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九十九

  日期:2011/8/23 14:53:03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九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99

  请看三十三天长行第十句:

  【智日眼天王。得开示一切诸天子受生善根俾无痴惑解脱门。】

  『智日眼』,从天王德号当中,我们能体会到它的含义。他修学的法门是『开示一切诸天子』,他是忉利天主,三十三天的天主,就他接触群众这一方面来说,这是诸天的天人;「诸天」都是指三十三天,可是这个意思要引伸,那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受生善根』,要能到『无痴惑』,这就解脱了。解脱,不但是脱轮回,而且脱十法界。我们读到这一节的开示,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的分上,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清凉大师批注的不多,但是注得非常之好,是给我们很好的提示。他说「开示等者」,开示什么?「受生善根」,受生的善根就是「念佛力」,这三个字我们要特别留意。「开示令不迷惑,则去放逸而进修」,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毛病确实就在放逸;放逸是不认真做,每天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什么原因?迷惑,原因在这个地方。

  死生大事,特别是在六道轮回里面这些众生,因为忉利天也在轮回之内,他是欲界第二层天,并不是究竟,天人也有寿命尽的时候,寿命尽了之后怎么办?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很多,往上升的人少,往下堕落的人多。这个道理,我们在佛法稍有涉猎都能够明了。六道众生烦恼习气重,造恶的机会多,造恶的力量也大;修善,虽然有机会,往往会错过。《百法明门论》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烦恼心所,恶心所有二十六个,善心所只有十一个,当然是恶念多、善念少,一定的道理;恶习气重,善习气轻,善抵不过恶。所以世出世间的大圣他们明了,大圣人他出现在世间为众生做些什么?几乎无一不是教学,一生都奉献在教学上,过着世间最清苦的生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做示范。世间人之所以不能觉悟,这么严重的烦恼,就是因为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不下。佛做一个榜样,孔老夫子也做了一个榜样,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做给你看,以身作则。真的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世间人做好样子。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赚钱,不是没有能力过好生活,如果那么做,我们看了不会觉悟,会迷得更深,迷得更广。他这个就是大慈大悲,让我们看了,再听他的教训,会认真的去想一想。想明白了,想通了,自然就相信,就能够依教奉行,我们自己才能得救。

  「受生」就是世俗人讲的投胎,善根去投胎好。什么是善根?佛在经上常说的无贪、无瞋、无痴。果然能够断贪瞋痴慢,这个善根受生至少也是阿罗汉果,不在六道受生,到四圣法界受生,我们一般人讲他证果了,修行证果。他修的是什么行?断贪瞋痴慢,这叫善根。如果是不善根,那就麻烦大了。不善根在世间修福是生天,你修福报是生欲界天,你修禅定,你生色界天、无色界天,都出不了六道轮回。诸位想想,修多大的福报才能生天享天福?我们在人间看到,人间有大福报的人,比起四王天的福报差远了,比忉利天更不如,我们都要懂得,那还不是善根,那是属于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说得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就是生死大事。由此可知,善根可贵!心善、意善、行善,念佛决定得生净土。天王为大众开示的,天王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不是凡人。诸佛菩萨念一切众生,决定是给他得究竟乐,离究竟苦,佛菩萨的心。我们智慧能力虽然达不到,但是不能没有这个心,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这个心就是佛心。用佛心来学佛,当然就容易成佛。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这么样的艰难?我们用轮回心学佛,起心动念都是想着自己的利益,从来没有想过别人的利益,而是如何把别人的利益变成自己的利益,天天想这些,动这个脑筋,打这些主意,这是造轮回业,这里面贪瞋痴慢疑统统具足,这念头、行为里面,十恶业也统统在其中,我们没有觉察到。换句话说,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这个事情,而以为自己学佛学得不错,以为自己将来能往生。如果问你,凭什么往生?几句话就把你问住了。

  真正要培养自己受生的善根,不能不认真努力学佛,要学得像一尊佛。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今天大家都受持《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做到没有?佛教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违犯了没有?天天要反省,这才叫学佛。在朝暮课诵里面,我们特别选第六品四十八愿做为早课读诵的经文,每天早晨念一遍。念它干什么?念它的目的在学习阿弥陀佛发心,他发的什么?念念为众生,没有一念为自己,我们是不是念念为众生?晚课特别选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为什么选这一段?这一段里面是讲五戒十善,讲得很详细、很明白,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应该要怎样修学。每天晚课读诵,读诵就是检讨、反省有没有依教奉行,自己到底做到多少?拿这个来衡量自己,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自己就清楚了,不必问别人。往生的品位,我在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说过,你能将佛陀的教诲百分之百做到,你是上上品往生,不是凡圣同居土,实报庄严土的上上品往生。你要是做不到,往生就没有把握,这一生只有修一点福,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要想超越六道轮回这一生就没分。修福到什么地方去享福很难讲,来生能到人间来享福吗?想想看作人的条件够不够,作人的条件是上品的五戒才行。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也要做得很圆满,至少也要达到九十分以上,来生不失人身。如果这五个字我只做到一半,可以达到五十分,来生得人身是一个问号,决定靠不住。

  所以你修的福到哪里去享?我们今天看到许多人养的宠物,畜生道享福;往生到鬼神道里面,饿鬼道里头享福,很多很多。佛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些邪师都有福报,没有福报他哪有那么多徒众?哪有那么多的势力?这些人到底是些什么人?佛法里面讲妖魔鬼怪,妖魔鬼怪里面去享福,福享尽了必定堕落。这些事情,我们过去生中已经经历无数次,这一生难得又得个人身,得人身的时候有隔阴之迷,过去生中的事情都忘光了。几时我们要得宿命通,就会把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都会想起来。阿罗汉有宿命通,佛讲经讲到地狱状况,阿罗汉听了之后身上流血汗,他想到过去在地狱里待的那个状况,听到地狱这个名词还心有余悸,还吓得一身冷汗。我们是把它忘得干干净净,忘光了,所以现在敢造恶业,不知道果报的可怕。

  培养善根,我们实在是很想,可是就是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烦恼,没有办法断除自己的习气。这桩事情,佛知道,菩萨也知道,佛菩萨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讲经说法,不断的提示自己,警告我们。我们的劣根性实在是太重,遍数少了不管用,给我们讲一千遍、一万遍,我们还是不肯回头,那怎么办?十万遍、百万遍、千万遍,这才回过头来。所以世尊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听经闻法三、四十年回头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真的很多;四十年回头多,三十年回头就没有四十年那么多,二十年就更少,十年就更少了。十年能回头是上上根人,二十年能回头是中根人,三、四十年回头是下根人。但是诸位想想,到什么地方去找闻法的机会,能够三、四十年不间断,找不到。这是大福报,大因缘,你前生修得好,你才能够有这么长的时节因缘熏修而不失掉。哪有人是听个一部经、两部经就开悟,就成功,没有这种人。所以李炳老当年在台中教我,跟我说过好几次,讲经说法跟大家在一起同学,一定要在一个地方,时间要长,他表演给我看了。他在台中讲经说法三十八年,所以得利益的人多,在一个地方三十八年不间断,这个地方闻法的机会殊胜。这个地方讲个两年、三年就没有了,两、三年当中,现在众生他有什么成就?听了三年经,三个星期不听,完全恢复原状,就是佛法熏习的时间太短暂,不管用,抵不过烦恼习气。尤其现在社会这种烦恼的诱惑,你没有甚深的定慧,禁不起诱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立刻就退转,不只退转到原地,退得更深。我们知道这些事实状况,才知道这个东西可怕,才知道修学机缘的可贵。

  唯一的办法是什么?自己学讲经,天天讲,不是劝别人,是劝自己;别人是旁听,自己真正是学生。没有人讲,我们自己讲,求三宝加持,天天劝自己,劝上几十年就真的觉悟了。逐渐逐渐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得一点自在,随缘就自在,不再起心动念,不再分别执着。总要几十年时间的熏修,因为外面五欲六尘、名利的熏修力量太大了。我们一天不读经,一天不研究讨论,立刻就迷惑了,哪来的善根?诸位想想,佛家讲最低的善根,于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我们细细想想,我们做到了吗?一条都做不到。中意的起贪爱,不中意的起瞋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愚痴;与人接触的时候,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天天犯这些毛病。每天读经,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经上的教诲完全相违背,这怎么能成功?自己一定要晓得,这个机会太难遇到,开经偈里面说「百千万劫难遭遇」,得人身还容易,得人身、闻佛法就太难太难了。尤其是闻净土法门,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讲得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然后我们晓得什么最宝贵?得人身、闻佛法最宝贵,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没有比这个更宝贵的。只要把这一条抓到,其它统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是心里决定不罣碍这些东西,重要是从心上放下;事上放下,心里放不下,不管用;要从心地上放下。我们这样才不迷惑,不迷惑你就会认真、就会努力,你不会放逸了。我们的大毛病,放逸是大烦恼,这随烦恼就是大随烦恼。

  「放逸」,用在我们修学上,不是真的认真努力,随随便便、应付应付。这样的心态,这是欺骗老师,欺骗自己,欺骗诸佛菩萨,欺骗祖师大德,我们干这个事情,还自鸣得意,我还学得不错!经典天天读,天天深入研究探讨,把我们自己的毛病找出来,这就是开悟。悟了之后要起修,把这些毛病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毛病习气还在,没有修!纵然明白了,有解无行还是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造罪业。清凉大师讲,「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善学的一定是解行相应,定慧等学,这才能成就,成就我们的善根。诸位总要记住,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一定要放下。一般人讲放下很难,难在什么地方?你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什么习惯?造恶业的习惯,现在一下叫你不做,你感到很难过。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行人要把「生处变成熟处,熟处变成生处」。熟就是已经养成习惯,我们要把它生疏远离;佛法,我们没有养成习惯,很生疏,我们加功用行努力,从这个地方把它培养成习惯,我们才有救,才真正把这个机会抓到了。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机会,我们把它抓住,真正有警觉心。这一生时间不长,我们修学佛法的机缘更短,抓不住,空过了,下一次再遇到又是无量劫之后。千万不要想错了,「不要紧来生还可以接着干」,来生忘得干干净净,来生又去造业去了。我们这一生已经就是胡里胡涂,来生还会明白过来吗?没这个道理!能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能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就在这一生,就在这短短时间当中,你能够抓住、能够掌握住,你就决定成就。生佛实在讲一念之间,一念转迷为觉你就成佛,迷而不觉你还是凡夫。

  清凉大师批注里面,「受生善根,即念佛力」。「念佛力」三个字是个双关语,对根熟的众生来说,这个念佛力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怎么知道的?《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华严经》。广义的来说,就是念佛教诲,佛在一切经里面对我们的教训,我们要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就是力。你没有力你不能受持,你没有力你不能读诵,你没有力你不能为人演说,这是广义的。从广义来看,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字字句句都是念佛力。这个意思,善财童子参访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为他开示的二十一种念佛法,具体为我们说明白了,一切法哪一法不是念佛法?天王慈悲为大众开示,「令不迷惑」,《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福慧具足。在这里我们做个总结,最重要的善根,我重复一句,以纯善之心处事待人接物,以纯善之意、以纯善之行帮助一切众生,这才能够自度度他。决定不能造轮回业,决定不可以堕三恶道,所以我们常常要反省、要检点,特别是在朝暮二课,我们要与佛相应,不能够与三恶道相应,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我们真学佛了。请看最后一句:

  【自在光明天王。得开悟一切诸天众。令永断种种疑解脱门。】

  佛在《无量寿经》上说,「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自在光明天王他得的法门,是『开悟一切诸天众令永断种种疑』。我们在这里看到这两尊天王,智日眼天王开示,自在光明天王开悟,他们的方法,我刚才跟诸位报告,讲经说法。世尊千叮咛万嘱咐,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开示、开悟都是为人演说。所以我们发心学讲经为什么?为度自己,唯有发心讲经才有长时熏习的机会。天天要讲,天天劝别人,天天也劝自己;说实实在在的话,是劝自己为主,劝别人是附带的。所以我们对于听众要有感恩之心,他是我成就的增上缘,他不听,我就不讲了,我今天一天不讲,我今天一天熏习断掉了。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听众?感恩戴德之心。他不是听众,他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父母,是诸佛菩萨,他来督促我的,他来成就我的;坐在讲台上是学生,给老师、给父母提出自己修学报告。到什么时候,你才是讲经给别人听,那是你的听众呢?至少你证得阿罗汉果,登台那是我的听众,我是个讲经的人,才可以。这个关系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修学有没有成就,「我能上台,我会讲经了」,这还得了!道业没有成功,烦恼习气成功了,傲慢成功了。不会讲经的时候,见到别人谦虚,一会讲经了,那个眼睛慢慢长到头顶上去了,目中无人。讲得天花乱坠,果报还是在无间地狱,为什么?烦恼习气叫你堕落。讲经有一点福报,恶报受尽了,将来再得人身,你才去享这个福报。

  所以我们学讲经,是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断烦恼,帮助自己不离开佛的教诲,帮助自己不放逸、勇猛精进。学佛的人,如果说是有看不起别人的念头,你不是在学佛,你错了。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用什么眼光看?「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佛菩萨是这个眼光看一切众生,跟我们不一样。到如来果地就更不一样了,如来果地看众生怎么看法?这是《华严》、《圆觉》里头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瞧不起一个人就是瞧不起佛。这尊佛瞧不起,释迦牟尼佛也瞧不起,阿弥陀佛也没有在眼睛里头,这个罪业够重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世法、佛法一个道理,佛法里面,普贤菩萨十愿,第一句教我们「礼敬诸佛」,我们天天都在念。所以我讲了千遍、万遍、十万遍、百万遍、千万遍,都唤不醒你,你晓得你的业障习气多重!如果一省悟过来了,这一句你就做到了。你天天念,做不到,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事不满意,你还是被外面境界所转。世间法里面,我们前些时印了《礼记菁华录》,你们同学们都拿到,你打开这部书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佛法常讲「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就这个意思,我们有没有做到?世间法的圣人,第一句话教给我们。普贤菩萨是出世法的圣人,第一句话教给我们「礼敬」。贡高我慢的念头要息掉,这是自己修学的大障碍,根本的障碍,这个病根不拔除,一生要想成就,佛法里面讲「无有是处」。

  世法、佛法都从谦虚里头得益,《易经》谦卦里面所讲的「满招损,谦受益」,世法、佛法都一样,只有真诚恭敬谦虚的人他能够得到。骄傲就是满足了,佛菩萨给他东西装不进去,他是满的。像个杯子,你要问人要水喝,你这个杯子是满的,装满东西,水倒不进去,空虚的,那人家的东西就送给你了。人决定不能自满,必须要知道任何人都有长处,有我们做不到的,你能从这方面想,你那个恭敬心就生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德能,你看人家的长处,每个人都值得我尊敬;你要是看人家的短处,自己贡高我慢心就生起来。所以惠能大师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所见到的世间人各个都有长处,礼敬诸佛的心油然而生,只见自己的过失,所以他的烦恼能够分分断,这才能做到真精进。末后这一句,我刚才都是讲开示、开悟,就是自己学讲经的重要。我们是凡夫没有证果,不但没有证果,开悟都没有。要想开悟,要想证果,要想成就,观念一定要改过来。所有的听众,一个人讲好,两个人讲好,几百个人、几千个人讲都一样,所有听众都是自己的父母、师长、诸佛菩萨。我们在讲台上是做学习报告,把态度转过来,我们就会有大受用。

  自在光明天王所讲的破疑,破疑信心才能建立,有疑信心就不能建立。我们今天有没有信心?说实在的话,没有。为什么?你真的信佛,你就会学佛;不肯学佛,对佛不相信,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烦恼习气,相信自己的名闻利养,佛教我们放下,不但不放下,还天天在打主意怎么去营求,你哪里信佛?难!不说不知道。我是一出家就讲经,出家这一天就开始讲经,就教佛学院。我的佛法是在没有出家之前学的,出家之后两年我才受戒;换句话说,我讲了两年经。我的法缘很不错,开始讲经,听众就欢喜。我受了戒,到台中去拜老师,老师看到我来了,还很远,指着我,「你要信佛!」我走到他面前给他礼拜,他叫我坐在旁边,他说:你听了奇不奇怪?学佛那么多年,发心出家,又教了两年佛学院,现在受戒回来,叫你信佛。我真的也愣住了。老师才给我解释,难!多少出家人活到七、八十岁,临死还不信佛。不信佛怎么出家?胡里胡涂出家的。给我讲「信」,什么叫信佛?你没有依照佛陀教诲去做,你就是不信佛。信是要去做的,要落实,否则的话你的信落空,那不是真信。到以后我才明白,信里面有解、有行、有证,这个信叫真信。我们今天一般讲正信佛教徒,加上个正字招牌,什么叫正信?正信是信解,信里头有解,不是迷信,你真正懂得佛法是什么,这叫正信。正信还不是真信,怎样才是真信?要有行,你所解的通过实行,证明你解的是正确的。换句话说,你信的、你解的,不能够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那个信不是真信。如果信里面再具足证,这个信才叫究竟信,所以信的程度不一样。我们那个时候,李老师指着鼻子教训我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信是属于正信,正信是只得少分的证,不是多分,我们对佛法理解了,理解的深度不够。这是他老人家勉励我,这是真正的爱护,真正的慈悲,真实的教诲。我们是凡夫,成就决定要靠老师,没有老师的指点,经文虽然展开,意思深广无尽,我们看不出来。所以要断疑才能够生信。

  清凉大师在注子里给我们说了四个:「疑自,疑他,疑理,疑事」。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给我们讲六个信:信自、信他、信理、信事,后头加了两个:信因、信果。他这里说了四个,下面说「有多种种」,因果也包含在其中。疑虑重重,所以我们的功夫怎么会得力?疑自,怀疑自己是凡夫,业障深重,这一生没有能力成就,希望来生还有因缘,这是疑自。这个摆在第一个,意义很深。蕅益大师讲信,也是把信自摆在第一条。换句话说,自己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就在此。你对自己怀疑,你就不能成就;你对自己有信心,你就决定有成就。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那个信从这个地方建立,相信自己能做得了佛。我接触佛法,第一部读的经就是《六祖坛经》,我二十六岁。我读到他老人家去见五祖,五祖问他:你到这里来为什么?惠能大师回答:我到这里来作佛。充满自信心,所以他有成就。如果我们问问诸位同学们,你们来干什么?绝对不会有个人说,「我来作佛」,所以成不了佛!我们再看看《无量寿经》上,世饶王的语气比惠能法师又高太多了,他跟世间自在王说,不但他要作佛,而且要超过诸佛,惠能大师还不敢讲超过诸佛。所以阿弥陀佛成佛了,一切诸佛赞叹他,「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什么原因?信心成就的。你不相信你能断烦恼,不相信你能把习气改过来,那你就决定改不过来,成败第一个因素是信心。《华严》,大论里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头一个对自己怀疑。

  第二个疑他,他是什么?佛菩萨。佛说的这个真的吗?佛教给我们这样做法,譬如佛教给我们施财,我们财统统布施掉了,真的会得财吗?因为你疑他,所以不敢相信,不肯修布施。佛在经中许许多多的教诲,读了也点头,决定不肯照做,什么原因?疑没有断掉,所以信心浅薄。疑理,世出世间法讲的理太多,到底哪个理正确?哪个理是真的?佛讲的理是真的吗?有理必定有事,理太深太广,事非常复杂,如果理跟事要不透彻,疑怎么能断?怎么能够信自信他?所以我们修学关键,最重要的是对老师有信心,你对老师没有信心,你什么也学不到。对老师有信心,老师能够破除我们疑惑,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所以我们选择老师,哪个老师最好?没有定法,世法、佛法都没有定法。哪一个老师最好?你最尊敬、最信仰的那个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佛门语录里面看到很多,参学的学人遇见一个善知识,当然他们谈话很多,绝对不是像经上记载的那几句话,那几句不是重要的,提示而已。这个老和尚、老法师听了之后告诉他: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的缘分在某个地方,你到那里去参访哪个人,他会成就你。我们听了都感觉奇怪,这个老和尚能够指点他的善知识,自己不能教他,有本事能指点,那也不是简单人物。他凭什么指点?当然谈话当中很多,你喜欢哪个法门,在佛法这么许多典籍当中你喜欢哪一种,当代这些善知识当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一个。他一说,你最佩服的那个,你的缘在他那里,为什么?他讲的话你不怀疑,你百分之百的依从,你会依教奉行,你就会成就。你到我这里来,既然我不是你第一个佩服的,我有本事教你,你对我有怀疑,你不能够完全依教奉行,我就教不了你,是这么个道理,不是他有神通。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所以亲近善知识是亲近什么人?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最尊敬的。同样一句话,别人给我们说,我们根本不相信,他说我们就一定会依教奉行,就这么个道理。这在一般讲起来,师徒也是缘分,你尊敬他,他爱护你,这对你就真正有帮助。你不尊敬他,他也不全心全意照顾你,成就就难了。但是最可惜的是光阴空过了,这是永远没有办法弥补的损失。这一段我们没有讲完,明天接着再讲。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一百九十八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