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七

  日期:2011/8/29 15:38:19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七卷)  2000/2/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67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鸠盘茶王长行,第九句:

  【无边净华眼鸠盘茶王,得开示不退转大悲藏解脱门。】

  清凉在这一句有个简单的提示,「多劫修悲,究竟灭苦,为不退转。悲多方便,故复名藏。为安众生,所以开示」。大师言语不多,把重点都给我们提示出来了。菩萨所修学的法门与他的名号一定相应,『无边净华眼』,这是法身大士的示现,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应以鬼王身得度就现鬼王身而为说法。「多劫修悲」,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明了,并不是多劫是鬼王身,你这样想法,你就完全错了。多劫当中,如果没有修行证果,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像我们这个经上前面所讲的,色界天王身、欲界天王身、天众身、人身,乃至于三途身,都曾经受过,这才是多劫修悲。证果之后,「果」在佛法里面讲,必须要超越六道才叫果。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不算果报,这个一定要懂得的。佛家的小果是阿罗汉,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了,这叫小果;大果一定是证得一真法界;换句话说,超越十法界是大果,佛法所谓是大乘、小乘,也是这个意思。证得小果之后,他也要经历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所以是多劫修悲。

  每一个人修学,从初发心到圆满菩提,修学的重点不相同,这是在中国大乘宗派里面,诸位都能够觉察得到。像法华修止观,重点在止观,贤首重点在法界观,都是偏重在禅定;法相唯识,乃至于南山的律宗,都有个修学的重点。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他修的是慈悲,偏重在悲;悲决定跟慈分不开家,偏重在悲。慈跟悲怎么区别?两个字都是现在讲的爱心,而慈爱偏重在帮助他得乐,悲心是偏重帮助他拔苦。诸位想想这两个字的意思,与乐当然他就没有苦了,拔苦当然他就乐了,所以这两个字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偏重不一样。这是小有差别,我们一般讲「大同小异」,所以慈悲常常连在一起。

  由此可知,菩萨的修行非常接近地藏菩萨行。我们要用观音跟地藏来代表,这两位都是修慈悲法门,观音菩萨偏重在慈,地藏菩萨偏重在悲,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一位菩萨也是修这个行门,所以这个行门是多劫修成的。我们现在一般人缺乏慈悲心,不但是世间人缺乏慈悲心,修道人也缺乏慈悲心。我们看佛门许许多多长老,口里面说慈悲,慈悲不能落实,于是我们就想到什么原因?他修的时间不够长。多生多劫,永远不舍弃。这个意思就是像诸位前几时听到许哲居士的话,李木源问她:妳到底信什么宗教?许居士说:我信的宗教就是爱的宗教。爱一切人,爱一切众生,这就是慈悲。

  这是我们现前见到的,她所修学的成果,她今年一百零一岁,我们看起来,她只是四、五十岁的人而已,甚至于今天四、五十岁的人,体力都不能跟她相比。这是实实在在的,耳不聋、眼不花,我很仔细观察,她只掉一个牙齿,耳目聪明,行步如飞,四、五十岁的人真的比不上她。她修的是什么?修慈悲。虽然没有接触佛教,没有听过经,但是她那个慈悲心,在我们想象当中不是一生修的,多生多劫修慈悲,所以没有接触佛法,心地还是一片慈悲。只知道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为老人、为病人、为苦难人服务,不知道有自己。一生没有发过脾气,一生没有怪过别人,心里头从来没有有个念头说别人不是,没有这个念头。跟人家交往遇到有逆境现前,她回来反省自己不好,自己做人不好,做得不够圆满,从来不责怪别人过。这岂不是《坛经》上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她统统做到了。

  真实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这叫多劫修悲,究竟灭苦。我们从许哲居士身上看到了,真的是究竟灭苦,她得大自在。一百零一岁还想办养老院,她那一天告诉我们,她要办个养老院,跟社会上所有养老院不一样。她要办个什么养老院?她要办个像家庭一样的养老院;老人住在这里面,就像住在家里面,有家庭的温暖,这个了不起!人有善愿,天必定帮助她圆满。她一生当中,过去办过十几个养老院,都办得非常成功,她还是不满意,还想办一个更好的养老院,这是悲心。她问我,她有没有资格作佛弟子?我回答她:妳是标准的佛弟子,真佛弟子。我给她传授三皈五戒,她统统做到了,净业三福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她十善修圆满了,确确实实没有贪瞋痴,没有是非人我。要以《金刚经》标准来说,她已经做到「无我相」,起心动念她想别人、想社会、想那些苦难的人,只要自己有时间、有空闲,她每天去帮助这些人。自己生活那么样的简单,真正是个修行人的生活。

  我们到她住处去参观,住的房间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张床铺,一个小桌子,简简单单的几件换洗衣服。生活在新加坡容易,热带,不需要很多衣服。而且衣服,你们大家都听说,从垃圾堆里头捡来的,有破损的补一补,她穿这个衣服,从来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她说得好,「我要穿一件新衣服,自己心里不安,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衣服穿的人、没有饭吃的人,我穿上这个衣服,我觉得对不起那些人」,这是修悲心。她说,「我要跟他们一样过苦日子」,她生活安乐。我们从她的生活行持当中观察到,她究竟灭苦,她身心自在,一个妄念都没有。

  「悲多方便」,这叫「藏」。藏,世法、佛法都用宝藏来解释。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这个藏是什么?佛家讲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法身难,般若、解脱就比较上容易。我们从许居士这个人来看,法身、般若这两条我们暂且不谈,解脱她得到了。我们真看出来,这个境界最低限度是小乘声闻、缘觉的境界,我们一般人不能够相比。法身,那是要破一品无明才能够证得,这个不容易,《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般若,也在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里面智慧开了;解脱,那是见思烦恼尽了,生死自在。我们在这个地方亲眼见到,她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那就要问问,她一生不生瞋恚心,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遇到不好的环境、遇到不好的人缘,能不能不起瞋恚心?修行就在这儿修,用功就在这个地方用。

  人家要问你:什么叫修行?修行最低的限度,如何能跟一切人事物和睦相处,这是初步功夫。顺境、善缘不生贪爱,你的心是平静的;逆境、恶缘没有瞋恚。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就是在境缘当中修。《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判的「历事炼心」,这叫修行。就在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日常生活当中,把自己的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统统给修掉,这叫修行。还有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有这些念头在,叫造业。造的什么业?轮回业。我们生活在世间,物质环境顺境,遇到一些善人,你生起贪爱,贪爱是饿鬼道的业因,你将来到哪里去?鬼道去;如果遇到的是逆境、恶缘,你心里生瞋恚心,瞋恚是恶业,地狱道的业因,将来死了堕地狱;是非、邪正不能辨别是愚痴,愚痴是恶业,畜生道的业因。所以我们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切人事物的环境,我们动什么念头?念念都在三恶道,这还得了吗?菩萨为我们示现,教导我们在一切境缘之中修什么?修清净心。清净是不染着,顺境、善缘不生贪爱,逆境、恶缘不起瞋恚,这叫修行。这个功夫修成了,决定不堕三恶道。功夫再向上提升,大家《般若经》虽然念得不多,《金刚经》都念过,要记住佛在般若会上给我们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得大自在,攀缘就起妄想分别执着,就苦了。

  经教字字句句都是真实智慧,最善的良导,引导我们破迷开悟,引导我们离苦得乐。苦乐不是世间人所讲的苦乐,世间人的乐还是苦,我们能懂吗?世间人在顺境、善缘里面乐,乐生贪爱,用心不善,这种乐你能享几天?死了以后堕三途,哪里叫乐?佛法对苦乐的讲法:现前乐,将来还乐,后世还乐,永远都乐,那叫做乐;现在乐,来生受苦,这不是乐;这是佛法里头讲的标准。现在苦,受一点苦难,来生得乐,这是真乐。现在我们舍弃名闻利养、舍弃五欲六尘,一心念佛,看起来好像很苦,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晓得这是真乐。真妄我们要有能力辨别,邪正、善恶、是非只要你有能力辨别,你智慧就开了,你才晓得怎样去修学。

  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就是二六时中,执持名号而不间断,这是真实。有一念落在是非里面,落在烦恼里面,落在习气里面,就又回到六道轮回,又回到三恶道去了。现在我们处的环境不善,这个要知道,我们走上街头,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是诱惑,让你动贪瞋痴慢。这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不善,这个缘不好,我们要知道如何去回避,如何在环境里面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佛法修学最后的三大纲领:觉、正、净,这三条只要得到一条,三条统统都得到。禅宗、性宗修觉悟,觉而不迷;教下,修正知正见;净土宗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就本宗,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修清净心,这个重要,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正法不是邪法,这是纯善,这不是恶,我们要辨别清楚。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坚守自己的本位,本位就是清净心,决定不污染,我们才能够究竟灭苦。物质生活差一点,这个无所谓,精神生活充沛。

  释迦牟尼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我们常常在经教里念到,「皈依佛,二足尊」。足是满足、圆满,二是什么意思?智慧圆满,福报圆满。如来有究竟圆满的福报,这福报在哪里?《华严经》看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我们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圆满的福报。可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物质生活可以说是贫困到极处,他什么都没有。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在我们世间人看起来,这是什么福报?没有福报!智慧我们肯定他有,为什么?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说了这么多大道理出来,这真有智能,福报没有。这是我们肉眼凡夫的看法,没有看出他的福报,其实他是究竟圆满的福报。为什么要做这个示现?如果我们一下子悟不过来,你听听许哲居士的话,你就会恍然大悟了。许哲居士不是没有能力过好的生活,不是没有能力做几件好衣服穿,她为什么?她要过跟世间贫苦人一样的生活,她快乐,心安理得。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作斯示现?过我们这个世间人最苦的生活,让世间最苦的这些人心里面得到安慰。看到释迦牟尼佛,我们很苦,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一样!我很苦,释迦牟尼佛比我更苦。度苦难众生,这就是此地讲的方便,「悲多方便」。世间人有苦乐的感受,佛菩萨没有苦乐的感受;六道凡夫,佛讲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圣人没有这个受,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所以诸佛菩萨纵然示现在阿鼻地狱,他没有苦受,示现在天堂他没有乐受,他的心永远清净平等觉。我们从这个地方也体会到我们要修什么?我们在境缘当中修清净平等觉,你就真正懂得佛法,你也会成就佛法。如果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实在讲在所不免,为什么?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气,你没有能力断掉。这一生虽然得人身、闻佛法,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不过是在这一生当中,又有一个短时间熏习而已,你不能成就。要成就,一定要降伏自己的烦恼习气,你才会有成就。

  人有福报,福报过去生中修的。出家人往往在中年以后有福报,出家人都很清苦,过去生中没修福,可是学佛出家之后修福,修福福报现前,如果一贪图享受又完了,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我自己过去生中没修福,年轻时候非常困苦,今天在座有我一个老同参,静定老法师,他从台湾来看我,我年轻时候受的苦难,他见到。这些年来修积一点福报,可以说是很不错了,我可以享福;但是我知道,一享福,六道就出不了。所以一生随缘,从前章嘉大师教导我,真正发心修行,弘法利生,这一生都是佛菩萨安排的。佛菩萨安排顺境,我们就顺受,安排逆境也顺受,顺逆当中都得自在,佛替我安排的,我得佛菩萨的善护。佛菩萨安排有弘法度生的缘,那我一定要去做,我不能说不做了,到个山林,中国人讲风水好的地方,自己去一个人进修,去享福。我今天是有这个机会,这种机会很多很多,不敢。为什么不敢?苦难的众生太多了。中国古礼里面,《礼记》「曲礼」里头就有,「安安而能迁」。我现在确实可以心安、身安,能够去享净福,但是看看世界众生,灾难频繁,苦不堪言,我们怎么能忍心去过安稳的日子?所以还是要不辞辛劳,帮助一切众生。

  明天我到香港,到香港是希望帮助那一边念佛同修,建一个小道场。我劝勉他们建居士林,香港没有佛教居士林,希望他们建立一个「香港佛教居士林」,大家在一起好好的念佛求生净土,这个缘看起来是可能成就的。我帮助别人,我不干涉他们,我也不会到居士林去作林长,也不会去作住持,只是他请我去讲经我会去,他请我们去领导念佛,我可以派一些同学们去。名闻利养,我边都不沾,我们自己才能得身心清净。这是章嘉大师,我认识他老人家头一天,他就教我放下,彻底放下。可是愈放下愈多,佛法讲「舍得」,你舍,舍是因,得是果报;舍财得财富,舍法得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这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以财、法、无畏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我做了几十年,我在讲台上讲经,今年是四十一年。我记得我学佛七年才上台讲经,所以从学佛到今天四十八年,遵守老师的教诲。四十八年当中深信不疑,感应不可思议,于是信心十足。上个月,我到美国去了一次,在旧金山住了两天,洛杉矶住了四天,我六天收的供养收了八万多。在旧金山收的全部供养旧金山道场,在洛杉矶收的全部供养洛杉矶道场,我一分钱没带回来。诸位要晓得,愈施愈多,跟那个地方的同修们结法缘。钱财不能要,一要麻烦就来了,贪瞋痴都来了;换句话说,后面跟的是三恶道。舍尽了,你就把三恶道舍掉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慈悲心从这里入门,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智慧。慈悲心是偏重在福德上,谚语有所谓「福至心灵」,福报现前的时候,智慧开了,心灵。所以这叫「藏」,如来果地上称二足尊:福德圆满,智慧圆满。圆满的智慧、福德不是自己享受,是要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去享受,这才是真实的智慧、福德。以福德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以智慧帮助他觉悟,提升他的境界。这里面就是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的随类化身,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这都是事实。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有没有一定的身相?没有。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说的是什么法?为众生解决障难之法。众生要没有障难,佛就没有法可说;只要众生有障有难,佛就有法可说,所说之法无非是帮助他消灾免难而已,消灾免难的理论方法。

  佛为什么会有这个本事?这就是圆满智慧。佛知道你的障难从哪里来的,所以说法能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换句话说,就看对方有没有听懂,能不能接受,肯不肯依教奉行;真正肯依教奉行的,没有一个不得度。可是我们要明了,愈是在末法时期,这是中国谚语所谓的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事实。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累积的习气愈累积愈多,烦恼愈重,习气愈多,这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所以像法不如正法,末法不如像法。佛当年在世,说我们这个世间为五浊恶世,我在四十多年前刚刚接触佛法,我听到这一句话还不服,可是现在听到这一句话,那没有话讲。现在这个浊恶,浊是什么?污染,大家都晓得,地球生态环境被破坏了,严重的污染,这浊;现在人也逐渐逐渐意识到了,人类的精神污染、思想污染、见解污染愈来愈严重,起心动念都是贪瞋痴慢,身造杀盗YIN,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叫恶。所以这个世间,佛讲得一点都没错,五浊恶世,那个果报就太苦了。

  所以外教许多宗教讲世界末日,世界末日的因是什么?就是严重的浊恶,浊恶到极处,世界末日就现前了。诸位要晓得,世界末日是花报,果报是地狱。我们听到齐素萍居士她父亲附在她儿子所说的话,他堕了地狱,他堕那个地狱不是严重的地狱,因为他造的罪业还不是极重的罪业,所以他那个地狱是小地狱,已经是苦不堪言。现在人造的业那比他重太多了,我们读读《地藏经》就知道这个事情的可怕,千万不要以为佛说这些事情是吓唬人的,无非是劝善而已,你这个想法就全错了。《金刚经》佛说得很好,「如来是真语者」,真就是不假;「实语者」,实就是不虚,不虚伪;「如语者」,如语是说的与事实完全相同,决定没有过分,实话实说,不增不减,这叫如语;不诳语、不异语。佛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对佛的话要深信不疑。

  所以修行第一步:培养慈悲心。佛家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什么叫方便?把慈悲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以真诚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里面诸位必须要记住,要有高度的智慧,帮助别人,爱护别人,如果这里头生了感情,完了,堕落了。所以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那是什么原因?没有智慧的慈悲就是祸害,这里面产生了感情的纠纷,必定堕落。方便里面没有智慧,就变成我们现在所讲的手段,造作种种罪业。流是往下去流了,人下面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你就往下流了,这还得了吗?

  所以帮助人,要有高度的理性,要有真实的智慧,决定明了通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处事待人接物,成就功德,不造罪业。什么是功德?增长自己的戒定慧是功德;什么是罪业?增长自己的贪瞋痴是罪业。所以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自己一定要很冷静的观察,我是增长戒定慧,还是增长贪瞋痴?如果增长戒定慧是正法,要是增长贪瞋痴是邪法,邪正就看出来了,你要认真仔细反省;你不反省,以为增长贪瞋痴,还认为做了好事,还认为自己天天在积功累德,错了。这是关键的所在,我们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为帮助苦难众生,不要被卷入漩涡里头去;你不能帮助别人,自己要毁掉了,这就全错了。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为什么一定要先修小乘?今天我们的修学确实产生严重问题,小乘法舍弃了,直接入大乘,所以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过失。小乘法是巩固自己,在戒定慧的基础上站住脚,然后大乘接触一切广大众生,才有真实智慧,才有善巧方便,不至于堕落。因为接触群众,产生许许多多副作用,名闻利养都摆在你面前,你会不会动心?五欲六尘天天围绕着你,你用什么心态去应付?稍一不谨慎,就堕落了。这是「方便出下流」。

  古时候是循序渐进的,先学小乘,再学大乘。密宗尤其如此,密宗是先学显教,再学密教,根深。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在中国衰弱了,那是有原因的。古时候出家人都是知识分子;换句话说,都念过儒书,中国的诸子百家都涉猎过,所以以儒、道代替了小乘,这个行。现在我们修学,儒也不学了,道也不学了,小乘也不学了,直接入大乘,就变成没有根,所以我们修持不得力。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用不上力,依旧是随顺烦恼、随顺习气,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修行成就比不上古人,原因在此地。

  我们看看出家人,你看《高僧传》、《比丘尼传》,在家人你看看《居士传》,过去修行证果的人有多少,现在在这个时代,修行证果还没听说!神通、特异功能我们常常听说,那不是修行,那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现在这一类,在这个世间很流行、很多,我们清楚,佛在《楞严经》上说过,五十种阴魔出现在世间。在这个时代,「清净明诲章」里面说得那么清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哪些是邪师,我们要清楚、要明了。神通、感应是很能够吸引人的,佛不用,佛用正法。什么是正法?教学、念佛、诵经、持咒,正法。佛不用神通,不用特异功能,为什么?因为妖魔鬼怪都有特异功能、都有神通,如果佛菩萨也用,我们对于佛跟魔不能辨别,无法辨别了,会把魔当作佛,那我们的亏就吃大了,所以佛不用。佛有能力,而且这个能力比他还要超过。如果我们坚持遵守正法,这就对了,不会误自己,也不会误别人。偶尔这些神通感应,可以给我们做左证,做一个增上缘,不是主修的。主修的,还是在经教,还是在念佛。

  我们本宗依《无量寿经》的教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历代祖师大德都作斯示现。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不能错了方向,不能错了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净宗五经一论,无论依哪一部经都行。《无量寿经》现在流通的总共有九个不同的版本,其中五种是原译本,三种:两种会集本,一种节校本,都可以,都是劝你念佛,不必去问哪个本子好,哪个本子不好。《金刚经》上说得最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佛说的。所以说每一个本子都好,你喜欢哪个本子,你就可以依哪个本子。只要能够念到功夫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你功德就圆满了。不必去怀疑,不必去分别执着,那个对于念佛往生是有障碍的。你要问什么障碍?你心不清净就是障碍,你不能够念到一心。《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这是往生的条件。要想到一心不乱,必须把分别执着放下,别人争论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们知道争论,无论是胜是负,对于往生都产生了障碍。

  清凉大师末后这一句话说得好,「为安众生,所以开示」。这个开示里面,就包含现身说法。诸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以种种不同的色身接引根熟的众生。这个根熟的众生不定在哪一道,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佛菩萨看得出来。什么叫根熟?听到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能行,这个人根熟了,他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这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第一对象。第二对象,有善根没成熟,佛菩萨为他示现,帮助他成熟,这就是为他讲经说法,劝导他,诱导他,这一生不能成就,希望来生善根成熟,这是第二类的对象。第三类,过去生中没修过,没有善根的;换句话说,佛菩萨讲经说法,他完全不能接受,甚至于还排斥,这没善根。没有善根,佛菩萨也不舍弃,才真正与「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相应。没有善根是为他做善根,给他种善根,他见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听到说法的音声,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是种善根。他不相信,不相信他也听进去了,阿赖耶识里头也落种子,这个种子多生多劫之后一定慢慢会成熟。

  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在世间示现,没有一个众生不度,真的是以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开导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常常提醒同学们,我们的缘分无比的殊胜。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毫无疑问业力来的,我们是业报受这个身;虽然是业力来投胎的,还不错,过去生中我们的善根深厚,所以有这个缘分闻到佛法。闻到之后,能信、能解、能行,这就证明我们善根相当深厚。但是我们今天解得不透彻,行得不得力,虽然信,这里面还有疑惑,这是说明我们这三种善根有,但是不够厚。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答案也是肯定的。那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这一句话重要,这一句说得太好太好了。如果我们这一生遇到的缘殊胜,这就是有好的同参道友,有好的修学环境,就能够弥补我们过去生中信愿行的不足,都把它补足起来,这一生就成就了,不必再到来生。

  今天新加坡这个缘殊胜,我们的讲堂天天讲经说法,没有一天间断,我们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念佛不中断,四事供养不缺,这一种殊胜的缘,自古至今都不容易遇到。我们今天遇到了,你才晓得这是多么大的善根福德。在这里头一切不要操心,万缘放下,一心向道,成就自己的道业。然后一定要知道报佛恩、报众生恩,天天念的回向,「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话要落实,那我们就有真实的成就了。这两句话天天口头上喊到,不能落实,我们这一生往生就有问题。我们接受佛恩,接受善知识恩,接受四众供养之恩,我们不懂得怎么报;只有享受,没有回报,这问题就大了,就严重了。

  如何回报?真实修行就是回报。我念佛,念到将来能往生,这是回报;弘法利生是回报。所以回报不外乎两桩事情:第一个真实修行,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毫无疑惑,这是报恩。这个身体还在世间,随缘随分,弘法利生,这是报佛恩、报众生恩,四恩总报。只要能报恩,就能够拔济三途之苦。你们诸位看到,齐素萍居士修得不错,自己能够认真修行,又能够护持正法,她的父母在地狱里头超生了。从地狱超生到人道,不错了。这种感应给我们做了证明,功不唐捐,我们要认真努力来学习。这是天王给我们的启示,他的修学方法提供我们做参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六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二百六十八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