违和,还有一个不病的吗?”禅师回答说:“有”。禅师又反问了这个僧人:“离开这个病壳子,我们在哪里相见?”僧人茫然无对。禅师示一颂云:“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足步。”说完,就去剃发,沐浴,搭衣,鸣钟与大众告别。然后安然坐化。时大众哭天抢地,悲痛不已。过了几日,禅师忽然睁开眼睛,对大家说:“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又命个典座办愚痴斋,大家还是恋慕不已,拖延七天才准备好,禅师也就随众,吃完斋饭后,回到方丈室,站坐着溘然长逝。

  四、后唐保福禅师将要示寂时,对大众说:“我近来气力不济,大概世缘已到。”大家纷纷说:“师父法体仍然安康,不会的。”其中有一位弟子说:“时限若已到,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呢?”禅师亲切的反问道:“你说怎么样才好呢?”这个弟子说:“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禅师哈哈笑道:“我心里话被你偷听去了。”说完就圆寂了。

  上面这些例子都是异乎常情所闻,究竟怎么样才能达到这种洒脱自在,游戏生死呢?这是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一颗妙明真心,时刻放光动地,但由于无明蒙蔽,不能显露,正如一位禅师所描述的:“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一旦尘去光生,照见山河万朵。”若我们能背尘合觉,就能现证这个心,就能即生解脱,即能转物,也就生死一如,自然来去自在了。

  当然,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因缘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因缘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我们怕也没有用,但也不必急于求成,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正如道楷禅师示寂有一首倡子说:“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

  生固欣然,死亦何惧?花落还开,水流不断。世间万物,均有生住异灭。死也是人生中许许多多普通事中的一件,如同吃饭、喝茶、说话一样寻常。

  所以我要说:生死原来也平常。然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延德法师       生死)(五明学佛网:延德法师       生死)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唐思鹏居士:佛教的生死观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三、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二、让心自在于生死 

 圣严法师:欢喜看生死 

 惟觉法师:如何看待生死的奥秘? 

 惟觉法师:解脱生死之意义 

 惟觉法师:助念安心 超脱生死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六、断欲不YIN了生死 

 净界法师:分段生死的干扰 

 净界法师:菩萨为什么还有变易生死? 

 法藏法师:净土教法的生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