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九十八

  日期:2011/8/23 14:52:2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八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98

  请掀开经本,三十三天长行第八句开始:

  【成就念天王。得忆念当来菩萨调伏众生行解脱门。】

  天王『忆念』,自然就能够见贤思齐。经文我们要特别留意『当来』这两个字,这是殊胜的善于观机,对我们现前学习是非常良好的引导。我们现在在这里求学,学成之后是要帮助佛菩萨调和众生。哪些众生?当然是将来的众生,因此我们的修学,念念要为将来众生去设想。要想帮助当来众生,对现在众生的状况不能不知道,对过去一切众生的状况也必须要晓得,你才能对未来众生帮得上忙。如果不知道现前,不知道过去,将来众生你也没法子帮上忙。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我们通过对过去历史的认识,观察现前环境的变化,就能够判断未来,也就能够看到未来。未来是个什么样?势必比现前要艰难太多。我们从过去能够体会到,佛陀在世的时候,当时印度的宗教教育非常发达,五戒十善几乎在那个社会已经普遍在推行。在中国,相当于周朝的后期,老子、庄子出现在那个时代,而中国社会也受过尧舜禹汤的教诲。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他一生述而不作,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大道理,这些道理都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处世。夫子将前贤的典籍加以整理,流传给后世,所以他是述而不作,很难得!清凉大师在《华严》批注里面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述而不作,他所讲的是过去古佛所说的,这是谦虚,但是也是事实。所以一丝毫贡高我慢的念头都没有,烦恼习气消尽了,展现这个现相给我们看。在中国历代的帝王可以说都相当贤明,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懂得教育的重要,无不遵守儒家所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历史,现在流传下来的《二十五史》,每一个朝代政权建立之后,五年之内国家就上轨道,制礼作乐。这个上轨道是教学上轨道,人人懂得守礼,人人知道守法,情理法互相并重,这个社会才是真善美慧。

  佛菩萨明了,知道社会不断在转型,一切事物也不断在变化,怎样来诱导,使它能够保持善良、淳朴的风俗习惯,使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一切众生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世出世间圣贤教诲众生的目标。众生当中有一些有高度智能的,有希求超凡入圣的,这些大圣大贤也会好好的教导他,满足他的愿望。在佛法里帮助他提升到天道,或者是超越六道,提升到四圣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我们在经论里面看到很多很多,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参学、去领会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善巧方便,怎样成就自己,怎样帮助一切众生。再观察现前我们这个时代的善知识,在现实环境里面他怎样成就他的道业,怎样帮助现前的众生。我们更应当想到,十年之后的社会,二十年之后的社会,三十年之后的社会型态,一般大众他们的想法看法,生活方式如何在转变,我们都要想到、都要看到,然后才能真正学到佛菩萨的智慧德能。

  怎么落实法?讲经说法是属于宣传,普遍的劝导大众,不能扎根,扎根的教育是传道。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古圣先贤的教育几乎完全崩溃,现代年轻人已经不读圣贤书,他们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这个东西落伍,不适合时代,学这些东西将来在社会上不能谋生,找不到工作。今天最赚钱的、最容易生活的是科学技术,人文的教育没有人重视,没有人愿意学习。如果把人文教学舍弃,一味去追求科技的教育,最近这一百年当中,尤其是最近的半个世纪,科技的发展对于社会人心的影响,我们有没有看出来?科学技术发达,人性堕落了,道德沦亡,有没有警觉到?这个事情怎么办?如果再这样下去,这个社会将来不堪设想,科技一定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那真的就像应了《西方古老的预言》里面所说的,世界整个毁灭,留下来极少数的人要过原始的生活,这个世界要从头来起,你说那多么悲惨!可是在佛法教学里面没有那么样的绝望,佛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总共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也过去了,末法一万年也过去一千年,后面还有九千年,绝对不是世界末日。这九千年之中,佛法有兴衰,这是必然的现象。我们想象当中,有大起大落,现在是大落,末法这第一个一千年。依照中国历史的记载,今年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三千零二十几年,我们做佛的弟子、佛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要把佛教振兴起来。

  要想把佛法振兴,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建立僧团,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没有僧团。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在鹿野苑建立僧团起家,佛教是这么兴起来的。僧团人不多,一个老师,五个学生(五比丘),遵循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这叫僧团。我们今天不能奢想许许多多出家人在一起共修,难!今天我们能够找到五个人就不得了。每一个人都发愿,依照世尊教诲去做,向佛陀学习,真正做到六和敬,这才叫僧团。人再多,大家相处,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见解,彼此不能和睦,这不是僧团,僧团里面每一个分子都修六和敬。僧团是怎么建立的?讲经说法,研究讨论,改过自新,就是这么成立的。现在世间没有僧团,我们办个佛学院,佛学院行吗?能够把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大业担当起来吗?最近这几十年之中,半个世纪了,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地方办佛学院,有没有成就?没有。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忆念」,我们要在这里面去求启示,世尊从五个人慢慢发展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僧团怎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天天讲经,听经完了之后研究讨论,忏除业障,改过自新,天天干。释迦牟尼佛这样带领大众四十九年,学生经过四十九年的熏修,各个成就了。佛入灭之后,他们能够分到各个地方教化一方,这样把佛法弘传开了。我们今天想想,要不遵循释迦牟尼佛的老办法,我们不能成就。今天我们这种做法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这个是做弘道,讲经说法是弘道,这不是传道。过去黄念祖老居士在世,承蒙他劝导我、提醒我,实际上我也不是不知道,缘不成熟。老居士劝我,他说:净土法门法师,你不要讲经了,不要在世界上各地去走了,你要安定下来,做两桩事情:一个写书,一个是培养继起的人才。他给我讲过好几遍,每一次给我写信都提到,唯恐我疏忽;而实际上,我始终没有疏忽这桩事情,凡事我明暸要随缘,不能攀缘,攀缘是决定做不到的。要真正有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在一块儿学习;不是真心向道,他会有烦恼,他的烦恼习气控制不住,这样的人我们在一块儿修学不会成就的。真正好学,真正喜欢改过,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到哪里去找这种人?我也不求多,能有三个、五个,我们这一生住在一起,每天认真努力来干。

  实在找不到这样的同学,所以我们今天不得已,才利用高科技,把我们所讲的录下来,希望向后有真正发心修学的人,能够有缘听到、见到、接触到,启发他的大菩提心。换句话说,现前遇不到同学,希望往后有真正的学人,我们利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他、来成就他。如果眼前有这样的同参道友,我们有个小茅蓬,足以安身立命就够了,无需要大道场,小茅蓬就行了。三、五个人,十来个人,就很多很多了。修行是一生的事,我们无量劫的烦恼习气,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当中淘汰干净,不是日夜熏修你决定做不到,所以这个事情能中断吗?由此可知,真正修行的人很难得!早年,说这个话二十多年前了,香港洗尘法师到台湾看我,他要发心建大道场,我就劝他要做扎根的教育。大道场我觉得不重要,为什么?你花那么多精神,花那么多财力建成,有场无道。有场要没有道,麻烦就来了,都是大家争夺的对象,给人家争名夺利做了增上缘,不是好事情。所以我劝他,我说:你领头,你是我们的前辈,我们找五、六个人,五比丘,效法释迦牟尼佛,我们实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树下我们可以住小帐篷,童子军露营的帐篷一个人一个,平常背在身上,晚上搭起来,大树底下我们五个人在一起。不是给众生讲经说法,就是五个人围在一起研究经教,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马上接着就干,我们会成就。他听我的建议很欢喜,「好,我们就这么办」,回到香港之后,消息就没有了。难!古人所讲「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志同道合太难太难了。尤其在佛法,世间志同道合还容易找到,为什么?有名有利。佛法是什么都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受用全都放下,谁肯干?所以不好找,找不到。实在找不到,我们才采取现前的方式。如果真正能找到,我也会跑到深山里住茅蓬去了,我不会住在都市。

  所以必须要有一段时间认真修学,学成之后,这才能出山教化众生,你有定力、有智慧。有智慧一切通达明了,有定力不被外面境界动摇,有善巧方便你才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些条件要不是相当时间去熏修,没有办法成就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外缘,远远比不上古人。古时候寺院丛林都建筑在山上,诸位听到过去齐居士跟你们讲到杭州东天目山,那不是大道场,从山下走到山上要走一个半小时,他们走路。我们平常不走路的人,要爬那个山,我看至少得两个小时;没有路,车上不上去。山上没有电灯,她来告诉我,我点点头,好!决定不要开路,一开路,车一上去就完了,就不是道场。走两个小时才能爬上山,如果没有一点道心的人,他就不愿意去了。现在人一听说,走路走那么远,算了,不去了。我听说中国大陆四大名山,现在都开了路,车都可以上去,而且还有缆车上去,非常方便。人多,心就杂乱,怎么能修行?人多事多,那变成香火道场,热闹的场所,观光旅游的道场,不是真正修行养道的道场。修行养道,环境一定要清净,要与外面隔绝,我们身心才能得到清净,这是现在修学比不上古人。古人一入山,少则三年五载,少!多是二十年、三十年,不下山,你想他那个心多清净。我们今天不说多,三年、五年不下山,就有点定功。现在人都市里住惯了,你要把他在山上关个三天、五天,受不了,怎么也想办法跑掉,哪里还能三年、五年?三十年、五十年,那更不必想了。我们在《高僧传》、《高士传》里面,高士是在家居士,一入山上住个十年、八年,一、二十年,很多,所以他们能成就。所以我心里常常羡慕,是能有这么一个道场,真正发心舍己为人,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人也不要多,五、六个人就很难得了。我们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那个道场八个人。要找这么一个环境,真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必定把烦恼习气淘汰干净,智慧才能现前。

  佛在经上讲,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善巧方便都是性德,可惜就是被妄想分别执着、烦恼习气障碍住,这才不能现前,不起作用。我们求得一个清净道场,深山人迹不到之处,用上几年功,用上几十年功,这是每一个人成就时间长短不一定,各人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烦恼轻,钝根的人烦恼重。烦恼轻的人成就快,我们在《坛经》上看到,永嘉禅师那是烦恼轻,真的是上上根人,他到曹溪住一天;所以在禅宗史上,他有个佳号「一宿觉」,他才住一天。六祖还有不少学生也是开悟的,跟他二十年、三十年,一直到六祖大师圆寂,他才离开曹溪去教化一方,这人不少。看看那些人,那些人真有道心。我们今天道心,古人讲「露水道心」,不能跟人相比。我们想想将来佛法要兴,佛家讲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有真正人才出现。我们担忧,也许真正有潜修之人,我们没有听说过,没有发现。中国深山里面认真修行的人,我相信一定很多。这些人不为外人所知,将来时节因缘成熟,他们下山教化众生,续佛慧命、广度众生是这些人的事情,他们才能做得到。我们今天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些方法,可惜没有这个缘分。我们如果有这个缘分,我相信成就的时间可以缩短,为什么?因为这个社会我们看得太多,趋势大致能够想象得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社会状况,我们要有真智慧、真功夫、真实德能,才能应付得了,才能真正的帮助他们。

  帮助,经文上也显示得很清楚,『调伏众生行』,如何去调顺、去降伏?我们如果不懂得、不通达众生的心行;也就是我们讲,社会大众他们想什么?他们说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我们样样都要了解,这是观机,应机说法。我们今天是准备应机说法来做功夫,做预备的功夫,所以我们的学习为众生。为众生就是真正为自己,自他不二。为自己,有的时候还会懈怠,自己早一天成就晚一天成就没有关系,无所谓。为众生就不可以,我们早一天成就,众生早一天离苦得乐;我们晚一天成就,众生要多受一天罪、多受一天苦。明白这些道理,自己才会勇猛精进,不敢懈怠,总希望能早一天成就。所以常常想着释迦牟尼佛,常常想着佛当年的弟子、历代的祖师大德,这个不能不认真去研究、去学习,在佛法讲参究。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区,众生的缘都不一样,看看这些祖师大德他们是怎样教学,怎样弘法利益众生。我们在这里头学习,在这里面学智慧、学经验、学方法;还要懂得变通,通权达变,通情达理。情,众生的心行;理,知道这些变化的前因后果。你帮助众生,你才真正能做到调顺降伏,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再看第九句:

  【净华光天王。得了知一切诸天快乐因解脱门。】

  天王修学的法门,关键的字就在『因』。清凉大师的批注解得好,「一切诸乐,以佛为因,具胜德故,就乐增胜,说诸天耳」,关键在因。『一切诸天快乐因』,因为他是三十三天的天王,就他现前境界而论。实际十法界一切众生快乐之因是学佛;换句话说,九界众生受苦之因,就是不学佛。也许有人说,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有什么快乐?天上人间快乐的事情多,好像与学佛都不相干,他不知道佛有真乐。人间享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之乐,到极处是帝王,没有能超过帝王的。在过去作帝王,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世间人哪一个不羡慕?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就是帝王,那个不快乐,舍掉、丢掉,他去学佛去了,他学成了,他成了佛。如果学佛、成佛之乐不超过帝王的话,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干这个傻事?他表演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是人间的帝王,那个乐还有限。我们再看看《无量寿经》上,世尊给我们介绍,法藏比丘在因地里面也是作大国王,国王的名号没说出来,只是社会大众送他一个称号「世饶王」,世是世间,饶是最丰富的,样样都丰足,样样都不缺,才叫世饶王。那个时候人的寿命长,佛住世讲经说法四十二劫,那个不是人间的王,那是天王,天王听到佛说法也把王位舍弃掉,跟佛出家,为什么?快乐!

  我们仔细观察,诸佛如来示现在世间几乎都是以王者的身分出家的,这告诉我们快乐之因是学佛,不学佛哪里会有快乐?不学佛的人,实在讲苦中作乐。乐是坏苦,他怎么会知道?他迷在里头,乐是坏苦。佛跟我们讲六道里面的众生,六道里包括摩酰首罗天王、大自在天王,他们的享受还是不出五种:苦乐忧喜舍,这五种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正的乐只有佛与法身大士才具足,四圣法界所得的乐相似,不是真实。六道里面,那就刚才讲苦中作乐,哪有真乐?『净华光天王』,他明白,他了知,这个觉知不是容易事情,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不知道。我们在这个经上念到了,是不是真知道?不是真知道。怎么晓得不是真知道?真知道的人一定依教奉行,那是真的了知。我们今天做不到,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还随顺烦恼,不知道随顺菩提,就证明你没有知道,你只不过是听说而已,你不相信,你不能够理解。我们今天讲信佛,这个信心也是露水信心,不是真信,说实在的话是半信半疑;半信半疑讲得太多了,可能只有一信九疑。对于佛的教诲也是一知半解,怎么解的?全凭自己的妄想,哪里真正解如来真实义?我们用意识心学佛,用妄想分别执着来学佛,永远不能够脱离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这是生生世世修学不得要领、不成功的真正原因。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白人,真干!真干用的是什么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这是真心。我们天天在提倡,天天在提醒同学们,你不用真心怎么行?

  只有真心学佛,你才会真正得到法喜充满,法喜就是快乐。这个快乐绝对不是外面境界上的增上缘,凡是这个乐是从外面来的,假的不是真的,佛家叫坏苦。佛菩萨的乐是从心性里头流出来的,像泉水一样,不是从外头来的,那是真乐,真快乐,这个因是佛性。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这个快乐就生起来,而且永远不会失掉。从此之后,学不厌,教不倦,自行化他结合成一桩事,不是两桩事情。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得大自在。我们在经上读到,佛跟我们说,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就有能力随类化身,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形应就现什么样的身形,你说多自在!应该给他说些什么法就说什么法,这叫得大自在、大圆满。这种快乐谁能想象得到?感应无心,无心是无什么心?无妄想分别执着心,他有真心,真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有这个,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的法喜是充满的,而且这个法喜永远不会失掉,不会中断的。充满,满是什么意思?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境界我们无法想象。证入这个境界的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心,真心,是一个性,自性,是一个身,法身,法喜充满,大自在,大圆满。

  《地藏经》开头讲的十二句光明云,显示出自在圆满的快乐,我们要知道。所以佛法之可贵,佛法之为宝,称之为法宝,真正明了觉悟的人才宝贵,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这个更宝贵的。这个法宝,这样宝贵的东西,是不是要把它收藏起来?不是的,收藏就错了,要弘扬。换句话说,自己要受用,就是现前受用,现在受用,还要帮助别人,希望与一切众生共享,那叫真快乐。为什么要与一切众生共享?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是自己,一切众生决定不是外人,这个意思很深,这是事实真相。理甚深,事甚广,大彻大悟的人,明心见性的人,在《华严》是初住以上的这些菩萨,才见到这些事实真相,他证实了。我们今天在经典上听说,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没有办法证明。什么时候我们证实了,那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大彻大悟,你就明心见性。所以佛法的教学不是说给我们听听就算了,这个不叫教学,佛的教学是教我们每一个人证得,他入这个境界,我们也要入这个境界,这才是佛的教学目的,佛菩萨教化众生的愿望。不是说给你听听就完了,你学会了也会说给别人听听就完了,这个不管事,一定要去做,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做。有志气的人,有决心的人,有毅力的人,要把证入这桩大事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成就,不要等来生。这一生要成就当然困难,可是我们的缘殊胜,遇到一乘了义的大经,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怎样证入?修普贤行,念佛求生净土,你这一生就圆满成就,真的圆满成就。为什么?修普贤行,念佛求生净土,生到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这是真实成就。

  要修普贤行一定要知道,普贤行是最快乐的因行。你们不懂得,别人骂我,我恭恭敬敬洗耳恭听,快乐!别人打我,我跪在地下挨打,快乐!人家骂你,你骂他,生气烦恼,苦不堪言;两个人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多苦!人家骂我,我不还口,我恭恭敬敬谢了,我快乐,他也快乐;人家打我,我跪在地下挨打,我快乐,他也快乐。这种乐趣知道的人很少,有学问的人他懂得,有修持的人他懂得,不是凡人能懂的,凡人做不到,这是举最浅显的例子。菩萨作略,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你什么时候看出来,你就会学了,你就会用功,你的功夫就得力。我们今天帮助人,帮助人学佛,不改变他的生活习惯、他的生活方式,不改变他的行业,无论他从事哪一个行业,不改变他的,不改变他的宗教信仰。我们劝导他开智慧,断烦恼、开智慧,与你的身分,与你的行业,与你的生活,与你的信仰毫无关系。那是什么?那是事相。《华严》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法里头你要想去改变他,岂不就变成障碍?佛法是无障碍法,无论过什么样的日子,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或者信仰某一个宗教,皆得大圆满,皆得大自在,这是佛法。烦恼断了,消除了,智慧开了,你才真正契入这个境界。什么境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身,他怎么不自在?他怎么不快乐?所以这是快乐的真因。

  清凉大师注子虽然不多,说得好,「一切诸乐,以佛为因」。所以我们要学佛,「学佛」这两个字是真难,要学得像。佛告诉我们从哪里学起?十善业道下手,十善业道乐。可是我们现在一般人,十善业道好苦!十善业道是真乐,为什么世间人说好苦?世间人放逸惯了,作恶做成习惯了,现在叫他不作恶,他好像受不了,就很难、很苦。坏习气养成,不知道好的习惯才是乐,坏的习惯是苦。今天苦乐利害他没有能力辨别,智慧不开,这愚痴。知道苦乐,知道利害,这个人就会回头,就开始回头;不知道,他回不了头,总是自以为是,佛菩萨都错了,只有他对,这在佛法里面叫「一阐提」。一阐提不是没有救,一阐提很难度,所以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说一阐提没有佛性,一阐提没有法子度。实在讲,佛说这些话也是方便语,说这个话也是有用意的,无非是劝我们早一天回头而已。法华会上佛说了真话,「一阐提也有佛性」,所以叫成佛的《法华》。不过是难度而已,时间很长,他这一生不能得度,要到来生、后生,甚至千万劫之后才能够得度,绝对不是说永远不能得度。所以佛说一些话,我们细细想想,都是希望我们自己早一天能省悟过来,把自己烦恼习气克服,慈悲到极处,善巧方便到极处,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应当观摩学习的。首先我们要觉悟如何帮助自己,然后要学着怎样去帮助别人。只要用真心,想回头,纵然烦恼习气重,求佛菩萨加持、三宝加持,才行。我们要不求三宝加持,凭自己的能力是决定做不到的。声闻、缘觉、诸大菩萨都求三宝加持,我们是什么人?实在讲我们很想断烦恼,很想开智慧,克服不了自己烦恼习气,疏忽了,没有求三宝加持,都以为自己有能力来做,这个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九十七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九十九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