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一十二

  日期:2011/8/24 17:15:07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二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12

  请看经文,日天子长行第五句:

  【勇猛不退转天子。得无碍光普照令一切众生益其精爽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给我们注的文字稍微多一点,「谓体离障惑,用而遂通,故云无碍」。「通」这个字实在讲很重要,真正通达,这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换句话说,所有问题之发生都在一个不通。我们人的身体,都知道经脉血管,即使是非常微细的小血管,或者是神经,如果不通必然是局部麻木,这就生病;大的管道不通,那要命;畅通无阻,这个人身体才会健康。世间人情世故亦复如是,只要能通达,问题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族类与族类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最怕的是彼此互相不相往来,没有沟通的机会,所以产生误会,产生矛盾,引起许许多多是可以避免而且不必要的这些麻烦、争执,甚至于战争都是因为不通。所以中国古人讲得好,「政通人和」。人与人能够和睦相处,怎样才能做到?就是一个通的问题,所谓政就是大众的事情,社会大众的事情都能够通达,都没有阻碍,社会安定,世界就和平。我们今天不通,有障碍,迷惑就是障碍,这不是小道,是大道。这个地方通了,所有一切问题都通,这是从根本上讲。「体离障惑」,体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心,真如本性。我们要晓得,今天我们的自性、真心不能起用,原因是在哪里?原因是有迷惑、有障碍,就不通了。佛才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把烦恼断掉,自然就通顺。由此可知,烦恼不能不断,非断不可,你要是不断,你永远就不通;换句话说,在六道、在十法界有得受。

  我们羡慕诸佛菩萨,羡慕这些大圣大贤,只有羡慕不管用,要效法,要向他们学习,他们为什么都通顺?我们为什么有障碍?诸佛菩萨决定没有吝啬,大慈大悲教导我们,只要把烦恼断掉,从内心里面去断,问题就解决了。从哪里断起?从执着断起。我们一般讲烦恼,最重的执着就是六道轮回,放弃执着就超越六道轮回。执着,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完全变成情识。诸位要晓得,众生的情识跟佛菩萨的般若智慧是一桩事情;换句话说,情识要是不执着,就变成般若智慧。所以,为什么要执着?世出世间一切法随它去!随缘而不攀缘,攀缘就是执着。佛菩萨有智慧,佛菩萨真聪明,恒顺众生,你喜欢执着,你爱执着,随你怎么执着,佛菩萨决定不执着;不但不执着,连执着的念头都不生。所以先要离执着,就是离烦恼障,离见思烦恼,我们学佛一定要从这里着眼。见思烦恼里面,第一个是「身见」。我们晓得,第一个是根本的根本,身见是执着这个身是我,坚固的我执。一切众生就为这个执着,就为这个「我」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他自己不知道,三途六道受无尽的苦报,佛看在眼里说「可怜悯者」,这是真可怜,自作自受。哪一天觉悟了,放下了,你就得大自在。学佛的同修,大概每天都念《心经》,《心经》头一句「观自在菩萨」,人家用观,观就是不执着、不攀缘。我们不会用,我们用情、用想;用情、用想,决定不能脱六道轮回。人家聪明用观,观就随缘;情跟想都攀缘。

  见惑的后面四条,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自以为是,这个错了!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大病。我们在一切经论里面读到过,如果能够将见惑断除,这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能够放下,不再自以为是,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换句话说,不再为这个身造业,你就证须陀洹果,圣人了。须陀洹地位虽然不高,保证往后不落三恶道,也不错了。不出三界,他的果报总在人天两道,绝不堕三恶道。在大乘,在《华严》,这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跟小乘须陀洹,差别在哪里?刚才讲,断证的功夫相同,都是断见惑,不同的是小乘没有发菩提心,大乘发菩提心。所以断见惑,发菩提心,就是《华严经》上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的智慧、德相超过小乘初果很多很多,我们要懂,我们要真干。进一步再放下思惑,思是错误的想法,见惑是错误的看法。思惑是错误的想法,贪、瞋、痴、慢、疑、恶见,真心自性里面本来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统统是从妄想执着生出来的。自性里头虽然没有,可是生出这些东西来会障碍性德,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这不通了,被它障碍,必须得打通。果然能把思惑也断了,这个人就证阿罗汉果,在《华严经》里面相当于七信位的菩萨。可是诸位要知道,智慧、德能超过阿罗汉很多,阿罗汉不能跟他相比。

  这还不是这个地方的意思,此地这个「通」,还要继续把分别、把妄想统统放下,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将自性上的障碍统统远离,所以「用而遂通」,性德起用,没有障碍,「故云无碍」,无碍是这个意思。从这一句我们就晓得,这位日天子是如来化身,不是凡夫,凡夫没有这个德能。只要到这个境界,「若身若智,俱得称光」,智慧是光,身相也是光。我们凡夫,实在讲障惑太重,我们见不到光。什么人能见到?心清净的人见到,这常说有定功的人见到,一般有练气功的人也能见到。凡是练功心都要清净,心不清净这个功就发不出来。功是什么?能,自性的本能。世间人练功,这个能力很小,往往这些能力不是自己练的,自己练的有真实受用,不是自己练的,那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是外面力量附身的,很多很多,他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有能力,其实不是的。这个事情《楞严经》上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多,附身的精灵离开了,你的能力完全丧失,必遭王难。你在社会上妖言惑众,你犯法要判刑的,严重的判死刑,轻一点的也得坐牢。读《楞严》就明了,现前社会太多了,古来的社会也有,我们在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这些记载。所以《楞严》这部经,我们中国人赞叹它是「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是妖魔鬼怪最忌讳的一部经典。我过去讲《楞严》把它比喻作照妖镜,你细读《楞严》,妖魔鬼怪你就有能力觉察出来,你可以看得出来,你不会上他当。

  身有光,鬼神也能看得出来。所以居士林那边有一些鬼神要求听经,不敢到讲堂,什么原因?讲堂的光太大,他在讲堂听经感受非常辛苦,所以我们把他安排在二楼斋堂。你们在斋堂吃饭,人多的时候不会觉察,如果只一、二个人在那个地方,那是什么样的气氛?你们细细去体会。斋堂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那里听经,有些人不知道,斋堂没有人,电视机为什么打开,是不是忘了关?不是的,斋堂有很多鬼神在听经,他们看到身光。心愈清净,光就愈大;心思紊乱,妄念很多,光就小。光的颜色也不一样,诸佛菩萨的光是金色光明,其次的有黄色的、红色的、灰色的,还有黑色的,到黑色几乎就没有光。人在走好运的时候光很强很盛,走衰运的时候光就没有了,鬼神也不怕你。有时候他的毛病习气也会现行,现行欺负人,有意无意欺负人,都是烦恼习气在作祟。我们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鬼神有时候也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我们晓得身智都是光。

  「周而不偏」叫「普照」,这是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心地清净就放光,心地平等就普照。凡人虽然有光,不能普照,为什么?心不平等。所以诸佛菩萨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佛光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文里『精爽』的意思;「爽」,我们凡夫讲爽快、朗爽。清凉大师在此地,引《大集经》上一段经文:「国王护法,增长三种精气。」三界许许多多的天王都是菩萨化身,这我们在经上常常读到,菩萨在那个地方修行,自行化他,护持正法,所以增长三种精气。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留意护持正法,如果这个地方没有正法,这三种精气就消退。谁懂得护持正法?不是内行人,他不懂,他做不到,一定是内行人;换句话说,一定是佛弟子,圣贤弟子,他懂得护持,他知道怎样护持。这三种精气,第一个是「地精气」,简单举个比喻如「五谷丰熟」,我们今天讲物产丰收,这是属于地精气。可是现在人我们跟他讲这些,他不相信。现代五谷杂粮的种植,科学家经过精细的分析,明了其中的因素,可以用人工的方法来增产,用人工的方法改变它的基因,做到了。但是这些食物我们吃了,因为它没有地的精气,那个养分、味道都变了。我们现在也慢慢习惯了,这个习惯是慢慢麻木了,很难觉察到。同样的稻米,同样的蔬菜,现在看起来很好看,可是不是味道。诸位同修如果你细心,仔细去观察、去体会,我们今天三餐所吃的,跟中国大陆农村里面还没有开化的地方,你去吃吃他们的东西,跟我们现在人吃的东西,味道不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乡下没有开化的,人心还纯朴,还有一点精气,五谷杂粮、蔬菜长出来虽然不好看,味道鲜美,跟我们现在吃的确实不一样。你不细心留意,你不能够发现,你去做个比较。植物如是,动物就更不必讲了。已经开发的国家,他们吃的这些肉是饲养的,我在台湾听一些同修告诉我,台湾养猪用化学肥料,猪长得好快,六个月就长大,就可以杀;鸡是六个星期。所以人吃了这些肉,都生一些奇奇怪怪的病,为什么?这个饲料不是天然的,人工造的,可以促进牠的发育,副作用非常严重。我们虽然是不吃这些肉,但是可以能想象得到,决定不是味道,为什么?这里头没有精气。这是说我们生活环境里面。

  第二讲「众生精气」,这是说一切众生的形貌端严少病少恼,人有精气。如果我们要做个调查、做个统计,当然现在世界人口不断在增加,疾病也在增加,医院也不断在增加。古时候没有听说医院,没听说过,你查查《二十五史》,《二十五史》里头没有医院,近代才有医院。为什么?众生精气失掉,形貌也变了,体质也变了,依报、正报都不好,我们要明了。这两种是果报。第三种是讲因,「善法精气」。我们今天把善法舍弃了,人不相信修善得福,不相信修善得善报,以为得福、得大富贵,造恶可以得来,造恶好像很快能够得来。夺取别人的权位,夺取别人的财富,供给自己享受,以为这些人高明,以为这些人能干,效法学习的人多了。圣贤之道,一般人说,讲得是好听,没用处,依照他们所说的,在今天的社会活不下去。这是社会许许多多人他们的看法,正不正确?我们要拿事实给他看。我们这些少数人,依旧守住圣贤的教诲,也认真努力在学习,学习多寡姑且不论,我们在社会上也活得挺好,很幸福,很自在,没有说活不下去。在家学佛,依教奉行的人不少,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经营得不错。学佛的人还有慈悲心、还有良心,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他的事业一定是更美满、更顺利,得到社会大众的赞叹拥护。为什么?他为众生,他不为自己。自己辛苦经营为谁?不为自己,也不为家庭,为那些苦恼的众生。众生如果失业,没有收入,衣食没有着落,你说这生活多苦!菩萨发心经营一个事业,我们知道沈阳本溪崔玉晶居士,她建的厂员工四千多人,一个员工是一个家庭,四千多个家庭至少有一万多人,养这一万多人,让他们有工作做,有收入,衣食住行都能解决。她在行菩萨道,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自己家庭,所以得到员工的爱戴。她的生活跟员工融成一片,那是菩萨,不是凡人。这个事业为社会服务,社会为国家服务,国家为整个世界人类服务。在家菩萨事业就是行菩萨道,这是善法精气,不是菩萨做不到。

  清凉在此地也举几个例子,「善法精气」,布施、持戒,「信等」,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这都是属于善法。天王所说的精气就是指善法,「令一切众生益其精爽」。由此可知,天王是以智慧、德行,德行就是身光,教化众生、帮助众生增长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当中,以发心念佛为第一殊胜。发心,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就事相上来说,大乘经教多指四弘誓愿,简单的讲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跟下化是一桩事情,如果你分做两截,就不叫菩提心。上求佛道正是为下化众生,因下化众生这才上求佛道。求佛道为谁求的?不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求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学习佛法,认真的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为谁?不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为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我们自己要把它做出来,做一个转恶为善的样子给别人看,认真努力修行,不为自己。如果为自己,我们同学一定要清楚、要明了,为自己出不了轮回。为自己修,将来的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这是你为自己;你为众生修,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超越六道、十法界,为众生,不为自己。为众生,不为自己,诸位想想,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如果说一为自己,妄想执着分别统统在,道理就在此地。菩提心就是在这一念觉悟,一念回转。

  佛祖在经教里面开示很多,我们听得太少,不够深入,所以在日用平常还是转不过来,这才教导我们要多听。我们今天学得不够,做得太少,我每一次到念佛堂去看看,到讲堂去看看,我们同学去参与的人不多,当然各人忙着各人自己的事情。如果真正发菩提心,自己的事情固然重要,众生的事情更重要,庄严道场,弘法利生。讲堂里面,我们自己同学都不参加,自己同学都不重视,听众怎么能生起信心?因为我们现在的道场,已经完全没有约束力,完全看诸位菩萨自动自发,跟我求学那个时候不一样。我求学,李炳南老居士对我们有约束力,我们跟他学讲经的人有二十多个人,任何一个同学讲经一个不可以缺席,除非你生病。你要缺席,你就不是真心学,不真心学,你离开,不要参加这个班;参加这个班,一堂课都不能缺。我们是被逼成就的,这是学习的态度。课堂一堂课不可以缺,同学练习讲经一堂课不能缺,李老师督促严,我们深受其利。同学在台上讲经,我们同学照例坐在第一排、第二排,讲完之后下座了,下座不是没事,下座老师召集在小教室里检讨,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言,你听了觉得怎么样?他哪些地方讲得好,好在什么地方,一条一条说出来;哪些地方讲得不好,也是每一条都说出来,检讨改进。不是含糊笼统,「不错」,这个不行;哪里不错,「很好」,这个也不可以,好在哪里要说出来。所以每一个人听都得聚精会神的听,这样才能学到东西。这种学习精神,我们同学应当要效法、要学习。这个才讲益其精爽。再看下面第六句:

  【妙华缨光明天子。得净光普照众生身令生欢喜信解海解脱门。】

  这一句里的意思很明显,也很好懂。净是清净,『净光普照众生身』,前面跟我们讲智慧与身都放光,真实的智慧德行能帮助众生身心清净,这就叫「净光」。「普照」是平等利益众生,众生焉能不欢喜?这一句里关键的字眼就是净与光,净是德行,德行里面关键是在心地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真实智慧。我们要积德累功,德是什么?自己一定要知道,在《无量寿经》上讲的德是「清净平等觉」,这是德;功是什么?功是行,功行,德落实在生活里面就是功。菩萨六度是功,要用清净心去修六度,这就是「净光普照」。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念念饶益众生,不但令众生得益,得最殊胜的利益;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来贡献,使一切众生得最殊胜的利益。往往我们也有这个意念,但是在事上总是有许许多多的缺陷,这是什么原因?还是自己的心不清净;因为心不清净,你照得不够周圆,这边照顾到,那边忘失了,疏漏的地方太多太多,依旧是烦恼习气障碍自己的清净心。所以,「净」这个字比什么都重要,净就是定,光就是慧,神通德能是从定慧里面生出来的。诸佛菩萨神通广大,用今天的说法是多才多艺,这个人很能干,他这个能力从定慧当中得来的,这是真实的、称性的德用。

  「普照众生」,普照就是平等的帮助、协助众生。帮助里面,不要忘记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最高的目的: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都是以这个为目标、为方向。所以才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表率,范是模范。诸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那叫普照。用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这是净光,做出来给人看,说出来给人听,这叫「普照众生身」。都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不是为自己,为一切众生。修道人功夫永远没有间断,那也就说现在没有人看到我,可以放逸;没有人看到你,还有鬼神看到你,「众生身」里有包括鬼神在里头。众生不单单指人,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都叫做众生。众生的本义: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叫众生。我们能看得见的众生少,看不见的众生多,为什么那么多众生我们看不见?我们今天的眼根有障碍。现在科学家证明,我们眼为什么能看到外面色相?靠光波的反射我们才能见到。我们肉眼能见到的光波非常狭窄,比这个波长的我们见不到,比这个波短的我们也见不到,我们只能见到非常狭窄的一个光波,这一小段。通过科学的仪器我们能够发现,像X光、紫外线,我们能发现一些,肉眼看不到。诸位要想一想,假如有一天我们眼见的能力恢复了,各种不同波度的光我们统统都能见到,这个世界马上就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能看得出来。有没有可能?决定有!佛菩萨有这个能力,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他同样的智慧德能,我们今天的智慧德能是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掉,所以见,许许多多光波里面只能够见到一个波度。听也是如此,声波,我们现在无线电广播就是长波、短波,我们也只能够收听到一个波度,比这个波度长的听不到,比这个波度短的也听不到。我们有无量无边的德能,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变得很可怜!佛给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都是自己迷惑,造作许许多多罪业,障碍了自己的德能。

  所以佛家教学中心就是破迷开悟,而以断恶修善做为破迷开悟的增上缘。如果一个人依旧作恶,依旧不肯修善,换句话说,破迷开悟就没有分。这是说明断恶修善的重要,一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怎么样转迷成悟?断恶修善,只要离一切相就转迷成悟了。《金刚经》上说得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离妄想分别执着,离这个相;修一切善,这个人就觉悟了。《金刚经》上说了两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佛法,佛法跟世间一般善法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生心,生普度众生的心,帮助众生的心,教化众生的心,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叫你生这个心。生这个心,不执着。不执着,《金刚经》的标准好,离相,离一切相,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相修善就对,决定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信解』,这句话才能落实。你要不具备这个心行,这句话永远不能落实,一切众生怎么会对你生欢喜心、生信心?你所表现的、你所说的,他都能够理解,不单言说。所以觉悟的人,他全部的生活点点滴滴皆是无上道,佛法里面讲的妙法,无量无边的妙法都在生活当中表现无遗。

  《金刚经》上显示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入舍卫大城走路,究竟圆满的佛法都在其中。《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法都具足圆满的佛法。穿衣,衣具足圆满的佛法,一切诸佛所说所行都在其中;吃饭,圆满佛法;走路,步步都是圆满佛法。谁知道?须菩提一类的人知道,他们看出来了,他们觉悟了,生欢喜信解,赞叹「希有世尊」。他只要一看见,我们就知道,他也入这个境界了;他不入这个境界,他怎么会看见?他怎么能领会到?哪一天我们也看出来了,我们也就入这个境界。我们没有看出来,那还是隔得很远。要怎样像须菩提一样能看出来?这个看出来,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契入法界」,入法界了。一定要把你所信、所解、所行融成一体,这才能入得了法界;如果把信解行分做三桩事情,分做三个段落,就入不了,永远入不了。为什么?法界原本是一真,要记住这句话,法界是一体。我们常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身,我们学佛,尤其修学大乘,首先要建立这个观念,这个观念是佛知佛见。我们知见同佛,就能够如佛所见,如佛所闻。现在人讲理念,佛法讲知见,所以要跟佛相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一十一
下一篇:一九九九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一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