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对待爱情、婚姻、性


   日期:2011/10/22 9: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对待爱情、婚姻、性

1、守持不邪YIN戒,防止婚前性行为
持戒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维护自己与他人的身心清净。
佛教不邪YIN戒的内容,除了不与非配偶发生不正当的性行为,另外,还可延伸至年轻人,则是不应发生婚前性行为。面对情欲观点纷陈的社会,佛教提倡不邪YIN戒,恰好可为红尘男女提供一条遵循的道德依归。
在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若能守持不邪YIN戒,能从根本上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安定和睦,进而造就清净家庭、无诤社会。
婚前性行为,这早已是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事,很多年轻人都是如此,甚至学佛青年也难以避免!但是,一时放纵,后患无穷;据研究统计:婚前有性行为的夫妻,离婚率大大高于守贞夫妻。这倒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始乱终弃。”
观看每天的社会新闻,因为第三者、外遇问题导致自伤伤人、身败名裂的事件层出不穷。近年标榜一晌贪欢的“一夜情”、“一夜性”等看似你情我愿,但这种道德伦理逐渐模糊的两性关系,也正快速侵蚀着现代男女对性爱、婚姻的价值观。
婚前性行为不管出自何因,都会导致多方面严重后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种种不幸,所以在大多数民族和国家中,婚前性行为是不为社会舆论、宗教、伦理观念和法律所允许的。避免婚前性行为,不仅是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也是青年日后建立稳固家庭,使婚姻美满幸福的需要。

婚前性关系的危害及后果,主要有七条:
(1)、婚前性关系容易使男女两人在结婚前分手。有些女孩为了怕失去心爱的男孩才勉强献出自己的肉体,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2)、许多男人不愿娶一个跟别人发生过性关系的女孩。尽管不少男人平时作风开放,但是到了结婚的时候,他们却不肯要一个“旧货”。
(3)、有婚前性行为的女孩,婚后的性生活常常比较不满意。婚前没有性经验的女性,婚后生活相对比较美满。理由之一,是有婚前性行为的妻子常会比较过去,因美化往事而生烦恼。总之,婚前性关系次数越多,婚后的生活越不快乐。
(4)、发生婚前性关系的女孩,离婚率较高。婚姻生活不快乐,是离婚的重要原因之一。
(5)、在婚前发生过性行为的女孩,婚后容易对丈夫不忠实,容易发生婚姻外性关系。据统计,她们红杏出墙的机会,是婚前没有性经验的妻子的两倍。
(6)、在婚前发生性关系,可能会使少女嫁给不合适的人。“性能够使你盲目”——某些少女也许相信她已找到真正的爱,事实上使她和男友结合在一起的力量,是性而不是爱。
(7)、婚前性行为如果使女人意外地怀孕,假若多次人工流产,有可能使子宫穿孔破裂,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而因婚前性行为而感染上的性病,有可能会传染给配偶或子女。
另外,婚前性关系对未来婚姻也有影响:它破坏了婚姻的神圣性,使洞房花烛夜形同虚设,新婚大喜失去应有的甜蜜。同时,一旦失去童贞,会在心灵上留下鲜明的印象,因而在与配偶拿来与从前的性伙伴作比较,难以与自己选择的终生伴侣建立亲密关系。
婚前性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由于婚前性行为没有法律保证,使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认为有机可乘,如有的女性以性关系诈骗对方钱财,男方人财两空产生报复杀人念头;或女方失去贞操后,采取报复手段伤害对方;还有女方轻易委身于人后,欲作新的选择,遭到男方的纠缠、威胁等等。
因此,佛教徒应以身作则,化导世风,杜绝婚前性行为。

2、性与婚姻
性是婚姻的重要基石,是婚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年人结婚后,便自然有了正常的性生活。性生活既属于人类的自然本性,也是人类自身繁衍的需要。适当的、有规律的性生活,是普通人必不可少的。
在婚姻中,性应该发生在适当的场合下。性不应被不健康地压抑,也不应该被病态地夸大。对于性的渴望,就如同其它情感般,应该规律化。虽然对大多数的夫妻而言,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但是我们必须明了:性不是一个人快乐与否的首要因素。另一方面,有些人有着丰富的性生活却仍然不快乐,生活中常遇见一些大款级的中年人,结婚离婚数次,拥有N个性伴侣,但仍感叹未找到“真爱”。
真正的爱并非肉欲,而是一种契合的心灵状态。
性并非只是肉体上的满足,而是永久伴侣关系的基石。历经时间的磨练,爱和尊敬显而易见是亲密关系的基础。夫妻应该尽力培养贞节和忠诚等永恒的美德,这些美德会增进夫妻间的亲密程度。没有人能够免于因果循环的宇宙法则。社会成员间的和谐和个人成长,在于承认这些基础法则,而不是让自己屈服于动物的兽欲,为我们所爱的人带来痛楚。
由于自重、尊严、惭愧心等人类特质在现今社会中,日渐腐蚀殆尽。故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乃是增进夫妻和睦幸福的关键。

3、防止婚外情
(1)、于己忠贞、与人慈悲。
不耽溺于感官享受,由于YIN欲绝非个人行为,而是关系到与他人的情欲纠缠,彼此爱怨情仇也由此产生。
修行,即是为断除任何感官欲乐带来贪着、爱恋的烦恼;而制戒、守戒,则帮助尚在凡夫阶段,却意向佛道、归趣身心清净的欲界众生,从心规范身口意三业,根本拔除烦恼造作之因。因此,戒律被喻为佛门子弟的防腐剂、预防针。
虽说爱欲乃生死根本,离了爱欲即阻断了生死流转的漫漫长河,但是回归现实生活,除了出家人必须禁欲修梵行外,对在家居士则是以不邪YIN戒为依止,期以个人节欲、少欲知足、知足常乐,来维护家庭和乐、夫妻和睦。
在这看似节制的行为中,其实正展现出戒律的积极精神,是出于一份对人对己的慈悲心。从佛教强调“护生”角度解析,遵守不邪YIN戒亦即将“护念配偶(众生)”的心念化为忠贞的行为,也就是慈悲的展现。
“忠贞”的精神原是建立、维护婚姻的基石,但是当为满足一己身心的欣喜,任意把此一观念拋诸脑后,不由自主跌入看似快乐,实际却布满各种痛苦荆棘的情欲陷阱,终将无法自拔。
台湾曾有一部名为《出轨》的电影,剧中栩栩如生刻画女主角在情欲与婚姻摆荡纠结,最后竟酿成丈夫失手杀害第三者的故事,使得外遇问题引起广泛讨论。“出轨让亲密变成恐惧的总和”,一位影评家串用两部片名的撰述,成为当时的名言。
根据2002年台北市观音协会松山妇女中心公布“九○年代婚姻外遇现况调查报告”,推估全省约有四十六万的家庭,正处于婚姻外遇的风暴中。在面临离婚率居高不下,外遇问题首当其冲的情况下,圣严法师于每一届法鼓山所举办的佛化婚礼,总一再叮咛提醒新人共同持守不邪YIN戒,重视自己许下的婚姻承诺。
站在法律的立场,存在婚姻关系以外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可能会触及妨害家庭等罪责,即使如此仍有许多人甘冒不讳。
从佛教观点来看,须从“心”下手根除欲念,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四十二章经》第二十九章记述,有出家比丘人因受YIN欲所苦,竟拿锯斧欲自断生殖器官,却被佛陀斥责“该断的不断”,此“该断”所指便是内心的情欲。
要想完全根除欲望的念头,或许不容易做到,但试着从转变心念做起,经典中也都提供具体的方法——例如视老者为母、长者为姐、少者为妹、幼者为子,以礼相敬。或者运用禅修方法,将对他人的注意转而对己起心动念的观照,以理性化解、削弱欲念的影响。
《法句经.法喜品》指出,人的私欲多半根源于色欲,若不看轻色欲乃至放下色欲,贪心与私欲将如影随形。
提倡“心灵环保”的圣严法师经常强调“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无止尽的私欲是自找烦恼、自讨苦吃的开始,能够节制过多的欲望,自然能使身心安顿。
《八大人觉经》:“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就是最好的明训。个人身心情绪能稳定,便是为家业奠基了良好的基础,为下一代立下榜样。

(2)、建立正常情感生活
从不邪YIN的定义来说,虽建立于已婚对象,对一般未婚男女同样受惠。现代社会年轻人,在重视感官刺激以求欲乐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展开似是而非的情感探索,加上网络的发达,更让新世代的情爱观,呈现复杂多元的倾向。
曾有位作家以“轻、薄、短、少”四字,生动地描述时下年轻人情感交往的现况,即:“爱情质量轻、贞节观念淡薄、爱情维系时间短、交往禁忌少”,因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不久前,英美几所大学校园有学生发起回归纯朴本性,倡导贞节观念的运动,拒绝随波逐流的感情生活,他们的行动获得赞赏,同学纷纷加入表示支持。“慎重选择自己感情方式,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
在这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倘能回归不邪YIN戒的制戒精神,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理性思惟,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精神,就能抽丝剥茧,看清情欲的本质,让真心作主,享受身心的健康安全,进而造就清净家庭、无诤社会。

4、性的升华。
现代人过于依赖、坚持一种观念,认为性是骚动的原因之一,今日的性观念却是过于推崇和怂动,因此阻碍了性价值观的进展与升华。
大众传播媒体特别强调了生命中色欲的一面,使人类受到各方面的性冲击而变得不健康。于是,有人以性为生活重心,忽视了其它重要的责任;追求感官享受、性欲刺激,成为“新新人类”的所好。
对一般人而言,性是必需的,但过分强调与夸大,则是不必要的;因为人具有众生(动物)性、人性、佛性;人潜在的追求至善欲求,能使人从爱欲中超脱。精神素养愈高,愈能摆脱对性欲的执着与迷恋,如印度的甘地。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独立之父,被尊为“伟大的灵魂”,一八八六年,曾渡海赴英国攻读法律专业,归国后执律师业。其毕生以抵抗不公正、侵略、民族歧视及恢复人性为最高理想。为此,先后入狱十余次,并以绝食抗议而获得英国政府之让步,最后终获全胜。甘地不但受印度全国民众之崇敬,亦备受世界仁人志士的推崇,
甘地的根本思想:为把握真理、不流血(无伤害)、保持身心之纯洁,严以律己,以正当手段使其理想得以实现。
甘地曾于1906年立下了夫妻终生“禁欲”的誓言,当时仅37岁,实践证明,他始终奉行不渝。甘地毕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非暴力社会活动及精神灵修生活中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世人尊为“圣雄甘地”,至今也被印度国人视为圣人转世、菩萨再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婚姻       )(五明学佛网:婚姻       )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八、泛泛赘言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七、天台宗性具法门之商榷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六、缘起与性起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五、与种子识的关系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四、与中论的关系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三、与念佛的关系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二、与戒体的关系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一、作法与无作法 

 郑石岩教授:禅·生命的微笑 第九章 在见性中实现生活 

 郑石岩教授:禅语空人心 第七讲 菩提自性本光明 

 唐仲容居士:谈谈见性开悟的微妙法门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