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七十五

  日期:2011/8/22 21:28:50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75

  请看知足天第八首偈颂,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若有众生堪受化。闻佛功德趣菩提。令住福海常清净。妙光于此能观察。】

  金刚妙光天王,他得的是「坚固一切众生菩提心令不可坏解脱门」,这首偈是他的赞颂,也是他自己心得报告,提供给我们学习。实在说,这一首偈,这四句文不多,而提供我们学习的实在是深广无尽。『若有』这两个字,不是说假使有,有假使有的意思,但是这里头肯定有;在十方虚空法界里面,众生能接受佛的教学。这是第一句,要我们观机。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佛没有出世之前,这个世间没有佛法,一万二千年之后,佛的教学在我们这个世间也就消失了,所以他老人家的教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影响所及是一万二千年。为什么?这一万二千年当中,『有众生堪受化』。为什么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就没有?那个时候这个世间的众生,不愿意接受佛的教诲,不喜欢听到佛的名词,佛就不来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好好认真学习的。

  我不是常常跟诸位讲过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跟其它宗教不一样。其它宗教是主动的,你不肯学,到你家里来,勉强你学,拉你去学,佛法里头没有。拉信徒不晓得从哪里开始的?大概是从基督教、天主教里学来的,尤其是基督教,拼命去拉信徒,佛家没有,儒家也没有。为什么?它是师道,师道是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你们都听说过「求学」,学生到老师那里求,求教,哪有说老师把东西,你不愿意就给你送来了,送来了不接受,那老师多难为情,还有什么尊严?所以学是极其尊贵的,在古时候连帝王都尊重。「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见到老师还要降阶,皇帝见老师不能坐在他龙墩上见老师,这是没有礼貌。他见臣子是南面见客,见老师他要降阶下来站在东面,老师在西面,东面是主人,西面是客人,宾主之礼相见。帝王为什么要这么作做法?自己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教天下百姓尊师重道,没有别的,他这个做法就是这样的。

  所以中国从前的社会,没有念过书的乡下农夫,听说一个秀才来了,比县长来了还要尊敬。县长来了不得不尊敬;威,不敢不敬。一个穷秀才来了,从内心里面起的尊敬心,读书人,明理的人。这种社会风气的养成,帝王领导的。中国古代,说实在的话,司法制度不能普及,警察也没那么多,民间这些争论谁来解决?读书先生,有什么争执了,去找个老先生,请他来评评理,老先生一番话,彼此心平气和了,问题解决了。许许多多社会问题,就是三家村这些老学究把问题解决了。他何以能解决?大家尊重读书人,尊重孔老夫子。读书人说,孔老夫子怎么讲,孟夫子怎么讲,大家还有什么话讲?问题马上就摆平了。

  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为什么在社会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还不是皇帝率先尊重!中国人最尊敬的是皇帝,皇上那还得了吗?皇上的话,金口玉言。皇上尊重佛菩萨,那民间老百姓哪个不尊重?诸位一定要明了,中国立国的方针就是「教学」。《礼记》这部书,现在大家考据,几乎公认是在汉朝以前,春秋到汉朝之前的著作。《礼记》,实际上,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它是什么?杂志,它是一本杂志。其中有一篇「学记」,「学记」用现在的话,是中国教育哲学,是中国教育指导的方针,在这一篇里头。难得从汉武帝建立这个制度,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改过,都遵循这个道统,中国道统,文化的传统。「学记」里有两句名言,历代帝王没有一个不遵守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建立一个政权,建立一个朝代,领导全国人民,哪一桩事情最重要?教育,教学为先。

  我们读中国历史,诸位细细去读《二十五史》,中国这两千多年当中,任何一个朝代建立,五年,国家一切都上轨道了,制礼作乐。礼是什么?礼是规矩,人人都守规矩,所以中国古时候是礼治,不是法治;法治是强迫性的,礼治是从内心里的悦服。礼治的基础是教学,人人能够懂得忠孝节义,礼治就可以落实。忠孝节义要靠教育,但是古时候教育不发达,我们老祖宗聪明到极处,利用艺术,所以从前古时候的艺术,唱歌、音乐,到以后演变成戏剧,中国古时候的戏剧,从昆曲到京剧,民间的艺术,诸位仔细去观察它里头的内容,内容只有四个字:忠孝节义。所以他把教育融合在艺术表演当中,乡村老百姓没念过书,没接受过教育,他看戏,一年看个几次他那个印象落下,他要学,应该做个好人,作忠臣、作孝子,讲道义。他从哪里学来的?从歌词里学来的,从戏剧表演里学来的。

  那我们现在这些艺术是干什么的?现在艺术里表演的,教人杀盗YIN妄,还得了!所以今天社会大乱,乱的根源在哪里?演艺人员要负大部分的因果责任,我说的话是真的。演艺人员他的结果,诸位如果冷静观察一下,外国的、中国的,这些大的电影明星他怎么死的?没有好死。这是花报,果报在三途,谁知道这个利害?愈是大明星,影响的范围愈广愈深,祸福就愈严重。你表演的是善法,把人心、把社会带到正面,无量功德;你要是反面,那你的罪过决定堕阿鼻地狱。这个我在讲经,过去曾经讲过不少次,很多读戏剧系的同学听到我讲话都不敢上台了,我说:好!改行,免得造业。

  所以教学重要,只要把教育搞好,你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今天提到教育,谁懂教育?过去我年轻追随方东美先生,谈到教育他老人家就拍桌子、就骂人,教育没有了。现在学校教的是什么东西?科学技术,完全教人走功利,功利就决定不能避免竞争,竞争社会就动乱,哪来的安定,哪里有和平?人与人之间相处:利、害。有利的是朋友,没有利的就是敌人,这还得了吗?道义没有了。只知道利害,不知道道义,诸位想想,人跟禽兽有什么差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就是人懂得道义,所以人不能不受教育。什么是教育?我们对这两个字、这个名词要认识清楚。教是教导,上一代要把他的智慧,把他一生生活的经验教导下一代,智慧跟经验,希望下一代依照这个基础再往上提升,下一代过得比上一代更殊胜、更美满,这是教。所以中国古代的教学,最重要的课程是「经、史」,经是智慧,史是经验,这两样东西是主要的课程,德行、学问从这里建立。学有余力,再教文学、艺术,那是提升你生活的质量,你想古人这种教育的思想多么的圆满。从小接受到古圣先贤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智慧启发,经验提供我们参考,我们在这个地方学到做人、办事的原理原则。

  在这一方面,儒家跟佛家的经验最为宝贵,也最为丰富,我们一生得一句、两句,一生就受用不尽。所以儒家、佛家的教育,从形式上看,它分三等。教初学奠定他德行的基础,儒、佛都一样,学做人的规矩。从前中国的小学,儿童从七岁上学到十二岁,这是小学。小学学什么?洒扫应对,生活教育。为什么?这些习惯从小养成,勤劳;知道怎样去侍奉父母,尊敬师长,和睦兄弟族群,从小教。「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哪有什么娇生惯养的?从小就学规矩。再教你,有能力的,聪明智慧天赋好的,教你读书。读书是只教你背诵,没有讲解。儿童记忆力最好,天天教他背书,天天教他读书。如果他不读书、不念书,小孩也会胡思乱想,所以防止他,不叫他胡思乱想,用这个方法来对治。借重他的记忆力,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全记住,到十三、四岁智慧开了,讲解。所以它的教学分两个阶段,背诵是一个阶段,讲解、研究讨论是另外一个阶段。

  讲解的时候亲近善知识,所以读书乐,快乐!从前老师带着学生旅行,游山玩水,走到哪里讲到哪里。都不要带书本,老师也背过了,学生也背过,说到第几面、第几行,大家都知道。你说中国不科学,那是假的,中国古书你们去看,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全国刻书都是一个刻法,不管是哪个版本,不管哪个地方出版,说第几面、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一定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版本的差别,这怎么不科学?哪有现在念书念得那么辛苦!大学生还要背一大堆书包,一大堆参考数据,这在从前是笑话,哪有这种事情?该背的、该记的,小时候统统都完成了,所以进入太学没有经本、没有书本。佛法也是一样,佛法五年学戒,就是你刚刚出家,刚刚学佛,五年学出家人的生活习惯,学规矩。有能力的读经,把你这个宗派本派的典籍都要把它背过,五年之后可以听经了。听经,老和尚讲经没有经本,听经也没有经本,那个时候经本太难得了,哪有那么多经书?没有!你都全背过了,都全记得了。古时候教育的方式,比我们现在好得太多了。我们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印刷术发达,所以书籍可以大量翻印,成本低廉。这个东西有没有好处?你说有好处,也未见得真有好处,为什么?太多了,就不背了,就不念了。从前没有,你非背不可,非念不可,你要学一样东西,你不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你就没有机会去学。所以科学带来的便利,实在是养成人性的惰性。我们今天讲发愤努力,跟古人相比差得太远,所以古人有成就,现在这么便利没有成就。这些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去想想过?

  无论是世法、是佛法,众生堪受化这是老师教学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人来求学,再好的老师也不能够施展他的抱负。我们在佛经上读到,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有感,佛有应,但是众生之感是冥感,有这个心,没有强烈的愿望。什么心?宇宙人生的真相搞不清楚。当时印度这些宗教家,我们知道他们有很深的定功,定功能够达到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实在讲,到初禅功夫就非常殊胜。现在科学家讲的时空维次,他突破了很多层次,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他能看到。他能看到欲界天,他能看到色界天,他能看到饿鬼,他能看到地狱,禅定的功夫把障碍突破了,所以他们对于六道轮回的情形,知道得很详细,说得很多。诸位知道,婆罗门教、印度教、拜火教都是属于印度古老的宗教,对于六道讲得很透彻。但是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为什么会有轮回?这个事情他不能解决,他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这种念头就是感,佛就有应。你们现在对这个问题,希望能够得到解决而没有办法解决,佛来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佛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你们在传记里面读到,示现「八相成道」,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示现成佛。成佛之后,没有人来向他请教,佛看到这个样子,「我来了,来了你们也不要问,也不肯来学」,于是佛就想入般涅盘,他就要走了。正在这个时候,我们凡夫不晓得他成佛,净居天人看到了,净居天是第四禅「五不还天」,这些人看到,立刻从净居天下来,变化一个凡夫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他们来代我们请法,那佛就住在世间了,就不入般涅盘。如果没有净居天人,佛这一示现,马上就入灭了,谁知道?没有人知道,佛来过了,我们这世间人也不知道。天人知道,他们来请法,请佛住世。所以佛永远是有感才有应,众生没有感,佛决定不会多事。

  古时候,真正善知识教化众生也如此。但是谁是一个真正好老师?到哪里去找?在佛法里面我们看到,道业成就了,成就是你的学问成就,你的德行成就了。成就的标准是什么?你的烦恼断尽,智慧真开了,禅家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你有能力代替佛菩萨教化众生,但是谁知道你?自己决定没有自我宣传,没这个道理,也不会跟人家讲。但是可以有个表示,什么方法表示?闭关,住小茅蓬、住山,就是禁足。于是大家知道,哪个人闭关禁足,决定是高人、开悟的人。为什么?他要没有真正开悟,没有真正证果,他去参学,他要作学生。「赵州八十犹行脚」,为什么?没有见性,当学生,到处去求学。如果一宣布闭关,住山了,就等于告诉大家,我不要再作学生,我可以作老师,就这么个意思,表态。所以世间人一听到某人闭关,学生去叩关、去请教;人多了,关房打开,出来教化众生。所以没有机缘的时候用这种方式,一个是等于向大众宣告,另外一个机缘没成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己静修、潜修,等到人来叩关,等到人来启请,下山去弘法利生。

  现在我们这些人,什么都不懂就想去闭关,就想去住山,意思完全错了。那个闭关住山去干什么?闭门造车,盲修瞎练。古人明明很好的一个制度方法,被现在人给糟蹋掉了。过去真正善知识是用这种表态的方法,让堪受化的学生去向他请法、去求他,到那个地方去求学。哪有善知识、老师自动找上门来的?没这个道理!为什么没这个道理?自动找上门来,学生对老师轻视,瞧不起你。现在有很多富家子弟,家里有钱、有地位,聘请家教,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就很轻慢,你是我花钱雇来的,我喜欢就听你,不喜欢你给我滚蛋。师道的尊严完全没有了,他又能学到什么东西?

  所以印光法师《文钞》里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正老师、好老师观察学生看什么?看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并不是老师要求学生尊敬,你要这么想就错了。学生对老师尊敬,代表他尊敬他的学业、重视他的学业,这个学生好学,对自己学业这样尊重、这样爱好,老师要不认真教他,对不起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学习没有这份尊重心,老师看到,随随便便敷衍敷衍就可以了;尽心尽力教导你,你也不会受用,你也听不进去,你也做不到,白费力气。真正的好老师教学,他的态度如是。问题不在乎我们这一生能不能遇到善知识,问题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好不好学?果然好学,佛说过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菩萨会应化来帮助你。你自己不肯好学,没有一个求学的心,没有一个向善的心,没有认真奉行的心,诸佛菩萨怎么会来?他要是来了,来了是增长你的罪业,为什么?你瞧不起他,你就造罪业;不来,不来是慈悲。真正好学不能不来,不来是不慈悲。诸佛菩萨、诸善知识念念是利他,没有替自己想。

  我们今天在学佛,我们知道佛法好,我们也很想帮助人,但是人家愿不愿意接受?不愿意接受,绝不找麻烦,绝不要多事。佛家讲个缘、缘分,缘没有成熟,你要想方设法,勉强让别人接受,不但不能把缘促成,反而把缘破坏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缘要让它自然成就,不可以加丝毫意思在里头,不可以有丝毫勉强,你教化就顺利了。那我们想有没有方法让众生的缘提前成熟?有。什么方法?自己认真诚恳的修行,将修行功德回向给众生,用这个方法。有没有效果?决定有效果。真诚连木石都能感动,哪有不能感动人的道理?你们当中有许多从中国来的,苏州去玩过,「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精诚所至,顽石都会点头,怎么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是你的精诚不到,精诚果然到达就能感动人,这是真理、是事实。我们在讲席里举这些例子很多,只要诸位细心冷静思惟、细心观察,你就知道这是事实,再顽固的人都能感动。只是时间早迟,这个无需要过问。

  佛观察一切众生根机非常复杂,佛分三等:上、中、下三根。上根人善根福德成熟,就是此地讲「堪受化」,帮助他在这一生当中作佛、作菩萨,对这一等众生来说的;其次,他有善根,没有成熟,帮助他成熟;第三种没有善根的人,没有善根的人,帮助他种善根。怎样帮助他?闻名见像就帮助他了。闻名,闻佛菩萨的名号,佛家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那都是名。我们最常听到的「十善」,十善是个名,让人家听到这个,阿赖耶识种下善根;「布施、持戒、忍辱」不都是名词吗?所以名有佛名,有菩萨名,有经法之名,都给众生种善根。另外更重要的,我们的威仪,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当中所表现的风度,让社会大众看了,他得利益。他看到是个善人,他心里落了善的印象,这是身教。种种示现,佛家讲的是三轮教诲:身教、语教、意教,念念当中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给一切众生种善根。

  现在的社会,如果是古人看到,无药可救了。我们走到街道,你看到的是什么?广告上画的,现在汽车上你们看到画的东西,男男女女穿的服装,你看那些图案,都是妖魔鬼怪。你要晓得这些图案从哪里来的?是人心变的,人心是个妖魔鬼怪的心,他就喜欢妖魔鬼怪的样子。从这些你所看到的、你听到的,他讲的是什么,他唱的是什么,你就知道这社会是什么样子,太可怕了!我们接触到这个社会,如何跟他们相处?所以我们设计一些服装,我们现在也有同修,有设计的图样莲花。上一次在哪个地方,有个同修拿了一件新的T恤,上面印的是阿弥陀佛的佛像,有很多人说这个不可以,佛像不可以穿在身上,他来问我,我说可以。他们穿的是妖魔鬼怪,我们身上穿的是佛像,总给人种一点善根,不要忌讳,「佛像,大概对佛不恭敬」,对佛不恭敬,没有关系,众生得利益,好!佛也会赞成,佛哪里会计较这些?你们把佛的心量看得太小了,佛只要利益众生,糟蹋他,他也欢喜,他也愿意;连我都是这个想法,那佛一定比我更高明。所以佛菩萨形像我们穿上,到外面去劝人是种善根。我们把佛的经文印在身上让人多看看,我们在街上走一下,度多少众生,让多少众生向善,跟大家结善缘,结佛缘。那些穿上妖魔鬼怪的,都是教人作妖怪。所以佛教化众生,善根成熟的、没有成熟的、没有善根的,他都有方法接引,我们要学习。佛教人,教人作菩萨,教人作佛。

  『闻佛功德趣菩提』,这个「佛」是狭义的,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能够扩大一点,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佛生生世世,积德累功,我们听到,我们看到。佛有些什么德行?六波罗蜜不就是佛的德行吗?佛能够舍己为人,布施波罗蜜;佛处处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守法的好榜样,持戒波罗蜜。佛能够恒顺一切众生,入境随俗。像我们这个世界,每一个国家法律不相同,制度不一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皆不相同,佛到那个地区,一定随顺这个地区,遵守这个地区的法律规矩、人情道德。所以佛到任何地方会受人欢迎,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此地。他遵守你的风俗习惯,随顺你的文化制度,跟你完全融成一片,决定没有丝毫矛盾。佛教化众生,持戒波罗蜜的意思无尽的深广,佛不是叫你要遵守我的,佛说我是遵守你们的。佛为大家指导的只是个原则,原则是什么?原则是「止于至善」,这是佛的原则。纯善无恶,决定不会改变你的形式,但是慢慢教化你,让你觉悟,断恶修善。

  你说拜神,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印度,印度真的叫多神教,宗教之国。拜神是迷信,如果把神加上意义,你就开智慧了,还叫你拜,但是什么?你开智慧了。这种方法多高明、多巧妙,对你完全没有一丝毫的破坏,把你境界向上提升。你喜欢拜天神,佛赞成,佛也跟你一起拜。你拜求天神保佑升官发财,求平安、求长寿,佛给你讲天神怎样帮助你平安,怎样帮助你长寿,怎样帮助你得财富。天神修十善业道,天神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我们拜天神,学他的德行,就得他的保佑。所以佛给你一讲,一讲解那个拜就更有意义,并没有叫你不拜,你看大家欢不欢喜?大家当然乐意接受。所以佛给它有意义,给它有教学,并没有破坏。还是照拜,释迦牟尼佛领头来拜,可是意义完全不相同,从迷信转变成智慧。从纯粹的宗教变成教学,这是佛真实智慧,这是佛教学方法真正高明。在佛教里面,诸位晓得,密宗里拜的神最多,这是怎么回事情?密宗就是当时印度古老的宗教,完全保留着各种宗教的形式,丝毫没有破坏,但是给它加新的意义。不破坏人家的文化,不破坏人家的传统,用智慧把它提升,哪个不高兴?哪一个不赞叹?所以众神都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尊佛为天人师,天上、人间大导师。闻佛这种功德,高度智慧,高度的善巧,善巧是我们今天讲的手段方法,极其高明,能够融合各种不同的宗教,各种不同的族群,都接受他的教诲,他的教育成功了。

  教育的目标是「趣菩提」,菩提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智慧、觉悟。诸位想想,不管你相信什么宗教,不管是你哪个族群,你是哪一种族类,你求不求智慧?你求不求觉悟?所以佛就用智慧、觉悟,变成我们所有一切不同族群、不同宗教,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在形式上没有破坏,我们有个共同追求的目标,人人都开智能,人人都不迷信了。这些宗教的仪式变成什么?变成民族的艺术,各个不同民族传统的艺术,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美满,多采多姿,《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就表现出这个意思。像个大花园,这个花园什么样的品种都有,万花齐放,美不胜收,所以佛他的方式是圆融和合。是融合,不是同化,同化决定错误,同化是什么?我这个大花园,只要一个品种我喜欢的,不喜欢全部铲除;这个花园有什么意思,再大的花园我看到这一朵花,其它的不要看了,不都一样的吗?那叫同化。佛不同化,佛是美化而不是同化,用什么东西美化?用真实智慧美化。所以我们在新加坡九个宗教,我们参观他的表演,每一个宗教表演的,好看!如果都变成一个,头一天看完,第二天不要再看了,一样的有什么看头?这是真正充实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生活,这是真理。所以佛法为什么到处受人欢迎,这个道理我们明白了。

  我们今天在外面,跟别的宗教接触,跟别的族群接触,为什么不受人家欢迎,你知道原因在哪里吗?你想同化别人,人家对你防范,把你看作敌人,所以你就会被别人排斥。佛菩萨不是如此,佛菩萨帮助你、提升你、美化你,所以到处受人欢迎。我们今天学佛,基本观念上就存了个错误,念念以自己为主,错了。佛菩萨是念念为别人,决定没有自己的成见,没有自己的意思,处处尊重别人,时时尊重别人,所以得一切人的欢迎。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在《华严经》上都看到了,看得很广,看得很深,学佛要从这里学起。过去弘一大师,把佛法介绍给知识分子,他说知识分子要想接触佛法,第一部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清凉大师的《疏钞》,他给知识分子这样介绍。佛家那么多经典,为什么他不介绍,单单介绍这一部?非常有道理。《华严经》,用现在的话说,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科书,希望知识分子在这里面,学到佛的智慧,学到佛的本事。有这个智慧,有这个本领,你就能融合世间各种不同的族群,能和睦各种不同的思想宗教,社会就安定,世界大同,一切众生都能过到幸福美满的生活,大方广佛华严落实了。所以这个经上教给我们,你要了解大方广,大方广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华严是高度艺术的生活,真正幸福美满;我们一般人讲真善美,还要加智慧,真善美慧的生活就是佛华严。佛华严要落实,我们得到真正的受用。

  所以第一句观机,第二句说出学习的宗旨目标。「功德」是德行,佛的生活行为能够跟一切众生打成一片;「菩提」是目标,指导一切众生要追求究竟圆满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智慧从哪里得来?从德行当中得来的,从功德当中得来的。什么叫功德?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持戒有功,持戒是功,心地清净就是德。持戒,刚才讲守法,守法心就清净,样样遵守规矩,遵守法律,自然就心安,心地安了,心安清净是德。清净心安这又是功夫,你的心愈清净,你的身心愈安稳,智慧开了,智慧是德。所以功是因,德是果报,果又变成因,下面又更提升一层的果报。所以守法持戒有功,你心得到清净安稳,清净安稳是定,你得到这一层,然后是清净安稳心有功,智慧开了是德。诸位晓得,福德可以与人共享,功德没有办法,功德是自己修的,是个人自己修养的境界,别人没有办法分享。福德别人可以分享,我财富有多的,我可以送给你房子,我可以送给你车辆,可以照顾你衣食。福报可以分享给别人,功德没有办法,功德是古人所讲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也就是说,智慧、清净心没有办法给人共享,一定要自己去修。

  第三句是佛菩萨教学的真正目的,目的在哪里?『令住福海常清净』。诸佛菩萨无条件无私的,长时间永远没有间断过,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目的是教你过幸福的日子。「海」是比喻,说福报深广像大海一样,我们如果遵守佛菩萨的教诲,这个果报是真的得到,一点都不假。后面这三个字极其可贵:「常清净」。佛家讲的是清福、净福,永远享不尽。佛所讲的「福海」,不是指五欲六尘的享受。如果我们追求名闻利养,追求高官厚禄,追求物质享受,那不是福,那是祸。我们中国祖先造出这些文字是高度智能,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都没有的,这是中国特色,叫你看到这个符号,你就体会这个意思,你就开智慧了。「祸」跟「福」好像,就差那么一点点,一不留意把祸当作福。古人造字不是随便造的,很高的智慧,很深的用意,叫你看到警惕觉悟。福,仔细看清楚是不是真的福,福兮祸所伏,如果心不清净,福就变成祸,果然心地清净,祸会变成福。然后你才晓得,福海的根源是清净心;清净心,不但福是真的,祸也变成福;如果心地不清净,福会变成祸,福也不是福,你看这个意思多深!

  所以佛教我们存什么心?真诚心,绝不欺骗一个众生。他骗我,我还是用真诚待他,他害我,我也用真诚心对他,一味真诚,永远不变,你的福就大了,祸害永远免除。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佛心。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真心本来就是这样。用真心的人,这个人就叫佛,叫菩萨。用妄心的人,什么是妄心?虚伪、染污。什么染污?贪瞋痴慢,是非人我,这个心就染污了。是非人我就不平等,迷惑颠倒没有智慧,自私自利没有慈悲,你完全违背了你的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我们的真心。佛用真心,我们学佛,首先就要学会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真心,不但能感人,连畜生都能感动,连些小昆虫;蚊虫蚂蚁牠为什么会咬你?你不清净,牠觉得咬你一口无所谓;真正修道的人,牠决定避开,牠不会去扰乱他。我们在《印光大师传记》看到,印光大师七十岁之后,无论住在哪个房子里面,那个房子你去找,什么蚊虫、跳蚤、苍蝇、蚂蚁,一个都找不到,牠们搬家了,迁单,牠搬家了。别人住的房子有,他老人家一住都没有了,真诚感动小动物,感动鬼神。小动物我们看得见,鬼神我们看不见。无论什么地方,妖魔鬼怪的地方,他到那里去住都非常安稳,鬼神保护,鬼神尊敬。为什么?尊敬他的心真诚,真心是通的,没有障碍,通达的。妄心有界限,每个人妄心不一样、妄想不一样;真心,界限没有了,我们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

  心正了,心清净了,行就清净,处事待人接物表现看破、放下。看破是一切通达明了,一点都不迷惑,无论什么事情,学过、没有学过,只要一接触就明白、就通达,没有障碍,那叫看破。放下是什么?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也就是前面存心,心里所有一切不善全放下了,虚伪放下了,染污放下了,贡高我慢,贡高我慢是不平等,放下了,迷惑颠倒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叫你放下这个东西。诸位一定要听清楚,不能错会意思,过去我收到中国大陆同修写给我的信,听说我讲看破、放下,他工作也不要了,说念佛好,一切放下,回家去念佛。工作没有了,没有收入,过几天没有饭吃了,他写信来问我怎么办?我说:你错会意思,我不是叫你放下工作。如果佛菩萨都放下工作,佛也不讲经、不说法,佛法不就没有了,灭掉了吗?这是把意思错会了,完全错会了。我要放下了,我何必在这里讲经?我天天跟大家讲是没放下。所以刚才讲放下,是放下虚伪,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贪瞋痴慢,不是叫你放下工作。

  放下自私自利,学佛菩萨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你们在中国常讲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更认真、更努力的去干,这叫放下。真正能把虚伪、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统统放下,你在生活上得大自在。身心安稳,你就常清净,清净心现前,你的工作再多,你不会累,你不会疲倦。你的工作为什么会累?为什么会疲倦?你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放下,你想到,「我今天做这么多,比别人都多,我很累了」,这就累了,想到疲倦就疲倦了。他不为自己,没有自己,你说累了,谁累了?到无我,就没有人累了。我们看诸佛菩萨,永远是无有疲厌。人家为什么再繁重的工作都不疲不厌?我们为什么会有疲厌?有自私、有我就会有疲厌,没有我,哪来的疲厌?诸佛菩萨念念为众生,行行为众生,决定没有为自己的这个意思在,心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心是真正的福海。说清净,清净里有真诚,清净里有平等、有智慧、有慈悲,那叫真清净。如果说我心清净了,人家请你帮个忙,「不干,帮忙的时候操心、烦心」,你就没有慈悲,你那个心不清净,假清净不是真清净。真清净里头有慈悲,无论什么事情帮助人家做,心还是清净的,决定没有丝毫妨碍,《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有一点事情烦心,心就不清净了,你根本没有得清净心,你还有障碍。所以真正清净,真正真诚,这五个字得一个字,障碍就破除,就是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由此可知,还有一丝毫障碍,你没有得到;得到就破迷开悟,可见得你并没有得到;得到就转凡成圣,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佛菩萨。我们学佛,要知道从哪里学起。

  金刚妙光天王他是从这个法门修学成功的,『于此能观察』。他能够观察,他到达这个境界了,不到这个境界他见不到。所以我们在此地,特别是学经教的同学,要用真功夫,不仅仅说在文字里面学,在古人注疏里头学,怎么学你也出不了他的圈圈,你没有办法越过界限。从哪里学?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依义不依语」;果然能够依义不依语,你就超越了。古人的文字注疏是我们一个引导,我们从这个引导要出去;好像我们走路,他画了一个指路牌在这里,我们不能死在这个指路牌下面。依靠经文,依靠批注,就等于死在指路牌之下,你要顺着这个指路牌往前面走去,你就达到,你真的就成就了。怎么样才能够突破?依它的义理,真干,真修!而不只是对于字面上明了就算了,这个不可以的,一定要认真去做。清凉在这里讲信解行证,「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特别提出这句话。这四个字里,每一个字都含摄其它的三个字,什么叫信?能解,能行,能证,这真信;什么是证?能信,能解,能行,就是证。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能分开,分开你就不得其门而入。

  我们今天修学,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它分开了,六波罗蜜是六桩事情,你怎么能入门?六即是一,一即是六;布施,布施里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那才叫布施;任何一句决定包括其它,统统圆在里面,这才叫波罗蜜。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六波罗蜜,无论从事哪一个工作都是六波罗蜜,既然你工作都是六波罗蜜,你就是菩萨。菩萨在哪里?菩萨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之中,只要你会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你就是菩萨。落实在生活当中,穿衣吃饭都是六波罗蜜。这里头意思深,要能体会,要能把它落实在生活里面,真正把它做到,我们的受用就是福海,就是常清净。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七十四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七十六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