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莫让福报悄悄溜走—佛门基本礼仪


   日期:2011/11/21 22: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今天跟大家说一说佛门的基本礼仪。佛门的礼仪跟其他的礼仪有些差别,因为佛门的礼仪融入了佛教的文化、佛教的理念,还有佛教的修证。我今天给大家讲这些,说实话,我自己做得也很不够,我们共同学习。本文是笔者看到一位法师的讲座,受到启发,按其内容和要点加工整理的,结合我们的实际有所增删,用于对我们助念团的居士搞讲座。若还有遗漏,请各位大德补充。
    一、礼仪的字面意义
    在古代,礼是往来的意思,所以有个词“礼尚往来”。人是群居的动物,是社会性的动物,大众在一起共同生活,需要礼仪,需要往来,需要人际关系。说明白了,礼仪就是打交道的仪式。你会跟大家打交道,展现出一个佛弟子跟人打交道的高水平,那就展现出佛门礼仪了。
    礼仪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规矩。规,代表范围;矩,代表尺度,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是跟人打交道的仪式,那么规矩就是这个仪式的范围和尺度。

  二、礼仪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我们保持我们的修行成果。佛门中戒律很重要,礼仪和规矩也一样重要。我们念佛、诵经、布施、放生、印经等辛辛苦苦积累了一些功德,但由于我们没有注重礼仪,言行不如法,使我们积累的功德悄悄溜走了,而且不知不觉还造了很多罪业,真是得不偿失啊。佛门中好修福,也容易造罪啊,就像蓄水池,一边蓄水、一边放水,什么时候能放满呢?

二是把佛法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给大众做个好样子。佛法,不仅修心,不是心好就一切都好,还要表现出来。要通过对心的改造,把你所学的佛法、你的文化展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仪规,如果你的修行让人看不见,或者没办法跟大家融合,没办法跟大家打交道,那就有问题。作为大乘的居士,要通过佛法的修行,在改造自己的同时来影响他人。那么,规矩就非常重要。
    我们助念团的宗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高于一切,送一人往生、度化一批人。要实现这个宗旨,首先就要给大家做个好样子,不需要你说得多好,关键是你做的怎么样,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一个人不因出身高贵而高贵,而是因他的言行高贵而高贵。我们要向大众展示佛弟子高尚的品格和高贵的人格,一言一行为大家做个好榜样,让大家从你身上看到佛法的伟大,对佛法产生好感,进而生出学佛的念头,这样才不辜负佛陀的教诲和深恩。有的人一方面公开自己的信仰,说自己是学佛的,是佛弟子,一方面,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做事很随便,完全失去了一个佛弟子应有的形象,令人反感,从而对佛教产生偏见,这叫做以身谤法,罪过很重啊。   

  三、生活中的礼仪
    佛教的礼仪非常多,包括吃饭、睡觉、进寺庙、烧香、拜佛……等等很多方面。如果细讲,可能要分二十多门。由于时间短、本人水平也很有限,不能一门一门地讲。所以我主要讲讲最基本的和大家最容易疏忽的部分,不足的地方请各位菩萨补充。

    (一)关于睡觉的礼仪和注意事项
    《弟子规》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作为佛弟子,尤其是受过五戒的居士,睡觉时间不宜太长(最好不要超过6小时),古德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睡觉也是五欲中的一条啊,再说睡觉太多,容易神识昏昧、失去正念,不利于修行。睡觉姿势是吉祥卧,这种姿势不压迫心脏和胃、便于经络运行、气血通畅,也不容易做恶梦,作为念佛人,睡着前的最后一个念头和醒来后的第一个念头应该是保持在佛号上,如果能在梦中保持不间断那就更好了。如果失眠睡不着,那正好来念佛,如果很快睡着,那也好,改善我们的睡眠,有利于身体健康嘛。很多人修行,已经醒来大半天了,他才想到要打坐、要念佛、要烧香。第一念就要想到阿弥陀佛,这样我们离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才会越来越近。   

(二)关于穿衣服的礼仪

一是干净、朴素、庄重、整洁是我们穿衣的原则。衣服不要太华丽,更不能太暴露,尤其是到寺院或参加法会等,一定要穿整齐,最好不要穿裙子,不要化妆打扮、花枝招展。如果穿得太少,一是对三宝不恭敬、二是容易让出家人动心,古人说:宁搅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网络报道:一帮模特穿比基尼礼佛,时代发展了,拜佛还有这么拜的,真是造孽啊。弟子规: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贵妇人,乘的是金马车,穿得很华丽。但她要去见佛的时候,总是先在寺院门口下了车,换上布鞋和朴素的衣服,把她的璎珞、宝珠等装饰品摘下来放在树底下,再去见佛。朴素是最美的,装点出来的美丽太人为化,所以她用朴素的形象、朴素的心地去见佛。

二是佛弟子为了保持慈悲心,请不要穿皮草,不要穿绸缎。因皮草从动物的身体而来,绸缎从蚕茧而来,和杀生有直接的关系(现在的皮草很多是活剥皮啊,蚕丝都是要把蚕蛹煮死后才剥丝抽茧)。建议穿布衣、布鞋,系布腰带,如果已经买了,就不要扔,穿到不能穿为止。

三是穿衣要注意节俭,古人穿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弘一大师当年穿过的僧衣有3百多个补丁,补丁摞补丁,已经看不清本色了,今年在青岛湛山寺和东天目山见到一些师父穿的衣服也是这样,我们的周总理身为一国总理,地位相当于过去的宰相,穿衣极为朴素,除了会见外宾和参加国事活动,外套才穿新衣服,里面的衣服还是旧的,补了又补,一直舍不得扔。老法师说过,周恩来总理就是菩萨再来,如菩萨三十二应中,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则现宰官身。我们现代人穿衣服左一件右一件,满衣柜都是衣服,穿几天就不爱穿了,一直压箱底,最后扔掉,真是可惜。建议,多余不穿的衣服我们捐出去。帮助那些缺衣少穿的,也是一件好事。

(三)关于做饭的注意事项

如果是家庭主妇,你要起得比家里其他人更早一点,帮先生和孩子准备早点。作为佛教居士,要勤劳,要不断服务众生。做家务为家人服务也是服务众生啊,同样是做家务,以不同的心态做效果完全不一样,以服务的心、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奉献的心、布施的心做这就是修行,就有功德,如果能做到三轮体空,那就功德无量,而且越做越高兴;如果你满腔的怨气,满腹的牢骚,你会做的更辛苦,活一样没少干,但是毫无功德。应该想:“我今天要供养他们,供养我的父母,供养我的家人,乃至要供养三宝,要供养一切人。”用这种心态做事,你还会牢骚满腹吗?肯定不会,心态肯定会很好。
    不要把锅碗瓢盆弄出很大声响,炒菜时,铲子和炒勺尽量不要碰撞,发出声音,你的做事表现是内心功夫的一种折射,学佛的人,做事要稳稳当当、有板有眼,忙而不乱,这是内心平和、宁静和柔慈的一种外在表现。(弟子规: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

另外,煮饭的人不要先尝饭,有人为了判断调料和盐的多少,就舀一勺饭先尝尝,要知道,你做的饭如果是先要供佛或者给长辈吃的,如果你尝了,就等于你先吃了,吃完后再供佛这可是大不敬啊。

(四)关于吃饭的礼仪和注意事项
    做好了饭,就要吃饭。这里有重要的仪规。

    第一点是不准有声音。一个是不准有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吃饭吧嗒嘴的声音,喝汤是也不能发出希里呼噜的声音(本人吃饭尤其是吃面条,吸面条的声音很大,我的爱人也是我的同修不断地提醒我,总是改不掉,惭愧。);另外一个就是不能说话,默默的吃,安静地吃饭,本身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发出各种响声,别人听了也烦恼。

有这样一个故事。西安大雁塔是玄奘法师翻译经典的地方。当时玄奘法师的译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有一天唐王李世民来参观,看见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里吃饭,却听不到碗筷的响声和吃饭的声音,而且没有任何人提出要求,多么肃穆,多么庄严。皇帝吃了一惊,对玄奘法师说,假如我的军队像你们这些出家人这样整齐,那我的军队可以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第二点,不要挑好坏,不要有分别心,要有感恩之心。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基督教:感谢神赐给我食物。有些地方的佛弟子: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或念佛。)你要想到,很多人还没得吃呢。知足才能常乐(举例:宣化上人在说到一些居士吃饭挑挑拣拣时说:人家是观世音菩萨,我们是“观饮食菩萨”)。古人把饭当做药,把饥饿当成病,吃饭就像吃药一样来治疗饥饿这种病,这样一来,你就不会贪吃了。   

第三点,吃完之后,将盘子收拾起来,不要到处乱摆放。大盘子放在底下,小盘子放在上面,再小的盘子放在上面,然后你再走,这是一个重要的规矩。西方人用餐,如果收盘子的服务员没来,他们也会把吃完的盘子这样叠放起来,非常整齐。不像我们这边吃饭,经常吃得一桌子都是残羹剩饭,像战场一样。
    吃饭的规矩代表着文化,代表着修养,代表着内心境界。你有没有修行,从吃饭就能看出来。

第四点。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长辈或者客人没到,我们不能先动筷子。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孩子先吃完了,要对父母说:“我吃完了。”如果父母允许,才可以离开。如果父母没说话,就应该坐在那里,等他们吃完,一同起身,这才是规矩。我们作为佛教的居士,吃饭的时候更应该遵守规矩。作为家庭主妇,吃完了肯定要收拾碗筷,这都不消说了。

第五点.不要浪费,要开水涮碗后喝干净,尽量不要使用多余的餐具(多用餐具,就要增加服务员洗碗的劳动,多浪费水和洗洁精,浪费人力物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杯中水不要剩要喝完。第一是培福、惜福。同学的师父曾吃人家剩下的米,以此教育徒弟。第二是想到资源枯竭,世间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我们少点浪费,就能给穷人多省出一点资源,世间人还提倡环保、低碳、节能呢。不要以为素食就可以不珍惜,古人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粮食里面凝聚了多少众生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种植粮食蔬菜要打农药,多少众生为此而献出了生命啊)

第六点.在寺院吃饭一定要掏饭钱,不拘多少,如果在寺院做义工就不必拘泥。

第七点。最好吃净口素。如果您学佛有一段时间了,那么我建议您素食,如果您还在吃肉,那会影响到你的修行(三净肉是接引初学的人入门,是一种方便)。因为吃肉就是间接杀生,按现代的经济学理论讲:我们的吃肉需求拉动了杀生经济。在消费领域你多吃一只鸡,流通领域就少一只鸡,生产领域就会杀一只鸡补充进来,这不是间接甚至是直接杀生么?《大智度论》说:诸余业中,杀生第一;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楞严经》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梵网经》上说:“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我生生莫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大乘入楞伽经》说:……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应食一切肉。

我们助念团的成员必须是吃长素的,因为发心助念实际就是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中上中下三辈往生的前提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的前提是慈悲心,戒杀、放生、吃素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培养慈悲心、长养慈悲心啊。如果你还在吃肉,你的慈悲心从哪里体现出来呢!

(五)静坐、站立和走路的礼仪
    这里涉及到学佛人的威仪,(净业三福第二福讲到不犯威仪),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古人讲,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锺、睡如弓。行住坐卧都要讲究礼仪,先说站和坐:修行人,站有站相、坐有相,站得直、坐得正,眼睛不乱看,要半垂帘,弟子规说: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行如风不是说快得像风一样,把别人扇倒了。行如风是走路要轻柔,脚不要在地上拖,鞋不要咣咣地响(修行人最好不要穿高跟鞋),穿海青后手结弥陀手印,不能甩袖子。
    佛教的经行、绕佛是有仪规的。有的寺院里绕佛,是踏步的,有的地方不踏步。有的居士把踏步的绕佛方式,带到不踏步的寺院里来,显得很突出,大可不必。放轻松就好,而且你要想着,自己要走入极乐世界,而不是走到前边去。走路绕佛不要左右摇晃,眼睛不要乱看。

(六)说话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是少说话。古大德说过:“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的妄念死,许汝法身活”。说话很容易让我们辛苦积累的功德悄悄溜走,除了守好不妄语戒,学佛人话不可太多,太多会造成心散乱,而且言多必有失,容易造成过失,尤其是在打佛七、做法会时更不要随便说话。许多正法道场都是止语的。

二是不说是非和没有意义的话。弟子规: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尤其是不说出家人的是非,弄不好会造下说僧过恶和破和合僧两条重罪,这可是下阿鼻地狱的重罪啊。我们的要求是:“不听是非、不说是非、不传是非、不制造是非”,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有人在我们面前说是非,我们念一声阿弥陀佛,然后远离他。有福报的人,从来看不到是非,没有福报的人,常常看到是非。居士之间,出了跟学佛有关的话题,闲话杂话最好不要说,该说的话都没时间说,哪有时间说废话。

三是劝他人学佛或者给别人介绍佛法要随缘。弘法利生是好事,但要注意善巧方便,学会契机契理,观机逗教、随缘妙行,这个做起来很难,但要学习。有些人喜欢给别人讲,一张嘴说起来没完,也不管别人听不听,像个推销员似的,这就惹人烦(本人就犯过这个错误),如果你看到人家明显不耐烦了,不想听了,那就不要讲了。佛教教育方式很多,各人根机不同,有人喜欢听讲座、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看佛教电影,还有人喜欢听佛教歌曲音乐,要随缘。我爱人的朋友李琴,给她书、光盘都不爱看,结果,有人给她耀一法师的佛歌光盘,她看了很受感动,开始发心念佛。

老法师说过,有些话说了是慈悲,有些话不说是慈悲,在不当机的时候说法,对方听了乱说话,甚至诽谤,造下了口业,所以不说是慈悲。

(七)进入寺院的礼仪
    入寺,是要见圣人,见师长。有的人,父母灵位也供在寺庙里。你要来见他们,该怎么样做呢?
    你是来供佛的,那你可以带鲜花,可以带水果,也可以带菜,都没有关系,但是不必带太多,虔诚心功德最大。甚至你可以什么都不带,带一片欢喜心供佛也挺好,或者到寺院里帮忙也可以(有人供佛把别人的供品推到一边,把自己的摆上,或者随随便便的把供品摆在供桌上,有人刚刚供完佛,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又把供品取下来吃,说反正是我自己的东西,吃了没关系的,这都是不如法的做法)。

进入寺院大门,左近迈左脚、右进迈右脚,一定要注意不可踩门槛。入寺之后,先要直登大殿。为什么?佛在那里。一定要先去拜佛。或者从天王殿一直拜进来也行。拜佛时要恭敬,屁股不要抬得太高,手里提的东西不可放在拜垫上,更不能放在供桌上,当年有位小乘二果圣人(斯陀含)拜佛时将手杖随手立在大殿墙上,就这一个动作,使得他的果位退回到初果(须陀洹),多少大劫的功夫白费了。

特别强调一点,寺院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拿走,否则就是盗僧物,罪过很重啊,有些人不懂,将寺院的东西拿走或送人,表面看,这些东西不值几个钱,但这些东西是十方物,拿走罪过大得很(如护国寺告示:油碗被人拿走,请归还,即使用于自家佛堂,也是不行的。帮厨做饭的居士们一定要谨慎,厨房里的原材料如萝卜等一定不能在厨房里吃!弘一大师用寺院的信纸写信都是要掏钱的。)

(八)见僧的礼仪

在寺庙里,肯定会见到出家人。现在我们就讲跟出家人打招呼的礼仪。
    见到一个出家人,也许你不认识他。不认识,打招呼太尴尬。但你是一个居士,不能甩手而过,像没看见似的。应该合掌问讯,如果见到熟悉的或者德高望重的出家人,那你就要顶礼。一般是三拜。师父说“一拜好啦”,那你就拜一拜,不要强行继续拜。或者师父说“不要拜啦”,你也可以不用拜。有的人,年长的师父说不要拜,他还继续拜了好几拜,最后师父没办法,只好撑着身子起来扶了扶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去礼拜尊者宾头卢,心里想:“尊者这么傲慢!我是一个尊贵的国王,来礼拜他,他理都没理!”尊者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想什么了,于是第二次国王又来礼拜的时候,尊者就起身向前走了七步,迎接国王。后来国王得了什么样的果报呢?他的国家被别人侵占了七年,这七年中,他无法坐在国王的宝座上。让圣者给你还礼,必定折损你的福报。
    礼拜出家人,出家人是不用回礼的。在中国,讲究“礼尚往来”,出家人有时候会合个掌。而在东南亚,居士们礼拜出家人,出家人走过去,你拜你的,我走我的。这不是傲慢。你的恭敬心、虔诚心,所得功德是你的,跟出家师父有什么关系。
    拜完僧,要说些什么话呢?在古代就说:“和尚安康否?少病少恼否?正法得弘否?……”现在这么说,人家听不懂,要用现代汉语:“法师,你还好吗?身体健康吗?”如果法师忙着,只是跟你寒暄两句,那你就要有眼色地走开。

需要强调一点:在家女众不能接触大僧师父的身体,连衣服也是不能碰的,女居士也不能单独近入大僧师父的房间,同样,在家男众也不能接触二僧师父的身体,也不能单独进入二僧师父的房间,男女居士之间也不能握手,说话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居士不能和出家师父并排坐在一起。

(九)供养需要注意的事项

古代佛制供僧是四事供养:饮食、卧具、衣服、医药。现在往往有人供养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什么空调、电冰箱、甚至全套家具,珍贵的艺术品等。更邪乎的还有供养房子的,人家好不容易出家了,我们不懂规矩的居士硬是又把人家拉回家里来,给师父心里增加了很多负担和牵挂,毕竟大多数出家人还是凡夫僧,贪欲心一起来,你说人家怎么修道?

(十)闻法
    如果寺院里有讲经法会,你要来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说话,要把自己的手机关了或调成震动。这代表着一个人心目中尊重不尊重他人,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修改自己,我们想更上一层楼,对自己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否则,皈依三宝有什么意义呢?   

二是进门后次序而坐。如果你迟到了,或者听经的过程中有事有出去,要先在偏位上问讯,再进来或者出去。   

三是中途退出要尊重他人。中途从讲堂里退出,不是不行,但重要的原则是不能影响他人。要徐徐地、安静地走出去。最好是能一直听完,然后大家一起回向。
    听完课,如果没有时间再去大殿礼佛了,也应该站在院子里,恭恭敬敬向大殿问一讯再走。

法会中都有护法神护法,如果你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就有可能会受到护法神的严厉处罚。   

(十一)读经的礼仪和佛经保管注意事项

1、恭敬读经。经典是佛说的话,承载着佛法,所以要恭敬才能得利益,经书要放置到高处,诵经前,要洗手漱口,整衣上香,尤其是便后读经更要把手洗干净,弟子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古人读经翻阅经典都是用竹签翻,现代人不注重这些,一本书翻得很烂很脏。建议经常看的经书要包书皮,保护好,也便于让后人阅读,否则就会有罪啊,还有人读经是斜躺横卧,翘着二郎腿,你不怕将来变蛇么?

2、经书要多多流通,不宜束之高阁,否则有障法之过。有人很贪法,到处要书,请到书后大多没时间看,就一直放起来不流通,要知道这些善书是很多居士发心拿出自己的辛苦钱助印的,我们要让他发挥最大的效益,佛经善书有人读有人学、有人依教奉行,佛法才能发扬光大、久驻世间。

3、结缘经书要看对象,不能太随便。有些地方反映,在废品收购站常有大量的佛经善书被人当作废品处理,令人心痛,要知道:废书废纸要送到造纸厂粉碎成纸浆最后可能被造成卫生纸啊,后果非常严重。分析原因,一是我们为了弘扬佛法,把佛经善书随便结缘给人,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也不看,随手放在书橱里,时间长了当废纸出售给收垃圾的人;二是信佛的老人去世了往生了,子女不信佛,把经书随便处理,卖给废品收购站。

我们需要注意:结缘书籍,对于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最好不要直接把佛经给他,他看不懂就随便处理,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介绍佛教初步知识的书籍,如果对方不感兴趣,就不要勉强了,说明机缘不成熟;对于老年菩萨们,你们家里最好不要留太多的书,只留几本自己常读诵的经书即可,其他的一律交给寺院法物流通处或信佛居士开的佛缘店,让更多有缘的人看。

4、有时间有心的居士们可以到大型废品收购站去陶一陶,跟收购站的老板协商,如果发现佛经善书,一定保留,我们可以出稍高的价格收购,这等于是抢救法宝,功德胜过捐资印经!

(十二)约定要守时

弘一大师,他在俗家的时候,有一次在上海跟一个朋友约好,明天早上七点钟你来找我,我在家里等你。那人七点零五分来了,只差了五分钟。李叔同先生就告诉他,你迟到了,我已经安排了别的事情,明天或者后天再约吧。接着给了那人一个闭门羹。这是为了教育那人,告诉他一个道理,跟别人约定的事情,一定要守时。
    佛教的居士,更要注意守信守时。约定了什么事,那天无论是风雨还是什么情况,都应该前往。或者不去了,那就应该提前告诉人家,人早做安排(我们一家三口都有磨叽的毛病,忏悔)。
    (十三)要注重孝道
    古人讲: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古德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谓真现实。作为居士,要好好地照顾父母。不是父母老了没人养,而是父母老了争着养,这才符合佛教的道理。对于父母,除了恭敬,尊重,还要供养。作为子女,你要有这份心。当然你可以随力,不必强求。如果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关系;如果你是“力有余而心不足”,那就可怕了。佛教讲轮回,有一天你的儿子也会“力有余而心不足”啊。我们对父母一定要尽孝,要问寒,要问暖。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十四)要搞好家庭关系
    这是重要的一环。学佛的人要跟家人处理好关系,通过学佛后,跟家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这才体现出学佛的利益和好处,如果因为学佛而家人闹矛盾,那我们就要反省自己,到底那里出了问题。学佛的人在家里要宽容、忍让、多做家务,这也是修行啊,不要因为做课、跑道场、参加法会等耽误了家里的事情造成其他家人生烦恼。
    作为妇女,你要理解你的先生,他很辛苦,他在外边工作不容易,他可能受了领导或下属的气,回家偶尔会发发牢骚,你要学会听,还要开导他。
    丈夫也要理解妻子,她在家里要做饭,要拖地板,要洗衣服,要接送孩子……要做很多事情,她很辛苦。有时候她发发牢骚,听!多听,多想,多理解。
    需要特别强调一点,老菩萨们一定要事先做好子女们的工作,在自己往生时千万不可障碍,告诉他们,遵守和尊重老人的遗愿是做子女的一种美德和对老人最大的孝顺,如不可早早动身体,穿衣服、送冰柜冷冻、大操大办等,最好是请助念团来助念。有些老居士们念佛几十年,在最后关头还是让子女按世间的风俗给处理了,很可惜也很可悲啊。

(十五)善言规劝他人

我们学佛人的不要是非感太强,眼睛盯着他人的过错,老是拿着佛法的尺度丈量别人,充当佛教的法官,说别人这不对、那不对的。结果是拔了他人地中草,荒了自己田中秧。印光大师说:“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管好自家、莫管他家……只学好样子,不学坏样子”、“他人都是佛菩萨,唯独自己是凡夫。”老看到别人的过失,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修养不够,别人做得好,那是人家以正面的例子示现给我看,教育我要见贤思齐,别人做的不好,那是佛菩萨从反面示现,提醒我,不可以这样做。弟子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但是,对于同修莲友中明显的错误我们还是要以慈悲心为出发点,提出善意的规劝,弟子规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他错了是因为他不懂,我们懂了就要告诉他,你要是不劝他,可能使他错上加错,酿成更大的苦果,这不是害了他嘛。但规劝要善巧方便,通过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说,如果对方坚决不听,一意孤行,或者我们之间没有这个缘分,自己也没有能力说服他,那就算了,我们自己心中不要起心动念、不要留下痕迹(张师兄看到有居士做在大殿门槛上,就过去善意相劝,人家还是听的,有人不懂规矩是因为没人告诉他,我们看到了告诉他了他不就知道了么)。有人劝后人家不听还说些难听的话,所以干脆不说了,那也不对,他不听不代表别人也不听嘛。

最后,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要快乐、要微笑。不要让烦恼蔓延。学佛是为了什么?远,是为了成佛,度化众生。近,就是为了快乐。不但自己快乐,要让别人也快乐。有的人心情不佳,于是见了朋友也不说话,脸拉得老长,朋友问候他三声,他连吭气都不吭气。把不好的情绪带给其他人,这样不好。你的烦恼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即使我受了委屈,哪怕在屋子里偷偷哭了,但是一出门,我要阳光灿烂。为什么?因为我不能把痛苦传染给他人。我们要把快乐传递给他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礼仪)(五明学佛网:佛教       礼仪)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