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一滴水珠看世界


   日期:2011/11/18 10: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美佛慧讯第一二二期   作者:阿莲

    收到《曹溪水》杂志的时候,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杂志的封面,然后我仔细地看,心里由然萌生出一些欢喜,多么奇妙而又自然天成的一幅画啊!从其中那颗几欲滴落的水珠里面,我看到的是,一个正柳绿花红的春天景象,而另外那颗半圆的水珠,映照出的却是寺院梵宇般清明世界。

  这水珠,也许是清晨的朝露,也许是午后的落雨;这景象,也许是某处民居,也许是曹溪南华寺;这枚葱绿的叶,也许是芭蕉,也许是美人蕉…所有的这些,我都无从得知。但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这画面所带给我的一种意境之美,它使我想到了“滴水藏海”四个字,使我想到了世界原来可以缩影到一滴水珠里。

  翻到内页,看到编辑给这幅画所取的既有哲理又有禅意的名字“一滴水珠看世界”,不禁又是一阵欢喜,原来是心有灵犀。

  一滴水珠,何其渺小,而这个世界,何其大,但是这个大,偏偏可以纳入这个小里来!由此不由得又想起了一句佛教用语“芥纳须弥”。这一用语的出处是《维摩经.不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

  唐代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中,有这么一段问话:“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这也是很多人所存疑的,是啊,须弥山可以容纳芥子,这是大容小,可是反过来,以小如何容大?

  这就要归结到一个理念的层面上来讨论了。试想一个人,在天地间能占多大的空间,可是我们却常常形容人心灵的空间比天空还广大,比海还辽阔。同样的,佛教也是以这样偌大一个须弥山,可以被一粒小小的菜籽所容,来形容佛法无边,神通广大。

  南朝齐代,婺州义乌县出了个很有名的居士,名叫傅翕。他用佛经中“芥子纳须弥”之深义,敷演句偈,说得极为生动、形象: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傅翕多次谈到芥子和须弥的关系,比喻诸相皆非真实,巨细可以相容,以此劝世人不要执著于眼前的名利、地位和荣誉等,事物是会转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的云烟。

  禅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对印度佛家教义的一种改写,其中包含著超脱的人生智慧和现实的人生热情。重要的是:人们不能执著于其中的说法,不能顽固于个别的言词,而是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寻得一份真意和随意。而这点在禅宗里尤其体现得明白:

  一个僧人向归宗智常禅师告辞。

  归宗智常问:“你到那里去?去干什么?”

  “到各处走走,学五味禅去。”

  “各处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有一味禅。”

  “什么是一味禅?”僧人问。

  归宗智常举棒就打。

  这僧人恍然大悟,叫道:“懂了!懂了!”

  归宗智常就说:“那你说!”

  僧人刚要开口,归宗又抡起了棒子。他就是要打出僧人的执念。

  这天,江州刺史李渤拜访归宗智常。客套之后,李渤问道:“佛经上有言:纳须弥山于芥子。如果须弥山能纳芥子,我没有疑问。但是,佛经上说芥子能纳须弥山。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归宗智常知道这刺史大人陷入语言的迷障中,就反问:“别人都说刺史大人读书破万卷,是真的吗?”

  “是真的。”李渤确实读书很多,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李万卷”。听到归宗智常禅师这样问,就自然而然地说道:“是真的。”归宗智常就说:“你的头也不过像个大椰子大嘛,那万卷书到底装在哪儿了呢?”李渤听了顿时知道自己问题的答案了。

  须弥山是够广大的,自有万千气象;而芥子确实就是那么的小,如同沙粒,所以,李渤对佛经上说的“芥纳须弥”有疑问。但是,他只是在语言的表面上理解这句话,走入了迷途。并没深入理解其中的佛法意旨所在,所以归宗智常禅师以“一个脑袋如何能装下万卷书?”来引领他看到一切事务,不是表面所显示的那样,而是要看到这事务后面所隐藏的玄机!这正如“滴水藏海”一样,并不是指把大海装在水滴中,而是指如果能洞察到小小水滴中的道理,也就可以洞察到大海及宇宙之道了。即所谓“万事万物皆可其小无内,洞悉大千;其大无外,滴水藏海。”

  《华严经》则讲得更小,所谓“一尘才起,大地全收。”一微尘,亦是要以科学的手法,才能见到其小的程度,可是它里面也可含摄世界。对此,净土法门法师解释为:法性跟法相,不可分割;再小的一个现相,里面决定包含著整个宇宙圆满的讯息,这就是微尘里面含摄世界。法师还以一个法国科学家发现,英国科学家证实的“六维空间摄影”的试验,来论述小中有大,一微尘里面有完整的宇宙。“一尘中藏大地,大地中藏一尘。”再微小的事物,也存藏著万象的意义。

  所以《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云:小能化大,一能化多,正能作依,依能作正,所谓一毛端能现宝王刹海,一微尘里,转大法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色心圆融,依正无碍。

  庐山东林寺三笑亭有这样一幅对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联意是说,慧远法师送别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虽然三人三宗,却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从虎溪的小桥走了过去;而清净的莲花,开放在东林寺中(暗指净土宗—莲宗,为慧远创立),一朵花里就有一个世界的景象,一片叶子就有一如来的智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禅宗最初的起源。佛陀以梵王所献,灿开的金色波罗花示法,为佛理开展无限想像空间。足庵智鉴禅师诗偈说:“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在禅的境界中,虽是一滴水,却具足百川味。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只在一尘中见。任何物件都可以代替花来示法,即使是一粒细沙,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世界。即“华严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雪峰义存禅师说:“尽大地撮来,如粟米粒大。”《碧岩录》中有言:“一尘举而大地收;一花开而世界起。”清代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亦曾题联:“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

  即使是一滴水珠、一片树叶,也有感觉,只要用心体会,便能通过它们,听到一条河、一棵树的故事;而当小河汇入大海、小树扎根于大地时,我们也同时能够听到惊涛拍岸的澎湃、听到根须入土的呢喃。

  道无所不在,即体涵用,也正因此,我们能够在微尘中,窥见整个大地的风貌,而一朵花的开放,也会吐露春风的美丽,而那一粒米,又何尝不令人合掌致谢呢!

  佛门和世俗社会是相通的,就像芥子和须弥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样。我们生活于世俗社会的凡夫俗子,如果胸襟广阔,没有私心杂念,便能包容,包容尘世的种种恩恩怨怨、爱恨情仇。

  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极其普通的母亲用她的生命,诠释了世上最伟大的母爱: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遇难,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她双膝跪地,整个身体向前匍匐著,双手扶著地,支撑著身体,像古人行跪拜礼,身体被压得变形。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四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孩子毫发未伤。被救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著,包裹小孩的被子里,塞着一部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位母亲,我们无从知晓她的名字,年龄和工作,地震时她在做什么,但是我相信所有的做过母亲的人都会和我一样,永远记住她在灾难降临时,所呈现出一个母亲守护她的子女的本能,她遇难时的姿势,如同一尊涅槃的佛,永远会鲜活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过这位母亲,我们可以看到天下所有的母亲,感同身受地体验到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母爱。

  一个青年在公车站等车的时候,身边一位年轻的民工不慎踩了他的脚。民工怯生生地看着他,眼睛里满是惶恐。青年对他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取出纸巾,俯身擦去污迹。公车行进中,扒手掏青年钱包,很多人都看见了,却把眼光转向别处,唯有青年民工,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抓扒手,结果,被扒手的同伙捅了两刀。在医院,记者问青年民工,在大家都装聋作哑时,是什么原因使得你挺身而出?青年民工说,我踩了他的脚,他没有骂我、斥责我,还对我微笑。他是我进城务工后,头一遭遇到的好人…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过一个微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诠释了宽容的最高价值和可贵。

  箕子发现商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过一双筷子,箕子预言了商朝的灭亡。所以,有时候,细微的东西,往往反映事物的发展本质,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忽视不得的。也就是说,每天细微的变化,会铸就我们的将来。就如同我们的品德,如果不在细枝末梢上注意,就会差之毫厘,而结果却失之千里。

  当我们形容自己的平凡时,常常用沙粒自比,但是沙粒真的平凡吗?把它在显微镜下放大几百倍的时候,沙粒上面会有河流,会有树木,会有山川,会有日月,仔细体会之后,就会感觉到,那山上有游人往来,那树木有鸟鸣啁啾,那山川有生灵奔腾,那日月有光辉灿烂……就在这平凡之中,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绮丽万千。

  一滴水珠看世界,透过一颗沙粒,我们拥有了无尽的想像与乐趣,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境界,嗅到了与众不同的花香。

  一滴水珠,一棵小草,一丝清风,一缕阳光,很不起眼,却在用它们的全部生命,毫不吝惜地为大自然注入无限的活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握手,一封短信,也不很起眼,照样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心灵变得如此美丽,如此动人。

  张阿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世界       平凡)(五明学佛网:世界       平凡)  

 其它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如本法师)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其它法师:七十二条铁证—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贡献( 

 其它法师:世界真奇妙(圣法法师著)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如本法师:一华一叶一世界 

 如本法师:性空世界 

 妙莲法师:护国护仁 二、用财有道福世界 

 黄夏年教授:抓住历史机遇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 

 徐文明教授:和谐世界从口开始 

 方立天教授: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