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零三

  日期:2011/8/31 14:55:24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0三卷)  2000/4/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03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夜叉王长行,第十句:

  【力坏高山夜叉王,得随顺忆念出生佛力智光明解脱门。】

  在北方天王,这是最后的一段。北方,一般大乘经上讲,在护持正法里面特别侧重在防止污染,防止污染最究竟、最圆满的方法无过于念佛,所以末后这一位天王教导我们念佛法门。清凉大师批注,「念佛修因,生十力果。天未证极,故云随顺」。我们知道这些天王全是诸佛如来的化身,决定不是四王天,四王天没有这么高的智能,也没有这么高的成就。

  天王的德号是『力坏高山』,「高山」是比喻傲慢,贡高我慢,这是积德累功最大的障碍,只要有这个念头,麻烦就大了;不但是道业不能成就,世间的事业纵然有成也不久。所以「慢」是大烦恼,我们要知道它的排列顺序仅次于贪、瞋、痴。这个烦恼一切众生都有,与生俱来的,这不是学得来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儒家教学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礼记》诸位一展开,就在前面两、三行,「傲不可长」。儒家不断烦恼,为什么?他不出欲界。如果你要想出欲界,这个烦恼就要断了。甚至于你在六道里面要想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个傲慢就要断;换句话说,傲慢这个念头没有断,修行功夫再高都在欲界,决定到不了初禅,这经论里头讲得太多了。我们遇到参禅的人,功夫很高的人,他还有傲慢的习气,我们就晓得禅定功夫再深都是属于未到定,你将来的果报在欲界天,决定不在初禅天,这是很小的成就。什么力量能够破傲慢?只有真正念佛,真实智慧,才能有这个效果,要不是真正念佛人做不到。你们看看从中国给我们传来的讯息,长春的常慧比丘尼是个真正念佛人,没有傲慢习气,新加坡许哲居士是个真正修行人,决定没有傲慢习气,这是我们所见所闻,是我们修行的好榜样。还有傲慢习气,自己就要有惭愧心,知道道业、事业都不能成就,一定要懂得。

  他在此地教导我们的法门,实际上是他自己所修所弘的法门,他所得的『随顺忆念出生佛力』。「随顺忆念」是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道理很深,我们也说得很多,为什么?佛在经教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正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想就是识、就是变化,心能现相,识能够转变,所以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这怎么产生的?识变的,念头变的。我们如果真正体会这个道理,我们念佛就变佛,念菩萨就变菩萨,念什么就变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操纵在自己手上,不是操纵在别人手上。

  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业因虽然非常非常复杂,无量无边因缘里面,我们要问哪一个因缘最重要?佛给我们说出来,从最上面说,最上面是佛,佛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平等心,佛平等。所以平等多重要,平等是佛心。利益一切众生,救苦救难,舍己为人,六度心是菩萨心;因缘心是缘觉心;四谛心是声闻心;十善、四无量心是生天道;五戒、十善是人心,得人道;愚痴心,愚痴是连真妄邪正、是非善恶都看错了,看颠倒了,愚痴,畜生心,愚痴变畜生;悭贪,饿鬼心;瞋恚,地狱心。这是佛把业因,复杂业因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告诉我们。那我们起心动念起什么心?如果起的是贪心、贪吝心,不管你贪什么,对象不管,你造的这个业是鬼道的业,你来生到鬼道去了。贪爱佛法也要到鬼道,这个不论你的对象,论你的心,我们学佛不可以用贪心学。瞋恚、嫉妒多半堕地狱,所以要搞清楚、搞明白。

  念佛当然作佛,净宗法门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想什么它就变什么。我天天想佛,天天念佛,所现的境界就是佛境界,这是忆念。「随顺忆念」,「随顺」两个字好!我们也天天忆念,我们忆念到现在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没有随顺。我们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还是随顺自己的看法想法,所以虽念佛功夫不得力,跟佛没有感应。佛教给我们要随顺佛的教诲,我们念佛就会有感应,跟佛就通了消息。怎么随顺佛?佛不在我们世间,佛的遗教留在世间,遗教是经典,我们修净土,一定要随顺净土宗的经论。净土宗经论不多,五经一论,我们要懂得随顺。五部经嫌太多了,可以选择一部,就行。分量大一点的《无量寿经》,分量最少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总共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可以!只要你一生依教修行,你决定往生。

  佛这么多经典是应各种不同根机,有人喜欢分量多的,有人喜欢分量少的,各人爱好不相同,你说佛多慈悲,统统可以随顺你们,佛是恒顺众生,我们做凡夫的人要随顺佛陀教诲。我们特别提倡《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得详细,讲得很圆满。《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在理论上、在方法上、在境界上都有补充。小本《阿弥陀经》是劝我们修学,在经里面,那么短的经,四次劝我们应当求生极乐世界。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世尊的苦口婆心,体会到世尊对我们真实的爱护,所以经典里面的理论我们要明了,我们要深信不疑,里面的教训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到。

  《无量寿经》教训总纲领只有三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总纲领三句。从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那么长的一段经文,就是这三句的详细说明。这三句是纲,后面那一段经文是目。大家晓得后面这么一大段的经文讲什么?五戒十善,就是「善护」那个「善」字的标准。佛说得详细我们才懂,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应该怎么作法,不要随着自己的意思,要随顺佛陀的教诲。我们将经文里头最重要的句子节录出来,我们总共节录了六十二句,做为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准则,这叫随顺。要把这些重要教训,落实在我们生活上,落实在我们的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真的把它做到,这叫随顺。决定不可以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的烦恼习气是什么?贪瞋痴慢!随顺这个还得了吗?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果报在三途;随顺《无量寿经》上的教诲,果报在极乐世界。

  这个「随顺」,诸位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是古德常讲的持戒念佛,随顺就是持戒。这个戒就是佛在经论里头的教诫,我们选出六十二句,六十二句是教诫。这样忆念,功夫自然就得力了。一般同修功夫不得力,口念,心行没有随顺,古人讲「口念弥陀心散乱」。现在心不只散乱,心在胡思乱想,比散乱还要严重,散乱是意志不能集中。口念弥陀,心里还造业,在心行上造业,那怎么能成就?所以说「喊破喉咙也枉然」。真要去做!

  善恶绝对的标准,我们在讲堂里头常说,凡是为自己的决定是恶,凡是为众生的肯定是善。为什么?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六道怎么形成的?六道是妄想、分别、执着形成的。执着里头最严重的是我执,从我执生起自私自利,生起贪瞋痴慢。所以人起心动念是为我、为自己,这个人决定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道理在此地。所以佛说这是恶,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懂得,佛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我们念头换一个,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这是大乘教法,把念头换过来,不再为「我」。一般人为什么换不过来?他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着,「他不是我,我为他干什么」?他不晓得事实真相,事实真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众生就是自己,这个道理深!我们一般人不能接受,听不懂,「什么众生是自己」?你胡说八道!谁能接受?谁能相信?

  佛菩萨、古大德常常用比喻来给我们说明,希望从比喻当中你能够领会。譬如作梦,我们人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醒了之后我们自己细心想一想,刚才那个梦境还很清楚,你想那个梦从哪儿来的?梦里头很多人,也有虚空,也有日月,也有天地,也有树木花草,也有很多人,从哪儿来的?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不是外头来的。你果然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梦里梦的所有的人,不是你自己是谁?自己心里头变现的。梦里面的天地也是自己,梦里面树木花草全是自己,佛法里面所说的「全妄即真」,妄是现相,所现的相是虚妄的,能现的心是真的、是自己。梦境如是,因为时间短,你醒悟过来想一想能明了,我们眼前现实跟梦境没有两样。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谁的心?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大经里头佛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们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佛讲这个话懂了没有?

  「十方三世佛」,是讲十法界一切众生,九法界的众生是未来佛,三世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所以你要是参透了,才晓得一切众生真正是自己。就好像我们今天迷了(我们整个身体是自己,这就好像真正认识法身了),而我们今天所认的是身体的许多细胞,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个细胞,把这一个细胞认作自己,其它的完全否定,这叫迷,这叫颠倒;不知道一切众生是自己,不知道爱护一切众生,不知道帮助一切众生,错在此地。

  诸佛菩萨大彻大悟,他悟的是什么?他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我们看他的示现,用我们人的眼光心思来观察,他牺牲奉献。牺牲奉献是我们讲的,他示现当中有没有牺牲奉献的念头?没有!他要有这个念头,他还落在分别执着里头。谁牺牲?我牺牲;谁奉献?我奉献;我相、我见没有破,那是凡夫,那不是菩萨。我们凡夫看到他是这个样子,在他自己心行里念头都没有。他照顾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就像一个慈母照顾婴儿一样,没有条件的。这是觉悟的人用什么样心态对没有觉悟的人,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这里去观察,去学习随顺。能够学习随顺经教,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是个真正学佛人;否则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怎么能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只有真学,才能得到。夏莲居老居士常讲「真干」,才能得到。

  可是凡夫无量劫来,就熏习成了严重的习气烦恼,决定不是短时间修学就能转得过来的。所以佛法是教学,不是艺术欣赏,这个要懂得。教学里面就要着重重复,不断的重复,不断的提醒,一直到你真正醒悟过来;只要还没有醒悟过来,就要提醒你,一遍一遍重复。我们在《大般若经》里面看到,佛重要的提示重复千遍以上,目的何在?真正是慈悲到极处,目的是帮助我们觉醒。我们念佛,念佛就是千万次的重复。这一句佛号,一天念几万遍,你说多吗?不多,几万遍都还没有回头,都还没有醒过来。天天念,哪一天醒悟过来,那就跟禅宗里头「豁然大悟」一个意思。

  你念佛为什么那么困难?不能够觉悟过来,就是因为你随顺烦恼,口里头虽然念佛,心里头烦恼不断。这个烦恼里面重要的从哪里断起?我常常劝导同学们,「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没有把它放下、没有离开,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你的生活过得不快乐,为什么?冤家对头很多,看这个人不喜欢,看这个事不满意,你的日子过得很苦。真正觉悟过来,看什么人都喜欢,看什么事情都如意,你就离苦得乐了。为什么?看法不一样,你自己不迷了。迷的时候跟一切境界是对立的,你当然苦恼;觉悟的时候跟境界是融成一体的,你的苦恼就化解了;所以破迷开悟,才离苦得乐。迷的时候赚钱,自己的钱赚得愈多愈快乐,这是迷人;觉悟了之后,把自己的钱送给别人,送得愈多愈快乐,恰恰相反。看到别人快乐自己真快乐,看到别人受苦自己真苦,迷悟不一样。真正觉悟的人,才能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迷的人做不到。迷的人决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名利,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力;觉悟的人欢喜放弃,在佛家讲放下。所以他这个修行法门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随顺忆念」这四个字,我们要体会得到,要认真努力学习。

  特别在《华严经》上,你们看看这个经典显示的;我们第一品还没讲完,还是「世主妙严品」;在这里面看到华藏世界,在这里面体会到多元文化,多元一体,于是我们心量拓开了,佛教界限突破了。实在讲,佛教没有界限,界限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我是佛教,他是基督教,他不是佛教,这是错误观念造成的。实际上,佛教没有界限,佛教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包容,所以虚空法界法法皆是佛法。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是不是佛法?当然是佛法,只要是法就是佛法。大乘所谓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哪一法不是佛法?觉悟了,都是;迷了,迷了之后,问你哪一法是佛法?什么都不是。你要是说基督教不是佛法,《华严经》就不是佛法。一个错了,一切都错了,迷了。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佛法跟世间法没有别的,迷悟而已矣!而一切诸法,法没有迷悟,迷悟在人,不是在别人,在自己,与别人都不相干,完全在自己,所以佛法称内学,道理在此地。

  果然悟入华严境界,你眼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假设的,不是假想的,是真的。怎么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讲的真如本性,所有一切法都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真如本性在哪里?一切法皆是。契入这个境界才证得解脱,解开你无量劫的迷执、情结,解开了;脱是什么?脱离三途,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你把妄想分别执着解开了,你才能脱离,脱离之后你生活在一真法界。你也许说,「我还是活在这个地方,我还是跟大家在一块过生活」,没错!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诸佛如来在哪里?也都在现前;只是你不认识,所谓是当面错过。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所有一切布施供养就是供养诸佛。天天心里想着,「我能够供养诸佛,那多好」,诸佛都在你面前,你不认识。

  修学功夫得力,得力有得力的相,这个相是什么?此地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出生佛力智光明」。这个佛力是如来果地上十种能力,「十」也是代表圆满,不是一个数字,代表无量无边的德能。一般宗教赞叹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如来的十力,综合起来讲,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圆满的智慧。以他的德能、智慧帮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叫光明,光明遍照,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所以帮助一切众生里头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是帮助他觉悟,其它都属于次要。次要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众生没有吃的我们要帮助他,没有穿的我们要帮助他,没有工作我们要帮助他。帮助一切众生的项目太多太多了,但是要晓得,无论用什么方法帮助别人,决定不能离开教学,如果离开教学,这是修的世间有漏福报,世间的善人都可以做得到。这要有教学在里面,帮助他开悟,帮助他明了业因果报,这在我们现在社会比什么都重要。现在的社会一般讲文化水平低落,太高深的学理他不能接受,你热心给他讲解他不懂。所以佛菩萨慈悲示现在我们现代社会,像印光大师拿什么来教我们?用《了凡四训》、用《感应篇》、用《阴骘文》、用《安士全书》,这水平很低,但是非常有效果。

  昨天刀述仁副会长到我们这边来访问,在四楼我们小阅览室里面,见到我们澳洲同学黄威龙,跟他谈话。这个黄居士告诉他,他问他,他是澳洲人,问他:什么动机你来学佛?黄威龙的中文讲得很好,他给刀副会长讲,他在没有到中国之前,他作梦,梦里头会听中国话、会讲中国话,这很奇怪的事情。前世是中国人。他的父母不是中国人,没有到过中国。所以他到北京去念书,很短的时间,中国的语言他全部都学会了,他能听我讲经,他听得懂,听得很欢喜。刀副会长讲,这个如果不是讲前世,这讲不通!

  人决定有前生,有前生当然就有后世、就有来世,这些事情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往年我在美国达拉斯,有一位蔡文雄居士,我讲经也提到过几次。他第一次到旧金山,跟几个朋友一块去玩,迷了路,走到一个小镇,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来,这小镇很熟,他告诉朋友,这个车怎么开法,从哪里开,这些的道路、建筑物他非常熟悉,忽然好像一下记起来了,很熟悉。一开进这个小镇之后,果然没错,他讲的道路、讲的建筑物统统看到了,这是他学佛的因缘。到以后听到佛法讲到前世,如果要没有前世,这怎么解释?确确实实头一次到这个小镇,很可能他过去生中,大概是中国到旧金山去挖金、淘金的这些工人,在这个小镇一定住了很长的时期,所以对这个地方那么熟悉。这我们谈起来时,肯定有前世。这一类的例子很多很多,我们自己也有经验,许多同学们都有经验,你们常常出外旅游,有的时候到一个地方很熟,好像这个地方从前来过,但是确确实实是第一次来,感觉得这个地方很熟悉。这个现象,如果说没有前世,你就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所以许许多多的方法可以证明三世轮回,人有过去世、现在世,有未来世。

  为什么人有命运?你的命运会被人算得那么准,命运从哪里来的?谁给你注定的?佛法讲得清楚,没有人给你注定,是你自己造作。所以佛讲人生怎么回事情讲得最好了,佛只有四个字:「人生酬业」,你过去世造作的业,你这一世来酬偿你的业报;过去生中造的善业你享福,造作的恶业你来受罪。换句话说,人生是什么回事情?不但是人生,整个六道十法界不过就是「因缘果报」四个字而已!你造作什么就变现什么,真的是自作自受,怎么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再造业。人哪一天觉悟了,不怨天、不尤人,这就开始不造业了,这才能有机缘超越;决定不造业了,在这个世间随缘。

  佛菩萨教导我们,用什么态度过日子?「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教给我们恒顺随喜。顺境、善人恒顺随喜,逆境、恶人也恒顺随喜,成就自己的功德。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戒定慧;戒就是一切守法,守法、守规矩;定,定是清净心;慧是一切境界明了,并不胡涂、不迷惑,一切都明了;定是决定不染污,决定不会被境界所转,也就是现在人讲不会受外境影响,永远保持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就是功德。所以随喜当中,成就自己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成就功德。你不能够随顺一切众生,你就没有办法积功累德。你的功德到哪里修?这儿修成的。

  顺境多住几天,不好的境界赶快躲避,这不行,这是不肯修行,逃避;除非是这个境界不能住了。不能住,孔老夫子说得好,两个条件:一个是乱邦,一个是危邦。这个地区很混乱、很危险,或是有战争,或是有天灾,天灾人祸这是危邦、乱邦,这个社会很混乱,这个地方你可以离开;绝对不是个人的一些恩怨。个人恩怨,你可以用清净、平等、慈悲把它化解,这叫功德。可是一切众生的共业,天灾人祸,这个没有办法。不但我们做不到,真正大修行人也没有办法,连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都不能转众生的定业。像当年琉璃王消灭释迦族,释迦牟尼佛不能救,目犍连以神通将释迦族一部分人用他的神力带走了,他把这些人装在他的钵里头,带到天上,回头一看钵里头完全是血水,然后把这个事情报告佛陀,佛说定业不能救,所谓是「在数难逃」。怎样救?救,都要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佛帮不上忙,目犍连这菩萨神通帮不上忙,你要听从佛陀教诲,你就能转变业力。所以佛帮助众生是教学,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

  天灾人祸从哪里来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作恶,恶业招感,这么来的。那佛有什么办法?佛教导众生断恶修善,那这不就改过来了。许多众生听了佛的话依旧不能改,不能改的因素是什么?自私自利这个执着太重了,不肯放弃自己的利益,连累一群人受果报,自己要堕地狱。所以真正觉悟的人,决不肯连累任何一个人,我自己受苦受难无所谓,我何必要害人?何必要叫别人受累赘?能有这个心,一切苦难就脱离了。

  佛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世间人这样贪着迷恋名闻利养、权势地位,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个好样子,统统放下。他可以作国王,他是王子出生,舍弃王位出家;地位不贪恋,权势不贪恋,财宝不贪恋,妻子儿女不贪恋,他得清净身,给我们做榜样。一生全心全力教化众生,不辞辛劳,每天跟大家讲学,劝大家断恶修善,劝大家转迷为悟,他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大家转凡成圣。他一生干这个事情,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学佛就要学他这个样子。虽然我们也不必一定要学他出家,出家,佛说了,形式上的家庭不重要,实质的家重要。什么叫实质的家?烦恼是家,你能把烦恼舍掉,你就出家了。刚才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是家,你把这个东西放下。无论用什么身分,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布施供养社会一切大众。

  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所示现的,是用教学来布施供养大众,法布施。实在讲,三种布施都圆满。他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劳力教化一切众生,用智慧、用劳力是属于财布施,内财布施,身体;所讲的这些内容是法,法布施;做出这个样子给大家看,是属于无畏布施,统统具足。所以「四摄」、「六度」就是他的生活,一时一刻都没有离开。守住这个原则,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是哪个身分,这个人就是真菩萨、真的佛陀。存这个心就是菩提心,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就是行菩萨道。所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行业,这里头的关键就是:凡夫为自己,佛菩萨为社会、为众生。凡圣,实在讲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觉,超凡入圣。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下功夫,你才能够过诸佛菩萨智慧、安稳、自在、真正幸福的生活。这是「力坏高山夜叉王」菩萨教导我们的。

  我们再看底下偈颂前面的长行文,这叫「说偈仪」,也就是说偈的规矩。这也是重复很多遍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重复?意义非常深,这是关键,我们没有做到,没有做到就要重复。我们学佛能不能有成就,关键也在此地。请看经文:

  【尔时多闻大夜叉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夜叉众会而说颂言。】

  这个句子我们念得多了,要对老同修,念了大家都知道,重复一遍加深我们的印象。可是我们的教室天天都有新同学来,我们对于新同学不能舍弃,特别是华严一会希有难逢。诸位听经听其它的经机会比较多,听《华严经》的机会太少了,一生当中希有难逢的机缘,我们决不能错过,所以讲解也不厌其烦重复的介绍。『尔时』,是与会的这些大众,就是大夜叉王众,每个人将自己修行证果的法门说出来了,这个之后就是这个时候。后面他们说偈赞佛,赞佛里面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提出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这些报告对我们初学人来说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这里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多闻大夜叉王』,这是四天王里面的北方天王。『承佛威力』,这一句是谦虚,贪瞋痴慢的习气没有,绝不以为自己有能力能提出修学报告,「我这个报告是承蒙佛力加持的我才能说,要没有佛力加持我就说不出,没有佛力加持我也做不到」,谦敬到极处!这跟现代人一般理念上恰恰相反,现在一般人总是自己有创新、自己有发明,有自己的东西。我们在经典里面看,诸佛如来没有自己的东西,清凉在《华严经》经题上就给我们点出来,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的态度,跟孔老夫子完全一样,「述而不作」,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孔老夫子说他一生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都是叙述古圣先贤的,没有自己一点意思在里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也是这么谦虚,佛说,我一点意思都没有,我所说的是古佛所讲的,过去诸佛代代相传是这么说的,没有自己一点意思在里头。

  我们今天犯的毛病是我的意思,我怎么说法,我怎么看法、怎么作法,完了!「我」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里头流出来的东西,还有好东西吗?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从哪里下手?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接受经典的教诲,这是初步。到自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不必要了。虽不必要,还是不离开经典,为什么?做榜样给初学人看,这叫大慈大悲。你自己悟入的境界,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跟一切古佛没有两样,你已经明心见性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是自性里头流露,今天你明心见性了,一切诸佛所说的跟你心性完全相同,你还是遵循古佛所说的,这是给众生做好样子,这叫大慈大悲。

  自己能说一切经,还把过去佛的经摆在面前说,不离师承。这是教人什么?教人尊师重道。世出世法的成就靠两个人: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教化的根源:「孝亲尊师」。谁是我们的老师?佛是我们的老师,决定信顺、遵从老师的教诫,我们才会有成就。如果离开老师的教诲,我们到哪里学东西?所以「承佛威力」这一句话,意思非常非常之深,这是师承。说明他的修学、他的教化是有来源的,决不是他自己凭空捏造的。

  再看底下一句,『普观一切夜叉众会』,这是当时与会的大众。「夜叉众会」,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族类,他看他们这一个同一族类的人。「普观」,普是平等,一个不漏,这是对群众。我们今天跟大众讲经,诸位在讲堂上看到,你在升座之前礼佛三拜:承佛威力;讲完之后,又礼佛三拜:感谢佛力加持;念念不忘师承,是这个意思。上台的时候,也要普观与会大众,这是亲切。我们《内典讲座之研究》里头都学习过的,没有说话之前先要把全场大众看看,都顾到了,绝不轻慢一切人,以平等心、清净心观察大众。所以我们在升座之前,与会大众虽然在合掌念佛,我们进场这个时候专心一致,决不看两边的人,要把精神一切都要集中,求佛加持。讲完之后离开,可以看看两面大众,给他们打打招呼;没有讲经之前,决定不可以!没有讲经之前,东张西望,心散乱了。所以在讲经之前,上台的时候什么都不看,下台的时候一定要打招呼,给人有亲切之感,这是普观一切会众,这是我们要学的。

  在讲演术、讲经方法里面,这些我们统统都学了,实在讲还是佛经里面讲得透彻、讲得圆满。李炳南老居士给我们编的小册子,《实用讲演术》是教我们讲演的方法,《内典讲座之研究》是教给我们讲经的方法,都不脱离经教的原理原则,这叫师承,这是属于日常生活。我们要记住,上台讲经守住这个原则,平常跟别人接触也是讲经说法,也要守住这个原则。一个众生也要度他,多数众生也度他。「度」就是帮助他开悟、帮助他回头,要常存此心,要常行此道,念念不离佛陀的教诲,念念自行化他,你功夫怎么会不得力?如果一脱离,真的功夫就不得力了,决定不能一时一刻离开佛陀教诲,真正随顺。

  『而说颂言』,这才开始讲话,才开始提出报告。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零二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零四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