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一十二

  日期:2011/8/31 15:02:24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一二卷)  2000/6/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12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夜叉王偈颂第九首:

  【世间所有众福业,一切皆由佛光照,佛智慧海难测量,如是富财之解脱。】

  富财夜叉王,他所学的法门是「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聚令恒受快乐解脱门」。这一位夜叉王,真正是我们世间人心目当中所希求的财神,他教给我们生财之道,教给我们怎样修福培福、怎样去享福,所以这是非常受人欢迎的一位菩萨,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在赞颂里面,实在讲是真实的教诲,教导我们。

  一切众生通达佛法的人不多,而对佛法产生误会的人很多,这是在现代这个时代。古时候的社会跟现在不一样,即使对佛法没有深入的了解,古时候风俗淳厚,尊重知识。在中国社会,古时候也有阶级,阶级分四等:士、农、工、商,士是读书人,读书人摆在第一。谚语有一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高在哪里?高在明理。所以农、工、商对于读书人格外的礼敬,要听他们的教导。在印度也有四姓阶级,印度的阶级比中国严格,但是也是把知识摆在第一。第一个阶级是婆罗门,剎帝利还在第二,剎帝利是王族,这是把知识分子抬得很高很高。婆罗门,用今天来讲是「学者」,这个我们要知道。现在在新加坡的兴都教,我们中国称印度教,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婆罗门教。跟中国小小差异的地方,他们是宗教教育,而宗教教育也是真实智慧。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世尊跟我们讲,婆罗门的修行人,他们的定功能到四禅天,能达到四空天,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心地清凉自在。六道里面的状况,他都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足以指导一切人。

  我们从富财夜叉王,看他的教诲当中,也是把智慧摆在第一,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们今天想修福、培福、享福,都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福就变成罪业,那个福虽然他享受,享受的时间不长,将来受苦的时间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这是愚痴,没有智慧。因此诸佛菩萨的教诲,我们常说真实智慧的教诲,我们从此地可以看到。

  第一句,『世间所有众福业』。「众」是众多,我们讲无量无边的福报;「业」就是果报,比果报的意思广,因也在其中,因缘果报用这一个字来代表。无量无边的福报,在佛法里面为了说明方便起见,佛通常把它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财富,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富贵;第二类所讲的是智慧,聪明智慧;第三类讲健康长寿;无量无边的福报,总不出这三大类。福报从哪里来?如果你要是明心见性,那没话说。为什么?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无边的智慧、福德、相好,但是要见性才行,你才能享受得到。你要是没有见性,你自性的本具都被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了,不能现前。不能现前,那我们在这现实社会里头所享受的是什么?是修得的。

  这个意思诸位要听不懂,我举个比喻跟你说,譬如你很有钱,你有亿万财产在银行里头,都存在银行,现在你走在街上,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你想吃点东西得跟人乞讨,你钱有,你拿不出来;换句话说,我要用钱怎么办?临时去做个小工,赚一点钱来用,就好比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个人自性本具的,那就是你银行的存款,但你身上一文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就好比他身上有银行的信用卡,他用起来好方便,无论用多少他都没有障碍,见性就好比拿到银行信用卡了。我们现在身上没有,只好去做小工,临时赚一点临时用,这叫什么?这修得的,这不是性德,这是修得的。

  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学佛证果重要,我们一定要求明心见性,那我们就得大自在了。无论是智慧、财富、健康长寿、相好光明,样样都得大自在。但是这个事情说得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几个人能够在现前社会里修行明心见性?实在说,没有一个能办到。念佛也不行,也办不到,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乱才行,那见性;事一心不乱都不行。由此可知,这个事情难。难,所以佛才教给我们,学习做小本生意,修福。你修的福有多少,你享福那是享得尽的,不是性德,性德是享受不尽的,这个理要懂得。

  他这里面所说的每一句都是双关语,有修德、有性德,性德我们暂且不论,我们单说修德,修德是我们现前需要享受。如果要想得财富,哪一个人不想发财?中国人想发财,外国人也想发财;学佛的人想发财,学其它宗教个个都想发财。可是发财的理论与方法,佛法讲得最透彻,佛告诉我们财富从哪里来?从财布施来的,财布施。你不肯修财布施,你财从哪里来?没有地方来。你今天去做工,你能赚到一点工资,都是你命里头有的,这个命是前世修的或者是今世修的,做工是个缘。命里头有多少是因,因没有缘,不能结果,你就得不到财。你命里头有因,现在你去做工这是缘,你就得到这个果报。果报得到多少,都是看你前生修积的多寡,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定」是前世修的,是修德,不是性德。

  这一桩事情诸位要是细读《了凡四训》,你就会觉悟。你一生有多少福报,如果你尽情的去享受,譬如说你有六十年的福报,你该活六十岁,你把你的福报享完了。如果你浪费、奢侈,三十年就把你六十年的福报享光了,到三十岁你还是要死,不是你寿命到了,叫「禄尽人亡」,你的福没有了;你的寿命虽然还有,你的福报没有了,禄尽人亡。你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古人教我们节俭,你能够节俭,你懂得惜福,你命里有六十年,六十年到了,你的福报没有享完;寿命到了,福报没享完,可以延寿,可能你会活到七十、八十,你的福报才享完。所以懂得惜福的人,延年益寿在其中。这三种福: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有密切的关联。

  因此我们要懂得修福、要懂得惜福,不要以为我的福报很大,别人要惜福,我用不着,我福报太大了。诸位想想,世间有什么人的福报能跟佛相比?佛的福报不是修德,是性德,而且是究竟圆满的性德,佛惜福。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法身大士们,性德几乎都现前了,何必还要那么样的惜福?那是大慈大悲,做榜样给我们看,让我们觉悟,佛尚且惜福,我们就更要懂得惜福。佛的福报圆满,佛还天天修福。佛没有财布施,他们的生活是乞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没有财物,所以没有财施;但是你要晓得,他没有外财布施,他有内财布施。内财是身体,他利用这个身体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今天我们讲作义工。佛是做一辈子的义工,义务教学,不收学费。学生对他的供养,顶多也不过就是一件衣、一钵饭而已。所以他是义务教学,内财布施,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尤其是对于苦难的人,老人、病人、残疾的人,格外要有慈悲心为他服务,爱护他、照顾他,这都是属于内财布施,内财布施得的财富更大。你肯欢喜照顾、欢喜帮助别人,这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他不肯做;同时,又是无畏布施。所以这种修行法所得的福报,财富、智能、健康长寿统统在其中。新加坡许哲居士就是个例子,非常好的例子。

  因此佛教导我们,我们才恍然大悟。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行、是业因,我们有财就要舍,愈舍愈多,不肯舍就没有了。你不种因,哪里会收到果报?舍财是智慧,舍财是福德的原因、真因。布施诸法,世出世间法,这是讲教学,果报是聪明智慧。我们将佛法介绍给别人,不能讲经没有关系,印经布施。新加坡有一位长老曾经说过,他不会讲经,「我会印经送给人家」;哪些地方有讲经,他会劝信徒去听,去听经,都是属于法布施。这个老人是广洽法师,前年往生了。他是弘一大师的好朋友,交往很深,早年曾经做过「闽南佛学院」的监学,演培法师是他的学生,他懂得法布施。

  我们今天居士林跟净宗学会,我们这个地方讲经用网络、用电视、用光盘来传播,全都是属于法布施。每一位同修参与我们这个道场,我们结缘的东西全部是免费,希望你们都能够带回去,赠送你的亲戚朋友、你所认识的人,帮助你修法布施,法布施增长聪明智慧。这个地方有不少的同修们,每天他们送一些吃的东西到居士林,帮助居士林每天供斋,让一些家境贫困的人都能到居士林吃饭。所送的供品太多了,米、面、面粉,甚至蔬菜、油、盐、酱、醋都吃不完。居士林每天在那边活动、在那边吃饭的人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法会期间总有三、四千人,吃不完。这些东西又不能存,存久了就坏,所以我们每一个星期也送相当大的分量,用小卡车送到新加坡其它宗教所办的养老院、孤儿院,我们辗转布施。这是财布施,也是无畏布施。

  我们的同学有智慧,天天听经,天天闻法,一千多人在这个道场活动,大家没有意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所以居士林的道场这样的兴旺。为什么兴旺?家和。每天这么多人在一起活动没有意见,从来没有哪个批评哪个,没听到,只是听到大家合掌「阿弥陀佛」,彼此互相赞叹,这叫道场。道场天天讲经是法布施,不但讲经,还要把法布施尽一切可能的延伸,延伸到十方、延伸到三际,我们很认真、很努力的在做。这个果报诸位看到的,财富,就像其它宗教赞叹居士林,「你们的财富好像没有底,摸不到底」。凡是到居士林来参观的都会问,中国访问团前天来访问,也问到这个问题:你们钱从哪里来?这么大的开销,钱从哪里来?你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没有向人化缘,没有向人要一分钱,都是同修们自动送来的,欢欢喜喜送来的,没有一丝毫的压力。每天,现在确实是每天,我们都接待许许多多从外地来的贵宾,到这个道场来参学的、来念佛的、来听经的,人数多的时候有一、两百人,少的时候也有几十人,天天都有。我们自己地方住不下的时候,我们还订了旅馆,附近的旅馆跟我们的友谊都很深,我们是他们的长期顾客,所以给我们也有很好的折扣。这是说明「福业」的业因果报。

  佛教我们随缘,不要去攀缘。我们遇到了就要做,不必到处去找着做,找着做我们的心就不清净。遇到了就要做,遇不到我们心永远是清净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的念头永远不断。遇到就要干,这是诸位在此地亲眼所看到的;团体做,团体兴旺;个人做,个人得福。无论什么样好的果报,一定要想一想它是什么因造成的,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缘,我们要多想想。

  第二句,『一切皆由佛光照』。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佛光怎么照?佛菩萨的教诲就是「佛光照」。佛光在哪里?经典就是佛光,我们展卷读诵,体会经义,我们就破迷开悟,这就是佛光注照。我们明白了,通达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通达业因果报的道理,自己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怎样修福,怎样培福,怎样惜福,怎样去享福。这里面我们现前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懂得怎样享福,享福决定不是每天堕落在五欲六尘享受里头,那个错了,迷惑在其中,错了。世尊是怎么教导我们的?我们常常记着他老人家教导的总原则、总纲领,就在名号当中。世尊示现在我们世间作佛,名号叫「释迦牟尼」,这个名号里面就是教导我们享福的总纲领、总原则。「释迦」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仁慈」,「牟尼」是清净的意思。什么叫「享福」?心地仁慈、清净是真正的享福,不是在五欲六尘。

  经论上,诸佛菩萨、大阿罗汉都赞叹,世尊是「福慧二足尊」。而我们看到世尊当年在世,住世八十年,好像看到他没有享什么福,天天出去托钵。他享的那种福跟我们想象当中不一样,我们一定认为花天酒地,那叫享福;那是什么?造业,那不是享福,那是造业。人家那种生活方式是真正会享福,享福里头又知道培福、修福、积福,一生示现,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还不懂,那有什么法子?那真是愚痴到了极处!我们要懂得,看了之后要明了、要学习。

  再看看世间有一些大富长者,昨天晚上我听李木源居士告诉我,新加坡过去有个富商陈嘉庚,这个人很有福报,一生尽心尽力做慈善教育的事业,办了许多学校,他有钱。有一个时期他的儿子被绑架了,绑徒要求要拿多少钱才放人,陈嘉庚当众宣布,他说:我的钱都是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绝对不给我的儿女,你把我的儿子绑去,你把他杀掉,我一分钱都不给。结果绑匪把他的儿子放掉了,为什么?没有钱好拿,杀了也没用处,反正一分钱不给你,他的钱做社会福利事业。他去检查身体,贫血。你就想他自己生活的节俭,平常生活也是粗茶淡饭。他懂得惜福,他懂得帮助人,他一生生活得很快乐,清净慈悲。这种人真正懂得享福,他有智慧,跟我们现在一般世俗人完全不一样,果报在来世,来世的福报比这一世又不知道提升了多少层。如果是善根深厚遇到佛法,念佛决定往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第一等大福报,一生决定成佛。

  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真的是极乐。可是这个乐我们凡夫很难体会,佛跟我们讲的乐,苦乐两边都舍掉那叫乐,跟苦相对的乐不是真乐,是假的;两边都没有,这是真乐。西方极乐世界,一切五欲六尘的享受都是自然的,不必要去营求。我们这个世间要经营才能求得,要住房子一定要盖房子才有房子住,西方极乐世界不必,想什么房子,房子已经现成,所有一切受用从心想生。我们这个世间人常说「心想事成」,是假的,心想事成还要费很多力气;西方极乐世界心想事成是真的,不要费一丝毫的力气,那是真实的福报。

  怎样才能往生?有福才能往生,没有福不行,没福不能往生。西方世界的人个个都是福慧二足尊,连下下品往生的亦如是。我说这个话有根据吗?有,在《无量寿经》上。西方世界跟一切诸佛世界不一样,十方一切诸佛赞叹西方世界、赞叹阿弥陀佛,原因在哪里?它是平等法界,其它一切诸佛法界不平等,西方世界平等,所以下下品往生福慧跟佛就相差不多,就很像,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一切皆由佛光照」。这个「佛光」是阿弥陀佛的光,阿弥陀佛的光是我们念念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真心切愿,老实念佛,这一句佛号决定不间断、不夹杂,那就是阿弥陀佛的佛光常照。

  第三句说得好,『佛智慧海难测量』。阿弥陀佛的智慧、阿弥陀佛的本愿不可思议,我们所获得的智慧福德也就不可思议。这个理太深了,没有人懂,经上说得很好,「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即使是等觉菩萨,对这个道理还不是十分清楚。经上有个比喻,等觉菩萨对于这个事实真相有如「隔罗望月」。「罗」是什么?很细的纱,隔着一层看月亮,不是直接看的,还隔了一层。等觉菩萨还隔一层,何况其余?什么人能相信,这个人有福报。这个福报从哪里来?从善根来的。善根不是一生一世,多生多世修积的善根,这一生遇到他就深信不疑。

  我们也遇到很多人学这个法门,学了几年之后,听到别人说,他对这个怀疑,又去学别的法门。这个我们很清楚,他善根薄、善根不深厚,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邪正。遇到这些人,这是冤家债主,来扰乱他,看到他这一生想成佛了,赶紧把他拉回来,叫他学别的法门,把他拉回来,他这一生注定不能成功。这就是《楞严经》上佛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劝你学其它的法门,不让你去老实念佛,对我们来讲是邪师,把我们这一生大好的机缘破坏了。有一些听到之后,他还是不动摇,还是能坚持老实念佛,这一类的人善根深厚、福德深厚。在佛法里面讲,这是属于根熟众生,他不动摇。善根福德成熟了,他能成功。根要不熟,很容易动摇,这就是在「三性」里面讲,叫「不定性」。不定性的人,遇到好的环境、好的善知识,他就成就了;遇到的修学环境不好,遇到不是真善知识,他就不能成就。

  可是要真正能肯定佛的真实智慧,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无量寿经》其中有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地,边地到底在哪里?还是在七宝池中,不是真的去了边地;要是真的去了边地,那你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错会了。还是在七宝池里头,不过在七宝池里头莲花化生,你那个花开得很慢很慢,善根福德深厚的人到那里去,花很快就开了,你的花开得比别人晚,所以叫做边地。为什么花开得那么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外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怀疑佛的智慧,佛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他疑惑;也相信,但是不敢肯定,他要不相信,他就不能往生了。他也相信,他不敢肯定,这个过失就很重。诸位必须要晓得,佛智慧是我们自性的智慧,不相信佛的智慧,就是不相信自性本具有那么大的智慧,所以你不能见性。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疑为菩萨最大的障碍」,道理在此地,障碍明心见性,这是一类。另外一类,是怀疑自己善根福德不足。这个倒不怀疑佛那边,怀疑自己无量劫来造的罪业太重了,这能往生吗?像我这样的人能往生吗?虽怀疑,他还真干,所以他真去了。不是说怀疑就不干了,怀疑不干,那就不能往生。虽怀疑,还真干,抱着侥幸的心理,「我真干,能往生当然更好,不能往生就算了」。抱这么一个心理,他也能成功,也能生到七宝池边。这两种错误的见解,耽误他花开见佛。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耽误最长的时间多久?五百年,这是个极限。大概五百年这么长的时间,他觉悟,不再怀疑,花开见佛。可是诸位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年月日时,我们这个世界有年月日时,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年月日时,那五百年怎么算法?算我们这个地方的五百年,耽误这么长的时间。但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五百年,在西方极乐世界不算什么一回事情,为什么?人家无量寿,寿命太长了。所以这五百年是小事情,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佛跟我们说出这个事实真相,所以我们对于佛的智慧,你能够肯定,决定不怀疑,这是你的善根福德。这是说我们即使不能够通达明了,也不怀疑,这是善根福德。如果佛讲的话你一听,经典一看,你就能通达明了,那是你的智慧。当然智慧现前,决定没有怀疑,智慧就是破迷起信;没有智慧,接触也能深信不疑,这是善根福德成熟;这两种人决定得度,决定有成就。

  『富财』,我们看到这个名号,他真的是财神。财神教给我们发财的方法,我们要记住,决定要修布施。世间人很多人不愿意修布施,好像我自己赚来的钱,辛辛苦苦好不容易赚来,为什么要这么轻易的就给别人?这是他不懂道理,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是根本的道理。如果你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你就会很欢喜的帮助人。不是外人,帮助别人是真正帮助自己,成就别人是真正成就自己,「自他不二」,这佛法上常说;「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也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一如」。这些话佛都是把诸法实相从根本上教导我们,我们要常常记住,常常放在心上,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疑情」,常常放在心上,不必求解释。常常放在心上,常常依照佛陀教导我们的去做,久而久之豁然开悟。悟什么?这几句话真的明白了,知道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以前是听佛这么说,现在我真的证明确实是一体。从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大慈大悲,哪有不帮助别人的道理?真正做到了舍己为人。刚才我们所说的,新加坡过去的富商陈嘉庚先生,为什么自己还会贫血?贫血是营养不良,从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到舍己为人,自己在生活上尽量节俭,帮助别人。

  我过去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他的生活状况大致我们晓得,细密的不知道。我们只晓得,他日中一食,人家心地清净,工作虽然繁忙,他的体力也行,能应付。到他往生之后,我们去看他展览出来的遗物,才晓得袜子都是补钉补的,几乎没有一双是完整的袜子,统统都是补钉补的,内衣、汗衫,里面的衬衣都是补了好多补钉,我们看到之后心里很难过。他不是没有钱,他的收入在当时相当可观,全都做了慈善福利事业,帮助别人。这些衣服,实在讲他可以不要去买,学生送他的很多,新的,他那些新衣服学人送给他,他从来自己不穿,辗转送给别人。我跟他学的时候,我的生活非常清苦,人家送他的好衣服,他还送给我。我以后知道了,这送给我的衣服我也不穿了,做个纪念。

  老师是好东西供养别人,别人不要的自己用,这是什么?享福。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佛菩萨、真正觉悟的人,他们享的是什么福?享这种福!跟我们世间人的观念上完全相反,我们认为这是受苦,他们认为是享受。他们的享受当中,我们才恍然大悟,他们培福、修福、积福、享福,享的就是培福、修福、积福,他享这个,所以人家能真正消除业障,福慧圆满。一生以佛法教化众生,几十年不间断,早年我们没有看到,到台湾我们看到了。他在台湾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教学没有间断,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没有间断。一生生活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福报,我们要学习,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到,做给别人看。

  但是这个社会上,不仅是现在,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开始就有,有什么?嫉妒障碍。所谓好事多磨,你要有智慧;你没有智慧,你就会遇到魔障、魔难。障难,自己要晓得,过去无始劫来跟这些众生结的冤结,不是无缘无故的,他为什么不找他麻烦而找我麻烦?我过去生中跟他有过节过不去。这是佛讲八苦里头的「怨憎会」,决定是有,而且很多,所以要有智慧,怎么样把这个结解开。要想利益众生,实在讲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第一要懂得低姿势。释迦牟尼佛一生都是低姿势,决不敢在人之上,比别人高,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我们在一切经典上看,他无论对哪个人,他总是比别人矮一截,教我们化解障难。一定要学谦虚,谦虚的人有福;一定要学吃亏,中国古德也常讲吃亏是福,你不肯吃亏,那你就是不肯修福,也不肯享福。几个人知道吃亏是修福、吃亏是享福?「吃亏是修福」,这个意思还有人能懂;「吃亏是享福」,懂得的人很少。所以一定要晓得自己姿势要低,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己要有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卑下心,你就有福,你无论做什么事情,帮助你的人就多了。如果你的姿态很高,自以为是,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阻碍的人多,帮助你的人少。

  释迦牟尼佛能够得到一切众生的协助,什么原因?低姿态。中国儒家讲礼,礼的精神《礼记》里头一句话说破:「自卑而尊人」,这是礼的本质、礼的精神之所在。自己卑下,尊重别人,这个人懂礼。世出世间圣贤,无不是教我们学忍让。谦虚、卑下、忍让,这种人有福。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袁了凡他所提到的,跟他同时代的那一些人物,他的观察非常敏锐,哪一些人有前途;那个时候读书人去考功名,他都能够预料,哪些人一定会考中,哪些人不能考中。他从什么地方看?完全从德行上看,特别看卑下谦虚,这个人一定会考中,贡高我慢决定考不中。他所讲的那些人,都被他说中。

  其中还举了个例子,那个例子举得很好。有一个人考试,没考中,落第,到外面去散散心,大概走到个寺庙里头,在这里面大骂主考官,他的文章这么好,居然没有看清楚,把他落第了。道场里面有个老修行人,看到他那个样子,听到他在那里抱怨不平,这个老道人就跟他说:「大概你的文章是不太好。」他翻过脸来就责备他:「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你怎么知道不好?」这个老道人说:「真正有学问的人心平气和,像你这样的浮躁,恐怕是不好。」这个人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马上气焰就熄下来了,真读书人。回去反省,再用功努力,过了三年再来考,他考中了。这个老道教导他,分析给他听,告诉他一个人是有命运的,你去考试该不该中是命里注定的,与你的文字不相干,命里注定的。去考试是缘,命里头有没有这个福才是因,因缘聚会,果报才会现前。你的心里头这么不平、这样傲慢,你的因就不真、因就不纯,你的文字写得再好,那是缘,有缘没有因,果报不能现前。这个道理,明白的人就不多了。

  古圣先贤,中国、外国,真正善知识教化众生,要用我们现在人的观察,他们是什么教育?因果教育,真实智慧的因果教育。尤其是我们希求财富,不懂得财富的道理,不懂得财富的因果,纵然你得财富,造罪业!你财富得的愈多,你造的罪业愈重,你来生堕落得愈深,是不是福?不是福;真正的福德是智慧。这一首偈里头,特别强调的是智慧。尤其是「一切皆由佛光照」,这一句话讲的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因缘果报,佛经讲得最透彻、讲得最清楚,你要是能够通达明了,你就有能力趋吉避凶,自求多福。

  对于佛法决定不能怀疑,要相信佛的智慧是究竟圆满真实,没有丝毫缺陷。佛的智慧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佛这一句话说得好,不是他独有,大家都有。都有,你为什么不能现前?你有业障;业障消除,你的智慧、你的福德、相好统统现前。所以佛法是平等法,虽然佛证得圆满的智慧福德,为什么不敢轻慢一个众生?为什么不敢高高在上?他知道众生跟他平等的,不过是你有障碍,你障碍去掉之后,跟我完全平等,所以他尊重。尊重一切众生,尊重性德,是这么一个道理!我们要深深去体会、去理解,然后就晓得自己应当怎样修学,如何把佛的教诲落实在我们生活上,我们真正得到受用。

  决定不可以傲慢,一定要谦虚,一定要尊重别人。现在人都有自己的创造,这个创造就带着傲慢习气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创造、没有发明,孔老夫子也没有创造,都是「述而不作」。他所讲的这么多经,他说:过去诸佛如来所讲的,我现在所讲的不过是重复过去诸佛如来所说,我自己没有讲过一句经。谦虚到这样的程度!可是我们细细去想想、细细观察,是真实的,决定不是假的。所以我们求学,一定要学谦虚,要学忍让,要学尊敬别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一十一
下一篇:二零零零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三百一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