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六

  日期:2011/8/29 15:37:12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六卷)  2000/2/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66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鸠盘茶王长行,第八句:

  【勇健臂鸠盘茶王,得普放光明灭如山重障解脱门。】

  清凉给我们提示得很简单,他提示的是「身智光明,遣除二障」,这八个字。菩萨的名号含义就很深,这在前面曾经介绍过,这个地方再提一提。『勇健臂』,如果没有勇健,就很难克服我们的障碍。有不少同修看到我们趋向于多元文化,也有人有些疑惑,说这个事情能做得成功吗?每一个宗教,每一个族群,它们有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够融合、能够和睦相处?是不是真的能做到?我的答复很肯定,决定可以做到。什么原因?有个理在,理决定是相同的,理甚深。理落实在境界里面,也就是落实在我们现实社会里面,就是我们这些年来,在佛法里归纳了一个中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十个字都是被接受、被欢迎,我们就知道它是可以融合的。如果我们用虚伪的心、用染污的心、用不平的心,那当然不行,决定不能够融合;只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就行。

  真实的道理,《华严经》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起作用,落实在实际上,就是真诚、清净、平等、觉;识变,落实在生活上,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所以哪有行不通的?特别是我们面临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决定是多元一体的理念,才能够行得通。多元一体的教学,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往年方东美先生,在台湾大学、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他跟学生授课就是讲《华严经》。他对于这一部书赞叹备至,他说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这里面有真实的智慧、圆满的理论、周密详细的方法,告诉我们怎样去做;尤其难得的末后还带表演,让善财五十三位善知识做出来给我们看。这样编写的教科书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他说得非常之好。

  我们今天展开经卷,针对于现前的社会,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来临,它所讲的就是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今天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矛盾,族群与族群之间有怀疑,宗教与宗教之间有误会,这就是『如山重障』。不只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不是生在这个时代,是生在隋唐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没有这些障碍,社会上这些障碍并不显著。我们今天遇到的「如山重障」,比清凉大师那个时候格外的明显,外面的障。内里面的障,当然是经上所说的烦恼障跟所知障,这是内里面的障碍。但是必须内里面的障碍消除,外面的障碍你就有办法了。内里面的障碍要不能够消除,外面的障碍你就一筹莫展,你应付不了外面的环境。所以要应付外面,先要解决我们里面的。

  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内外都一样,要『普放光明』,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这里面含有真诚、清净、平等的意思。如果没有真诚、没有清净、没有平等,就不能叫「普」;你虽然有智慧,智慧里头有缺陷,决定不圆满。真诚心,这里头没有界限,才有真诚;如果有界限,就不诚。《坛经》上能大师所说「本来无一物」,那就是真诚,有一物就不诚。清朝末年,曾国藩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一个定义。其实中国读书人,没有不受佛法的影响;换句话说,没有不读佛经的。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信不信佛,佛经总是普遍会读诵的。他对诚的定义是「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说得好;换句话说,有念就不诚,无念才是诚。由此可知,起心动念,诚就没有了。诚是真心,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谁用真心?在大乘佛法里面,佛告诉我们,法身大士用真心。《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真的是「普放光明」,没有私心,真诚心显露了。

  法身大士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虽然全都是用真心,真心用得圆满不圆满有差别。为什么用得不圆满?这里面还掺杂着无明在里头,虽用真心并不圆满。无明是什么?我们平常讲的妄想,这个妄想是极其微细的妄念,我们自己没有法子觉察到。所以我们修行、修定,感觉到心很清净了,是不是真的没有妄想?还是有,微细妄想自己觉察不出来,这个东西很难断。明显的妄心是分别、执着,这是最明显的、最粗的,佛法讲的二障主要就是说这两种:分别是所知障,执着是烦恼障。如果说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这人在六道,唯识所变就变六道的境界。

  假如我们把执着断掉了,对于世出世间法一切不执着了,他还有妄想分别,六道就没有了。可见得六道是从执着来的,放下执着,六道就没有了,你就超越三界,这个时候唯识所变就变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还是凡夫,为什么?他还是用妄心,不过他的妄心用得正,这个「正」是与真心相应,接近真心。六道凡夫用妄心用得不正,与真心完全相违背,道理在此地。如果分别也放下了,「放下」是智慧,就是此地讲的「普放光明」,世出世间法一切都不分别了。不分别,给诸位说,你的平等性证得了;不执着,你的清净心证得了。这个时候十法界没有了,唯心所现,现什么境界?现一真法界。在《华严》里面就是现华藏世界,经题里面讲的「佛华严」,现这个境界;在往生经里面讲是现极乐世界。可见得如果不能普放光明,我们见思烦恼这两种重障消灭不掉。

  学佛,同修们一定要记住,佛法决定要开智慧,不开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开智慧。智慧,佛告诉我们,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佛有多么大的智慧,我们每个人的智慧跟佛平等,这个要懂!为什么佛的智慧现前,我们的智慧好像不见了,没有了?佛跟我们讲这么多经法,讲得头头是道,这是普放光明。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世尊灭度之后,弟子们结集成为经典。流传到中国是少分,不是多分传到中国,少分传到中国。传到中国来的这些典籍,把它翻成中国文,也不是传来的经典全部都翻,没有,还是翻一部分,这部分经过祖师大德的审核,符合中国社会,符合中国人需要,这才翻过来。我们今天看到《大藏经》,觉得已经非常丰富了,那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少分,你才看看「普放光明」伟大,自性里面的智慧流露出来的。

  我们的智慧为什么透不出来?二障,这是「如山重障」。「如山」是比喻,这个「山」是须弥山,不是普通的山,严重的障碍把我们的智慧障碍住了,你说可怜不可怜?佛眼睛看我们大众都是佛,佛知道我们的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像经上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经上所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我们的智慧、能力、相好,都被这两种障碍给障住了,你说麻烦不麻烦!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除二障而已矣!只要这两种障碍除掉,问题解决了,智慧开了。智慧开了,是你自己本具的智慧,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所以学佛,诸位一定要记住,除障而已。

  功夫在哪里?功夫就在除障。除障用什么方法除?放下,你不肯放下怎么办?你放下一分,给诸位说,你就透一分智慧。譬如你们诸位看到我们现在讲堂这个灯,这个地方三盏灯,我们看到灯上蒙了一层纸,这纸就是障,它透出来的光就弱,纸要拿掉,那光就更亮了。这一层纸,如果再加一层,光就更弱一点;再加一层,又弱一点;加个十层、二十层,光就透不出来了。你把它去掉一层,那个光就透一分出来,就像这个道理一样。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千千万万层都不止,所以一定要放下。你能放下一点,你的智能就透出一些;你放得比别人多,你的智慧就比别人大;你不肯放下,你就永远不能开智慧。所以我们讲的,这是老师教导我们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普放光明。看破是慧,慧从哪里来的?从放下来的。放下帮助你开智慧,智慧又帮助你放下,这两重功夫相辅相成。所以我们一定要肯做,肯在放下上用功夫,放不下也得要放下。

  世尊当年在世一生的教学,我们学教的人懂得,佛教学的中心是什么?「般若」。四十九年讲《般若》二十二年,差不多用一半的时间。《般若》教什么?《般若》就是教人看破、放下。现在在中文经典里面,也是《般若》的部头最大,《华严》诸位看到八十卷,这很了不起了,分量这么多,比《般若》差远了,《般若》六百卷。可是我们总结《般若经》里面,世尊教导我们什么?我《大般若经》浏览了一遍,我的总结是六个字:「无所有,不可得」,我的总结是这六个字。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试问问你要不要放下?自然就放下了。世间人所追求、所羡慕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是什么东西?《金刚经》上说得好,「梦幻泡影」。事真的是无所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确确实实不可得。无所有,你认为它有,你看错了;不可得,你一定要想得,你想错了。

  了解世出世间事实真相,彻底放下,圆满菩提你就证得了;换句话说,自性本具的智慧现前了,你的能力也现前了,德相也现前了。能力是什么?大乘经上常讲的随类化身,应机说法,这是能力。相好,《楞严经》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就现声闻身,应以长者、居士身得度,就现长者、居士身,那是相好。再跟诸位说,应以畜生身得度,佛菩萨现畜生身;应以饿鬼身得度,佛菩萨就现饿鬼身。你们看到放焰口,焰口台的对面用纸扎的一个鬼王,焦面大士,那是什么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应以鬼身度众生,他就现鬼身。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随类化身;没有一定的法可说,随机说法。凡是东西要定了,定是死的,「死水不藏龙」,你们想想这个话的意思。佛法是活的,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刚才台北杨老师打个电话来,她现在在那里整理《弟子规》,把《弟子规》做成白话的讲解,好事情!她告诉我,现在在台湾《弟子规》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到底哪一个版本正确,她没有办法确定。我就告诉她,佛法不是定法,古人写的这些东西是当时那一个时代社会背景,我们要依据他的精神、原理原则,至于文字条目我们要斟酌,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这个东西才有用处;如果墨守成规,那是死路一条,走不通的。所以我告诉她,妳可以几个本子合起来看,哪个本子里面写的东西适合于现代生活环境,妳就采取它,哪几句不适合可以把它删掉;现代环境所必须的,但是原来本子没有的,妳可以给它增加上去。我提示她,国家的宪法过几年还要修订一次,为什么要修订?时代不一样。佛法教学亦复如是,原本依旧有保持,保存那个时代,今天是这个时代的,我们要做怎样的修订,这个叫佛法,这个叫「普放光明」,不是说一个字不能变更。

  在佛教经典里面,经典一个字不能变更,原始的依据。每一个朝代有注疏、有讲解,那就是原来经典的现代化,经典的本土化,适合于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原文、原理原则没有变,讲法、思惟的方法,我们落实在生活上的作法,每一个朝代不一样,每一个地区不一样,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来讲解、研究、探讨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所说的跟清凉大师批注的原理原则绝不相违背,可是说法、思路、落实、作法跟他不一样,我们学了才管用,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如果照着他那个一成不变,这一边我们也给你,他这里「身智放光」,给你讲十种身、十种智,给你讲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没讲错,把一些参考书搬来,《佛学大辞典》翻来给你讲,讲了有什么用?没用处!不能落实在生活上,讲得没错。所以佛经在今天,为什么很多法师、大德讲法,不受大众欢迎,听众寥寥无几?病就病在此地,走到死胡同里头去了,不知道佛法是活活泼泼的。

  古德里面所讲的见惑、思惑,现在用这种名词大家听不懂,按照古人的解释,古来注疏的解释,佛学辞典的解释,愈讲人家愈听不懂,这有什么作用?所以我们想想他究竟讲的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大家一听就懂了。见惑,错误的见解,这大家好懂;思惑,错误的思想;换句话说,你看错了,你想错了,这大家好懂。然后再问,哪里看错了,怎么想错了,再一条一条来分析,纠正他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佛法教学我们就真得利益了。

  所以智慧一定要开,开智慧才晓得通权达变,佛跟我们讲的只是原理原则,祖师大德所说的,那都是权变。时代不一样,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有每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佛法为什么要讲求契机,你要懂得「契机」这两个字的意思。契理是佛讲的原理原则,这个要遵守,不变的;但是契机,这里头就有权变,通权达变。你懂得这个道理,你看古人的注疏,你就会有心得,会有领悟、体会之处。看唐朝人的注疏,就懂得唐朝那个时代状况,祖师为什么这么解释,一定是针对那个时代见思烦恼的通病。宋朝讲法,我们再去跟唐朝比一比,又有许多不同。宋朝人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环境一些想法看法,跟唐朝人又有不同之处,所以祖师大德讲经必须要另一种方式。这一部经朝朝代代留下来许多批注,我们从这里头去观察,这才能开智慧。决不能照他那个一字一句去讲,那就坏了,那就叫我们现代人回去作唐朝人、作宋朝人,那怎么能行得通?这就是古人所讲「死在教下」,这是错误的。

  经典帮助我们开智慧,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也是帮助我们开悟。真正悟入了,那你现在就有现在的讲法,我们还是一脉相承,没有离开。就像一棵千年的古树一样,年年发新枝,年年有新叶、新花、新果,我们今天在树梢,树的顶端,没有离开这棵大树。根是经典,每一层的树枝,那就是每一个朝代讲解的方法,所谓是推陈出新,我们从旧的基础上领悟出来新的东西,才能解决现代的问题,才能帮助现代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目标就达到了。我们知道这桩事情重要,那你不断烦恼怎么行?

  这一句表面上看是「普放光明」重要,实际上是「灭障」重要,障不除决定不能成就。真实智慧,真实慈悲,就是要帮助世人除障、开慧;不但是自己,可是你要晓得,帮助别人是真正成就自己;完全说成就自己,不帮助别人,你的进展非常缓慢;你能帮助别人,那你的进步就非常快速。我们看看今天社会的障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过去严重得太多太多。我们如何除障?要依靠佛陀的教诲,我们自己没有智慧,看不出自己的过失。为什么天天读经?读经的用意在哪里?绝对不是读给佛菩萨听的,读经是检点自己,我们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起心动念,跟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读经真正的目的在此地。每天读经,每天对照,相应的我们要保持,不相应的要改正,这是真正读经。不是说经念了之后,念给佛菩萨听,我今天功课都做完了,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放下,还与日俱增,这就是全都搞错了。

  「净业三福」,大家都晓得,不管是哪个宗派,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是真实基本的修学条件。三条十一句,念念都不能忘,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佛法,从这个地方来转变,做一个转变。十一句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可以说这十一句是佛法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是这十一句的展开、细说而已,让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不离这一个准则,这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菩萨道。这十一句里面有「读诵大乘」,后来祖师大德依这一句,给我们制定朝暮课诵。朝暮课诵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我们断恶修善、转迷为悟的标准。

  因各人根性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必须选择自己容易修学的,你就会容易成就。选择的法门不契机,就是不适合自己的根性,不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你修学就困难,成就就不容易。所以佛法在中国,宗派很多,道场很多,每一家家风不相同,道理在此地。他的家风一定适合于这个道场周边环境信众,适合于他们,他们修学这个法门,依据这些典籍容易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道理要懂,绝不可以因为我们修学产生贡高我慢,自赞毁他,那就又错了。

  不但是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是平等的,再跟诸位说,佛法跟世间所有一切法也是平等的,这《华严经》最明显,「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平等,怎么能同圆种智?我们从这个教诲、从这个原则就能够体会到,佛教跟其它所有一切宗教是平等的,佛经跟所有一切宗教经典是贯通的。你现在通不了,通不了是因为你没智慧,你智慧没开,智慧开了就贯通。智慧为什么不开?情执没放下,今天所谓是感情的包袱;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放下就圆融,放下就通了。你们昨天看到的《十善业道经》,我们看到一个本子,前面有一篇雍正皇帝的上谕,代替序文。你看看雍正皇帝对于儒、释、道三教的见解,他那个见解正确。引伸那就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能贯通,理是一个。迹象上有差别,原理是一个,哪有不通的道理?

  《华严》给我们做了证明,虚空法界不同的族群,我们现在读的是杂神众,前面我们读过菩萨众、声闻众、诸天众,这是杂神众,这就是代表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形色(他们身体不一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在《华严经》变成一家人,大家都生活在华藏世界这个社会里,彼此都能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我们在《华严经》,没有听说哪个族群跟哪个族群打仗,没有,从头到尾没看到,没有看到吵架的,没有看到打仗的。什么原因?障碍去掉了,一切通达无阻。可是各个族群并没有破坏,这就是佛家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天众还是天的环境,神众还是神的环境,没有破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这样才展现出多采多姿、杂华庄严、美不胜收的华藏社会。用今天的术语就是多元文化,多采多姿的社会,展现不同的才艺,让我们欣赏不尽。这在《华严》上看到的,所以《华严》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最完美的教材。

  今天我们读这一句,主要的课题是如何灭除我们自己的烦恼重障。佛的方法也是指导我们一个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原则是过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声闻缘觉所修的一条道路,非常值得我们做参考。所以我们要不持戒就不行,持戒是什么意思?持戒是教我们放下。在家戒里面第一条是杀生,教我们放下杀生,学诸佛菩萨不杀生。出家戒里面第一条是不YIN欲,佛教我们从内心里面把YIN欲的念头断掉;不但在事,要在心上,念头都没有,你这个戒才成就。所以戒律是教我们放下,实在讲是放下烦恼,杀盗YIN妄这些念头是烦恼的根。这些东西从哪里起来的?从贪瞋痴慢起来的。戒律是教导我们放下,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放起,从这儿下手。五戒是根本戒,大小乘戒律,你一展开戒本,前面五条都一样的,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要救自己,要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度过这个空前的劫难,我们要不肯真干,给社会大众做个样子,我们劝别人做,人家怎么肯做?

  现在社会上人所追求的,无非是五欲六尘的享受,深深的迷在这个幻境之中。这不是真实的,迷在这里面,回不了头来。我们展开经卷,佛来劝告他,他不会相信。佛所讲的极乐世界太遥远了,不要说可望不可及,望都没有望到,他哪里相信?五欲六尘的享受就在眼前,他现前得到的,他如何能放弃?所以真正修行人、真正觉悟人,要做出样子给他看,真正放下,这个好!让他从这里面去体会,他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很明显的体察到,他才相信,他才肯做。我们自己要做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好榜样,这就是为别人;为别人,自己得真实利益。为自己可做可不做,生佛国土、堕阿鼻地狱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不相干。

  可是我们今天要真正想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那就为别人做的。佛在经上讲得很明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皆善知识」,这是三福里面孝亲尊师真正的义趣。不是只对我们自己生身父母,不是的,不是只对教导我们的老师一个人,佛的意思是教我们对一切众生,这样去做那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自己。我们不敢有一个恶念,有一个恶念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不敢有一个错误的行为,时时刻刻会检点自己,小心谨慎。这个人的德行成就了,障碍分分除,智慧分分长,深重的业障才能够消除,灭就是消除。只要障碍消除,智慧不必求,自然就透露了。古人所谓「但除烦恼,莫觅菩提」,不要再去找菩提,菩提自然现前;「但尽凡情,别无胜解」,都是说这个道理。我们要不肯真干,不肯真干原因在哪里?认识不清。我们是非常想开智慧,智慧偏偏开不了,原因在哪里?就是不肯放下烦恼习气,就是不肯遵守戒律。戒律是什么?戒律是佛菩萨生活规范,佛菩萨生活自自然然就是那个样子,我们照这个模样来学习就行,对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

  「普放光明」,我们再问光明是什么?大家晓得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我再问通达明了又是什么?能不能举一个事实给我们看?真正通达明了之后,表现在事相上是大慈大悲。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跟悲都是现在人讲的爱心,为什么佛家不讲爱,讲慈悲?慈悲是智慧的、理性的,世间人讲爱是感情的、是迷惑的,差别在此地。佛家讲的爱是充满智慧之爱,不是感情冲动,所以称慈悲。「大」是什么?大就是此地「普放光明」的意思。大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大了;有分别、有执着,不大了,我们要懂这个意思。现在我们一般学佛的人,看到他是佛教徒对他特别好,他不是佛教徒就要隔一层,这不是「大」,大的意思没有了。所以大,在佛法里面讲,清净平等才是大。诸佛菩萨看到众生,愈是有苦难愈是多照顾他,不论他信不信。大家也常常听到佛门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大慈大悲,不论你信不信。

  我这次在澳洲过年,我们请到了一些老人院的老人,他们原定是请五十个人,结果来了八十多人,全是外国人,几乎全部都是基督徒。我跟他们讲话,我说上帝爱世人,上帝爱你们,但是你知道吗?更爱我,上帝爱我比你们要加一倍,他们听得莫名其妙。你们是上帝的儿女,我们不是,我们是世人,上帝爱我们一定比爱他自己儿女还要加倍,他才称上帝;如果上帝爱子女,对我们不爱,他有私心,他有私心他就不值得人敬佩。他爱护他的儿女,不是他的儿女加倍爱护,所以你懂得吗?上帝爱我,超过你们。他们听了就笑起来,也肯定、赞同我这个说法,这是真的!我们在抗战期间当中,流亡的学生都住在学校,学校是家庭,我们的老师真的像父母一样。我们的老师也有子女,那时有些救济物资来了,我们的老师一定先分给同学,同学们统统分到之后,还有多的他的儿女才有分,如果分得不够的话,他儿女绝对分不到。所以老师对我们的爱护超过他的子女,上帝一定比我老师还高,哪里会有私心?所以你要懂得,上帝爱我们超过你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佛法落实表现在事相上是慈悲、是方便,方便是善巧方便,那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道理我们讲得多了。恒顺众生,这里头也有个原则,十大愿王都给我们指示,从现相上来讲「礼敬诸佛」,从真实功德上来讲「称赞如来」,这是教我们恒顺、随喜的标准,我们要懂得这个,那你运用就灵活了。境、缘,境是物质生活环境,缘是你周边所遇到的一些人,如果不善,要不要随顺?要随顺。随顺要掌握着原则,我在随顺当中要感化他们,可以随顺你的错误,但是我决定会把你的错误慢慢纠正过来,这不能着急,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这是菩萨教化众生。如果环境看样子不好,掉头就去,你没有慈悲心。愈是苦难地方,愈是有错误的地方,愈要帮助他,全心全力帮助。到实在帮助不了,自己知道自己德行、学问都不够,再去好好的参学,离开这个地方好好的参学,那对的。如果说连帮助他的心都没有,那你的慈悲心不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绝不能够舍弃,这个不可以的,这不是菩萨道。

  帮助别人,还是从自身做起。我们现在讲经教学,我们有个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什么?表率,范是模范,都是要做一个好样子给别人看。从什么地方做起?从你看出他错误的地方做起,你仔细观察他哪些地方不对,那我们反其道而行,这就是帮助他纠正;不必说,日久天长慢慢他自己发现,他觉悟了,他回头了,你这个教学就成功。教化众生的技巧无量无边,你要会运用,要运用得恰当,就能收很好的效果。诸佛菩萨都是从本身做起,其实诸佛菩萨里面许许多多都是再来人,他哪有障碍?他没有!没有障碍,为了度众生,示现有障碍,好像演戏一样,表演给众生看,让众生在这里面看到之后,豁然开悟,回头是岸。众生不孝父母,我们要表演孝顺父母,做给他看;众生不敬师长,我们要表现尊师重道,做给他看;众生把财看得很重,贪财,我们舍财。你不是这样教,你怎么个教法?众生好名好利,我们舍名舍利。他看到我们生活很自在,并没有说这些财物没有了,生活就过得艰苦,不是!生活还是过得很自在,过得更快乐,表演给人看。

  许哲居士的行谊,就很值得我们学佛同修取法。我在讲席里头说过她,她是佛家讲的「真富贵」,她什么都没有,富怎么说?虽然她什么都没有,她什么都不缺乏,不缺乏就是富。什么是贵?世间人讲的贵一定有地位,她没有头衔,她没有地位,普通的平民,她贵在什么地方?贵在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赞叹,这是她的贵。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舍去世间的假富贵,世间国王大臣崇高的地位,金银财宝的财富,假富贵,他得到的是真富贵。他的物质生活三衣一钵,每天出去托钵,一天吃一餐,树下一宿,他过这个生活,这个生活他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快乐,这是他的富,知足常乐;他的贵,他没有地位,在我们中国人讲他是乞丐,可是受到当时社会大众的尊敬,受到后代千年万世人的尊敬,这真富贵,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要求真富贵,要舍世间的假富贵。世间这种富贵,享受这个富贵,享受完了很少不堕落的。可是圣贤人所过的是真富贵,往后决定是超升的,决定不会堕落,这是我们要能够辨别的。

  所以放下,灭烦恼障、所知障,决定有利益。你能够灭烦恼障,你心得清净,在佛法里面讲你得定;你能够放下所知障,你就开智慧。我们今天两种同时都要下手,定慧等学,要懂这个修学方法。功夫要绵密不断,在近代,黄念祖老居士是我们一个好榜样。黄老居士持名念佛几乎不中断,他每天至少三万声佛号,多的时候会多到十万声,所以人家念佛能往生。一切时、一切处,工作放下了,他佛号就提起来。见客的时候,跟人见面,他手上念珠还在那里掐,我们知道他跟人谈话,他念佛也没中断。不念佛就会打妄想,麻烦在此地,用一句佛号把妄想打掉。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持咒,也是二六时中不间断。他见客跟人谈话,他的念珠没有断过,他口里是金刚持,你看他嘴唇在动。这是在修持上讲,是我们很好的典范,是我们的好样子,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真正有把握成就,这些人对我们是大恩大德,给我们做出一个典范,教导我们怎样修学。我们今天看到「勇健臂鸠盘茶王」他所修的法门,我们总结起来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才能够得定,才能够开慧,才能够排除菩提道上所有一切的障难。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澳洲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五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七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