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百二十

  日期:2011/8/19 15:01:36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0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20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经本,《疏论纂要》第七卷,请看第五初禅长行十法。

  【复次尸弃梵王。得普住十方道场中说法而所行清净无染着解脱门。】

  从这里看起,我们还是一位一位的介绍。天王在前面曾经介绍过,在此地着重他所修学的法门。每一个人修学的法门不相同,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每一位天王代表一个族群,他所修学的法门也代表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当中,还分许多门,那就不说了。就像我们中国佛教,大乘分为十个宗,这十个宗就是十门,十个解脱门,可是每一宗里面又有很多派别;我们要从这里去想,才知道法门无量。但是一定要专修,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证得解脱。解脱是成就,将烦恼解除了;见思烦恼解除,脱离六道轮回,脱是脱离;尘沙烦恼解除,脱离十法界;无明烦恼解除,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解脱,解是因,脱是果报;门就是方法,用这个方法修行证果,成无上道。法门虽然无量,我们从这个经里面,仔细观察能够觉悟到,都是一个法门证解脱的,没有说一个人修很多法门证解脱的,这我们在经上没看到,都是一门深入。这一桩事情要不搞清楚,以为修很多法门能成就,那就错了。佛说许许多多法门,是应许许多多不同的根机,所以才说无量法门。古人讲得好,所谓就路还家,不绕圈子,直截了当,这个说法很好。

  『尸弃梵王』是初禅大梵天王,实在讲都是菩萨化身,他在此地示现的,也就是说做出一个修学的榜样来给我们看。他得的是『普住十方道场说法』,说法也能证果。但是后面这几句重要,如果没有后面这几句,单单讲「普住十方道场说法」,不能证果;一定要『所行清净无染着』,才能证果。假如没有清净无染、不染着,说法是修福,他所得到的是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在说法当中,能够与性德相应,性德是清净的,性德是无染的,性德是觉悟的,觉正净是性德,与觉正净相应决定证果;与觉正净不相应,说法是得福报,得的是三界以内,这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个聪明智慧是世智辩聪,不是一桩好事情,世智辩聪要用错了,往往造大罪业,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很多很多。那是过去的业因,都是在佛门当中种的,可惜没有得清净,没有得无染着。这是从表面的意思来看。深入一层意思来看,菩萨一定要落实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弘法利生。所以弘法利生是菩萨本分的事情,他怎么能不做?何况在因地修行,曾经发度众生的大愿。每一尊菩萨,无论他地位高下、功夫浅深,没有不发度众生的大愿;如果不发度众生的愿,就不是菩萨,那就变成小乘。菩萨决定是自利利他,而且把利他摆在第一位,所以才有「普住十方道场说法」。十方道场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菩萨随类化身、随机说法,实践他的本愿。这个愿不是虚发的,发的愿要兑现,这是大慈悲心的流露。

  「而所行清净」,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给我们提示,他说:「用而常寂故行净无染,得心无行故行净,了境无相故无染。」这是真实智慧,我们一定要明了。所以经不能不读,义不能不解,佛一再教导我们要深解义趣,你解浅了不得受用。怎么不得受用?你的行不清净,你心地还被污染,你就不得受用。你在佛法一生当中所修学的,脱离不了轮回,顶多就是充其量修三界有漏福报,福享尽了还是堕落。这是我们佛家常讲的三世怨,这一生修福,来生享福,第三世堕落。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业,这是我们要警觉到的。真正体会到佛所说的义趣,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享福?明心见性之后。为什么?不会堕落了。没有见性之前,享福没有不堕落的,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我们把标准降到最低,佛也告诉我们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可以享受。但是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还没有见性,福可以享,对自己的道业必然产生障碍,不能进步。所以菩萨修行进进退退,为什么会退?一享福就退了。不过还算不错,不至于退到六道轮回。譬如小乘,小乘退,不会退到凡夫,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须陀洹就位不退,他证的果位不退;阿罗汉退,可以退到须陀洹,不会再退了,这叫入圣流。可是六道凡夫那就不行,六道凡夫一退,退到哪里?退到阿鼻地狱,大梵天王也会堕阿鼻地狱。不但大梵天王,经上告诉我们,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会堕阿鼻地狱,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你真正修行证果,你脱离三界六道,证得四圣法界,那个底线是须陀洹果,这是讲位不退。到大乘菩萨,还是进进退退,他的底线是行不退,就是他决定不会退到七信位以下,七信位他永远会保持,就是不会退到二乘。第三叫念不退,念不退指什么人?法身大士,这已经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的人,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他有无明烦恼没断尽,还是进进退退,他的底线是初住,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是他的底线,不会再往下退。所以说,法身大士退转,但是决定不会退到十法界来,这是他的底线。进进退退,怎么退?给诸位说,一享受就退了,可见得这个东西麻烦大了。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享受,不在乎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八地是不动地,不会再往下退,七地都还退。

  我们凡夫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贪图享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所以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多半示现苦行。释迦牟尼佛是第一个样子,给我们示现三衣一钵,一切随缘,绝没有攀缘。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为什么这样示现?告诉我们:不会退转。凡夫贪心太重,所以佛要如是的示现,都是《楞严》上讲的「随心应量」,随机说法,随机示现,让我们看到这个样子觉悟到,为什么我们会退转?享乐。然后才知道,我们在六道轮回修行,现前这个阶段决定不能享受,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才有把握;贪图世间的享受,往生就没有把握。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他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你细细想想,贪图这个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这就是我们退转的原因,第一个因素;不了解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

  《华严经》上这些人,我在前面跟大家说过,他们不是法身大士,他们都是已经成了佛的人再来,都是诸佛如来慈悲示现的。菩萨众是如来示现的,声闻众也是如来示现的,诸天众还是的,杂神众也是的,统统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不是凡夫。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是凡夫,我们是真的凡夫,他们是假凡夫。所以他们真是大慈大悲,为我们做出这个示现,我们要感恩,我们要能体会,要能效法。为什么他们能够得到行净无染?我们学也不要学得太多,也不要学得太杂,一部《金刚经》我们就全都得到了。《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清凉大师批注在此是「得心无」,这就是说明三心不可得,你的行就清净。外面的境界,诸法缘生,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能得的心不可得,你想所得的境界也不可得,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透彻,你行清净了,对于外境决定不会染着,为什么?不可得。《金刚经》最后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能把一切有为法都是这个看法,你得失的念头没有了,你决定不会染着,所以你的心清净,你的行清净。你讲经说法度化众生,跟一切大众接触,心行都是清净的,清净不退转。

  这个道理,我们要很清楚、很透彻,要认真去学习。学习什么?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真正放得下,你就能看破。看破是什么?一切法的真相就都在眼前。我常常跟大家介绍,经论经典字字都是无量义,你就看出来了。我们展开经卷,为什么看不出意思,看古人批注也看不出意思?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行不清净;果然心行清净,一看到这个,这是提示,触发我们自性般若智慧。一接触,智慧就开了,一看一听就通达明了,哪里会有障碍?障碍在自己的心行;换句话说,障碍在分别执着。染是执着,行是分别,不分别是行净,不执着是心净,你的心、你的行为都清净。我们的行为没有改变,跟平常一样,你看看《华严经》上,这些佛菩萨所示现的,跟我们凡夫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尤其是末后五十三参,圆圆满满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菩萨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过着自己现前本分的生活,富贵示现富贵,过富贵人的生活,示现贫贱过贫贱人的生活,都得自在,都得法喜。示现的各行各业,哪一个行业过自己行业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族群不同,行业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有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法喜充满,这是共同的。法喜从哪里来的?此地讲行净、心净,这是共同的。示现作帝王,作大富长者,心清净,行清净;示现作乞丐,天天要饭,心清净,行清净,同。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同不碍异,异不碍同,显示无障碍的法界,这是真正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弘法的法师很容易堕落,自古以来讲经说法的法师不堕落的很少。什么原因?讲经说法很容易得到听众的赞叹、供养,一赞叹、一供养,迷惑了,马上就迷了,这是我们要警觉的。看看这些讲经的法师,他死的时候现相,如果临命终时迷惑颠倒,就晓得他完了,他下去了,堕落了。几个人能够保持着不堕落?你看他的行持,心行清净的人不堕落。凡是沾著名闻利养,不能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一个不堕落的,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弘法决定要做,不但要做弘法的工作,还要做护法的工作。护法是帮助继起弘法的人才,我们讲的培育弘法人才,续佛慧命,老一辈要护持下一辈。《金刚经》上讲的「善护念诸菩萨」,大菩萨要护念小菩萨,小菩萨要护念初心的菩萨。护念最重要的是防止他堕落,要教导他正法。请看第二位:

  【慧光梵王。得使一切众生入禅三昧住解脱门。】

  再介绍另外一个法门,他所修的法门跟尸弃梵王不一样,慧光所修的。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言浅意赅,「佛为定境,住定,则所见深故」。梵王的德号叫『慧光』,他的智慧光明从哪里来的?从定中来的。他自己从这个法门证果,『解脱』就是我们一般世俗人讲证果。证的什么果?无上佛果,在佛经里面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他从这个法门证得的,所以他弘扬这个法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专修专弘。自己从这个法门契入,自己是过来人,当然其它法门一切都通达,这个我们晓得,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一个法门入了,一切法门都入了。入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哪一个法门最后都是明心见性,都是作佛,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每个人根性不一样,每一个人的缘分不相同,因此修学法门就有差异,也就是讲修定、修慧,在方法手段各个不相同,可是目标是相同的。

  他也是使一切人『入禅三昧』。禅跟三昧有时候讲是一个意思,三昧就是禅。这三个字都是梵语,三昧翻作正受,也翻作禅。文里面有一个「入」,有一个「住」,入是契入,住是安住不动。什么是禅?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他讲「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坐,坐是不动的意思,所以坐表不动。不动是心不动,不是身不动,身不动不管用,要心不动。实在讲,真正功夫要在动中去学不动,你才会有真成就。所以禅堂有跑香,那是什么?叫你体会到动中有不动。当然每天在禅堂里坐禅,身体需要调节,如果每天都这样坐,坐久了,运动量少不行,身体会出毛病,所以要运动,跑香是运动。身体要动,心要清净。修行,心是根本,身是外境,身随心转,境随心转,心健康身就健康,心清净身就清净,这一定的道理。所以佛家常说修行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地法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懂得从根本修。因此佛家造像,造佛像、造菩萨像,多半是造结跏趺座的像,这像表什么?表定,表不动。我们看佛像、看菩萨像,眼睛都是低垂的,没有眼睛张得很大的,这表什么?表禅,所以它是表法的。

  我有的时候也告诉同修们,现在这个社会上,我们遇到很多事情。平常大家在一起修行,好像都不错,都很难得,能够和睦相处。可是一遇到钱,就起争执,麻烦就出来了。特别是在建道场,建道场大家在化缘的时候尽心尽力,到处筹款,到处去募捐,个个都是菩萨,非常热心。好,道场造成了,一个个面孔就不一样,颜色就很难看了,争权夺利;这个说我化得多,我要作住持,那个说我化得也不少,我要作当家,就摆不平;天天吵嘴,天天打架,变成罗剎。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我们还不相信,以后我们看得很多,果然没错,各个道场都出了这个事情,我们警觉心才提高。所以我说见钱眼开那是妖魔鬼怪,见钱眼闭是佛菩萨。你们想想看,这在现在社会上很普遍的现象。所以建道场,的确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很麻烦的事情,没有大福报,没有高度智慧,说是建道场不造业的很少。我一生没有智慧,也没有福报,我懂得这个利害,所以我不敢建道场;不是不想建道场,不敢。对于大众烦恼不能摆平,菩萨在此地教我们针对这个毛病。

  禅,实在讲,六祖所说的完全根据《金刚经》上所讲。《金刚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度化众生要守住一个原则。换句话说,接触群众你要有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不着相,你的行清净;内不动心,你的心无染。这是世尊教诫须菩提尊者的,佛教他就是教我们。菩萨示现在世间,三轮教化;换句话说,他的说法、他的演说就是没有中断。说的时候是说法,不说的时候也是说法,语默动静无不是道,令一切众生见色闻声,看到他的形象、看到他的动作就能觉悟,那也是说法。这是佛经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不说话的时候表演,做给你看。做什么?做的样子太多了,无量无边不同的形象,总而言之,他离不开一个原则,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他做出这个样子。凡夫跟佛菩萨差别就在此地,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吃饭,他示现吃饭给我们看,托钵不分别、不执着;穿衣服,他示现穿衣服给我们看,一年到头就三衣。这在生活当中,衣食住行里面,都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佛菩萨;我们众生衣食住行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出离不了六道轮回;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不但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也超越了。

  所以你看看他们的示现,关键到底在哪里?我们看清楚了,看明白了,这就是禅跟三昧。三昧翻作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我们的享受不正常。佛说六道众生,受是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都不正常。正常的享受是没有苦乐忧喜舍,永远离开这五种不正常的享受,就叫做正受,那就叫三昧。我们有没有得三昧?这一想就知道了。我们还有苦乐忧喜舍,哪有三昧?修禅也不是三昧,念佛也不是三昧。你要是真正在念佛堂得到念佛三昧,那个时候是什么现象?苦乐忧喜舍没有了。我们是用念佛方法得到的,就叫做念佛三昧。所以三昧的名称很多,百千三昧,用哪一个方法得到的,就叫什么三昧;慧光菩萨教导的。我们念佛,念佛目的何在?希望得念佛三昧。念佛法门讲的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一心,如果有苦乐忧喜舍就多心,那哪里是一心?可见得离开苦乐忧喜舍那才是一心,在所有一切境缘当中如如不动那才叫不乱;你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那就乱了,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就乱了;这叫功夫。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不乱?诸佛菩萨知道外面所有一切境界,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空的,都不是真有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知道,所以他能不动心。

  我们以为外面境界都是真有,所以六根接触会起心动念,这是错误。佛告诉我们,外面境界是空的,里面起心动念是无明,不是真心;真心不动,觉心不动,那是真的;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是真心。真心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身上。不但有情众生真妄和合,无情众生也是真妄和合。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哪一部分是真的?《楞严经》上告诉我们,六根的根性是真的,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这是真的,这是常住真心;它是清净的,它是永远不会染着的。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示现在六道,他们是用根中之性,所以他清净无染。我们不会用,我们用的是什么?我们用的是无明,用的是情识,这就坏了;无明不清净,情识染着。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劝导我们「舍识用根」,这个话说得正确,确实他这个讲法比古大德讲解《楞严》高明太多了。但是,说得没错,真正落实谈何容易?虽然不容易,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努力认真去学习,对我们修行有大利益。

  可是落实是怎么做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你先要想、要知道,情识它的作用在哪里?第六意识是分别,末那识是执着,阿赖耶识含藏种子,我们在起用的时候跟它相反,就是舍识。换句话说,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不分别就不用第六识,我们不执着就不用第七识,这个比较容易;不落印象很难,换句话说,不用第八识,那真是不容易,我们总会落印象。可是诸位要晓得,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相宗的修行「转识成智」,六、七是因地转,五、八是果地转。明白这个教诲,那就有办法了,我们只要把功夫用在六、七识,五、八别去管它,六、七转过来,五、八自动跟着转。所以一定要学着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要分别、不要执着,果然不分别、不执着,就是舍识用根,用根中之性。我见,用见性见外面的,那见什么?就不是色尘,见色性;我闻,我用闻性,闻外面是声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方法手段不一样,相宗用这个方法。我们要会、要懂得,要会修,修就是修正,会修正。从前我们都是用八识,不知道用根性,不晓得用见性、用闻性,不知道。

  试问我们用见性见,见性还有分别吗?眼识有分别。用见性见,见到没有?见性,当然见到。这是什么东西?不知道,那行吗?那不变成白痴吗?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问永嘉禅师:你还有分别吗?永嘉答道:分别亦非意。六祖说:对了,你如是,我也如是;分别是什么?不是意识。但是,见性没有分别,为什么分别亦非意?见性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绝不是自己分别。我自己说,这是毛巾,这是黄色的,这是识。你们都说这是毛巾,就算是毛巾,你说黄色,都说黄色,这就不是意,这就分别不是意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两句话是讲的这桩事情。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有没有分别?没有;自己有没有执着?没有。所以你自己的心永远是清净的,自己的行永远是清净的。你不恒顺众生,你就不能度众生,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为度众生要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自己不能真执着,真的执着那你就错了。

  所以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度化众生是干什么?演戏的,假的,照剧本演的。剧本叫你哭,那时候就要哭,叫你笑就要笑,是不是自己真笑、真哭?没有,绝对不是自己意思,那就叫分别亦非意。你们从这上面去体会,绝不是自己真的有意思,这个高明!所以行清净,心清净,行无分别,心无染着,这就是禅三昧。我们学了,学了要落实,学了要有用处,当然开始我们很难做到,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努力,你能做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减少一分分别,减少一分执着,你就长一分智慧。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你的分别执着太多,这个习气太重。学道、学佛从哪里学?就是学不分别、不执着,要学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不分别,心就平等;不执着,心就清净。我们帮助别人,出一点钱,有许多同修就来拦阻:法师,这个钱他拿去未必做好事。那是什么?分别执着。他做不做好事与我不相干,我以清净平等心布施,功德圆满;他拿去造罪业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与我不相干。

  在新加坡,谈禅法师是了不起的人,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位法师?他在城隍庙,摆个小摊子卖香纸蜡烛,你看他是普通的,他自己讲「我是庙祝」。每天赚得那么一点点钱,累积起来不少。我听说他在福建,福州有个西禅寺,他拿了一百万美金帮助它建;我在旧金山大觉莲社,我在那边讲过好几次经,大觉莲社买的时候是七十万美金,他拿了四十万,这就是小入大出。陈希夷《心相篇》里面讲,「小入大出,后福无疆」。那个福报太大了,这个人不只会有大福,还有大慧,为什么?布施出去之后,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人家问他:人家拿你的钱,没有照你的意思;「与我不相干,那他的事情,他的因果」,这就真正放下了。不是说布施之后还有后遗症,常常想着:我这个钱,你到底做什么用?那就落在分别执着;换句话说,那是修世间福报,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心地永远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谈禅法师,李木源居士对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我去看过他几次,生活非常简单,所以他不退道心。他吃得很苦,一个菜,不像我们摆好多菜。喝水喝自来水,我们去看他,那我们这是贵宾,用最好的东西招待,什么东西?买一杯矿泉水来招待,没有茶。自己生活这样节俭刻苦,不退道心,我们看他是菩萨示现,哪里是凡人?凡人自己有那么多钱,他怎么不享受?多多少少要改进自己生活环境,多余的才做好事。他对于自己生活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改变,所得到的财富统统去做好事、去做布施;布施而且是净施,布施出去的时候,问都不问一下。我们读《华严经》读到这一段,他落实了,他做到了。所以我们在此地讲这个经好,有人做出榜样给我们看,真叫三转法轮:示转、劝转,谈禅法师作证转。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他可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要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你把这个原因消除,你就能行菩萨道,你才能得菩萨真实受用。这个真实受用,用现在的话来说,烦恼轻,智慧长,法喜充满,决定可以得到的。再看第三位:

  【善思慧光明梵王。得普入一切不思议法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法海难量,名不思议。一言演尽,名为普入」。前面这一句我们好懂,后面这一句难懂。佛法是觉悟之法,佛法的根、佛法的本是一念自性、一念心性。我说这一句义味很深,什么叫心性?一念就是心性。什么叫一念?心性就是一念,二念就不是心性。净土宗讲一心不乱,一心就是真心,一心就是本性、就是自性,一心就是法界,二心就落在识边去了。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教我们保持着第一念,第一念是心性,一念。眼见色,眼睛张开,第一念是见性见色性,第二念就是眼识见色尘,岂不是境随心转吗?第一念的时候,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你还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第一念;第二念不行,妄想来了,分别执着来了。诸佛菩萨在一切境界里面,永远保持第一念,不堕第二念,所以他是佛菩萨。我们之所以成为凡夫,第一念才起来,剎那之间马上就堕到第二念。第二念是什么?转自性为八识。你要晓得念头一动,那是无明,马上就把自性转变为八识,转得太快了;第一念跟第二念几乎是同时的,我们凡夫没有办法分辨。什么时候才能看出这个事实真相,第一念转成第二念?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地菩萨看到这个现象。你要晓得八地的定功多深,微细的现象他见到了,这速度太快了。好像你们现在用照相机的快门,你那个相机最快的是八千分之一秒,可以照到子弹,子弹打出去,你照的时候可以看到,普通相机没这个快门就照不到。八地菩萨那个定功,能够看到一念变成二念,能看到,七地菩萨还看不到。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怎么会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今天我们的修学,就是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当中,尽可能的离开分别执着,我们要在这里下功夫。要相信佛的教诫,对佛所教的决定不能怀疑,怀疑我们吃大亏了。佛教我们用恭敬心布施,用真诚心供养,我们就做就好了,绝对不要想到这个人作善,那个人作恶,没有善恶。善恶从哪里来?善恶是从我们自己起心动念来的;我们凡夫心有善恶,真心里头没有善恶,真心里头没有邪正。佛用真心,所以他没有善恶,他也没有邪正,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在这里头分自分他、分长分短,搞得一塌糊涂,全是虚妄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说穿了是白操心!哪有用真心、用真诚,那么爽快、那么痛快?连痕迹都不着,这才叫佛法。佛法叫觉法,真正觉悟了。

  觉悟之后是什么境界?『一切不思议法』。一切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皆不思议。所以《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四十华严》的经题就有「入不思议解脱」这个字样。不思议指什么?「不思议」就是指尽虚空遍法界,一真法界不思议,十法界也不思议。一真法界是自性变现的,一念自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十法界也是一念心性变现的。心性不可思议,一念不可思议,所以虚空法界不可思议。谁能入?『善思慧光明梵王』入了,他能入。我们想他的名号,名号在前面讲过,「善思慧光明」能入。我们今天的思不善,为什么思不善?我们是用意识来思,就不善;人家离心意识,善。换句话说,我们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那个思惟就不善,这是凡夫的思惟。六道是内凡,四圣法界是外凡: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的佛,大家知道,要以天台教法来讲:藏教佛、通教佛,称外凡。这个凡圣差别在哪里?依见性,见性是圣,没有见性是凡。藏教佛、通教佛没见性,别教佛见性了。台家讲,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别教的佛,在圆教里面来讲,就是二行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初行是别教的等觉,二行就是别教的佛果,这是见性,这是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别教来讲,三贤位还属于外凡,登地这才是圣人,才出十法界。

  此地讲『普入』,这个普字是个关键。普入就是随类化身,哪个地方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无论在哪一界,无论现什么身,他自己都是在不思议解脱门里头。换句话说,诸佛菩萨虽然示现在六道、示现在三途,实际上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我们的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跟一真法界是合在一起的,不是两回事情,真的是境随心转。他是一念自性,所以他住一真法界,六道也是一真法界;我们是妄想分别执着,一真法界也变成六道轮回。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懂,要能够理解,你真正理解透彻,你才晓得怎么转变,我们自己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受用。

  我们今天要学习、要练习,在现前这个社会,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统统可以接触;用清净心去接触,用平等心去接触,用慈悲心去接触,离一切分别执着这就对了,这就是我们在修行。我们清楚,一切众生就是法身,一切众生就是自性,所以能够生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的修学落实了。有人问:你为什么要帮助基督教,要帮助别的宗教?他们有这个分别,我们没有分别,我们知道基督教也好、回教也好,什么教都是一个自性变现的,都是自己。所以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性、是法身、是自己,这个人就是入佛知见,《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自己,山河大地、无情众生也是自己。「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的整体,这是佛法讲的我、真我。我们凡夫迷失了,不知道。我们常常讲经,用树来做比喻,我们用一个人身来做比喻。一个人身是生命整体,我们个人是什么?是身体里的一个细胞,别人也是一个细胞,都是一个身体。迷了才打架,觉悟了不打架;迷了有高下,觉悟了个个第一,个个平等。不仅仅我们讲眼第一、见第一,耳第一、听第一,鼻嗅第一,乃至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每一根汗毛统统是第一,没有第二,它就不打架了。有高下就不平等、就打架,要晓得不平等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真实法里头清净平等。我们看《华严》个个第一,我们读《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菩萨没有说他是第二的,个个都第一。所以我们晓得,我们跟其它宗教接触,佛教第一,跟基督教,基督教也第一;佛经第一,《圣经》也第一;大家就能和睦共处,就不打架了,事实,这才是事实真相。个个第一,「普入一切不思议法」,个个第一就是不思议法。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应当要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百一十九
下一篇:一九九八年讲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一百二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