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陈兵:如何培养报恩心?


   日期:2009/2/7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报恩心、责任心,是做人应有的品性,慈悲心更为佛教所重视,智慧与慈悲,被认为是佛教的两大基本精神,尤为大乘道的基础。

“知恩报恩”,乃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法则,被认为是做人应起码具有的道德,《杂阿含》卷四七第1259经载: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有一天后夜时听到野狐鸣叫,乃告众比丘:“那只野狐患了疥疮,因痛苦而哀鸣,若有人能为其治疥疮,野狐必将知恩报恩。但世上竟然有不知恩报恩的愚痴之人,连野狐也不如。你们应当学知恩报恩。小恩尚应报答,终不忘失,何况大恩!”《增一阿含经》卷二六佛将不知报恩的“无返复”之人列为“不可疗治”的五种恶人之一。《胜天王般若经》卷一佛教人应“受恩常感,轻恩重报”。《优婆塞戒经》卷二佛教导在家弟子应“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说菩萨对布施供养自己的眾生,“应念其恩,若恶心瞋心不念恩报恩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报,犯轻垢罪”。《华严经•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佛教导诸天子:

汝等应当知恩报恩。
其有众生,不知恩报恩,多遭横死,生于地狱。

星云和尚“人生二十最”有云:“人生最大的拥有是感恩”。

为人所应报答的大恩,据诸经所说,有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法师恩、师长恩、国王恩等。

报恩心与孝顺心密切相关,孝顺,主要出于报恩心。佛陀对于报答父母恩德、恪尽孝道十分强调,认为父母恩重无比,为人子女者无论怎样孝顺也无法报答。《增一阿含经》卷十一佛告诸比丘:
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同经同卷中,佛告比丘:供养父母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位的大菩萨),皆能令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涅槃)”。《本事经》卷四佛言人应该对父母“深心尊重,礼拜供养,以敬爱心,亲近而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以上妙珍馐、衣服、房舍、七宝等供养百数婆罗门、神仙、善友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供养悲母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悲母养育之恩无以为喻,“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戒律规定,出家为僧尼,必须经父母的同意;出家后若家中父母无人供养,必须承担供养父母的责任。《五分律》卷二十载:比丘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物供养而不敢,请问于佛,佛集合众僧而告曰:
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大乘《梵网经》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及正法为戒, 其菩萨戒第十三条规定: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以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杂阿含经》卷四记述了一个佛陀成功地劝化不孝之子的故事,谴责不孝养老父的逆子为披着人皮的罗刹(食人恶鬼)。大乘《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中,佛陀谴责那种娶妇忘母的不孝子女说:若抛弃父母,与自己的妻子儿女过日子,美味饭菜,只知给妻子儿女吃,不给父母,不知亲近扶持年迈衰弱的父母,而与妻儿昼夜不离,甚至偷窃父母财物,供给自己妻儿享用,不听父母善言,唯听妻妾恶语,或袒护妻儿而责骂父母,不知惭愧羞耻,此等众生,应划归劫夺他人的盗贼一类,重重地予以惩治!

作为佛弟子,不但要以衣食财物奉养父母,孝敬关怀,使父母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获得现世的安乐,而且要为父母的长远利益、究竟利益着想,以佛陀正法劝化父母,令其皈依三宝,去恶从善,依法修持,以获得后世的、究竟的利乐。《本事经》卷四佛说,若父母对佛法僧没有净信,子女应该“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父母若无戒,应该劝令持戒;若不知佛法,应劝令听闻佛法;若不喜布施,应劝令布施;若没有智慧,应劝令修学智慧,如是方名真实报父母恩。《不思议光经》佛言;
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

佛陀以其身教,为世人留下孝亲报恩的示范。他成道后不忘父母亲眷,几度回故国看望亲属,为之说法,使他亲族中的许多人都皈依佛教,修行证果。《摩诃摩耶经》载:佛陀为报其生母摩耶夫人生养之恩,特地上升忉利天,已生于该天的亡母说法。佛灭度后,摩耶夫人从忉利天下,抚佛金棺恸哭,佛以神力,从棺中合掌而起,放大光明,问讯其母,为之说法。佛父王净饭王逝世后,佛率弟子亲赴故国,为亡父抬棺送葬,以尽孝道。《睒子经》,佛自言:
使我疾成无上正真道者,皆由孝德也。

佛陀教人将对亲生父母的报恩心、孝心,推广及全宇宙一切众生。从佛陀的慧眼观来,在无始无尽的轮回程途中,一切众生皆曾有过父母子女的关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云:
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只因众生被无明覆障宿命通,不记得前生曾为父母,不知报恩,乃至反为怨仇。过去之恩犹未能报,不报恩者名为不孝,故“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梵网经》卷下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鸯掘魔罗经》谓“一切男子皆为兄弟,一切女人皆为姊妹”。应像孝敬今生的父母一样孝敬供养一切众生,作一切众生的孝子,为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服务。我人的生存,任何佛教徒的修道,都离不开众生、社会,众生皆有恩于我,故应普报一切众生之恩,为一切众生谋利乐。

众生中的法师、师长等,为我说法解惑,指导我修行,精心教育、培养我,传授给我真理、知识、技术,教导我正确做人,其恩德仅次于父母,理当尽心报效,尊敬供养。《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还说应报能以正见如法治世的国主之恩,近现代的弘扬佛法者,多将报国王恩解释为爱国、报效国家,这也是释迦牟尼言教中本有的精神。《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载: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太子琉璃,因曾受辱于释迦族人,继承王位后发愿报复,率大军征伐佛陀故国迦毗罗卫。佛陀出于一片爱国心,尽力劝阻,以爱护族人之情感感动琉璃王,使琉璃王两度退兵。后来琉璃王受人教唆,第三次征讨,灭迦毗罗卫国,诛杀释迦族人殆尽。佛闻悉后亲赴故园,为被琉璃王断肢剜目后活埋的五百释迦族妇女说法安慰,令她们皆得生天。

一首《生活在报恩的世界里》说得好:
给遗弃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教导了你要自立;
给伤害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给欺骗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
给鞭挞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
给绊倒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
给斥责你的人报恩吧,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最究竟的报恩,是以菩提心为众生说法,劝化其修学佛道。《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发菩提心,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无量贫苦众生,只名布施波罗蜜多,不名真实波罗蜜多;以妻子、身命布施,但名亲近波罗蜜多,不名真实波罗蜜多;“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一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前二布施未名报恩,修第三真实波罗蜜多,是名真实能报四恩。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述发菩提心修报恩法为:先修念恩,观一切众生为母,想现在的母亲慈爱之恩;次思无始以来,我母甚多,皆如现在,有大恩于我,哺乳暖体,口拭涕秽,手擦屎尿,饥渴时与饮食,寒冷时给衣服,困乏时给财物,皆是自己未舍得用者。又此资财,皆辛苦得来。若有病苦,宁可自病自苦,实愿替代,用尽方法为儿女除苦。“一切损害悉皆救护,一切利乐悉皆成办”。次于父亲等亲友修念恩;次于怨家等修念恩;于十方一切众生皆观如母而修念恩。

念恩心生起后,观修报恩:想我等由生死轮转而不相识,如《弟子书》所言:
诸亲趣入生死海,现如沉没大水中,易生不识而弃舍,自脱无愧何过此!

《无边功德赞》谓舍弃慈悲饶益我的父母亲属而只管自己解脱,是错误的,应该发愿度脱一切无怙无依的众生。《龙王鼓音颂》云:
大海及须弥,地等非我担,若不知报恩,即是我重担。

不知恩报恩,是比大海、须弥山还要沉重的重担,应观想自己的母亲因迷盲趋向悬崖险处,我若不救,更望阿谁?从而发起誓愿度一切如母众生至于涅槃的大菩提心。

至于佛法僧三宝,全身心为众生服务,报众生恩,能予众生以最究竟的利益,更应报答其深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三宝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一坚牢,如摩尼宝,外道天魔不能破坏;二无垢,远离烦恼尘垢;三与乐,如天德瓶,能与众生世间、出世间安乐;四难遇,如吉祥宝稀有难得,业障众生亿劫难遇;五能破,如如意宝,能破贫穷;六威德,如转轮王轮宝,能伏众怨,降伏四魔;七满愿,如摩尼珠,随心所求皆能满愿;八庄严,庄严法王菩提宝宫;九最妙,如天妙宝,超出世间最胜妙宝;十不变,如真金入火不变,八风不动,利乐有情暂无休息。如此深恩,理应报答。

佛教还将报恩的范围扩展到自然界及人类以外的天神等众生,《梵网经》卷下从无始轮回的角度,说“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皆曾经滋养过我,因此应报其恩。现前的天地日月、大地山河草木空气等,也都对我等有深恩。密教《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卷一:
地水火风、日月诸天,皆有内外养育之恩。

报自然界恩的方式,应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西方心理学家提倡“存在性感恩”——或对神感恩,或对大自然、历史、父母、宇宙感恩,感恩可能从宗教形式引导到包容一切的爱和想为人类、为世界做好事的冲动、报答的渴望,甚至责任感。这种存在性感恩,能将英雄和谦卑融合于一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