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54集

2018/1/23 5:52: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请掀开经本一百二十一面,最后一行:

  【若相离得一分,清净心便显现一分。最初离得一分时,名初住菩萨,亦名正定聚。】

  我们先看这一句。这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全是以本经的标准来说。相就是指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说能够离得一分,这一分是说微细的一分,不是说粗显的执著。如果要是讲粗显的执著,阿罗汉已经离了,阿罗汉破了我执,断见思烦恼,他还有法执,法执未破。我们要问,谁执著法?我执没有了,谁执著法?当然还是有我,如果没有我的话,什么人去执著法?这就是讲的界外微细的无明。阿难在楞严会上所讲的「微细执著」,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四十一品无明。我们不说初住菩萨,我们讲等觉菩萨,有没有我执?没有了,我执没有,决定没有。他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谁执著?还是有个我。没有我,谁执著?没有我,就没人执著了。由此可知,极微细的执著,是要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真的没有我执,四相破尽,干干净净,确确实实没有了。真如自性圆满的显露,那叫究竟圆满的佛果。诸位在此地决定不能够误会,认为是我们一般讲的我执、法执,这里头有粗细层次不一样,这是微细的执著。破一分,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就透出一分,我们讲明心见性。

  最初离得一分时,这叫初住菩萨,这是圆教,诸位要记住,圆教。如果是别教,最初离得一分时,是初地菩萨;别教初地,圆教初住。我们这部经是属於圆教的大乘,不是属於别教,统统用圆教的教义来说。亦叫正定聚,拣别不是邪定聚,不是不定聚,他是正定聚。括弧里头有个简单的解释。正定是住的意思,他的心安住在正定之中。聚是类,是属於这一类。这一类是圆教法身大士一类,他已经入法身大士一类,或者我们说入法身大士之流。

  【言其人已入圣果之类,永不退转无上菩提,故名正定聚。】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证三不退,这个时候证三不退了。如果以圆教菩萨位次来讲,初信位的菩萨证位不退;圆教初信等於小乘的须陀洹果,但是这是圆教,不是别教。到七信位以上,才证得行不退;如果证得初住位,那就证到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叫证三不退。念不退就是这样的果位,他念念一定是趣向如来的果地,佛经里面的术语叫萨婆若海;萨婆若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不会再退转,不会再退回去了。这是证三不退。我们净宗里面常讲「圆证三不退」,那个圆可了不得,圆是圆满,他这里虽然证三不退,不圆。我们要问:这种菩萨修行,他会不会退转?退转,他还会退转。但是他退转的极限,最低的不会退到初住以下,初住是他的底限,他退的时候会退到这个地方,不会退到初住以下。我们在大经里面读到,七地菩萨还退,到八地菩萨就真的不退了,八地不会退,八地叫不动地,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八地才转,所以八地不退。我们如果讲圆证三不退,最低的标准应该是八地菩萨,算是可以说得上圆证三不退,不会再退转了。那么这个叫正定聚。

  【至此地位,方称信成就。】

  可见得这个信浅深差别真大,信成就的人,要是严格的来说,初住菩萨才信成就。《金刚经》就是这个标准,《金刚经》的标准是离四相,离四相就是圆初住的菩萨,这才是信成就。

  【由是历尽四十一位】

  他往后还有四十一个阶级,就是要破四十一品无明。

  【断最后一分无明,清净心圆满现前,是名妙觉,亦称为佛。】

  到第四十一个位次,这个四十就是十住(十个位次)、十行、十回向、十地,总共四十个位次,另外一个位次是等觉,等觉菩萨;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那就成佛,佛叫做妙觉。

  【可见由初心至果觉(果觉是妙觉位),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这就是放下,再放下,还要放下,一直到等觉菩萨,还叫你放下,直到完全没得放,没得放就成佛了。由此可知,修学总纲领、总原则,放下而已。你要是不肯放下,怎么能成就?

  我们念佛带业往生,也要放下,不放下,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什么时候放下?等我寿命快到的时候再放下。在理论上讲没错,是可以这样做,可是在事实上讲,问题多多。什么问题?业障。你要有把握在临命终时没有业障,你才能如愿;如果在临命终时业障现前,那你这一生空过了,就可惜了。所以学佛之人,佛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学觉悟,不再迷惑了。我们皈依三宝,第一个就是皈依觉,觉而不迷,觉就是佛。什么叫做觉?放下就觉了。《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什么是迷?不放下就迷了。由此可知,觉跟迷定义在此地。你多放下一分,你就多觉悟一分。我们能把财放下,就不会被财迷了;要把色放下,就不会被色迷了;把名放下,就不会被名迷了。这个世间迷人的东西太多,无量无边,一桩桩、一件件统统要放下。世间法都放下了,还有很多人被佛迷了,这糟糕不糟糕!佛也要放下,佛不放下也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放下那就对了。世尊在这个经上讲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不要被佛法迷了。就是一个看破、放下而已。

  【受持此经,必将所说义趣,彻底领会。然后乃能历事炼心。尤应於行住坐卧时、穿衣吃饭时、迎宾送客时、日常工作时,时时处处,常将所领会的义趣,存养心中,优游涵咏,勿令间断。】

  这第五段很重要,完全是讲用功的方法,真正修行的功夫就在此地。世尊一再要求我们,要於此经典「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不能受持全经,受持这个经上四句偈都好。所谓四句偈是本经任何四句经文,并没有特别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可是这个经义,四句或者是一句都好,你要彻底领会才行,如果这四个字做不到,你修行就没法子用功,不要说功夫不得力,根本就无法用功,换句话说,也无法修行;所以一定要能彻底领会。彻底领会难,非常之难!从前人比我们现代人有耐心、有毅力,他的心真诚、清净、纯一,因此修行得感应容易。现在人心散乱,妄想杂念要比古人多千倍、万倍,不能比!古人多半彻底领会是得力於读诵,他们能够长时间不夹杂、不间断的去读,一天读经能够读几个小时。在一般讲,如果每天一心一意读,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每天能够保持四个小时,根利的人三、五年就会开悟,就能够彻底领会;根性钝的人,十年、二十年也能开悟。

  我们在过去佛教史里面看到,在古大德语录里面见到的,无论是出家或者是在家修行,他们真诚!当然外面的环境关系也很大,从前地球还是这么大,但是人口少,地大人稀。我们中国,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口四亿,现在十二亿,加了二倍,所以人少地大。生活没有现在人这么紧张,现在人要不拼命就没饭吃,从前人不要拼命都有饭吃,那个不一样,环境与我们的身心都有影响。有一些人说现代人的福报比从前人大,我听了是不以为然。从前人晚上聚会,顶多是烧火炬、蜡烛,没有现代电灯这么方便、这么明亮。我们得这一点方便,诸位要晓得,付出了多少的代价,得不偿失。这个所付出的代价,没有法子估计的,它这个影响力是很深很远。现在科学家警告我们,地球的环境被破坏了,生态平衡被破坏了,什么东西破坏的?物质文明不断在进展,把地球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之后,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浩劫。这是好事吗?这是比从前人有福报吗?

  我们读古人的文章,读古人的诗词,从前人无论是上层阶级的人,或者是平民、农夫、小贩,在文人笔下描绘的,他们的生活都在诗情画意之中,的确有真善美慧,现在没有了。从前人过的是天人的生活,现在人过的是什么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这是真的,这不假,不是人的生活,妖魔鬼怪的生活,怎么能跟人天相比。诸位要是很冷静仔细去观察,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今人不如古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所以古人领会经义比较容易,现在讲领会难,彻底领会当然就更难。可是你要没有相当程度的领会,我刚才讲了,没有法子修行。修行在哪里?底下这一句,历事炼心,历是经历、经过,事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琐碎之事,你每天做这些事情,就在工作里面提起观照的功夫。般若 波罗蜜在哪里?金刚般若 波罗蜜在哪里?在行住坐卧里。行是走路;不是走,就坐在这里,现在大家都坐在讲堂里,坐在这里;或者是躺下来睡的时候。穿衣吃饭的时候,会吃饭的人,每一口饭都是般若 波罗蜜,你会吗?你要不彻底领会,你怎么能每一口饭都是金刚般若 呢?每一杯茶都是金刚般若 呢?乃至迎宾送客,你家里有客人来了,你欢迎他,他走了你送送他,都是般若 波罗蜜。日常的工作,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你做什么工作,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是。真是这样的吗?真的。你看本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不是著衣持钵到舍卫大城乞食吗?他所表现的就是金刚般若 ,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看出来,被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所以须菩提尊者赞叹「希有世尊」,太希有了!没有想到至高无上的金刚般若 ,原来就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里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穿衣吃饭里头哪一点是金刚般若 波罗蜜?你要能够把这部经佛教给你最重要的纲领抓住,这个意思你就能体会到一些。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放下,把一切妄想放下,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就是金刚般若 ;至於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日常工作,那是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生心无住,那不是金刚般若 是什么?金刚般若 用在哪里?就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会用了,那就恭喜你,你不是凡夫,你起码也是圆初住菩萨,你真的会用了。你不会用,不会用就是凡夫。这个说法,大家听了还是疑惑,还是搞不清楚。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穿衣吃饭,这是每个人天天要干的事情,不能一天不干的。衣服要穿得干净,要穿得整齐;菜饭要清洁,餐具要洗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叫生心。并不是说叫你统统都放下,就马马虎虎、随随便便,那不行!不是叫你生这个心。是叫你生做一切众生榜样、一切众生典型、一切众生一个好样子的心;可见得这个心就是如来的大慈悲心。我一切都放下了,为什么琐碎事情还样样这么整整齐齐的?做给众生看的,这就是教化众生。教导众生应该怎么过日子,应该怎样去工作,应该怎样处世待人,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怎么可以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人家看见是这样的,看不见还是这样的。不是说有人在,做给人看看,没有人在可以马虎一点,不可以!那不是般若 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表里一致,内外一如。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这个地方去学习、去修持。

  常将所领会的义趣,你所体会的,这些道理,这是法味,趣不仅是归趣,这个归趣是称性,要常常放在心里,存养心中,优游涵咏,这是在初学。决定不能间断,这一间断烦恼就生了,无量劫的习气又现行,又起作用;所以不可以间断,这一点相当困难。若不是勇猛精进,成就很慢,常常退转,进得少,退得多,所以成佛要无量劫。果然勇猛精进,修学时间就缩短,哪要那么长的时间!

  【务将经义与此心融成一片。】

  这一句好,真正修行人能够做到这一句,他这一生决定成就。特别是《无量寿经》,我们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的,必须把《无量寿经》跟自己的心行,跟自己的心,跟自己的生活,行就是生活,融成一片。果然融成一片,我们现在虽然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在此地,已经过西方世界的生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已经跟西方世界诸上善人气分相结,结合,相融、相结了。由此可知,经不能不读,经不能不熟,要熟透了才管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这个经义都会现前,熟透了,才知道哪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能跟经典的教训相应。我知道有许多同修,《无量寿经》已经念过两万多遍,所以他那个境界不一样,真的转变过来了。由此可知,不认真、不努力不行,你的境界怎么能够与阿弥陀佛相融相结?一定要熟透,熟透就是前面讲的彻底领会,不熟透不行。这桩事情,我们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干;开头难,凡事都是开头难,一定要把这个难克服。《无量寿经》开头念,大概念一遍总得两个小时,如果每天能够念一遍、两遍。三个月以后,念一遍只要一个半小时,半年以后念一遍只要一个小时,半年以后就可以一个小时,熟了。念上一年以后,大概这个经念一遍,许多同修告诉我,四十分钟就够了;再熟一些,半个小时一部。现在在台湾、在美国,有很多同修一天都是念十部,他们的速度是半个小时一部。不耽误工作,他们早晨早课就是读《无量寿经》、念佛。十部经很轻松,早课念四部两个小时,晚课两个小时,中午一个小时。在中午吃过午饭,在工作之前,这一段时间他念两部,一天十部,不妨碍工作,还上下班。读得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体质相貌都变了。这个证明相随心转,一点不错,他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觉他的相貌就变成佛像,这就变了。这个样子,

  【便是薰习,便是观照。】

  这就是真用功,真修行。

  【不必定要打坐观照也】

  用不著这些样子。要装出一个念佛的样子、打坐的样子,装出一个用功的样子,不必!你平常根本没有看到他在用什么功,人家真用功。完全摆脱了这些形式,真正用功,真正得受用。

  【如此用功,能使无明渐减渐薄。】

  无明是愚痴,无明愚痴天天少了,当然智慧就天天增长。

  【增长菩提】

  菩提是智慧。增长清净心,增长智慧。

  【遣执破我】

  执是执著,遣是把它离开,远离一切执著。破我、人、众生、寿者,破四相。虽然没破得了,但是他已经在做破的功夫,他已经真的在干了。

  【此是最亲切有效的修行方法,毫不费力费事,而能得大受用。】

  所以真正用功的人,你看不到!他们早晨起来很早,大概是三、四点钟就起来。在早饭之前,他的课诵全部做完了,吃过饭之后一样工作、一样上班,你完全看不出来。你所能看得出来的,他工作轻松愉快,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这是你能看得出来的,真正用功的地方你看不出来。凡是真正用功的人,要把这些恶缘舍离掉。哪些是恶缘?电视是恶缘,广播是恶缘,报纸、杂志都是恶缘,要统统放下,心就清净了。每天天下太平,没事!现在的这些众生心不平,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整个世界在动乱。修行人天下太平,没乱、没事情,有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也没有。他的天下太平,你的天下大乱,不一样!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当中,还有不少人过太平日子,那些都是真正修行人。再看底下这一段:

  【永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永嘉大师这四句偈,就是《金刚经》上「无住生心」。

  【第一句,生心。】

  用心是生心,就是前面讲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迎宾接客,以及日常工作,这是生心。

  【有也,照也。】

  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没做错,一点不乱。

  【第二句,无所住,空也,遮也。】

  遮是止,没有一个妄念。

  【合而观之,便是生无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时。第三句,就是无住而生心。第四句,就是生心而无住。把三、四句合起来看,是遮、照、空、有、无住、生心,俱不可说。】

  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什么?因为他遮、照、空、有、无住、生心统统融在一起,是一不是二。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那怎么个说法?你要说只能说到一边,那一边漏掉了,怎么说也说不完全;一切都不说,一切都不想,那个意思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欠缺。

  【又恰恰是生无所住心】

  这个生无所住心的意思就深广了,所有一切空、有、遮、照、无住、生心都包括在里面,都不住,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一首偈子非常之好,这是彻悟的境界。永嘉根利,他在六祖会下是很有知名度的一个学生,称之为一宿觉。他去参访六祖,在六祖会下开悟,这一开悟就要走了,六祖大师说:何必走得那么匆忙,住一晚上再走吧!所以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走了,叫一宿觉。他有《证道歌》、有《禅宗集》,这两本书虽然分量不多,在中国禅宗里面是很重要的典籍。

  【当知生无住心,即是生清净心。生清净心,即是生实相也。】

  经上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 ,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从外面去求智慧那就错了,心外求法这是我们佛门讲的外道。外道这个名词,大家也要把它搞清楚,外道绝对不是指佛门以外其他宗教就叫外道,那你就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别的宗教听起来也不舒服,你们佛教徒排斥我们;那就不是佛教徒。佛法是包容的,没有排斥的。佛家讲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叫外道。佛法从哪里求?从自性里面求,是从内求。所以佛教的经典称之为内学,道理在此地。一切要从心性当中去求,才能得大圆满,不可以向外求。学佛的人学经教,如果一味在经典里面求,那糟糕了,那变成外道了。经书是心外,不在心里面,是心外,那就变成外道了。经书不能不要,古人有个比喻,经书是指路牌,我们要往哪里去,那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当作那个地方,那就错了;你要循著它的方向走过去就对了,不能执著它。这本书里头,没有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在哪里?在这个本子里头,那就错了。这本子里头,哪有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在你心里面,在你自性里面。那你真的你就会求了,你也会真的得到。

  古人说过,学般若 这是智念,智慧,智念;念阿弥陀佛是净念,净土是净念。净念目的是清净心,智念目的是生无住心,所以说净念比智念更亲切。我们看这一句,意思就很明显,清净心就是无住心,心有住,哪里会有清净!一切都不住,还住了阿弥陀佛,算不算清净?算清净。阿弥陀佛也是个相,怎么会清净?因为住阿弥陀佛能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就真的清净了。这个法门比其他的法门就殊胜。其他法门如果说是无住心不能现前,就不管用;也就是说你出不了三界。你才晓得这个难!我们念阿弥陀佛,心纵然不清净,能用一句佛号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压住,这是石头压草,没有断根,还是有妄想、有执著,就凭这一句佛号,功夫得力能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伏住,那就能往生。这个办法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生无住心那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做得到。这就比较出念佛法门比一切法门要来得容易、来得稳当,而且来得快速。我们看末后这一段总结:

  【总之,生无所住心,是离一切相之真诠。】

  离相一定是无住,无住就真的离相;心有所住,没离相。

  【所谓圆离是也】

  圆是圆满,不是我离了一边还执著一边,一丝毫都不能执著,要离得干干净净,圆是圆满的意思。

  【圆离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华严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四无碍法界是什么人证得的?前面说过了,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证的。四无碍法界,虽然证的是相同,而实际里面有浅深层次不一样,它里面还是有四十二个层次,不相同!就像我们大家进入这栋大楼,这栋大楼是四无碍境界;你来了,来了之后,这个楼有五层,高低不一样,就彷佛是这么个样子。再看底下一段,反显,从反面来说: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这是反过来说。心无住就对了,有住就错了。无论住什么,只要住就错了;换句话说,只要心有住,你决定不是圆初住菩萨。圆初住,在我们净土宗念佛功夫来讲,是理一心不乱。心有住,你决定没有证得理一心;功夫成片有住,事一心也有住,理一心无住了。请看注解:

  【本来无一物】

  这一句话是《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

  【住则有物矣】

  住就有了。

  【有住,即有惑业苦。】

  惑是无明,业是造业,苦是果报,迷惑造业就有果报。严重的惑业就变成六道;轻微的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就是四圣法界;这是十法界。如果心里无住,就超越十法界。诸位必须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住一真法界,不是住十法界,他们住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讲的藏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没有入一真法界。通教的佛也是十法界的佛;别教的佛超越了,别教的佛在一真法界。因为别教是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圆教的十住就是别教的十地,初行位是它的等觉,二行就是妙觉。所以就有惑业苦。

  【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

  这句话我们真的要把它记住,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心里有住就决定不能出六道轮回。住是什么?我们现在所讲的,你心里头所牵挂的,牵挂就是住。你牵挂你的亲人也好,牵挂你的财富也好,只要你有牵挂,你就在搞六道轮回。佛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这五样东西偏偏是大家都喜欢的,财色名食睡,都喜欢的,喜欢得不得了,将来就下地狱去了,这是地狱五条根。你对於这五样东西,心里头还有贪恋,还常常想著,你想什么?想堕地狱,那真的,一点不假。你为什么会堕地狱?就是这五样东西把你拉下去,有一条就下地狱,五条还得了,不得了!可惜世间人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没学佛也是懵懵懂懂;学了佛之后,这才明白这桩事情,再也不能干。可是不能干,他念头还会常常起,为什么起这个念头?就是干造作地狱这个事情,向来都干这个,干得很熟了,他习气很深,断都断不了,不知不觉它就现前了。佛给我们讲这些道理,太生疏,常常把它忘掉。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修行要想功夫得力,要把生处换成熟处,熟处把它变成生处。我们的烦恼习气熟,把它远离、生疏它,远离它、生疏它;佛号、经义很生疏,努力去读它,天天去念它,把它念熟;把生熟给它颠倒一下,就成功了。这个比喻说法也非常之巧妙。一定要晓得,我们心里头有忧虑、有牵挂,这个心就叫轮回心,我们干的事情叫轮回业。用轮回心干轮回业,你还想出轮回,没指望。

  【故一切皆不应住。此一部经,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无住而已。】

  这一部《金刚经》从头到尾讲什么?「无住」两个字就讲完了。不但《金刚经》,《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 》的纲要,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说般若 ,般若 的宗旨是什么?就是无住两个字,两个字苦口婆心讲了二十二年。过去大家都佩服、都赞叹智者大师了不起,《妙法莲华经》经题讲了九十天,就是经题《妙法莲华经》五个字讲了九十天。大家没想到,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讲两个字「无住」。讲的时间长不长?不长,讲了二十二年,我们听的人还是有住,还不能做到无住,这才知道习气之难断。所以,如果没有净土念佛往生的法门,诸位自己想想看,你修什么法门你能够得度?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要做到无住才能得度。我学佛,早年对於大乘经论非常向往、羡慕,这些大经大论都想学。到后来明白了,得要无住,想想做不到,这才回过头来专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住还能往生,其他的法门,心若有住,决定不能出轮回,不能够出六道,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你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这个道理,你才会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因为除了这一门之外没救了,这才乖乖的念佛。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实具深意,因尘世众生之环境,不离此六。住尘生心,乃无始来之积习。而欲了生脱死,必须背尘合觉,定要做到一切不住。所谓不住,乃不著之谓,非谓不行其法。】

  不应住六尘生心,这一句经文意思无限的深广,非常深广。因为尘世众生的环境,尘世指六道众生,不仅是我们这个世间,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包括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天人也是住尘生心,欲界、色界住尘生心,我们好懂;无色界天他住什么尘?我们读《楞严》就明白了,佛在楞严会上,说二乘人,阿罗汉跟辟支佛,所证得的偏真涅盘,佛说他们的境界,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连阿罗汉、辟支佛还住在法尘里面,那个法尘叫灭法尘。法尘有生灭,他不是住在生法尘,他住在灭法尘里头,还是错了。声闻、缘觉都错了,四空天人就可想而知。所以佛常讲,如果修行修定修到四空天,佛说你遭难了。我们佛法里面讲八难,八难里面有一个长寿天,就是四空天。四空天遭什么难?因为堕到那个里面去,就等於堕在一个黑洞里头,他这个心念完全静止了,完全堕在无明里面,没有机缘闻到佛法,那个地方没有佛菩萨去度众生。为什么?佛菩萨到那里去,那些人理都不理他,不会去接近他,也不愿意去听他。非想非非想处天人,八万劫闻不到佛法,这就遭了大难,八万劫这么长的时间闻不到佛法。不闻佛法就没有得度的机缘,得度的缘中断了,你说这个多可惜!所以叫它做八难之一。众生住尘生心是无始劫来的积习,习气太深太深了,他自自然然就起现行,对於五欲六尘起贪瞋痴慢,他自然那个心就会生,这个不需要学的,也不要教的,习气太深了。因此无量劫来没有法子了生死,没有法子脱离轮回。

  佛教给我们,你要想了生脱死,也就是讲要想脱离六道轮回,必须背尘合觉。尘是五欲六尘,要跟五欲六尘相背,背就是离开、舍弃。把五欲六尘放下才行,不放下怎么行!放下之后要合觉,觉是什么?觉是觉性,要与自性相应。假如背尘没有觉,就到四空天去了,纵然修行证果也变成阿罗汉、辟支佛,入偏真涅盘去了,他不合觉!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觉,法身、般若 、解脱,三德秘藏,阿罗汉、辟支佛只有解脱,法身、般若 都没有。这个地方的觉,就是般若 。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觉,这一句阿弥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量觉;我们虽然自己不觉,但是心与口相应,念念念无量觉,不知不觉就真的觉了,念觉就觉了,所以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一句佛号不仅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德号,实在讲是一切众生自性的名号,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定要做到一切不住,一定要做到,不住就是一切不执著。一切不执著,不是一切法不要,你说一切法都不要那就错了,你把佛的意思完全会错了。是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事照做,前面讲了,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迎宾送客、日常工作,可见得没有一样离开,而且还做得更好、做得更圆满,给大家做一个好榜样,但是心里头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有一丝毫牵挂,那就错了。所以不著,不是说不行其事,事是样样都要做,佛教给我们方法,也要依教修行。

  【行之方便。以世法言,凡所当为者,自应尽心竭力,不错因果。】

  这句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不错因果。如果没有智慧,这四个字很难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行就是日常生活,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活动,凡是应当做的,要尽心尽力去做;不应当做的,决定不能做。哪些是应当的,哪些是不应当的,这要没有高度的智慧,很难辨别。我们没有能力辨别的时候,最好依照佛的教训。佛的教训当中,我们一生能够依一、二部经,就一生受用无尽。我特别给同学们介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对於现代人来讲非常适合,经文不长也不算短。里面理事、性相、因果,可以说面面都讲到,非常适用。《金刚经》固然很好,它讲的是纲领原则,在事上讲得很少。我们学的这个纲领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还不晓得怎么用法。如果读了《无量寿经》,就会用了,晓得怎么个用法,晓得哪些事情当为,哪些事情不当为,这样才不会背因果。

  【无论如何艰难困苦,决不可起劳怨之心。】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有很多人把生活跟修行看作两桩事情,那错了,那修什么行!行就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上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离开生活到哪里修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据佛的教训去做,改正自己的错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做法,错误的讲法,时时刻刻想到经义,时时刻刻在改正,天天在改、年年在改,这才叫真修行,这叫真正用功。当然习气太深了,无始劫的习气,你要改它,当然会感觉得很痛苦,这个要克服。譬如前面给你讲的修忍辱波罗蜜,如果对事、对人、对物,要有厌烦、埋怨这个念头起来,你般若 波罗蜜就没有了,忍辱波罗蜜也没有了;忍辱跟般若 没有了,其他的统统都没有了。要保持清净心,要保持平等心,那就对了。

  【无论如何成绩优良,决不可存居功之想。】

  有这个念头也错了。前面是讲劳怨,我们要忍辱,要忍!这个地方成绩优良也要忍,为什么?如果不忍,心里一欢喜,完了!清净心没有了。清净心里头没有忧也没有喜;忧把清净心破坏掉了,忧是风浪,欢喜也是风浪,清净心都没有了。苦乐忧喜舍统统都要放下。逆境里面没有忧,顺境里面没有喜,你的心就清净。顺境里头没有乐受,逆境里头没有苦受,你的身体就健康了。要晓得苦对身体有伤害,乐对身体一样有伤害,所以离开苦乐忧喜,身心健康。

  【不幸失败,亦决不因之烦恼忧愁,慨叹忿恨。】

  特别加强这一点。世间人最要紧的是要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换句话说,要真正认识自己跟自己的生活环境。於是理得心安,道理搞清楚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之后,生在富贵,你就安心去享受富贵;生在贫贱,他也不怨天不尤人,安於贫贱,心安了。人生是一回什么事情?业力在支配。你今生享福,是你前生修的善业修得多;享福里面也有受罪,是你修善业里头还带著恶业,才有这个果报。这一生当中命很苦,很苦是过去修不善业,招感得一生的不如意,都是业力在支配,没有别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现前生活环境怎么样,不在乎!我们要想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要想改善我们的前途命运,有没有方法?有。多造善业,不造恶业就行了。这个前面所讲的,要明了因果,决不能违背因果,就行了。

  【必须此层做到,方能达到事来便应,事过即忘,得与不著相应耳。】

  这个时候我们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所以佛与大菩萨,我们常讲的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的这些菩萨们,他们用真心。真心叫什么?叫大圆镜智,把它比喻作大圆镜。他用心像镜子一样,事情来了照得清清楚楚;事情没有了,里头干干净净,一点也不染污。不但是事情完了,他心里头没有,你们诸位想想,正在照的时候,他有没有?他还是没有。哪里是事情走了以后才没有,那是我们凡夫见的,那是不懂理。真正明理的人,正在照的时候都没有,从来没有染污过。照是什么?照就是像我们讲的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就是照。正在感应的时候,心还是清净,还是没有染污,还是没有动摇,这就是与「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相应。无住生心,这个镜子能应;生心无住,虽应的时候,这个镜子还是清净的。这是用真心,诸佛菩萨用的是真心。我们凡夫不会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有住、就是执著。诸位要晓得,执著太苦太苦了,招来的是事事不如意;离开一切执著就事事如意,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我们凡夫所谓的事事如意,无碍就如意了。

  以出世法言,前面是讲世间法,也就是我们一般生活,生活里面要怎样修行,要怎样用功。

  【以出世法言,要在无论修得如何久、如何好、如何完备,而决不自是,决不自满,如此乃能达到行无所事也。】

  那么这是说,实在讲这个出世法,是讲一些出家修道的人,这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佛门里面出家的,其他宗教里面也有出家的。在我们中国道教也是修行的,外国天主教也是出家的,所以这里面包括很广很广。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修学得再久,修学的功夫再好,如果要有自是自满,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为什么?他还没有离开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他没有离开四相。诸位要晓得,在家修行,前面一段讲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如果不住相,那是在家菩萨,他证果了;出家修行要是不住相,那是出家的菩萨,也证果了,地位完全相同。决不是说出家菩萨要比在家菩萨高一等,没这个话。佛法是平等法,我们现在出家人,吃了一个很大的亏,就是误以为我这一出家,就是天人师,就比别人高一等,在家人见到我要顶礼,要恭敬供养,自己就妄自尊大。在家人修了福,我们造了罪,他往上升,我们往下堕落,这个亏吃大了。我们一定要晓得,怎样叫真修行,怎样叫真用功。

  佛门里面,也许诸位听说过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那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他见任何众生都顶礼,这是菩萨大慈大悲,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人家等觉菩萨还这么谦虚,对於一切众生还这么恭敬,我们怎么能够起傲慢之心,怎么可以自以为是,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我们看到别人有这个情形,要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有,马上要改过来,一定要做到心清净、心平等。无论自己修怎么样的功行,都是若无其事,这是平常事情,不值得骄傲。一有骄傲,你要晓得骄是烦恼,贪瞋痴慢是大烦恼,这四大烦恼是大烦恼。不修行还不生烦恼,愈修烦恼愈重,那他的果报到哪里,我不说你们也都知道,有什么值得大家尊敬!

  【无我之理(这是道理,无我的道理),破我之法,唯有佛典最精最详。当多读多诵大乘经论,深观圆观,而得深解圆解。】

  无我的道理,法相的经论讲得最精细、最透彻,因为它从事上讲,大家好懂。性宗的经论从理上讲,若不是上根利智,就不容易悟入。相宗从事上讲,佛常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什么生灭?业因果报的生灭,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们弹指的速度,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业因果报的生灭。我们所看到一切现象,就是业因果报生灭的连续相,不是真的,所以佛给我们讲,这是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相宗从事上讲,好懂!如果你能够听明白,想想这个道理,才晓得真的无我。不但我无,法也无,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相续的现象,就这么回事情。哪有我?没我!没我,这才能真正把我放下;「我」放下了,是从根本放下,彻底放下。「我」都舍掉了,哪来的我所?五欲六尘是我所,统统放下了,我都没有了,还有谁去贪恋这些五欲六尘?彻底放下。所以这个事情,确确实实世间所有一切典籍里面没有这个说法的,唯有佛法说得详细、说得明白。为什么?因为这个现相是佛与大菩萨亲眼所见的。

  世间人为什么见不到?没有这么深的定功;也就是说,我们不说定功,说定功大家听了又迷惑,他的心没有那么细,这个好懂。世间人粗心,佛菩萨的心很细,细到极处了,那个极微细的他看到了。一刹那九百生灭的这种现象,要不是极细的心,怎么看得出来?看出来了。像我们看电影,我们看这个银幕,银幕确确实实是一张一张影片在那里放;我们粗心的人没看出来,看到好像都是真的事情,在那里活动;如果是眼光敏锐的人他来看,一张一张的,像幻灯片一样,一张一张在那里换。细心的人看得出来,粗心的人看不出来。六道众生粗心,四圣法界虽然心比较细,还是粗;法身大士的心就细了,他们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出来了,所以那个我彻底放下,不再执著了。像这些道理方法,江居士在此地建议我们,要多读大乘经论,然后你的观念、你的想法就会改变了。观是观念,你的观察就深了,你的观就圆了,你的想法、看法慢慢就圆,就深了。这样子,而得深解圆解,不但对於佛法,对於世间法你也是深解圆解。所以佛法通,世间法一切都通。

  这里举几部经典,如《圆觉经》、《楞严经》、《楞伽经》、《地藏经》、《净土五经》,皆应多读。《华严》、《法华》,这是大经,分量太大了。若不能尽读,或读一种。若不能全读,或读数品。像《华严经》不能全读,读其中几品也可以,甚至於读一品也很好。古人很多人选择《普贤菩萨行愿品》,读一品都好。这是举出几部大乘经,做一个例子。但是一定要多读,不多读不能够培养一个习气;换句话说,我们旧的习气它没有力量抗衡,事临前它就不管用了,佛的力量敌不过业力,一定要多读。所以说一部经念个一万遍、两万遍,并不算很多。只可以说有两万遍,功夫才得力,没有这么多的遍数,你拿什么来抗衡你的习气!为什么起心动念都是烦恼、都是妄想?那是习气。我们佛法的力量不够,敌不过习气,还是轮回心,还是造轮回业,这就不得了。我今天就讲到此地。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