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俊才:佛教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圆融


   日期:2011/10/8 0: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二千多年以来,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弘法利生的理念,与中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互相交融、互相适应,逐步演变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在今天建设当代先进文化的伟大实践中,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佛教文化的民族特征

  由于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途径的不同,以及各地区的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中国佛教的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这三大系佛教由于信仰民族的不同,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而民族特征的不同,往往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汉传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以儒、道为代表的原有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华汉民族文化特征的佛教文化,而中国文化也被打上深深的佛教文化的烙印,以至在汉地中国人中形成的“儒可以治国、佛可以治心、道可以治身”的文化共识。如今遍布汉地的寺、塔、窟、石刻、壁画等诸多形式;信奉释迦佛、阿弥陀、观世音等诸多内容,可以说是大乘佛法天然的博物馆、艺术宫,如乐山大佛的大雄大悲、敦煌壁画的博大精深、梵呗音乐的清净韵律,这些都具有不朽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与美学价值,为世界佛教的珍贵遗产。

  藏传佛教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宗教,已有一千多年的传统。在西藏地区,宗教情感与艺术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藏传佛教建筑物都装饰着雕塑、壁画和唐卡,这些造型艺术既保存着原始宗教古朴稚拙的遗风,又呈现出系统宗教的成熟、发达和精致。藏传佛教的各种造像和供奉物,可以激发佛教徒的禅恩,从中可窥探到藏族祖先的精神寄托和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探寻到藏民族的历史以及各种文化交融发展的轨迹。

  南传佛教最显著的特点是信教民族的普遍性,在云南地区的数十个少数民族中,信仰佛教的占绝大多数,所谓“村村有佛寺、人人当和尚”之说。南传佛教使用傣文贝叶经,仍旧保持如法如律、精进修学的早期佛教的优良传统。景洪的大菩提寺、猛海的八角亭、瑞丽的遮勒熊金塔等建筑非常优美,是研究我国巴利语系佛教艺术和少数民族建筑风格的珍贵实物。

  中国三大系佛教文化,民族特征鲜明,法乳一脉,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蕴含了深厚而宝贵的济世理念,共同推动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弘传。

  二、佛教文化的民族凝聚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最根本的一点在于民族精神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建构。这种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种思想道德,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内核。

  佛教文化“如梦如幻的生命本质,一切皆苦的人生真谛,亦僧亦俗的人生态度,圆活无滞的思维方法,平等自救的自主意识,忍辱负重的宽广胸怀,与人为善的处世方式”,对增强中国当代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报恩度苦、忘我利他”的佛教理想可以引导人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投身于扶危济困、建设国家的实践中;“法无我”、“人无我”的生命本质,可以明示人们既不因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空幻本质而放弃现世追求,也不把现世追求看得太重;一切皆苦的人生真谛,教导人们以充分的心理准备应付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亦僧亦俗的人生态度,启发人们既不放纵物欲,也不压制物欲;圆活无滞的思维方法,教育人们用灵活的方式对待多变的社会;平等自救的自主意识,提醒人们凡事既取决于外在机缘,更取决于自身奋斗;忍辱负重的宽广胸怀,砥砺人们重视困难挫折,培养坚强意志;与人为善的处世方式,培养人们戒恶扬善、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另外,佛教文化在祛病健身、心理调适、消除烦恼、临终关怀、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同样有助于增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

  三、当代佛教的圆融

  佛教在与中华各民族固有文化互相对话、交流中,形成的中国佛教特有的和合圆融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佛教的缘起,佛教以“众缘和合”为世界万事万物形成的理论依据。因此佛教不仅随顺诸缘,而且广结善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圆融”成为佛教入世的重要原则。佛教认识到,只有“圆融”才能“无碍”。佛教之所以在中国能流传二千多年,亦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中传播,既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本来具有的包容性,又得益于佛教和平智信的特征,更得益于中国佛教圆融含摄的历史智慧。圆融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深深影响着当代的弘法者,他们继承传统的圆融精神,以响应时代及多元文化的挑战。太虚大师主张佛教革命时,曾大声呼吁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将它们的精髓圆融于佛教。

  在当代,赵朴老曾经精辟地把中国佛教定位为“三个圆融”,即要把佛教的事业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花落还开,水流不断,哲人其萎,言犹在耳。“三个圆融”是中国佛教感召四众弟子、凝聚佛子之心的新境界,是中国佛教与时俱进、利乐有情的新阶段,是中国佛教大智慧、大光明的新前景。让我们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使人不分信仰,地不分南北,才不分高低,力不分强弱,功不分先后,利不分大小,都一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文化       传统文化)(五明学佛网:佛教文化       传统文化)  

 吴立民居士:中国佛教文化的“三世”与二十一世纪的十大工作 

 吴立民居士:佛教文化的现在与未来 

 王雷泉教授: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 

 黄夏年教授: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楼宇烈教授:中国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论坛学术总结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传统文化——佛教现代化略论 

 赖永海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 

 徐文明教授:佛教文化呼唤清明新风 

 方立天教授:佛教文化之结构、特质及价值 

 洪修平教授: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洪修平教授: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