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容貌与气质


   日期:2011/9/29 1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说到容颜,人人脸上有一张皮,谁不希望在脸上“贴金镶玉”?有的人气色风华,有的人尽显老成,有的人深刻慈和,有的人威气逼人。

  人各因其不同血性,不同气质,而有其不同的示现与“教化”。而容颜之表的内在,又潜藏着气质为其填颜加色。

  佛云:色,空也。

  可见在我们欲界所见之形象并不实在,再到上面,以色界之精微,亦不足以抵性空之真理。无色界虽有意识形态,却仍然不免流转,终究不如佛智如如。

  所以欲界之色,其实还属粗浅。

  然而,正在世间的我们,正以无色界之意志,色界之精微,欲界之器质,来构筑“空花佛事”,以此架起佛慧之天桥,使众生不偏不倚取正觉尔。

  而此“空花佛事”,其归旨,无非就是远离烦恼,断灭烦恼,空之以空也!

  容颜与气质,就是做这“空花佛事”的一个“资本”。

  我们形在世间,容颜虽千差万别,但无非都是心灵的反应。所谓“相由心生”,非独哲人,美容师也是如此认为。

  一个人,有一颗健康的心灵,那么必定会有一个健康的容貌和气质;而有了健康的容貌和气质之后,众生看见了就会感觉到欢喜。

  欢喜的觉受一生起,行在世间的初地以上的菩萨们与众生缘分也就得以初步建立。

  所以,容颜与气质也就是一张与众生结缘的名片,“佛度有缘”,只有结下了缘分,并且是正因,才能产生正果。

  那么,我们在平日里怎样构筑一个健康的容颜与气质呢?

  我这里并不谈美丑的分别,而仅指健康,也就是我们身心的健康,仅此一点就足以使容颜与气质呈现出生动气色。

  看那活佛、上师、佛母,也并未见得个个都长得帅气或者美貌,但是其温和的表相和深刻洞悉世间的内心,一见之下便令人倾心归慕,以为正觉之因,这就是最好的接引众生的“名片”。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具足了功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已经融化了内心的冰,冰一旦融释成为水,就无所不滋润了。

  所以,具备健康的容颜与气质,第一个要义就是发菩提心了。

  发菩提心有很多论著已经详细谈论过,也是各山大德反复强调的事情,相信许多人在道理上已经十分清楚了。

  但是在行动上,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需要日夜不间断地,持之以恒地一颗菩提的博大的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之心。

  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这个逻辑循序明确了,才能使自己有得益,他人也能跟着获益。

  从来没有自己没有钱可以凭空去资助别人的事情,菩提心也是如此。

  菩提心表面上是自利利他,其实空虚中本没有众生,有何可利——可见一切都是“空花佛事”。

  而自利利他的根本,还是一个为了累积资粮,具足福报——这是修福。

  大家常说“福慧双修”,自度度他就是一个修慧的次第。

  福慧都修足了,佛智才浮现出来——而其实本没有什么佛智不佛智的,只是因为烦恼断尽,心地光明,在暗处一照才变成智慧。

  所以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烦恼断尽,众生(能)度尽!

  佛之所以圆满,是因为他能够度尽一切众生;而众生何时得度,取决于各人的机缘是否成熟。

  在佛陀的内心,他清楚的知道,所有的众生,他都可以摄受,都能够使之取得正觉,但看机缘而已——简言之,就是已经没有他不可以度化之人。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提婆达多。但是大家看一看《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就明白一切是怎么回事了。

  看那佛陀具足32相八十种好,这不是虚言。以中国古老的相人之术去观察,他就确实有这么多好,这还只是一个概括。

  所以在世的人,即便先天不足,后天也要积极维护,不要去回避这些人世间的正业——在法律范围内,这就是人修来的福报。

  而在这些世间物质手段辅助的同时,人们也要积极的改造自己的内心,和锻炼强健的体魄,只有具足了这些,人们的容颜,人们的气质,才不会只是一个柔弱的表面,才会有更强大的后盾支持。

  摘自:佛学通讯/2011年/第2期/总第179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容貌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容貌       菩提心)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