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殿堂仪规


   日期:2011/11/21 13: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殿堂仪规

  (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佛教初传入中国,为君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171。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172;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处置,切不可任意堆置:

  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三)如何礼佛(拜佛)。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其一、折伏骄慢心。长养恭敬心、慈悲心、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和智慧。

  其二、见贤思齐。即以佛陀为榜样,利益众生,行善积德,福慧双修。

  其三、忏除173业障174: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175’。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176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177。这是说,至诚、恭敬礼佛,功德无量,可以消除业障,有益于身心健康,增长福德、智慧,一切事业皆易于成就。

  (4)其方法:

  第一拜:(发露、实相)忏悔178:弟子○○愿与众生同修忏悔。

  ※发露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实相忏悔: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妄,心妄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弟子○○愿与法界179众生同消三障180诸烦恼,同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181。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弟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182。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183刹。

  (5)礼三宝文。

  我弟子○○愿与弟子多生、现在父母、师长、知识、檀越184、法俗眷属、冤亲债主,乃至四恩185三有186、法界众生各个得仗观音菩萨、普贤菩萨,身、智、行、愿威神之力清净三业187分身尘刹188尽未来际,一心顶礼尽虚空界,微尘189刹土中,十方190三世191一切诸佛。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192寂,感应道交193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6)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194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7)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虔谨、恭敬,则能感应道交。

  (8)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9)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10)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11)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备注:

  172 【问讯】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173 【忏除】忏悔而除罪。《普贤观经》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圆能消除。”《华严经》曰:“忏除罪障,随喜福德。”

  174 【业障】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175 【河沙】恒河沙之略。印度恒河之沙,譬数之多。

  176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177 【加被】保佑的意思。

  178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

  179 【法界】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 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180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181 【菩萨道】(一)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二)指大乘佛教。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教法。

  182 【真常】 (一)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二)指如来真空常寂的涅槃之境。

  183 【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身光无量。

  184【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陀那钵底、陀那婆。梵汉兼举称作:檀越施主、檀越主、檀那主、檀主。

  185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佛、法、僧)。

  186 【三有】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187 【三业】身口意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YIN,即为身善业。(二)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三)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188 【尘刹】刹,为国土之意。尘刹,谓多如微尘数之无量世界。

  189 【微尘数】比喻数量很多。

  190 【十方】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

  191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192 【性空】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193 【感应道交】指众生之所感与佛之能应相交之意。佛陀与众生之关系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众生之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于机缘成熟,佛陀之力量自然能与之相应,亦即众生之“感”与佛陀之“应”互相交融。复次,众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诸佛之巧应亦有无量之数,由是而有各种不同之机应,根据法华玄义卷六上所综言,而以下列四句统括之:(一)冥机冥应,谓众生于过去世善修三业,于现在世未运身口业,藉于往昔之善根,是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二)冥机显应,谓众生于过去世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利益。(三)显机显应,谓众生于现在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四)显机冥应,谓众生于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虽不显感,然有冥利。

  【感应】感是感召,应是应现,谓我对佛菩萨有什么要求,如果心意至诚,便可以感召佛菩萨来应现,以满我之所愿。

  194 【南无】又作南牟、那谟、南谟、那摩、曩莫、纳莫等。意译作敬礼、归敬、归依、归命、信从。原为“礼拜”之意,但多使用于礼敬之物件,表归依信顺,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如称南无三宝,即表归依佛法僧三宝之意。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妙法莲华经等,将“南无”两字冠于佛名或经名前,亦表归依之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殿堂       仪规)(五明学佛网:殿堂       仪规)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佛门仪规的重要性 

 本性法师:福州开元寺信众皈依三宝仪规 

 仁焕法师:弥陀本愿专修仪规 

 本焕法师:《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仪规及唱念规范》序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授居家二众三皈、五戒仪规 

 侯松蔚教授:佛法仪规不能臆测 

 德森法师: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跋 

 佛教放生的仪规与要求 

 佛教礼仪:斋堂仪规和讲堂规约 

 金光明忏斋天仪规 

 人间天:诵《地藏经》前的仪规没做好怎么办? 

 水陆法会斋天仪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