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三十三

  日期:2011/8/20 12:16:53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卷)  1999/4/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33

  请掀开经本,他化自在天长行最后的一段:

  【因陀罗妙光天王。得普入一切世间大威力自在法解脱门。】

  这一段经文上一次曾经谈过,意犹未尽,含义很深很广,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非常重要,所以不能不多说几句。从经文字面上看,『普入』是平等入;『一切世间』范围就非常广大,就本经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现代人的讲法就是一切族群、一切族类,中国《易经》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说族类包括所有器世间,说族群包括所有有情世间,在佛法里是这样的一个区别。通常一般族类、族群常常混在一起讲,但是在佛法里面不一样,它的界限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有情世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器世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跟矿物。植物也是一类一类的,也是类聚,如果诸位去参观,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原始的森林,你们看到树木一片一片的它是一类,另一块它又是一类,虽然生长在一起,它的界限很清楚,它不乱。如果说是混杂在一起种植的,大概都是人为的、人工的,如果是天然自然而生的,确实它是一类一类、一群一群。这里面一些道理,在此地就不必多说了,它不是没有道理的。

  特别是在我们人类,人以群分,所谓是气味相投,嗜好相同他就会聚在一起。譬如我们喜欢学佛的,学佛的人他的朋友都是学佛的,他往来都是这个圈子;喜欢念佛的,朋友都是些念佛人;喜欢打牌的,他的朋友都是打牌的;现在喜欢打高尔夫球的,他的朋友都是打高尔夫球的,这就是气味相投,这也是一个族类。念佛是个族类,打球也是个族类,跳舞也是个族类,不必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那是大的族类,大族类里头还有小族类。此地讲的「一切世间」,是包括所有一切的族群、族类,平等普入。

  「入」是什么意思?这里头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菩萨平等教化众生,要入一切世间。这是大乘经上常讲,诸位常念《普门品》,《普门品》里说得很清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们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所谓是随类现身,随机说法,他的心是平等的,没有一切分别执着,那叫普。有分别执着就不普,你的服务对象是某一个族群、某一个族类,不普。普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平等的普度。佛家讲普度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平等的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要用平等心、用真诚心、用慈悲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叫普入一切世间。

  什么叫『大威力』?什么叫『自在法』?这个意思我们不能够疏忽。世间,诸位想想看,哪一种威力能够使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类能够融合,这就是大威力。能令一切众生,不同文化的众生,不同族类的众生,不同宗教信仰的众生,个个都能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是形容他生活的美满。自在是从果上讲的,大威力是从因上讲的,诸位细细去想想你就会觉悟。大威力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无量寿经》佛给我们讲了三个真实,「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就是大威力,世出世间的威力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真实之际是什么?我们用现在很浅显的话来讲,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的术语里面讲就是一念自性,真实之际是一念自性、真如本性。开化显示那就是明心见性,开是开导、开示,这是佛学的名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学、教导,显是明显,示是展示。

  一切众生都有自性,在有情众生,经典里面称之为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你的真心,就是你的自性。在无情众生里面称作法性,诸位要晓得,法性能包括佛性,佛性就不能包括法性,法性的范围比佛性的范围要大。但是诸位要晓得,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我们讲哪个能包哪个,哪个不能包哪个,这是方便说,真实说是一不是二,这里面没有大小,但是我们对于佛讲的佛性跟法性的意思要清楚、要明白。见性就成佛了,佛是什么?佛是个彻底觉悟的人,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的人,明心见性,见性你就成为究竟圆满的明白人,这叫佛。这样的人散布在各个不同的族群、各个不同的行业、各个不同的身分,只要他彻底明了这个事实真相,那个人就叫佛。由此可知,佛无处不现身,明显示现在我们眼前,《华严》是最好的例子。

  我们现在看的这一段,他是以他化自在天王的身分出现的。他化自在天王是一个族群,是个大的族群,这里面给我们说了十个天王,每一个天王是一个小的族群,代表一个小族群。每一个族群里面的人都是诸佛如来,都是法身大士,他们身分虽然是天王,他们彻底觉悟了,究竟明了了,他怎么不是佛?他的行为,以天王的身分教化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他所行的是菩萨道。佛家讲本、讲迹,「迹」是讲现相,「本」是说他真实所证得的果位。从真实证得的果位,他是如来,他是圆教的佛果;从现相上看、迹相上看,他是天王,他是行菩萨道。岂不是《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应以天王身得度即现天王身而为说法,也是《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些天王是佛示现的,他们所表现的是法身菩萨之所作所为。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地藏菩萨在因地作小国王,与另外一个小国王是好朋友,同样都是以十善教化众生,以十善业道做为国家国策的根本,这个国王就是菩萨。

  我们在此地看,这个天王就是菩萨。诸位想想这个大威力是指什么?大威力就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以这个来教化天人,以这部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我们今天讲原理原则,来融合各个不同的族群,来融合各个不同的文化,圆融整合,但是又不坏各个族群文化的现象,这是真正了不起。他不是同化别人,他是彼此融合,圆融和合并不同化,所以才呈现这个社会多采多姿,美不胜收。如果把各种不同的文化,把它勉强变成一个,真善美慧就没有了。像我们一个大花园,各色的品种都有,几千种、几万种,你到这个花园去参观、去欣赏才有味道,如果这个花园其它品种都没有了,都废除掉,统统种一种,有什么好看?看一朵、两朵花全都看到了,再不要去看了。诸位要晓得,同化那个观念是错误的,融合观念是正确的。如何圆融,如何能够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能合作,这样才能够让各种不同的族群都欢喜接受。你要是同化,你同化我,我也想同化你,这就有斗争,就演变成仇恨战争,不能解决问题,圆融和合能解决一切问题。《华严经》是什么经?是一个圆融和合各种不同族群的一部经典,这里面有理论、有方法,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代表五十三种不同的族群,就是现在讲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要达到共存共荣,《华严》的教学是最好的一部教材。我最初接触佛法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拿这部经介绍给我,他是个哲学家,他说这部书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真实智慧。诸位要晓得,哲学所探讨的、所希求的就是真实智慧,这本书才是真正真实智慧。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现代复杂的社会问题。

  《无量寿经》上说「住真实慧」,我们的心怎样安住在真实智慧?真实智慧就是《华严经》,把这部《华严》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学问,自己的生活,你就是住真实慧。你再能够教别人,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隋唐古大德讲《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经》的结论,你们想想他有没有说错?能说出这个话都是过来人,不是过来人说不出这个话。才知道在一切法门里,这个法门多好,多么重要,特别是适合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帮助我们这个时代解决问题。世尊留下这样宝贵的教训,非常可惜认识的人太少了,所谓是不识货。我们很幸运,发现了,认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有义务依教修行,有义务把这个珍宝介绍给别人。

  现在世间这些国王大臣,他们如果能够发现、能够明了,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原则去治国,去教化老百姓,这个领袖就是诸佛再来,就是菩萨示现,众生就有福了。这个世界有没有仁慈的领导人,在佛家讲仁王?现在这个世界多半是民主制度,许多国家领导人是总统、是主席,无论是什么样的称呼,总而言之,都是一个国家地区的领导人,在佛法里面就是王。他们也很想把国家治好,让老百姓能真正享福,但是没有找到方法,他们在寻求。非常可惜没有向佛法里头寻求,什么原因?因为大家认为佛法是迷信,甚至把佛法看作牛鬼蛇神,极力排斥,哪里晓得这里头是珍宝!我们深深相信,世界上这些领导人里头一定有菩萨在其中。可是菩萨也有隔阴之迷,也要有人帮助他、提醒他;菩萨实在讲很聪明,有智慧,一有人提醒,他就觉悟了,就是没有遇到提醒他的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但是我们没有缘分接触这些仁王,但是今天有一个方便法,我们普遍提醒大众,大众明白,大众觉悟了,这些领导人逐渐逐渐我想他也就会来接触。

  我们要认真努力修学,要接受佛的教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此地讲的大威力,实在讲就是讲教学。唯有教育,唯有教学,才是融合族群、融合不同文化的大威力。这种圆融和合一切世间、一切众生,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政治不能解决,做不到,武力也做不到,经济做不到,科学技术也做不到。如果这些能够做到,释迦牟尼佛早就选择这个途径,他了解这些都是无济于事,他才选择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所做的,是一个义务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工作,我们用现代话来给他定位,他是这么一个人;以真诚的心来教化众生,以无私的心来帮助一切众生。如果他的教学还要收学费,还要讲求自己享受,一般人就很难接受了。他是无私的,自己生活永远保持一个最低的水平,布施他的真诚,布施他的清净,布施他无私的爱心,所以才能感动一切世间,这是大威力。

  能令一切众生得大自在,这个自在法是什么?放下,就是布施。再说得具体一点,菩萨所修学的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自在法。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放下。有很多人听我讲经把意思错会了,隆振法师告诉我,我常常讲放下,在中国大陆有一些同修在磁带上听到,他放下了,工作也不做也辞掉,好天天去念佛,念了几天,饭也没得吃,所有困难都来了,这是断章取义,是绝大的错误。如果这样放下,释迦牟尼佛也放下,何必讲经说法?不要教化众生,放下了!佛教我们放下的是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放下烦恼,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你看看《华严经》上,这么多人他们作天王,没有说把天王也放下,他还当天王。那些大臣还是作大臣,没有把工作辞掉。每天很认真、很努力的工作,这个工作是为一切众生工作,不是为自己,把为自己这个念头放下,是叫你放下这个。一切众生每天工作很勤奋、很努力,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这个念头错了。虽然为社会服务,但是真正是为自己的名利,佛教我们放下是放下为自己名利。你认真努力工作为一切众生,这就对了,不是叫你工作辞掉。你是个家庭主妇,你把你的家事都放下,一家人怎么生活?你也不烧饭,也不洗衣,一家人都不照顾,这是迷惑颠倒!这样学佛,佛变成邪教了,那哪里是正法?这是曲解如来真实义,产生很大的误会,绝大的错误。

  你看看大乘经里面,这些菩萨们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是过什么样生活方式,他都非常认真、非常努力,都会把这些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所以叫你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工作做得更认真、更努力、更圆满,为一切众生服务,那叫普度众生,你在工作上得大自在,这叫自在法。为自己工作会累、会辛苦,为社会大众工作,这里头没有我,《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是教你放下这些。你真正到无我相、无人相,你的工作就不会累,你做得很快乐,你做得很自在。做得很快乐,谚语讲「人逢喜事精神爽」,愈做愈有精神。普贤十大愿王,每一愿末后一句「无有疲厌」,他不会疲倦,他不会厌倦,什么道理?他做得快乐,无论从事哪一个工作、哪一种工作,他把他的工作都做得非常圆满,乐在其中。那个乐是乐在为众生服务,不是为自己名闻利养,为自己名闻利养有的时候还有疲厌,为一切众生服务没有疲厌,诸位细细去参究这些道理。

  所以三福、六度是自在法,真实智慧的教学是大威力。因陀罗妙光天王,以这种理论方法自行化他,成就无上菩提,『解脱门』是无上菩提。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退堕到小乘。有一些同学也在经上看到,「自己没有成就,要想成就别人,无有是处」,这话没错,是佛说的。于是他也断章取义,先去搞自己成就,自己没有修行成果不能度众生,等到他自己修行成果,恐怕这个世界已经毁灭掉了,这都是错解佛的意思。自行化他是同时的,怎么说先度自己再度众生?自行化他在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你的修学是在自利这边,你自己究竟得什么样的利益,这是自利。绝不是得名闻利养的利益,绝不是得崇高地位的利益,也不是得大众对你尊敬的利益,那就害死你了,这个叫你自己没有成就不能度众生,佛是从这里说的。如果你在自行化他上,你一心一意为众生,绝不求自己的名闻利养,不求自己的地位,也不希求别人对你的恭敬,你就成就自己了,这是真实利益。你能把这些事相看得清清楚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接触广大的众生,不会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诱惑,你能够禁得起诱惑,这是智慧,你在那里修慧。境界里头确确实实,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禅定。你在接触广大众生,教化广大众生,成就自己真实的定慧,这就是自利。我们定慧从哪里修?从这里修的。离开群众,你的定慧到哪里修?你们去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有一些心量小的人,只顾自利的人,跑到深山里修行,远离社会,没错,修个一、二十年心很清净了,自己以为有成就,都市人看到这个老和尚不错,有道德、有修行,请他下山弘法利生,没几天沾上名闻利养堕落了,很快就被污染。莲池大师教训他,这就是禁不起考验。

  大乘法的修学是在红尘里锻炼,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要有善知识时时刻刻提携,经教天天要读诵。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与佛菩萨的教诲相应,是真修行。面对着广大的群众,在这里头炼什么?炼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是修行。等到你自己真正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成就了,那个时候你教化众生完全为他,不为自己了。这是佛的意思。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接触这些群众起心动念了,回来赶紧要忏悔,读经、念佛、礼佛,我六根接触六尘现象,为什么又会起恶念?为什么会起贪瞋痴?为什么又迷了?赶紧回来忏悔,这样才叫先成就自己。不是远离都市,找个山洞钻到里头去,你就会成就了。搞个几十年,一下山也完了,一切都完了。开经偈里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很深,我们能懂吗?

  修行靠谁?靠自己。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古时候尊师重道,说老实话,都受过很好的基础教育,懂得孝亲尊师,听老师的调教。现在我们没有这个基础,说老实话,不要说对老师没有尊敬心,对父母都没有恭敬心,这说实话。谁心里有父母?谁心里有老师?对父母发脾气,对老师也发脾气,所以今天成就靠谁?完全靠自己的自觉。我们今天在一堂是不是师生?不是,朋友。如果要论师生,我赶快就跑掉了。我看大家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善友。今天师道没有了,所以修学困难。我跟我的几位老师还有师道,我尊重老师,所以老师对我爱护,我对老师的教诲一生都不会忘记。我们的讲堂,我命个名叫报恩堂,我们讲堂我几位老师的照片都挂在此地,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诲。我在此地跟诸位讲经,如同我老师在面前看到一样,我是这样的心态。我在这个地方表演一个师道的样子,最低的水平了,我这一生能有这一点成就,有这么一点觉悟,也得这么一点自在,完全从老师那里得来的。

  今天我跟大家是同学,我们是同参道友,我把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自己这些年修学的心得,都说出来贡献给大家。大家有没有成就完全在你自觉,我没有责备人、没有勉强人。但是我的老师对我有责备、有管教,我能接受,我还能沾到一点师道的边缘。我了解现在人没有受过儒家的教育,也没有受过佛法基础的教育,佛法基础教育,诸位也许听说过,但是没见到过。五年学戒,我们现在出家,都没有受过这个教育。五年学戒学的是什么戒?老师的教诫。实在讲,我们现在出家了,我自己也是如此,我出家之后,我出家的师父没教我。一出家就什么?一般都是披上这个衣服,赶紧学唱念,学敲打唱念,赶经忏去,做法会去。这是现代出家的老一辈教底下一辈,道与学都废弃,没有人提了。我学的这点东西是出家之前学的,不是出家之后,我一出家就到佛学院教书。我跟我的剃度师是有条件的,我不搞经忏佛事,这不是我出家的愿望。我出家一直到今天四十年,从来没有做一次法会,也没有做一堂经忏佛事,我守住我的原则。

  我了解佛法是什么,我尽心尽力把佛法发扬光大,这也得得三宝加持,很不容易,艰难重重,突破这个难关。我受的苦难,你们同学们想都想不到,我所受的苦难,我不希望你们再受。佛法不修无益的苦行,我非常欢喜帮助同学们修学的环境,将来弘法利生的环境,我给你们铺路,只要你们肯学、肯修、肯努力,我全心全力帮助大家。很难得!我们在这部经上真正是认识《华严经》,《华严经》到底讲的是什么,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我们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在无尽宝藏里面发现到真正的珍宝,字字句句都给一切众生带来圆满的利益,真实的利益。长行我们就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的偈颂:

  【尔时自在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说偈仪式,前面介绍得很多了。必须要提醒,是我们现在这些学人非常健忘,虽然听了很多遍,我们的念头依旧转不过来,这就必须要一提再提。世尊慈悲,紧要关头真的叫千言万语,不厌其烦,说的次数多了,遍数多了,我们的印象才加深,才会省悟过来。这一段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谦虚,不敢说自己有成就,『承佛威力』加持。我们能说不是自己有智慧,不是自己有能力,佛力加持的。我们自己能做能为,也不是自己真有本事,佛力加持的。佛是老师,老师教导的,念念不忘老师。下面『普观一切自在天众』,这是念念大众的善根福德因缘,也不是自己有能力。我们在这里把佛法介绍给大家,大家听懂了,开悟了,明白了,成就了,我们有功劳吗?是不是我们的智慧,我们教学的方法善巧?不是。是大众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我怎么可以居功?「承佛威力」是对上,「普观一切自在天众」是对下,你看人家是什么态度,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个句子在这部经里面多了,消除我们自己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这个错误的观念,大烦恼。说偈是在大会当中,报告他自己修学的成就,这是参与大会古时候的礼节。普贤菩萨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第二个「称赞如来」,这是属于称赞如来。向佛、向与会大众提出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用偈颂歌赞的方式。这是自在天王,他化自在天十位天王的第一位。第一位天王他所得的法,诸位要记住,他是「得现前成熟无量众生自在藏解脱门」,他是修学这个法门修行证果的,所以他要赞叹他这个法门。

  【佛身周遍等法界。普应众生悉现前。种种教门常化诱。于法自在能开悟。】

  清凉大师批注里面,说偈也是十首,跟前面长行文完全相应,这是第一首自在天王他说的。四句里面第一句是讲「体遍」,『佛身周遍等法界』。清凉唯恐我们在这一句着了相,特别点醒我们这是讲体,体这个身是什么身?就不是报身,不是应化身,是法身。这个「佛身」是法身佛,法身才周遍,跟虚空法界完全相等。法身是什么?法身就是一念自性,就是真如本性。一念自性它能现相,这是佛在这个经上讲,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现所变的这些现象就称之为法身;能现的心识就是法性,所现所变的是法相,法性跟法相合起来叫法身,法身才是真正的自体。禅宗里面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你什么时候体会到,什么时候认知了、肯定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是法身大士。诸位要晓得,法身大士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就是佛家讲的顿悟、圆悟、顿证、圆证,这是上根利智才做得到。我们这一生当中可不可能?不能说不可能,问题在哪里?问题在精进。大乘经上讲,菩萨善根唯一精进。你要是真的能精进,这一生确实能入华严境界,能入华严境界,也就是说你就有能力往生弥陀实报庄严土,你得的是理一心不乱,入华严境界是得理一心不乱,不是生同居土、方便土,生实报庄严土。不是不可能,问题是你肯不肯干,也就是说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肯不肯把这一生完全奉献给一切众生,没有一桩事情为自己做的,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想的,你能从这个地方下手,就很有可能契入这个境界。在中国历史上,宗门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有大开圆解,净土有得理一心不乱,都是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都是对这一句肯定了、认知了,不但没有怀疑,他契入了。契入就是我们讲证实,证实这桩事情是真实的,不是假的。

  入这个境界之后,心思就变了。没入这个境界你在迷,迷的时候分自、分他,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我这个族群跟他的族群不一样。契入这个境界之后,知道是一样的,同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一样没有两样。所有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都是一念心性变现出来的,真正晓得这是本是同根生,同一个源流。可是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还是有分别、有执着,但是那个时候的分别执着,跟你没悟之前分别执着不一样,以前的分别执着是意,现在的分别执着不是意。就像六祖惠能问永嘉禅师一样,永嘉禅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见性之后问他:你还有分别吗?他说「分别亦非意」。什么意思?就是说分别不是我自己,他们要分别,我就随顺他们,恒顺众生的分别,恒顺众生的执着,这就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什么叫佛法在世间?彻底觉悟的人在世间,绝对不会破坏世间人的分别执着,一切随顺,《华严经》展示表演给我们看的就是这个。对于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真诚的尊敬,真诚的爱护,真诚的赞扬,才能够达到没觉悟的人也能够圆融,也能够合作,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安定,世界才有和平。没有觉悟的众生多,觉悟的人少,觉悟的人要帮助没有觉悟的人少造罪业,消除灾难,让这些人生活过得更好,过得更美满、更幸福,再不断的教导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转凡成圣。

  这就是底下两句所讲的,『普应众生悉现前』,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身体形状没有一定,与一切众生说法也没有一定。我跟大家讲的《华严经》,你们仔细看看《华严》注子不多,清凉大师的批注,李长者的批注,他们说得没错,我也参考他们的,我跟他们讲的不一样,要是依照古注讲,现在人听不懂,没用处,学它干什么?但是我所讲的不违背他们的意思,诸位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我们讲法是一个意思。第二句就是随类现身,第三句是随机说法。为什么要『种种教门』?「教」是教学,「门」是讲方法,有教学的内容,内容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何以种种?种种族类不一样、种种文化不一样、种种信仰不一样,所以不能用一个方法来教一切众生,那是做不到的。如果说是一个方法对一切众生,说真的连等觉菩萨都办不到,到如来果地上才完全相同,佛佛道同,等觉菩萨里头还有差别,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知道。佛法就广大了,佛法大海比喻佛菩萨的教学又广又深。教学的方法,前面跟同学们提过,善巧方便,巧就是不同的方法,方法太多太多了,而且是无有定法;善,这些方法都能帮助众生开悟,这就善。帮助众生明心见性,转迷为悟。最低的水平是帮助众生真正明了因果报应,了解因果的事,了解因果的理,让他回头断恶修善,这是善的最低水平;再往上提升,帮助他破迷开悟,最高的帮助他转凡成圣,转凡成圣是证果,是真实的成就。『常化诱』。「常」是没有间断,教化众生的心没有间断,心愿没有间断,教化众生的行为也没间断。教化众生就是成就自己,自他不二,你要是把自他划分做两段,你的成就就太难了。难在哪里?难在分别执着没有舍掉,分别执着是最严重的障碍。自他能够不二,你的分别轻了,执着也化掉,所以容易觉悟,容易开悟,容易契入,契入就是证果。末后还有一个「诱」,就是诱导,诱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这两个字,他不讲常开示、常教学,他没有用这个,他用「常化诱」。化诱比教学、比开导的意思,还要深、还要圆满,为什么?看到成绩了。你教学教导的时候没有成绩可言,人家没有回头,教学不能算成功。化是什么?变化气质,你教导他,他真的变化了,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个教学有了成绩。

  『于法自在能开悟』。这个「自在」是自在天王,自在天王对于前面这个方法他开悟了,他依照这个方法修学证果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清凉的注子也好,第一句是讲「体遍」,第二句是讲「用周」,第三句是讲「教藏能成」,末后一句是自己成就,「所成自在,开于法藏,悟深法门」,就成熟了,这是证果。从相上说,这是菩萨修行证果,而从实际上来讲,这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三十二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三十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