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云乡法师:对在家居士解释佛门礼仪


   日期:2011/11/18 19: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开场白
    去年12月末的苏州,天气凉凉的。当时我本来因为有些急事要离开江苏,可是听说近期佛学进修班有一个关于佛门礼仪的讲座,于是决定留下来旁听。
    那天是西园寺僧职云乡法师讲的。他说出来的道理似乎都很平常。就像新鲜的空气和水那样平常,却不可或缺。
    听了这次讲座之后,我非常愉快。觉得心里阳光普照。或者应该说是佛光普照。觉得朴实的生活是那么优美,一刻千金。
    随后,我把讲座的内容记录了下来,经云乡法师过目、允许,发在这里,希望与大家共享。
    然而我复述的只是一些形成字句的语言。我无法在这里复述当时主讲者作为出家人的威仪。包括他的姿态,神色,语气。那些其实也是语言的重要部分。
    我只能说说自己在讲座现场的一点体会,那就是佛法可能会让人感受到的热烈与凛然。
    热烈得令人不能嗔恨,凛然得令人不敢贪爱。
    ——我这样使用修辞手段来形容佛法,就像一个小孩子试图用七彩的铅笔描绘天空,必然是很拙劣的。
对在家居士解释佛门礼仪
——2008年12月讲于西园戒幢律寺般若堂
云乡法师

    今天跟大家说一说佛门的礼仪。佛门的礼仪跟其他的礼仪有些差别,因为佛门的礼仪融入了佛教的文化、佛教的理念,还有佛教的修证。

一、礼仪的字面意义
    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礼仪。先从字面的意思说一说。先把字面的概念界定清楚,其中的意义就得到一半了。如果概念都没有了解清楚,开头没开好,就会学得乱七八糟。
    在古代,礼是往来的意思,所以有个词“礼尚往来”。人是群居的动物,是社会性的动物,大众在一起共同生活,需要礼仪,需要往来,需要人际关系。说明白了,礼仪就是打交道的仪式。你会跟大家打交道,展现出一个佛教学子跟人打交道的高水平,那就展现出佛门礼仪了。
    礼仪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规矩。规,代表范围;矩,代表尺度。前已言之,礼仪是跟人打交道的仪式,那么规矩就是这个仪式的范围和尺度。

二、礼仪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开始具体讲佛门的礼仪,指向的目标是:用佛法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应对一切人和事物,其中佛门的尺度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佛门礼仪呢?因为我们已经皈依佛门,要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来改正自己,来修炼自己,礼仪这一门是非常重要的。开始的三皈依,就是一个佛门的仪式,佛门的规矩。从一开始直到最终成佛,可以说都离不开仪式。
    礼仪重要到什么程度?比如说,有人学了很多佛法知识,唯识、华严、天台、禅宗……样样都通,但他不会做,那也不行。如果想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那么礼仪是重要的一门。
    佛法,不仅修心,不是心好就一切都好,还要表现出来。要通过对心的改造,把你所学的佛法、你的文化展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仪规,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你的修行让人看不见,或者没办法跟大家融合,那么你最多成个辟支佛。你没办法跟大家打交道,你即使修成佛,又能如何呢?无非是自己解脱而已。作为大乘的居士,要通过佛法的修行,来改造自己,来影响他人。那么,规矩非常重要。
    规矩,不是我要求你们怎么做,或者佛要求你们怎么做,或者佛教要求你们怎么做,而是你们必须如何做。因为你想成为一个更高尚的人,成为一个更伟大的人,成为一个菩萨,那么你就要知道法度。如果你不知道法度,跟人一开口说话就说错了,或者见了长辈、下辈没办法应对,别人就会觉得:你学的是佛法吗?

三、生活中的礼仪
    佛教的礼仪非常多,包括吃饭、睡觉、进寺庙、烧香、拜佛……等等很多方面。如果细讲,可能要分二十多门。今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不能一门一门地讲。我怎样来讲呢?从你早上睁开眼睛开始,到你晚上睡觉眼睛闭上为止,就讲这一天的时间里你要做些什么。

    (一)起床
    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心中应该想什么呢?有没有看见自己躺在床上要起来的那一刹那之间呢?这都非常重要。很多人修行,忘记了刚开始的这一刹那。他已经起床了,牙都刷完了,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如此的修行,昏天暗地,你在做什么?佛法的修行,就是让你保持一种正念。时时刻刻都知道你在做什么,那就是佛法。
    起床的第一个念头,你应该告诉自己:“我将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将会不断地向上。我要成为一个欢喜的人。”先给自己树立这样的信心。时时刻刻都可以这么去想,告诉自己要断掉烦恼,要成佛。那么,你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就是开头的一颗菩提种子,已经种下去了。佛法是通的,对世俗的人,早晨的第一念也很有用,我会告诉他,可以这么提醒自己:“我要成为一个开心的人,努力工作的人。”
    作为佛教的居士,接下来,心中要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忆念三宝。没有这样的忆念,你今天一天都会觉得离三宝很远。很多人修行,已经醒来大半天了,他才想到要打坐、要念佛、要烧香。第一念就要想到三宝,这样我们离三宝才会越来越近。
    然后,告诉自己:“起床。不要赖在床上。”徐徐地起床。
    倘若是作为家庭主妇,你要起得比家里其他人更早一点,帮先生和孩子准备洗漱的东西。作为佛教居士,要勤劳,要改掉早上不起床的习惯。修行就是不断地改造自己。佛门的仪规,第一先要早起。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没时间,很紧张,那往往是因为早晨多睡了三十分钟。如果早起三十分钟,你会觉得自己多了很多时间。你会在那没有人打扰的三十分钟里,把很多事情解决掉。
    起来,先洗漱。要把佛法用到这里边去,第一你就要先想到节约用水。不要乱消耗,本身也是培福。牙在刷,水还在白白地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仪规就是要改变这些东西,让自己不断地向上。

    (二)上香
    洗漱完了,起码的,肯定要给佛上香。那么现在就要说到上香的礼仪。
    无论是到庙里上香,还是在自己家里的佛堂上香,都有礼仪。
    平时在家里上香,不必烧三柱香,一柱就可以了。因为烧三柱香,烟太大。一柱清香,就代表着一片虔诚。
    很多人不会拿香。应该把点燃的香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一举,举到眉心,然后上香。

    (三)礼拜
    接下来肯定要礼拜。
    礼拜之前先要合掌。我要说一说合掌的仪规。很多人不会合掌。真正的合掌很简单:两手的指尖先合起来,然后放在一起,掌尖保持向上,眼睛能看见无名指的指尖。掌的高度就是当胸,双肩放松,打开你的肘。
    礼拜的姿势,很多人学佛多年,都知道,我就不在这里示范了。如果你们想再规整地学习一下,可以看相关的书和光盘。
    一般我们礼拜,是礼三拜。其实,拜三拜,起来一问讯,这只是一礼。真正的礼佛三拜,是拜九拜,这才是一个大礼。

    (三)诵经
    这时候,你可以诵经。早晨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诵《金刚经》,诵《大悲咒》,或者诵三遍《心经》……都好。跪在佛前诵也行,在佛堂旁边放个凳子,坐在那里诵也行。诵经的时候,要放下一切,专心致志。
    诵经有两种重要的方法。一种叫止诵,一种叫观诵。
    止诵的时候,心无杂念,一字一字,好像流淌的泉水,一滴一滴,总是流在同一个位置上。
    当止诵有一定功夫了,就可以观诵。观诵,比如诵《心经》时,“观自在菩萨”,观想有一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怎样一种境界呢?或者诵《弥陀经》时,诵到各方有佛,你就观想自己处在虚空之中,看到东方有很多佛,西方有很多佛,南方有很多佛,北方有很多佛,忘掉你这个佛堂,忘掉你这个家,忘掉这个地球,这就是观。
    如果止诵,就不要去思维,不要去分别;如果观诵,就要思维法义。比如诵《金刚经》,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感觉呢?你就要思维这个法义。当然,这个法义你要提前抉择好,诵经的时候,只是一刹那间而过。为了能够观诵,平时你要去听闻讲《金刚经》,了解其中的意思。
    诵经后,我们要回向,回向给谁呢?给所有众生。不要只想着你自己。不要想着:“我今天腿疼,我念一遍《金刚经》吧。”如果你腿疼,你要想着:“十方世界所有和我一样腿疼的众生,今天腿疼都消失了。”把你的心量扩开,不要只在你的身上打转。如果在你身上打转,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回向,真正的功能是什么?就是冲破自我的局限。不是去执著什么,而是放弃、舍掉。
    回向之后,再礼佛三拜,结束你的功课。

    (四)早餐
    下来,作为家庭主妇的,就是要做早餐了。
    我们现在的人很懒,大多睡到九点四十五分才起床,尤其是年轻的人,不做早餐。医学上说,早餐如果不吃的话,心脏负荷会超重,而且特别容易得心血管的疾病。所以早餐一定要吃。晚餐可以少吃,或者不吃,这是合乎生理规矩的。现在很多人晚上吃得多,早上几乎不吃。当然我们也不必强求谁。可是,你想身体健康、精神百倍,就应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做早餐时,你不应该想到:“天天给先生做早餐,给孩子做早餐……多麻烦,这简直是一个负担!”你应该怎样来想呢?应该想:“我今天要供养他们,供养我的父母,供养我的家人,乃至要供养三宝,要供养一切人。”用这种心态做事,你还会牢骚满腹吗?肯定不会,心态肯定会很好。
    我们为什么会烦恼?就是自己在做这件事,但是心态不好。为什么心态不好?就是老觉得:“我在给别人做事情,我给你做事情,我对你这么好……”那你就违背了布施的原则,三轮体空的原则,就是没有我,也没有施的东西,也没有受施的人。可是我们处处著在这个上,觉得“我在给你做东西”,很烦恼,好像受压迫的感觉。所以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慨叹:“女人很辛苦!”
    女人很辛苦吗?女人是菩萨,一点都不辛苦。这个世界离开了女人能转吗?女人很重要。不要觉得辛苦,应该觉得很高兴。把先生、孩子、父母、师长,都要照顾好。

    (五)吃饭
    做好了饭,就要吃饭。这里有重要的仪规。对居士来说,在佛门里吃饭,和在家里吃饭,要求是差不多的。
    第一个要求是什么?静默。不准有声音。不准唱一首锅碗瓢盆的赞美曲,“啪啪”地响。安静的时候吃饭,本身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发出各种响声,别人听了也烦恼。所以佛教的吃饭,严禁说话,严禁杯盘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我在西安大雁塔住,那是玄奘法师翻译经典的地方。当时玄奘法师的译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有一天皇帝来参观,看见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里吃饭,却听不到碗筷的响声,而且没有任何人提出要求,多么肃穆,多么庄严。皇帝吃了一惊,对玄奘法师说,假如我的军队像你们这些出家人这样整齐,那我的军队可以所向披靡。
    第二点,不要挑好坏。能吃就要有感恩之心。你要想到,很多人还没得吃呢。知足才能常乐。
    第三点,吃完之后,大盘子放在底下,小盘子放在上面,再小的盘子放在上面,然后你再走,这是一个重要的规矩。西方人用餐,如果收盘子的服务员没来,他们也会把吃完的盘子这样叠放起来,非常整齐。不像我们这边吃饭,经常吃得一桌子都是残羹剩饭,像战场一样。
    吃饭的规矩代表着文化,代表着修养,代表着内心境界。你有没有知识、文化,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跟我面对面地吃饭,我能看穿你。
    这代表着人的修养。以前我的师父告诉我:“你允许你的地板上有这么大一片污点,你一定会允许你心中有比这更大的一块黑暗。”生活中整整齐齐,活得才精神。
    第四点。请客吃饭,客人没到,我们不能先动筷子。作为小孩子,长辈没到之前,不能先吃。
    但是现在的教育不同了。现在家长让最小的先吃,孩子吃完大人才吃。
    以前不是这样。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孩子先吃完了,要对父母说:“我吃完了。”如果父母允许,才可以离开。如果父母没说话,就应该坐在那里,等他们吃完,一同起身,这才是规矩。
    现在太“民主”了,反倒不好,人没有上下。孩子眼中没有父母,没有师长,没有规矩,就这么乱。
    我们作为佛教的居士,吃饭的时候更应该遵守规矩。作为家庭主妇,吃完了肯定要收拾碗筷,这都不消说了。
 

(六)入寺
    假如你吃晚饭了,预计接下来要去寺庙,那么现在就要说到,怎样入寺,入寺之前应该准备什么。
    入寺,是要见圣人,见师长。有的人,父母灵位也供在寺庙里。你要来见他们,该怎么样做呢?
    你是来供佛的,那你可以带鲜花,可以带水果,也可以带菜,都没有关系,但是不必带太多,虔诚心功德最大。甚至你可以什么都不带,带一片欢喜心供佛也挺好,或者到寺院里帮忙也可以。
    入寺要做什么?是拜佛呢,是听法呢,还是问候你的师父呢,你要先计划好。不要来了之后,碰见什么做什么。
    今天要进三宝之地,在家里的时候,你先要告诉自己,作为妇女,不要化浓妆,不要穿得太艳丽,太暴露。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贵妇人,乘的是金马车,穿得很华丽。但她要去见佛的时候,总是先在寺院门口下了车,换上布鞋和朴素的衣服,把她的璎珞、宝珠等装饰品摘下来放在树底下,再去见佛。朴素是最美的,装点出来的美丽太人为化,所以她用朴素的形象、朴素的心地去见佛。
    我们也应该如此,进寺庙不要打扮得太招展。过分地打扮,一来见圣人时显得不恭敬,二来也许会让圣人动心。要避免这些。

    (七)上殿
    入寺之后,先要直登大殿。为什么?佛在那里。一定要先去拜佛。或者从天王殿一直拜进来也行。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佛,我们又不是天天在寺庙里,偶尔一来,要先去拜佛。
    在大殿礼佛,和在家里一样。大殿上有时候不准上香,如果上香,跟在家里也是一样的。

    (八)见僧
    在寺庙里,肯定会见到出家人。现在我们就讲跟出家人打招呼的礼仪。
    见到一个出家人,也许你不认识他。不认识,打招呼太尴尬。但你是一个居士,不能甩手而过,像没看见似的。你不用问讯,也不必说话,一合掌,走过去,这才合乎规矩。
    那么见到熟稔的出家人呢?如果他德高望重,那你就要礼拜。礼拜他,跟礼拜佛一样的拜法。一般是三拜。师父说“一拜好啦”,那你就拜一拜,不要强行继续拜。或者师父说“不要拜啦”,你也可以不用拜。有的人,年长的师父说不要拜,他还继续拜了好几拜,最后师父没办法,只好撑着身子起来扶了扶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去礼拜尊者宾头卢,心里想:“尊者这么傲慢!我是一个尊贵的国王,来礼拜他,他理都没理!”尊者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想什么了,于是第二次国王又来礼拜的时候,尊者就起身向前走了七步,迎接国王。后来国王得了什么样的果报呢?他的国家被别人侵占了七年,这七年中,他无法坐在国王的宝座上。
    礼拜出家人,出家人是不用回礼的。在中国,讲究“礼尚往来”,出家人有时候会合个掌。而在东南亚,居士们礼拜出家人,出家人走过去,你拜你的,我走我的。这不是傲慢。你的恭敬心、虔诚心,所得功德是你的,跟他有什么关系?你礼拜,你还要管着他啊,这是一种执著。
    拜完僧,要说些什么话呢?在古代就说:“和尚安康否?少病少恼否?正法得弘否?……”现在这么说,人家听不懂,要用现代汉语:“法师,你还好吗?身体健康吗?”
    如果法师忙着,只是跟你寒暄两句,那你就要有眼色地走开,让他做他的事。如果法师跟你交谈,问你最近学什么佛法,有没有打坐等等,你都要如实地回答。你也可以请教法师一些修行上的问题。

    (九)供养
    前面说了,供佛,用鲜花、水果……供僧,应该怎么供呢?一般人往往是这样的:掏出一百元钱来,赶快塞给师父。这倒也可以。可是旁边不理解佛教的人看到了,总觉得“和尚真爱财”。我们供养师父的时候,不要锦上添花,要学会雪中送炭,了解到师父缺什么,你就供养什么。
    供养三宝当然功德很大,而我们更应该多多地做些慈善的事。比如放生,比如去敬老院、孤儿院布施一点点。布施是没有固定对象的,众生也是佛,我们应该多做利益众生的事。
    有的人是这样的,放生的时候,告诉抓鱼的人:“你多抓一点鱼给我,明天我要放生鱼。”你是放生,还是放死?放生是救刀下的命,生出怜悯之心把它买下来放掉。

    (十)闻法
    如果寺院里有讲经法会,你要来学习,应该注意什么?
  有的居士,已经来这里听了十几堂课,但是连起码的规矩都忘掉了——在这样的公共场合,要把自己的手机关了或调成震动。这代表着一个人心目中尊重不尊重他人,有没有妨碍他人的意识。这件事情我讲得严厉一些,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修改自己,我们想更上一层楼,对自己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否则,皈依三宝有什么意义呢?
    进门后次序而坐。如果你迟到了,或者听经的过程中有事有出去,要先在偏位上问讯,再进来或者出去。
    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太注意。对自己不注意,最多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无法成为更优秀的人。学佛,要避免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状态,要克服不尊重他人的习惯。中途从讲堂里退出,不是不行,但重要的原则是不能影响他人。要徐徐地、安静地走出去。最好是能一直听完,然后大家一起回向。
    听完课,如果没有时间再去大殿礼佛了,也应该站在院子里,恭恭敬敬向大殿问一讯再走。

(十一)过堂
    在寺院里,有可能跟出家人一起过堂吃饭。我说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你不能出声。你可能碗筷放得不对,可是最重要的是你不能说话。“给我打点儿这个菜”,这不行。你不必说话,会有人给你打菜的。
(十二)约定
    特别地邀请出家人去素餐馆吃饭,也是允许的。但是要跟人约好。
    这里就牵扯到跟人约定的问题。这代表着你守信与否。
    我先讲一个故事,弘一大师的故事。弘一大师,大家应该知道,李叔同先生,著名的高僧。他在俗家的时候,有一次在上海跟一个朋友约好,明天早上七点钟你来找我,我在家里等你。那人七点零五分来了,只差了五分钟。李叔同先生就告诉他,你迟到了,我已经安排了别的事情,明天或者后天再约吧。接着给了那人一个闭门羹。这是为了教育那人,告诉他一个道理,跟别人约定的事情,一定要守时。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时间观念很重要。所以我每次跟人约定,我都至少提前五分钟到达。
    佛教的居士,更要注意守信守时。约定了什么事,那天无论是风雨还是什么情况,都应该前往。或者不去了,那就应该提前告诉人家,让人早做安排。
    一般的人,往往是随口而说。别人说哪天一起吃饭,回答说“可以呀”,然后到了那天,没去。他说请你吃饭可能不真诚,你回答也就更不真诚,这其实就是妄语。既然约定了,就要实现。

    (十三)孝道
    平时在家里,怎样应对自己的父母呢?佛教的礼仪中,也包括了这个内容。
    对父母应该怎样呢?常常问候。歌曲里不是讲了:“常回家看看,哪怕刷刷筷子洗洗碗。”如果你跟父母不住在一起,那你也应该常回家看看,跟母亲或者父亲说说话。
    有人就会问我:“那,师父你有没有常回家看看呢?”我可以说,我虽然没有常回家看看,电话我倒是常打的。
    但是几年前我不是这样。我不但不回家,电话我也不打。父母打电话给我,我就说我要做事情。今天看来,那时我做错了。那时候我以为,一旦修行,就要脚不沾地,腾空而起。哪有这回事情呢?修行其实是要脚踏实地,好好地做一个人。
    作为俗家人,更要好好地照顾父母。不是父母老了没人养,而是父母老了争着养,这才符合佛教的道理。对于父母,除了恭敬,尊重,还要供养。作为子女,你要有这份心。当然你可以随力,不必强求。如果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关系;如果你是“力有余而心不足”,那就可怕了。佛教讲轮回,有一天你的儿子也会“力有余而心不足”啊。我们对父母一定要尽孝,要问寒,要问暖。
    俗家人学了某种技术,对于教导你技术的师长,跟对父母差不多,逢年过节要去拜访一下。

    (十四)交友
    佛教的居士应该怎么交朋友,这很重要。
    很多居士交的朋友,不是居士,是打麻将的,是掷骰子的。我们凡夫总是不断地被环境所影响,你交往了这样的朋友,会被带到什么地方去呢?
    一个人如果交一个好朋友,比你有二十万的存款有价值得多。如果你有二十万存款,却交了一个恶友,也许要不了三年你就输光了。你如果有个好朋友,穷困的时候,他会帮助你、支持你、开导你,这比财富更重要。佛教讲亲近善知识,我们交友也要交良师益友。
    如果一个朋友,他的心念是邪的,你发现他很谄曲,很虚伪,对你说的是这样,对别人说的是那样,或者和别人当面有说有笑的,等人家一走,转过身来就对你说他怎么坏怎么坏……这样的人,你一旦发现,你就告诉他:“阿弥陀佛,祝愿你早日成佛!”就结束。这样你才不会被他同化。古人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我们要交善友。
    而且,交朋友要交比你强的,比你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为什么呢?他可以带着你向前跑,给你一个好榜样。这就是交友的规则。

    (十五)家庭
    这是重要的一环。因为你们都是居家的,已经建立了家庭,或者将来要建立家庭。今天我还看到有的居士是一对一对来的,这是佛教家庭,将来你们的子女也会学佛,那是很好的。

    1、夫妻
    古人讲夫妻要相敬如宾,佛教更是礼仪化。经典中记载,男子对妻子,要不定时节地买些东西给她。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你们是俗人。作为妻子,要支持你的丈夫,重要的时候甚至要替他担当,你要爱他。男的要体恤你的妻子,要对她好。
    作为学佛的人,连家庭的事情都处理不好,你学什么?学佛就是为了让你更好,而且要好得不得了。
    有些人学佛了,反倒家庭处理得更不好了。为什么?原因到底在哪里?有没有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呢?
    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处理有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是忠诚,第二是理解。
    忠诚,就是相互之间没有多少秘密。
    理解更重要,如果不理解,就麻烦了,要么冷战,要么白热化。
    作为妇女,你要理解你的先生,他很辛苦,他在外边工作不容易,他可能受了领导或下属的压迫,回家偶尔会发发牢骚,你要学会听,还要开导他。因为女人在家庭中除了是妻子,也是母亲,如果女人只是女人,没有母性,这样的家庭也不太好。对待丈夫,有时候要像对待小孩一样去关怀他。
    丈夫也要理解妻子,她在家里要做饭,要拖地板,要洗衣服,要接送孩子……要做很多事情,她很辛苦。有时候她发发牢骚,听!多听,多想,多理解。
    家庭成员之间为什么发生矛盾?原因就是缺少沟通。缺少沟通的原因是什么?缺少理解。

    2、子女
    孩子教育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孩子教育问题非常棘手。这是因为从小你就给他灌输了一个理念:“你是家庭的主宰,你是家庭的中心,你很重要。你重要到什么程度?哪怕我吃的是干粮,也要让你喝上很好的汤。”你这样照顾孩子,他可能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自信心。在家庭里边,他有这样的自信:“我是皇帝,我说了算。”可是他一出门,你看吧,他变得随顺得很,对谁都好,人家把手一举,他马上就低下头。他为什么没有正常的自信心呢?就是因为家里谁都对他好,谁都不能说他半个不字。
    我们教育子女,最好是用佛法。告诉他因果的道理:“现在不好好读书,不听话,不守规矩,将来你就是街边的一个痞子,没用!对国家没用,对家庭没用,对父母没用。你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
    很多人是家庭里出了问题,子女不听话了,才来找佛法,来不及了。
    还有一点,家庭里要有层次。现在讲“平等”,变成父母把孩子捧着,而不是孩子仰望父母。当然,这种仰望不是怕你,而是尊重你。孩子有尊重父母、感恩父母的心态,自然会对父母好。
    你自己先要有感恩心,然后灌输给孩子一种感恩心。你要告诉他,感谢你的老师。
    有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旷课了,没去上课,也没回家,就在外边玩了一个上午。下午我去学校,老师问我,我就撒了一个谎。但是老师知道实情,因为老师派其他同学到家里去看过,看我是不是生病了。听到我撒谎,老师生气了,给了我一巴掌。要是现在,老师这样对待学生,可能要跪下来给学生求忏悔。但那时候不是。老师扇了一巴掌,我非常难过,没有检查自己,只觉得在同学面前伤了自尊。回到家里,我流泪了,跟父亲说老师扇了我一巴掌,小小的心灵里边希望得到支持。但我的父亲没有支持我。他也没有打击我。他只是告诉我一件事。他说:“比如你今天站在十字街头,这条路走过去可能是光明大道,那条路走过去可能是荆棘丛生,当你快要走上那条路的时候,旁边有个人把你狠狠扇了一巴掌,把你打入正途。你觉得是打得值呢,还是不值?你是要高兴呢,还是要哭呢?”
    我记住了这件事情,到今天还记得。我的老师做得对,我感念他。如果他不扇我那一巴掌,也许我出不了家呢。
    我们应该常存一种感恩心。而不是谁说了我家孩子,就怨恨谁。为什么说你家孩子?也许因为你家孩子有错。你不能把自己的宝宝看作是完美的,对别人家孩子越看越不顺眼,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不大好。
    你要感恩。别人说你,那是对你好。即使他看不惯你,他说你也是对你好,他是为了修改你。
    我父亲跟我讲过一个道理:你到医院里去挂专家的号,请人给你找毛病,又要花钱,又要吃药。现在一不花钱,二不吃药,有人找上门来找你毛病,说你哪里哪里不对,你应该高兴才是。古代的圣贤在书里说:“闻过则喜。”别人说你的过失,你应该欢喜,因为你从此之后将再上一个台阶。不是别人说你几句,你面红脖子粗,要跟他对着干。那是愚痴的表现,实在没必要。
    这也是规矩,心里的规矩。你要把心里那种以我为尊的规矩,变成感谢一切人。对子女也灌输这样的思想,他自然就听话了。

    3、婆媳
    家庭关系中还有一个难处理的,就是婆媳关系。这可以说是人类重要的一环。
    妈妈执著于儿子,“他是我的儿子,他要听我的。”妻子呢?“他是我的先生,他是我的依靠,他不能转向,他要听我的。”这个当儿子和当丈夫的很难做。婆媳的矛盾就因此而起。
    但是有一个解决的方法。为什么婆媳关系不好?是因为我们说话的时候不注意。婆婆出去见了朋友,说她的媳妇哪里不好,哪一天怎么对不起她,哪一次给她熬汤,故意放了很多盐。这个人听了,把话传给媳妇,两个人的关系就会更恶化。媳妇出去也说,我婆婆怎么不好,就这样恶性循环。
    你去看,凡是婆媳关系处理好的,婆婆跟媳妇都是互相赞美的。婆婆总是说,媳妇怎么好,哪一天给我买了一块手表,哪一次出差还给我买了金耳环,哪一次我生病了,她急得不得了,又叫车,还到医院来照顾我……如果是这样不断地赞美,婆媳关系很好处理。
    假如婆媳关系处理得不太好,那就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开始赞美对方。没看见对方的优点,也要想办法找出她的优点,赞美她。这样,婆媳关系肯定会处理得恰当。
    你不要觉得婆媳关系好像不涉及礼仪。这也是礼仪,这种礼仪更微细,从心上改,从你的思想认识上改。
    除了在当面赞美,你更多地应该在背后去赞美。最怕的就是当面赞美,可是背后不是这样,她听了之后更气。你应该当面少说赞美的话,背后多说赞美的话。人都喜欢听好话。

 

(十六)晚课
    这些话说完,已经日暮了,我们要说到晚上的功课了。晚上,我们依然在佛前要上香,要礼拜,要问讯。
    我要说到打坐的一些仪规。打坐是修行重要的一课。一个修行的人,如果你没有禅坐的功夫,你的心就无法安静,你很难做成大事。古人讲,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诫子书》里边的话。你的心宁静,你思考问题才能够很远,才能够广阔。一个烦躁的人,你能想出什么法子来呀?你连你的烦躁都解决不了,能解决其他问题吗?
    晚上,我们在佛前烧完香,礼完佛,可以开始打坐。具体怎么办呢?最好是双盘起来。不能双盘,那就单盘。不能单盘,那就散盘。实在是不能散盘,那就直直地坐在这个地方。
    你不必用什么特别的功夫。记住,佛法没有秘密。说我教你一个咒语,你一念就腾空而起了,这种事情很少,至少我修行十几年,没见过。修行是平实的,你越修越觉得脚在地上站着,越修越觉得踏实,越修越觉得自己活得有滋味,那就可以了,你已经上路了。
    我们打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身体是垂直的。如果弯了,你肯定坐在那里静不了。坐有功夫的人,他越坐越直,很平静。身体的仪规很重要,包括手怎么放,有专门讲打坐的书,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告诉你们怎么样用心。
    打坐的用心,你不要想着有什么方法,或者有什么秘诀。坐着就是坐着。什么意思?就是我坐在这个地方,一不能站起来走,二不能说话,所以想很多东西,没用。比如想着,明天要做什么,后天要什么,前几天谁对不起我了……你想这些没用,解决不了什么。
    所以,真正的打坐方法就是两个字:放下!
    我不是说永远放下,永远放下我们做不到。把这个人世间暂时放下。你要告诉自己,在打坐的这一段时间内,我要放弃人间,放弃一切。你放弃得越多,你在这一段时间内跃进得就越快,得到的就越多。你会得到什么?轻松,自在,没烦恼。不断地放下,不断地放下。
    为什么我们打坐,参禅,数呼吸,想入静,却静不下来呢?因为我们心中牵挂的东西太多了。你自己坐在那里看,你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妄想。自己去分析,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就是牵挂着什么,或者是人,或者是事。如果你不牵挂,你就不会去想,有时候刻意去想你都想不起来。
    如果你放不下人间,你老是坐在你家佛堂里。如果你放下人间,肯定很快就到西方去了——真的把人间放下来,念几声佛你就去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山西五台山,有一个将军,错杀了一个人,觉得很后悔。后来将军出家了,修行二十多年,非常精勤,开了天眼,可以看穿人的三世。有一天他在佛堂里念佛,突然来了一个当兵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一看见老和尚,不由得怒火中烧,拿起弓箭就想射他。老和尚说:“我已经等了你二十多年了。”年轻人停住了,“哎?为什么他等着我射他,他竟然没有惊慌呢?”他想弄明白这件事情。老和尚就告诉他这件事,原来年轻人就是前生被错杀的人。年轻人想,生生死死,冤冤相报。他把弓箭一折,念了几声佛,就往生西方了。真的放下,就是这样。如果你看不透,放不下,那你就只能拿上吧。

    (十七)入睡
    现在该上床休息了。按照佛门礼仪,睡觉要用吉祥卧。向右侧身而卧,手放平,枕在头下面,卧似一张弓。
    这么睡有其佛教的道理,比较安稳,容易见光明。为什么容易见光明呢?人的右侧气脉是粗的,是浊的,如果睡觉的时候压住它,左边柔软的气脉就会流通起来,你就会见光明,这是密宗这么说的。
    医学有这样的说法——这样睡觉的时候,你的肝放平了。肝藏血。而且肝主的是魂魄,就是安神定魄。肝放平了,血会往下流,其中藏的血多了,睡觉就安稳了。睡觉不安稳,通常是因为肝血不宁。还有一点,这样睡,胃在上边,不受压迫。我们的胃需要不停地蠕动,如果压迫住它,它难以蠕动,你心中就嘈杂。
    用吉祥卧躺下来,你要告诉自己:我要平静地睡了。你心中还要忆念三宝,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然后你欢喜地进入睡眠。
    你还可以这么想:人命在呼吸之间,我这样躺下去,能不能起来还是个未知数呢。这个人间有什么好留恋的?如果我修净土,那么我就希望,如果在梦中能见佛,那么我就去了,不是更好吗?为什么我们怕死,想多活几年?就是因为放不下。其实人命在呼吸之间而已。
    我们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结束。留一点点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问。

    问:我在家学佛,应该每天都念经吗?
    答:只要你有时间,不耽误你的工作,不影响他人,不影响家庭。切忌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人生要放弃才能得到。比如说,妻子跟你说:“我今天很忙,你送孩子去上个学吧。”“我要念经!”这样的话,这个经还是不要念了。

    问:拜佛的时候应该作何观想?
    答:最好的想法,就是没有想法,心地空明。如果做不到,那么你拜下去的时候,不要想着是你一个人在拜,是一切众生在拜,而且无量无边的佛,都在你这一拜之中参拜了。还有,我们拜佛的时候,心中往往有很多祈求,祈求我或者我的家人怎么样。这个心量太小,容易让人生起执著。应该祈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这还是小的,应该祈求正法住世,法轮常转,法界众生都能沐浴佛法的恩德,所有人都成为高尚的人,让我们这个人间变成净土。当然你某一段时间为某一个人求,也是可以的。

    问:走路有什么规矩?
    答:古人讲,行如风。不是说快得像风一样,把别人扇倒了。行如风是走路轻柔,脚不要在地上拖,鞋不要咣咣地响。每个人的气质不同,身体状况不同,高矮胖瘦不同,可以说每个人走路都有自己的特色。你的特色,不过分地丑陋,不影响他人,就可以。
    佛教的经行、绕佛是有仪规的。有的寺院里绕佛,是踏步的,有的地方不踏步。有的居士把踏步的绕佛方式,带到不踏步的寺院里来,显得很突出,大可不必。放轻松就好,而且你要想着,自己要走入极乐世界,而不是走到前边去。这样,可能你走着走着,有一天不见了,忽然人间的东西消失了,走进极乐世界了。你的心量要扩开,你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当前,你的志向应该是高远的,广大的,才对。

    问:居士见面有什么礼仪?
    答:很多居士之间互相称师兄,其实不必如此。叫先生,叫大姐,叫某某,都行。佛法没有规定得这么死,切忌让人觉得别扭。当然如果互称师兄大家都接受,那也可以的。
    居士见面,合掌为礼,重要的事情说说,不重要的话就不用说了。有些居士周末到寺院来参加法会,好像七天没找到人说话了,特别想说话,热烈地聊天,“你家里怎么样?”“你儿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在寺院里的法会上,不应该讲这些世俗的事情。而且,我们还是凡夫,说话的时候,很容易不注意就把是非带出去了。
    所以,我的办法是少言语。比丘不开口,诸佛菩萨难下手。为什么?你不说话,他不知道你是不是圣人。而有的人一开口,说话不超过三句,听出来了,他在某个阶段,心里出现了什么障碍,是喜悦还是忧愁。

    问:手里拿着东西的时候,见了僧人如何问讯?
    答:这个时候就要看你的功夫了。什么功夫呢?眼神。用眼神也可以问候别人。或者是点头微笑。
    打过招呼,就过去了,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执著,没有障碍。不但点头微笑,还说了很多闲话,就麻烦了。

    问:供佛的时候要念什么?要注意什么?放供品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答:把你的心无限扩大,没有任何对象,是最好的。做不到,你就可以念“愿此香花遍十方”等等。
    供养的食物,尽量在午前供,而且食物必须是人可以吃的。比如供菜,不能是白水把菜一煮就行了,必须是烹调到可以吃的,比你自己吃的还香,那才有功德。
    有人因为听说在佛前供花就可以长得美丽,为了这个而经常供花,这就有点执著了。真正的美丽是什么?不发火就是美丽。再美丽的人,一发火,眼如铜铃,青筋暴露,肯定不美。如果一个人长得平常,但是慈祥、温柔,你会觉得这个人很好,很美丽。所以佛教讲,忍辱,才能真正感召到来生美好的果报。
    有人供水果时,看到台上已经有很多水果了,其实你把水果放在旁边也可以呀,他非要把别人的水果收起来,把自己的放上去。
    供品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可以是香、花、灯、涂、果、药,一排下来。

    问:受八关斋戒有什么礼仪?
    答:居士来受八关斋戒,要将你的耳环、金银戒指等首饰都拿下来,八戒里不准香花鬘著身,你戴的金银戒指也都属于香花鬘。佛法就是为了去除对这些东西的贪著,在这一天里,你就清清净净的。身上最好是用肥皂沐浴过,不要有香水的味道。要朴素。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来寺院,还专门擦了很多香水,这就不好了。

    问:我对周围的朋友讲佛法,他们不理解,怎么办?
    答:善巧和等待都是很重要的。不善巧,有时候你好心地劝化他,反倒让他反感。还有,等待机缘。菩萨为了度化一个众生,可以等几千年、几万年。我们连两天、三天都等不了吗?等!到他有机缘来承受佛法的时候,再度化他。

    最后,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要快乐。不要让烦恼蔓延。学佛是为了什么?远,是为了成佛,度化众生。近,就是为了快乐。不但自己快乐,要让别人也快乐。有的人心情不佳,于是见了朋友也不说话,脸拉得老长,朋友问候他三声,他连吭气都不吭气。把不好的情绪带给其他人,这样不好。你的烦恼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即使我受了委屈,哪怕在屋子里偷偷哭了,但是一出门,我要阳光灿烂。为什么?因为我不能把痛苦传染给他人。我们要把快乐传递给他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门礼仪       云乡法师)(五明学佛网:佛门礼仪       云乡法师)  

 云乡法师:简要解​释佛门礼仪 

 简要解释佛门礼仪 

 云乡法师:简要解释佛门礼仪 

 在佛门礼仪上,如何注意言行和起心作意呢? 

 云乡法师:用佛法搞定人际关系 

 云乡法师:在家居士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佛门礼仪 

 云乡法师:在家居士为什么要学习佛门礼仪 

 云乡法师:简要解释佛门礼仪 

 佛门礼仪:烧香拜佛也能显现你的庄严 

 佛门礼仪之讲堂规约 学佛必懂的—合十、问讯、操手 

 佛门礼仪之斋堂仪规 

 佛门礼仪之四威仪出入佛门之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