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九十

  日期:2011/8/23 14:40:51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0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90

  请掀开经本,时分天偈颂的第六首,在长行里面是「不思议慧天王,得善入一切业自性不思议方便」,他的赞颂,这首偈我们先念一遍:

  【业性广大无穷尽。智慧觉了善开示。一切方便不思议。如是慧天之所入。】

  清凉大师批注里面告诉我们,第一句就是讲「业性」。业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事,造作的结果则称之为业。业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造作?追究它的根源,根源是性,『业性广大』,所以造作的自然就无量无边,无有穷尽。清凉在批注里面讲,「广大,一念造一切」,这五个字很不好懂,而这五个字正是虚空法界一切现象的说明。佛家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境界不算大,为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尊佛的报土,也是我们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尊佛他教化的区域,至少都是一个大千世界;还有一尊佛,他教化区域有两个大千世界、五个大千世界、十个大千世界不等。为什么诸佛的教区有这么大的差别?因地当中发愿不相同。有人发的愿范围窄小,有人发的愿范围广大,成佛之后教化众生,与他因地发的愿决定是相应的,所以佛法也离不开因果。而诸佛如来心愿最大的无过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教化的区域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一个大千世界。经里面讲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是表法的,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西方,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极乐世界,所以它的范围太大太大了,这都是因地作菩萨的时候所发的愿心不同。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心愿有多大?除了希望自己成佛作祖之外,发愿要想帮助别人,实在讲很有限。我们的心量,实在讲太小太小了;心量虽然小,业性不小。诸位想想,心量很小,画的圈子很小,业性不小,你在这个圈子里造作的业可就重了;心量要大的话,你造作的业也分散了,不至于这么集中,集中太可怕了。所以我们集中,集中到最后变成一点,就是阿鼻地狱了。由此可知,愿心不能不大,愿心大,你造作那些罪业,因为范围空间太大,看不见了;你要是把空间缩小,你的罪业很明显,缩得更小那就愈显著,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而事实真相是一念造一切,「一切」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从哪里来的?一念。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指的是什么?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际的依正庄严,是我们自己一念造的。一念觉,一真法界现前;一念迷,十法界现前,全是自己念头变现的。《华严》讲得好,「唯心所现」,这些现象是唯心所现的;所现的这些形相千变万化,剎那不住,那是识起的作用。为什么会有变化?什么叫识?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着是末那识,识起的作用。真正觉悟的人,他只有心现,没有识变,所以他住一真法界,他心只有现相,他不起变化。我们要问,不起变化是不是就常住?不是的。如果你要认为不起变化就常住,那你就错了,还是属于剎那生灭,不过他那个相续相不起变化,就好像真的常住一样。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剎那生灭,前面一念跟后面一念不一样,于是相就不相同。一真法界里面前念跟后念是没有差别,所以他的现相就看不出有生灭,看不出有变化。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才是事实真相。剎那生灭,生灭不住,所以一切法不可得。世间法不可得,十法界的法不可得,一真法界的法也不可得。所以诸佛菩萨,我们讲法身大士,他们彻底放下了,心地清净,所谓是一丝不挂。

  反过来看看我们,凡夫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数不清!诸佛菩萨心地里什么都没有,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我们自己的真心、我们自己的自性也跟诸佛如来一样,本来无一物,为什么现在牵肠挂肚搞这么多?自己原本是个佛,就是因为这些拉拉杂杂的,把自己变成了凡夫。自己本来有诸佛如来同样的智慧,现在是怎么样?转智慧为愚痴,诸位要晓得,痴跟智是一桩事情。所以大乘经里面才常说,智愚不二,迷悟不二,觉迷不二。觉悟了,愚痴就变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就变成愚痴,愚痴也就是无明,一桩事情,就在觉迷。什么是觉?心里一丝不挂,觉了。什么是迷?心里牵挂的东西很多,迷了。迷有轻重,悟有大小。迷得重的人,心里牵挂的东西多,他就迷得重,智慧就少;迷得轻的人,心里牵挂的少,也就有一点智慧,就这么回事情。诸位真的懂得,真的搞清楚了,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放下两分,你的智慧能力就透两分,就这么回事情。不肯放下,永远是迷惑颠倒,智慧透不出来。

  世间哪个人没有贪心?哪个人没有瞋恚?为什么你有贪,为什么你有瞋恚?你愚痴,愚痴就是无明,没有智慧,它在作祟。你放下贪瞋,无明就薄了,智慧慢慢就开了,必须智慧真正的开了。我们见思烦恼放下,智慧开了,小智慧,为什么?一念造一切还见不到。再把尘沙烦恼也放下,智慧更高,有没有见到事实真相一念造一切?还没有,还得要破几品无明、证几分法身。法身大士,有没有见到一念造一切?还没有,法身大士在《华严经》上讲有四十一位,什么时候才真正发现一念造一切?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八地菩萨。无明四十一品,八地菩萨破多少品无明?三十八品。十住破了十品,十行破了二十品,十回向破了三十品,从初地到八地又破八品,破了三十八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破了三十八,差不了多少了,这个时候见到一念造一切。见到一念造一切就见到阿赖耶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活动的状况你看到了,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八地叫不动地,真的不动,心如止水,不动,所以极其微细的境界统统现前,这才发现虚空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把它的根源找到了。我们今天是凡夫,距离八地菩萨远之远矣,我们今天听佛所说,能够信佛所说,这是我们的善根福德。没有善根的人听佛说这句话,他不能接受;不但是不能相信,「佛这个话是妄语、是邪见,绝对不是事实」,没有善根。有善根的人听了佛这句话不会反对,但是也信不过,不会反对,是佛说的,总得要尊敬佛,佛不妄语,但是这个话真有问题,那是有善根,没有福德。具足善根福德的人听了这个话相信,一点都不怀疑,但是不是自己的境界,佛的境界。佛见到了,我们没有见到。

  今天在这个世间,也不只是现前,自古以来多少聪明人在那里探讨宇宙,我们今天讲科学家,从前讲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现在讲太空物理学家,探讨宇宙怎么来的,生命的起源怎么来的,写了很多书。现在藉高科技,他们也有不少的作品来探测宇宙,一般人看了都很欢喜,增长他的知识。事实是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他们现在所探讨的就跟那棵大树一样,只是一根树枝、树梢,根本没发现。所以据他们所探测的、所了解的,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现在科学家已经肯定,肯定什么?没有绝对的真理,你现在发现到的是定律、是真理,过几年后来一个科学家再发现,把你推翻了,现在科学家肯定了。唯独佛法不能被推翻,佛法讲根,根是什么?一念造一切。现在科学家没有发现,说这个话只有佛法,大乘经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今天早晨出去散步,看到许多人在那里练身体,打太极拳,在练功的,我看了之后我也笑笑,那身体能好吗?能不生病吗?能真正得到健康长寿吗?不尽然也。这是什么?外表功夫,现在一般人迷信外表。我们看佛门一些老和尚,一直到老,甚至于活到,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岁才走,你们问问虚云老和尚有没有每天打太极拳,有没有练功?没有。他的身体为什么那么健康?为什么那么长寿?人家有内功,不是在外头形式上,内功是离一切烦恼,他心地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人家从内功上,那是真功夫,外功解决不了问题。「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什么时候该生病,到时候一定会生病,这个外功治不了的。内功行,为什么?内功能转业,外功不能转业,内功是戒定慧。

  所以佛法里有没有运动?有。什么运动?散步经行,很慢很慢,我们念佛堂绕佛,他不是激烈的,他是很缓慢,心境一如,这是真正的练功。世间人不知道,真正觉悟、彻底觉悟的人明了,为什么?他知道根源,他的生活、他的举止与根源相应,这是最健康的。好像树木一样,它虽然是在一片叶子里,它那个叶跟根连到的,生命力就强;如果这个叶它的生命力达不到根,只到树枝、树梢,这一片叶子没有多久就黄了,就掉了,就凋零。你们诸位想想看这个道理,我们短短的这一生,这一个身体就像树上一片叶一样,我们这一片叶能不能跟根相连起来?根是自性、是法性,佛家讲「称性」,我们的生活能不能称性?我们的工作能不能称性?如果我们的生活、工作都能称性,这个身体自然健康,自然长寿。性是什么?性是寂静,清净寂灭,一个妄想都没有,就称性;还有妄想就不称性,再有分别、有执着,那愈来愈远了。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就好比这片树叶它能够达到的只是树梢,它的生命力当然不长,很容易凋零。如果他能够放下一切执着,好比这片叶的生命力能够达到树枝,它生命力就比较长;如果能够将一切法,世出世间法都不分别了,它的生命力可以达到本,本是主干,达到主干;如果连妄想统统没有了,它的生命力达到根。我用这个比喻,诸位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如果要想自己真正达到健康长寿,像佛菩萨一样自在随缘,他们生命力是跟根本连起来的。这个比喻浅显好懂,希望大家从这个比喻里头去体会,然后你再观察佛、菩萨、声闻、缘觉跟这些修行人,就像一棵树一样,树叶它吸取养分,它能从什么地方吸取;如果是从根本上,从根上吸取,这是佛,这是法身大士;从干上吸取,这是权教菩萨;从枝上吸取,那是声闻、缘觉;从树梢里面吸取,是六道凡夫。我看到这些是练外功,植物园树木多,我这一看,他们是这个办法。所以我们到那里去散步好,经行,在那边念佛,一步一声佛号,转一个大圈一个小时,念一个小时佛,也度不少众生。我们要把所学的东西,一定要运用在生活上,现在的话讲落实到生活上。一念造一切,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后面『无穷尽』三个字,意味就深长。「无穷尽」,清凉批注讲「未得对治,无能止故,有多门故」。他这三句话里,范围深广无尽。「未得对治」,我们不觉悟,没有方法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方法对治。实在讲,许多学佛的同修,根本就不想对治,你说你想对治,那是嘴皮上的说法,你从来没有真正发心要对治。如果真正发心要对治,对治就有效果;没有真正发心,口里说对治,决定对治不了。贪瞋痴慢,是非人我,天天还在增长,没有看到减轻,什么原因?没有真发心。为什么真心发不起来?你对于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你对治的心发不起来;了解的心要是透彻,对治的心就发出来了。要怎样才能了解?一方面要听经、要闻法,一方面要在生活里面起观照。也就是说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讲的理论,讲的事实真相,讲的这些因缘果报,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看得出来,这叫落实,你所学的东西落实了。眼看得出来,耳听得出来,我六根确确实实能够接触得到佛所说的事实真相,你的功夫才叫得力。什么时候你看到一念造一切,那就恭喜你,你是八地菩萨,你要不是八地菩萨,你见不到这个事实真相。而事实真相就在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到的,最浅显的你要能够觉察到因果报应,大乘经上讲的引业、满业,时时刻刻在我们现前。引业是引导你到这一道来投生,我们大家都得人身,这个业相同,引业相同。每一个人相貌不一样,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生活不一样,那是属于满业。满业这里面讲善恶,善因得福报、得善果;过去造作恶因,我们的果报就不好,都在眼前。吃饭的时候,最好是自己去拿菜,你拿一盘菜,拿的这一盘,知道自己的食量,一定要吃完,不能有剩余,不能糟蹋。为什么?我们懂得满业的因果,我们随便糟蹋食物,今天世界上非洲有很多人在饥饿的边缘,得不到东西吃,他造的是什么因?前世糟蹋饮食,我们一看就在眼前,好清楚!我们自己决定不敢糟蹋饮食,决定不敢浪费饮食,要惜福。因缘果报,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样不是,这一点你能看清楚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还要别人劝你吗?还要别人讲给你听吗?不需要了,你自己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我们学到东西要会用,就用在日常生活上。

  我们今天所谓善人,迷得少的人、觉悟比较多一点的人。什么叫恶人?迷得重一点的人,觉悟少一点的人。迷悟不二!所以我们用清净心、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但是在外表上,外表上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着。为什么?外表上要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祸害就来了。这叫做什么?佛法不坏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的分别执着,佛菩萨怎么受持?恒顺众生。顺着众生的执着,佛菩萨也执着;随顺一切众生的分别,佛菩萨也分别。佛菩萨的分别执着是随顺众生的分别执着,他自己有没有?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所以自己心永远是清净。处事待人接物,应付社会大众,那是大慈悲心,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受用的境界他达不到。他有烦恼,他有妄想,他有执着,他有贪、欲爱,那我们随顺他,随顺他决定是有界限,希望在随顺里面帮助他化解,帮助他放下,这叫大慈大悲。而绝不是随顺他、帮助他增长,那就错了。他有贪心,好,满足他,让他贪心更增长,这叫什么菩萨?这简直是魔王。所以佛恒顺众生,这里头还是有善巧方便,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帮助众生放下,这才叫善巧方便,才叫真实智慧。自己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完全帮助别人做对治的功夫。

  佛用什么帮助我们对治?佛用六波罗蜜。用布施对治我们的悭贪,用持戒对治我们的恶业,用忍辱对治我们的瞋恚,用精进对治我们的懈怠,用禅定对治我们散乱,用般若对治我们愚痴,对治!我们烦恼习气虽然很多,归纳起来不出这六大类,所以佛用六个方法来对治,叫六波罗蜜。你能够通达明了,把这六种对治法用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具足六波罗蜜,这叫行菩萨道。譬如我们刚才讲吃饭,吃饭是六波罗蜜,是行菩萨道。吃饭不分别饭菜的好恶,断贪心;只取自己应该接受的分量,没有贪心,今天菜不错,多吃一点。我今天早晨散步,还有一个人也在那里散步,告诉另外一个朋友:昨天晚上吃得太饱,今天不走路不行。太饱,这明显他吃饭是贪瞋痴,我们吃饭是六波罗蜜,怎么会一样?他们吃饭是过六道凡夫的日子,我们吃饭是过佛菩萨的日子,诸位在这个地方转不过来,你学佛就难了。所以在饮食里决定没有贪心,生活愈简单愈好。但是客人来的时候,也要做得很漂亮,待客,那不是贪心,那是诚敬;那是主人敬客,不是贪心。主人也没有贪心,客人也没有贪心;客人作客,守礼。这是吃饭里面你们懂得了,这就叫布施波罗蜜,放下贪爱。我们吃饭的时候守规矩,就是持戒波罗蜜;餐具洗得很干净,摆得很整齐,这就是持戒波罗蜜。东西放得很零乱、很随便,那就是恶业。吃饭的时候细嚼慢咽,容易消化,忍辱波罗蜜,不是狼吞虎咽。吃饭有吃饭的规矩,要做出来给别人看,自行化他,所以在一餐饭里头,喝一杯茶里面,都是具足六波罗蜜,你们怎么会晓得?真正学佛的人一看明白了,他在行菩萨道,他是修菩萨行。外行人看不出来,内行人看得出来。

  精进波罗蜜,不但是你在饮食里摄取养分,你的健康天天有进步,你的生活质量也天天有进步,欢喜快乐,法喜充满,精进波罗蜜。饮食上的调节也是属于精进,饮食决定是自己身体上所需要的,以这个为标准。而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有变化,随着年龄变化,随着节气变化,春夏秋冬身体就不一样,寒暑感应也不相同。冬天要吃凉的,夏天要吃热的,这谁懂?这是属于般若波罗蜜,智慧。身体里面跟身体外面的自然环境,一定要相应,就健康;冬天冷,我们身体冷,就健康。所以在北方,冬天为什么吃大白菜、吃萝卜?凉性。夏天吃的东西热性,夏天生长的植物也是热性,冬天生长的植物是凉性。你冬天吃热天的,热天吃冬天的,人怎么不生病?冬天吃火锅,夏天吃冰,非死不可。我举这个例子,你们细细去揣摩,点点滴滴都是菩萨道,一修一切修,跟此地讲一念造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华严》给我们真实智慧,让我们懂得怎么去过日子,怎么去生活。吃饭如是,喝一杯茶也如是,穿衣服、脱衣服,没有一样不如是。佛菩萨的生活美满、生活自在,是真实的;世间人是有名无实,「真善美慧」没有一个字是真的。过佛菩萨的生活这四个字都落实,他怎么不自在?所以懂得对治法就能止恶,一切与性德不相应的结束了,都能够止住,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下面「多门」,方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八万四千,就看你会不会?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往往就用在一桩事情,所以一即一切。

  『智慧觉了善开示』。「智慧觉了」是自受用,也就是我刚才讲,你过佛菩萨的生活,智慧觉了才行。关键在「智慧」这两个字,无论是自行化他,没有智慧都做不到;不但要有智慧,要有高度的智慧、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真实智慧是从自性里头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悟性。佛法重视悟,过去儒家教学也重视悟。我这个年龄,小时候在学校念书,已经是普通的小学、中学,那个时候老师对学生的观察重视悟性;不像现在,现在当老师的好当,从前当老师不好当。我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以普通考试来说,大概我们遇到考试,无论哪一个学科,考试题目最多不会超过五个题,多半是四个题,有时候少的时候两个题。老师出题目来问,让我们自己来作答;答的时候不一定照书本上答,你自己读的书,你所领悟的来答,看学生的悟性,你到底懂得多少,不是记。现在一定要记,答的时候一定要照教科书上一字不错,这个答复是机械化的,这个东西学了之后只学些常识,没有智慧。所以遇到急难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办法好,没有能力应变,没有能力通权达变。古老,我们在《学记》里面都念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孔老夫子讲得多好。你记得多,你向别人请教,就是你的常识非常丰富,你没有资格做人的老师。记问之学不行,为什么?全是别人的,必须是你自己领悟到的,那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真正得受用,你也能够帮助别人。可是要怎样才能够开悟?我们现在知道,堵塞悟门的是烦恼,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的悟门堵塞了,你要想开悟必须把堵塞的东西拿掉。所以在佛法里面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见思烦恼放下你就得正觉,你智慧开了,但是没有圆满;你再把尘沙烦恼也放下,你就是正等正觉;再进一步,把无明也统统放下,你就恢复到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诸位一定要晓得,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里头统统具足的,不是外来的,只是我们自性上面有三重障碍,把我们无上正等正觉障碍了,透不出来,不起作用,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佛有没有帮助人开智慧?没有。佛哪有能力帮人开智慧?智慧是你自己开的,障碍是你自己放下的,佛没有能力把你的障碍去掉,没有能力。佛只能够把他自己修行证果的经验方法说给我们听,提供我们做参考,拔除茅塞要自己,什么人都帮不上忙。所以只要你把执着放下,什么都不要执着,为什么?假的,没有一样不是假的。告诉你世法是假的,佛法也不是真的,都是剎那生灭,你执着它干什么?自己都不应该执着,要执着别人的不就更糟糕、更麻烦?要放得干干净净。世出世间一切法,天天要学,绝不执着,天天学习,绝不分别,智能才能现前。智慧现前就「觉了」,觉了是自受用。觉是觉悟,了是明暸,明暸宇宙人生的真相。明暸之后,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一切众生不觉悟、不明暸,没有智慧,他过凡夫的生活。凡夫是六道轮回的生活,苦不堪言!觉了的人,至少是过四圣法界的生活:声闻、缘觉、菩萨,过四圣法界的生活。彻底明暸,妄想也放下了,那是过一真法界的生活,《华严经》上讲法身大士。我们要问,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过《华严经》上法身大士的生活?我跟大家的答复是肯定的,决定能,问题是你肯不肯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不打妄想,你就过华严生活,就是佛华严,现前就是!我们两个人在一桌上吃饭,我过佛华严,你搞六道轮回。世出世间没有界限,一念觉迷。一念觉,出世间;一念迷,世间。世出世间没有界限,佛华严跟六道众生也没有界限。「善开示」是化他,帮助别人悟入。善是善巧,这个人有善巧方便,能够帮助不明白的人渐渐明白,帮助迷人渐渐也觉悟了。示是指示,这里面最好的指示是做出榜样给他看。

  『一切方便不思议』,这一句清凉大师的解释只有四个字:「入门多种」。这四个字够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是指多数,无量无边的方法。「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是什么?这个方法在此时此处对某个人非常适合,这叫便。便,用佛经里面讲法是契机。契机是便,契理是方,契机契理能够收到教学的效果。理不思议,机也不思议,智慧不思议,方法也不思议,我们说了四个不思议,诸位有没有听出味道出来?不落在心意识里头就是不思议;换句话说,离妄想分别执着就叫不思议。你自己修学,你教化别人,你还有分别、还有执着,那就是可思可议。但是这个话要听清楚,形相上、事相上是有分别,是有执着,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心地上决定没有痕迹,然后你那个分别执着是种巧妙的运用,才叫善巧方便。如果这里头有分别、有执着,方便就不能加上善巧,所以佛菩萨讲善巧方便,我们凡夫只有方便,没有善巧。凡夫讲的善巧,跟佛菩萨讲的善巧,不是一个意思。他们是真善真巧,我们的善巧,那就是古人形容瞎猫碰到死老鼠,撞上了,不是真的有这个本事,是偶尔碰上了,哪里有这种智慧?哪有这个能力?佛菩萨真有善巧,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

  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之中,决定不受外境的影响是禅;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是定。这是自性本定,《楞严经》上讲「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也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头来的,不是修得的,跟般若智慧一样。我们今天的定被扰乱,这个扰乱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把自己的大定扰乱了,把自己的智慧闭塞了。第三句如果就事相上来说,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一切方便不思议」。诸佛如来为法界众生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都可以总包括在这一句当中,「一切方便不思议」,从事相上来讲。天王这首偈,可见得义理无限的精深,我们如果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一生受用不尽。

  『如是慧天之所入』。「如是」这两个字是指法之词,是指上面所说的「业性」,「广大」是业相,「无穷尽」是业用,这是体相用,性是体,这一句话说的是六道众生。佛以「智慧觉了」,这是佛、这是菩萨,菩萨的自受用;「善开示」是菩萨的他受用。自受用与他受用合起来,「一切方便不思议」。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事业,如来家业。佛菩萨的事业是什么?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是佛菩萨的事业,如来家业是教学。不思议慧天王,他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的,成就无上道,我们应当学习,应当效法。今天时间还有五分钟,我想就讲到此地,这是一个段落。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八十九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九十一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